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王菲 - 李皖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3 22:34:02

看透王菲 

默认分类 2010-06-28 14:10:28 阅读55641 评论76 字号:大中小

《看透王菲》,十多年前旧稿,虽然其中所涉歌曲多已是陈年旧事,但此文有关论题及观点,在这个偶像的世界里,依然有效。

夏日炎炎,注意降温解暑。若有不同意见,万勿伤肝动火。

很欣赏王菲后来的转变。借此旧稿重贴之际,奉上敬意。

        经常听人们议论王菲。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在议论王菲这个人,而是在议论一个产品,但大家似乎并无意识,依然津津有味地把这个产品的诸多品性,误当作了王菲这个人本身。
        在关于王菲的诸种看法中,可以概括出这样两种针锋相对的说法:
        一种是:王菲是一个有非常个性的、不受约束的、追求独立的人物,她坚持做自己的音乐,而一直与只求娱乐的香港歌坛作着不妥协的斗争,通过一次更比一次激烈的改变,王菲对抗着唱片公司、流行市场和大众欣赏趣味,并在她创作的《浮躁》专辑中,最终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疑问:是王菲在改变吗?在一次次改变(表现为一张张风格不同的唱片)中,唱片公司在哪里?王菲的个人行为占了几成?王菲和王菲的唱片,两者之间能不能等同?若不能等同,王菲是王菲唱片的几分之几?
        另一种说法是:王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审时度势的、善于模仿的歌手,她以拒绝的姿态——一种扮酷的手法,求新、求变、求时髦和新潮,没有人比王菲更懂得时尚的真谛,于是在’97年专辑《王菲》中,王菲出人意料地来了个不说180°至少也有90°的大转弯,一改前张唱片《浮躁》的前卫和另类,又变得大众口味起来。
        关于这一点,也有个疑问:是王菲在审时度势吗?在一次次审时度势(表现为一张张风格不同的唱片)中,唱片公司在哪里?王菲的个人行为占了几成?王菲和王菲的唱片,两者之间能不能等同?若不能等同,王菲是王菲唱片的几分之几?
        我在想:别把王菲想得太好,也别把她想得太坏,她没这个能力。她并非像歌迷认为的那样特立独行,也并非像批评者认为的那样,好像在引导什么潮流。
        谈论王菲时,我们必须先确立一个起点:王菲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传媒制造物、一个公共虚拟影像,否则,我们的所有讨论都将与真实越来越远。
        而对“王菲这个人”的种种歧见,反映了我们被信息污染和遮蔽的程度,应该认识的东西反倒被忽略了,或者被无用的信息大大扭曲或埋没。其实王菲的角色非常单纯,她就是一个歌手,一个歌曲诠释者。这种单纯就象以前我们所熟悉的郭兰英或者李谷一,作为声音艺术家,我们所最关心的就是她的歌艺:她成功的演绎或者失败的演绎,为歌曲抹上光彩或者涂上灰迹。而其歌声品质如何,与歌手生活——尤其是其私人生活——无关。

        王菲1969年出生在北京,父亲是煤矿工程师,母亲是煤矿工人文工团的歌唱演员。或出于家庭熏陶,王菲很小就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歌咏比赛。1987年,王菲在北京读完中学,跟父母一起全家移居香港,这时她18岁。初到香港时,不会说广东话,没什么事情做,也没什么朋友,父亲的一位朋友介绍她认识了香港的声乐老师戴思聪,戴举荐她与“新艺宝”签约,从此走上星途。
        歌曲诠释者王菲真正的开始应从1993年算起,这一年她推出了初现风格的《十万个为什么》。在此之前,王菲只是香港的二流歌星,虽然出了三张唱片,唱红了《容易受伤的女人》、《执迷不悔》等所谓金曲,但她的声音没什么特色,歌曲本身也没什么特色,只是上口的、容易“卡拉”的几首歌而已,演唱风格也与众多港星无异。
        在专辑《十万个为什么》里,王菲翻唱了特里·阿莫斯(Tori Amos)的一首歌,填上了中文词,叫作《冷战》。这是王菲独特行腔的开始,极富特色的鼻腔音运用,正是援引了阿莫斯原有的唱腔。香港向有翻唱歌曲的传统,王菲也是在这个传统中行事,所不同的是,她翻唱的东西不是世界上最流行的东西,而是流行中稍稍有些异质的品类,与香港歌星一贯的大众情歌唱法相比,这是一次有新意的引进。
        此后,王菲把她喜欢的欧美歌曲风格,陆续地带进她所唱的歌曲中。此时正是爱尔兰流行乐、独立制作唱片、后朋克低迷乐风在整个世界抬头、隆起时期,它们那种全新的行腔正为王菲所喜。在王菲接二连三的唱片中,看似不断变化,其实内里的逻辑非常简单:就是选择她欣赏的欧美歌曲,从一个喜爱对象,到另一个喜爱对象;从欣赏到仿效再到融汇的过程。
        这中间影响最大的,一个是爱尔兰乐队“小红莓”(the Cranberries)的高腔唱法,一个是苏格兰乐队“双生鸟”(Cocteau Twins)的清冷美声。
        “小红莓”那种空旷、高远的行腔,在1994年王菲的四张唱片里都有体现。那种尾部有一个戛然而止重音的拖腔,那种中国语言中所没有的发声部位——撑圆口腔卷起舌头的“啦” 音,甚至原封不动地进入到《流星》、《挣脱》等多首歌曲中,成为王菲的标牌声音,并不断地在后来她所唱的歌曲、包括与那英和音的歌曲里一再地出现。
        “双生鸟”的影响来得稍迟,也可能是相见恨晚。在王菲的歌艺阅历中,她或许至此找到了一种至高、至美、至为倾心的对象。1995年的《Di-Dar》,1996年的《浮躁》,使王菲完全沉浸在对“双生鸟”的欣赏里,她甚至找到了两个合作者——北京的窦唯和张亚东,用中国人的写作中国人的编配,从歌喉到器乐复制出一个说中国话的“双生鸟”。那种行腔,那种叠句,西化的叹词衬词唱出的副歌,其传神程度,有时简直如伊丽莎白(双生鸟主唱)附体。1998年下半年,王菲又带来《唱游》专辑,力图展示她多姿多彩的声腔处理手段,无论为另类欣赏者所诟病的“流行腔”,还是为另类捍卫者所揭露的“模仿腔”,都变得不那么径渭分明了。但最神妙、最奇幻、最显悟性的行腔,依然来自于“双生鸟”的提示,这一点,只要听听唱片的开首三曲——《感情生活》、《脸》和《色诫》的副歌部分,高明的听乐者自会找到线索。
        也就从这个时候,王菲获得了她歌曲作者的身份。《Di-Dar》、《唱游》的部分歌曲,《浮躁》几乎全部的歌曲,词曲部分不少都出自王菲自己手笔。王菲不会乐器,她的词曲是“脑子里有旋律我就把它唱出来,我会把它记下来”,这方式本身无可厚非,甚至可以比借助乐器更能直达出感情和心灵的波动,但也可能沦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的那种假创作。不幸的是,多数时候王菲正是后者。从本质上说,这是歌唱生涯中影响她的一些旋律的印象,在记忆中变形、交合、重叠后的“次旋律”。比如“王菲词曲”的《堕落》,完全就是“双生鸟”《蓝铃响起》的某段曲子,旋律、结构、节奏、和声、声音表现都极其一致,骨子里实无一丝一毫原创性。
        避开这些不讲,王菲的歌曲是感性、思绪、难以自表、苦闷难言的含混之物,透着现代青年琐碎的无聊和迷惘,她想像“双生鸟”那样创造出音乐的幻境,但是本身缺乏梦幻者的气质,她的歌词拒绝思想,又无法入境太深,总是太表面、太浅近、太具体。从个人气质上说,王菲是个外向型的歌手,她本身的性情很实在,这与她想表达的东西貌合神离。
        《浮躁》一歌歌词统共只有22个字(九月天高人浮躁/九月平淡无聊/一切都好/只缺烦恼),《哪儿》、《想象》甚至一句歌词也没有,就是几个语气词咿咿呀呀来来回回盘旋往复地哼哉唱哉,王菲的这些创作,显现了她不俗的、对歌曲、音乐超乎一般的审美力,它们的缺陷是内涵尚浅。
        通而观之,到此时为止,作为歌曲诠释者的王菲,能够得以自立的声乐创造,只在极少数作品里仅存,比如《天空》里空明飘渺的声音,断断续续、若断还续的拖腔。大多数时候,她或者失于单纯模仿,或者只比平庸的港台女声略微高出一点。即使在她的盛期,翻唱邓丽君的《菲靡靡之音》(1995),处理上也没多少新的东西,与邓丽君相比,二者只是嗓音音色上有些微差异。以歌艺的眼光观之,仅是及格而已。
        1997年10月,王菲推出了《王菲》,这张被诸多评家认为是后退和复辟的作品,在歌艺上恰是王菲的大进步。其中,《你快乐(所以我快乐》、《闷》等歌曲,是最确凿的证据。这些歌乍一听去,像是孩童念儿歌一般无所用心,但细加辨别,又能听到毫不经意但是非常特别的吐字咬音,而它好似蛮不在乎中不动声色的伤感,更是拨云能见。李宗盛说:王菲“放弃”了技巧。洞见!确实,这些歌曲不是技巧、难度、力量、锋芒的外露,而是用意和艺术感觉的体现。从这一点看,王菲的歌艺固然苏慧伦、陈慧琳等小辈们不可比,就是林忆莲、辛晓琪、陈淑桦这样精雕细琢的歌坛一流人物,也自是低之甚远。至此,王菲基本贯通前面精心修炼的拿来或自悟技巧,渐渐进入了歌唱中的化境。
        在最新专辑《唱游》中,王菲的技巧意识有所回升,好像多年以来多种心得都一一忆起,在同一张唱片中一次串汇,它在歌艺上不及《王菲》,难度、丰富性、刻意的追求却比以往任何一回都更具野心。对潘协庆歌曲的处理,比如《半途而废》信口而来的花腔,《飞》带一点喉间阻滞音的行腔咬字,表明了王菲继续凌驾于其他女歌手之上的诠释能力。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王菲声音上的创造,这几首歌曲很可能会是惯常的台湾情歌模样,是王菲使它们变得异样了。

        最后,对“传媒制造物王菲”,说几个最基本的看法。
        对王菲所诠释的歌,我们已习惯于称王菲的歌。对王菲唱片的变化,我们已习惯于称王菲的变化。我们已习惯于说王菲如何如何,而忘了王菲只是诠释者而不是创造者这个身分。唱片工业的制造,信息时代的传播,使我们已到了忘记常识的地步。
        王菲并不是作品的创造者,当然也不是唱片风格的决定者,当然也不是以歌曲(或者影像)内涵充塞起来的王菲这个人的决定者。虽然有作用,但只是之一。在比例极小的作品中,即使王菲作了词曲,也只是音乐风格上相对次要的一个来源。对王菲风格,更关键的来源是杨明煌、屠颖、林夕、张亚东、窦唯、周广斌——这些王菲唱片的制作者、创作者、作词者、编曲者,不是王菲要做成怎样,而是王菲唱片被一群人制作成了怎样。
        说“王菲反流行、反商业,以另类音乐对抗唱片商业”,听到这话我只有笑。王菲是公司旗下的歌手,没有公司的同意或者默许,那些唱片莫非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成?
        现代传媒就像一个无始无终的连续剧,在上面出出入入的形象正如同连续剧中的剧中人物。谁若相信传媒中的形象就是这个人真正的形象,谁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傻蛋,但这个时代的受众,真的变成了这样的大傻蛋。
        对此不必再乎。否则,你也离傻不远。

1998年10月


王菲唱片一览(不含EP、单曲和精选集)
1989    《王靖雯》
1990    《Everything》
            《You're the Only One》
1992    《Coming Home》
1993    《执迷不悔》
            《十万个为什么》
1994    《谜》(国语)
            《胡思乱想》
            《天空》(国语)
            《讨好自己》
1995    《菲靡靡之音》(国语)
            《Di-Dar》
1996    《浮躁》(国语)
1997    《王菲》(国语)
1998    《唱游》(国语)

 

本文纸媒版本载《我听到了幸福》,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