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什么是狼奶、愤青?爱国与反动怎样界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2:06:45
学者:什么是狼奶、愤青?爱国与反动怎样界定? 2010年05月20日 09:35 炎黄春秋 】 【打印共有评论286

在当今社会,有不少人尤其是学子青年对“爱国”、“ 反动”等概念很模糊,甚至是非颠倒。究其原因,是因为长期“喝饮狼奶”,染上了严重的“愤青”色彩。

一、狼奶

狼奶一词源自何处已难以考证。袁伟时先生在其写于2002年《现代化与历史教科书》一文中提到:1979年5月初,在北京举行的第一次全国五四运动研讨会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邓力群在介绍张志新烈士悲惨遭遇后感慨地说:“同志们,我们是喝狼奶长大的!”

什么是“狼奶”?

20世纪的“狼奶”主要成分有三:

一是美化独裁愚昧民众。独裁政权为了维护统治,必须粉饰自己欺骗民众。不管希特勒还是斯大林政权,都是全力开动国家宣传机器,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一方面把独裁者打造成救世主,使民众对独裁者及其政权心怀敬仰,顶礼膜拜,“常常是察觉不到坚决支持的是一种背弃人类社会价值的世界观。”(希特勒);一方面严格控制民众的思想言论自由,使之成为没有人的尊严和独立思想而只知服从的工具。希特勒曾对心腹戈培尔说:“不需要让青少年有判断力和批判力。只要给他们汽车、摩托车、美丽的明星、刺激的音乐、流行的服饰,以及对同伴的竞争意识就行了。剥夺青少年的思考力,根植他们服从指导者命令的服从心,才是上策。”

通过这种系统化的狼奶洗脑工程,吮吸过狼奶的人尤其是学子青年,难以产生独立的思想,容易接受独裁专制具有历史和存在的合理性及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说教,容易接受专制文化对“民主”“自由”“平等”“正义”等普世价值原则的歪曲性解释。他们全然不顾腐败黑暗的现实,心甘情愿地维护既得利益群体。他们把有独立思想的人视为异类,对批判国家、社会者,怀有一种动物般原始的憎恶。

二是民族主义情绪。专制下的爱国主义也称民族主义,其主要特点是夸大本民族、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仇外排外。民族主义往往把国家人格化和视统治者为国家化身,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爱国就是忠于国家政权”,他们爱统治者之所爱,恨统治者之所恨。民族主义是专制国家重要的统治手段,列宁指出“每当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爱国主义的破旗就又散发出臭味来。”为了避免统治危机,专制者往往制造敌对目标,利用这个假想敌来调动民族主义情绪,借以转移民众视线,从而保证专制政权的稳定性和长远性。所以,专制制度下的“爱国主义是无赖最后的避难所”(塞缪尔·约翰逊)。

三是阶级斗争理论。该理论把世间一切事物都贴上阶级的标签,把人们的意见分歧和利益冲突都看作是阶级斗争,主张对阶级敌人要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就是灌输阶级斗争理论、剥夺公民权利的结果。在国际上,阶级斗争论者则把美国等民主国家称为资本主义予以敌视,拒绝民主普世价值。愤青的思想根基之一,就是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必然会危及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指美国)的利益,所以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允许社会主义国家强大,两者的矛盾你死我活不可调和。

现在,持“狼奶”观点的学者越来越多。

1998年10月,厦门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朱丽冰在“南方周末”发表《拒绝狼奶》一文。文章指出,在文革结束20多年的时间里,大陆的中学教材内容仍以“政治性”、共产党的“正统观念”为主轴,“充斥着歌颂毛泽东和共产党跟国民党、军阀、美帝国主义作斗争,以及斗地主分田地等题材。连文言文、新诗、古诗等也多与‘斗争’有关。”朱丽冰从学校教育体制反省说:“不要让下一代再受阶级斗争、偶像崇拜等‘狼奶’教育的荼毒,不要教给学生简单地追求‘刚硬’,不要鼓励冷漠,更不应为铸造嗜血的心灵之剑欢呼雀跃。”

2006年10月16日,上海大学历史系朱学勤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历史教科书扭曲历史,读这种书长大的小孩,是喝狼奶长大的。他提出了“狼奶文化”概念。朱学勤的话,曾引发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学生要不要“换奶”的争论。

事实上, 目前的教育体系“喂狼奶”的情况仍在继续,我们今天的大中学历史教科书,仍在向青少年继续喂狼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社会回归正常,教育必须首先回归人性。每个国家的教育,都有自己的理念或思想,但是将教育上升为对抗普世价值的工具,“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则属于中国特色。

要清除“狼奶”,须靠公民教育。不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教育,中国前途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