新版《红楼梦》竟成《红雷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0:07:01

          新版《红楼梦》竟成《红雷梦》?

    新版《三国》在一片争议声中退场,导演李少红耐不住寂寞,原本打算9月2日开播的新版《红楼梦》提前登上荧屏。

    日前,新《红楼梦》在青岛电视台首播,陆续登陆山东、上海、宁波、绍兴、温州、四川等地方台。

    始料不及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新《红楼》一亮相,在争得奇高收视率的同时,几乎把人雷晕。其人物造型、演员服饰、无厘头的音配等等等,俨然一部《红雷梦》!

 一,开场仓促,本末倒置。

《好了歌》是《红楼梦》原著中提纲挈领的灵魂,对于阐释全剧主旨意义重大。但是,在新版《红楼梦》第一集,《好了歌》显得无足轻重,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让人突兀难耐,有点看不明白。

“这样的处理无法让人有一唱三叹之古感。其实,这首歌的寓意相当之深刻。虽然原著中的确是那样描写的,但如此处理这首歌,实在太轻了,应该被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二,观众不接受整容后的宝黛钗。

    导演李少红俨然是个整容师,她手持“手术刀”干净利索的把剧中的主要人物来了次集体整容。

    本想找个亮点,出点奇。不幸的是,她的技术也太差了点,在她手下,完全颠覆了宝玉、黛玉、宝钗在国人心目中的既定形象,不但与旧版《红楼梦》中的人物造型大相径庭,更与原著描写的人物相差甚远。

    “小宝玉”于小彤太嫩了,满脸的稚气,就是个小娃娃,看到他和宝钗在一起打闹玩儿暧昧,让人很难接受。这么小的孩子和宝钗谈感情,完全就是‘姐弟恋’的翻版。

    在剧中,林黛玉以及宝玉的贴身丫鬟等,年龄显得都比宝玉大得多。原著中弱不禁风的黛玉在荧屏上,给人的感觉壮壮的、胖胖的,说话强强的,给人第一印象不是我们心中的“这一个”。

    反观薛宝钗倒是面容清癯、身材冷瘦,言谈举止怎么看怎么别扭。

    三,人物年龄错位让观众大跌眼镜。

   “小宝玉”当时只有13岁,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则已60多岁,饰演贾政的许还山更是70出头。年龄上的错位,使得他们出现在同一场景时谁都觉得有点别扭。怎么看,归亚蕾饰演的王夫人不像是宝玉的母亲,倒像是他的奶奶。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莫过于扮演宝玉父亲的老演员许还山。在“宝玉挨打”的重头戏中,70多岁的许还山与于小彤一碰头,立马引发不满,台下倒彩声不断。这样的老少配太别扭了,这哪里是父子?爷孙俩还差不多!  

    不但如此,很多观众对秦可卿的出场造型大呼“雷人”:第二集中秦可卿以一袭黑衣登场,原本轻盈的体态被整体偏暗的色调衬托得很老态,而她的绿色眼影更是妖媚至极。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ba394e0100jd3y.html?tj=1) - 新版《红楼梦》竟成《红雷梦》_中山龙吟_新浪博客

    观众李女士直言:“这个秦可卿哪像是《红楼梦》里的,我还以为是啥子鬼片的女主角!

四,新凤姐美艳有余,辣味不足。

和邓婕演绎的凤姐不同,姚笛饰演的王熙凤亮点不多,出彩不够。

在新《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没有铺垫,仓促上阵,完全没有体现出原著中“神妃仙子”的神韵。在演戏过程中,姚笛好象不在状态,时常走神,给人的印象假里假气的。给人共同的感觉是:这个凤姐演得不出彩,没让人一下子就记住她,美艳有余,气场不足,完全无法和邓婕当年饰演的凤辣子相比。

五,“铜钱头”的造型是一大败笔

    “铜钱头”是导演李少红很得意的创意,但恰恰在人物造型上忽视了观众的感受。

    由于对老版《红楼梦》太过熟悉,大多观众都对新版《红楼梦》的演员造型表示了质疑。

    张女士委婉的意见很有代表性,虽然自己已经在各种宣传照片上看过女演员们那著名的“铜钱头”,打了很强的心理预防针,但是在剧中看到“活的”依然被雷得外焦里嫩。林黛玉尚未进入贾府之前,头饰清新可人,转而进入贾府后粘上了贴片的发饰顿时比之前“老”了好几岁,尤其是惜春的“铜钱头”让她看上去更是老气横秋。王夫人、薛姨妈的“铜钱头”则少了一分贵妇的雍容之气。

    红学专家周岭认为,新红楼梦》太特殊了,“不从《红楼梦》中学习,硬要另起炉灶,非要站在巨人边上,那你怎么能成功啊?”,

    六,鬼魅虚幻的场景疑似《聊斋》再现

唯美、空灵被李少红大量运用在新版《红楼梦》中,也引起了观众的负面感受,我们看几个桥段:

在第二集中,一袭黑衣的秦可卿出场时带来的是吓人的十足妖气。在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飘渺音乐中,宝玉梦入“太虚幻境”这一桥段的叙述手法,颇似《聊斋》般鬼魅。

宝玉挨打后梦到琪官和金钏儿的场景,琪官背光以剪影方式出现在宝玉床前,投井而死的金钏儿也面目模糊地站在幽暗的角落,两人都对着宝玉怨怼地说话,此情此景与一些惊悚片桥段着实有些相近,让不少观众不由得心头一紧。

新版《红楼梦》的音乐有着浓厚的昆曲元素,曲调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大观园中姑娘小姐们在阴森的布景以及若隐有无的音乐声中飘来飘去,又让不少观众想到了《聊斋志异》

七,旁白过多,画蛇添足。

李少红喜欢旁白来补充阐释剧情,代表作《大明宫词》让人记忆犹新。新《红楼》依然将旁白融入到这部翻拍的经典名著。

经过旁白的注解,虽然利于观众了解剧情,但旁白过多、台词整体偏文言,有谨小慎微过于忠实原著之嫌,而且显得十分啰嗦。这让部分年轻观众怨声连连,剧中大量出现的文言台词,让他们不知所云,如果不是有字幕,他们几乎要放弃收看。

  翻拍名著本是风险很大的事,面临的坎也比较多,二度创作更需要智慧和把握,更需要严谨的态度。

  但是,无论《西游记》、《三国》还是《红楼梦》似乎都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以颠覆原版为乐,以猎奇嗜头为本,以低俗、庸俗、拙劣为线,把个好端端艺术搞的一塌糊涂。其结果低估了观众的鉴赏力和审美层次,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叹息多多,争议多多,招来的骂声不绝于耳,这教训太深刻了。

 名著是位圣女,随便涂抹会遭到惩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