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袁隆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6:37
思闻按——
刀锋发表的《袁隆平是如何受到重视的》一文,为了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十年浩劫涂脂末粉,不惜大量制造袁隆平的谣言。
最大的谣言是,谎称袁隆平的研究,是在迟至1970年的文革期间,才受到新当选为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省文革主任的华国锋的重视。
而事实是,早在1966年文革前,袁隆平的事迹就得到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发函致安江农校,要求支持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研究。正是国家科委的这封便函,使袁隆平在文革爆发后逃过劫难,成为保护对象,得以继续他的研究,否则袁隆平早以“攻击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的罪名被打成反革命,关进“牛棚”,甚至投入监狱,说不定当时就已死于非命。袁隆平能有今天的成就,我们衷心感谢文革前在一线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感谢当时领导国务院各部委的周恩来!
最可笑的谣言是,明明袁隆平出身职员家庭,就读于西南农学院,1953年毕业后即分配当教师,“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袁隆平是农民吗?》,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394801.html?fr=qrl3),刀锋却造谣说,由于袁隆平是文革中才出现的“工农兵学员”,“英文根本就不懂”,等等,以至于在1978年不能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转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以正视听。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从湘西南一隅的安江农校健步走上国际领奖台的袁隆平,由于他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取得了杰出成就,被国际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国内将他的杂交水稻发明列为中国继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袁隆平因此获得了国内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特等发明奖,并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拯救饥饿”奖等8项顶尖级国际大奖。1998年一家知识产权机构评估袁隆平的无形资产总值高达一千多亿元人民币,在国际上与名声显赫的美国电脑大王盖茨齐名。
祖籍江西省德安县的袁隆平,1930年农历7月初9出生在北平一个旧职员的家庭。袁隆平的童年是在动荡迁徙的生活中度过的。1953年他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偏远荒凉的湘西南一隅的黔阳安江农校当老师。
安江农校地处农村,校址坐落在黔阳县安江镇一所古庙里。四周群山环抱,山峦叠嶂,环境清幽。田园风光虽美,但偏僻、落后、闭塞。乐观开朗的袁隆平很快就适应了环境的变化。到校后,组织上安排他教俄语,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边教边学,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外语基础。此后,袁隆平还教过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等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他教—门、钻一门、爱一门,为后来的科研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60年7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一块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便萌生了要搞杂交水稻研究的大胆设想。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性难题。因为传统理论认为,水稻为自花授粉植物,没有杂交优势。袁隆平立志要攻克这道世界难题。袁隆平一心扑在教学和科研事业上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动了一位贤淑的姑娘,这就是后来助他成名的妻子邓哲。
搞杂交水稻研究,要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他之所以要选择这个科研课题,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席卷全国的饥饿风暴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灵。他决意要把杂交水稻搞成功,使粮食高产稳产,让人民不再挨饿。
事业是伟大的,境界是高远的,但延伸在脚下的路却是漫长而曲折的。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认为,既然自然界存在有天然杂交稻,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她和丈夫一道踏上了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时,到稻田的海洋中逐株去寻找。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气温通常高达摄氏40℃。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切肌之痛与昆虫的叮咬,每天都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海洋中捞针。
从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袁隆平和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
袁降平欣喜若狂,他把这些种子视为珍宝,细心地繁殖栽培,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仔细观察雄性不育株在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细微变化,并详尽作了记载。
经过两个春秋的艰苦试验,袁隆平把两年来获得的科学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写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然而,杂交水稻研究刚刚起步,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标语、口号、大字报铺满了安江农校的每一个角落,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被完全打乱了。痴情于科研的袁隆平仍然是一如既往。但不久,校园内就出现了指向袁隆平的大幅标语和大字报,说他攻击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袁隆平忧心忡忡地对妻子说:“邓哲你要有个思想准备,我可能要进‘牛棚’了。”
邓哲听到丈夫的言辞之中充满了忧虑,便斩钉截铁地安慰丈夫说:“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我们一起回农村种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妻子不假思索的明确表态,深深地打动了逆境中的袁隆平。袁隆平动情地抱紧了妻子和孩子。
意想不到的是,袁隆平遇到了救星。他们在翻查袁隆平的档案,准备新帐旧账—起算时,发现了国家科委九局致安江农校的一封便函,因为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论文引起了国家科委领导的重视,科委要求安江农校要支持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研究。袁隆平因此被列入保护对象而免遭了一场劫难。
袁隆平带着他的两个学生李必湖、尹华奇,顶着文革的逆流搞科研。袁隆平精心培育的雄性不育株试验秧盆被一群“造反派”砸烂了。袁隆平在妻子的安慰和帮助下,把半残存的部分秧苗藏进苹果园的臭水沟里偷偷试验。绝处逢生的秧苗在袁隆平的精心护理下,获得了更多的种子,第二年袁隆平将收获的种子扩种到2分地的试验田里。不曾想,秧苗在长势正旺的时候,却遭到了灭顶之灾,—夜之间,2分试验田的秧苗全被偷偷拔光。袁隆平的心在流血,但他没有屈服,他们仍然顶着逆流继续往前走。
60年代末期,上级为了让袁隆平把杂交水稻研究搞下去,决定调袁隆平到省农科院工作,而妻子邓哲未能随调,只好带着孩子留在了黔阳。袁隆平这一走,夫妻双方就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异地分居生活。理解支持丈夫的邓哲毫无怨言,独自承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她不仅要搞好本职工作,还要抚养三个孩子,照顾好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她赡老扶幼,耗尽了心血。
搞杂交水稻研究,需要特定的温度和湿度。袁隆平与他的助手们一年四季总是追着阳光南来北往不停地奔波:春季在长沙,秋季在南宁,冬季在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代繁殖试验,年年如此。70年代初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74年基本获得了成功。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推广的决定,国家因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年三代易地,进行杂交水稻繁殖制种。1976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迅速扩大到208万亩。从1976年到1988年,10年中累计种植杂交水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了,在国内国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袁隆平成功之后,各种荣誉接踵而来:他先后被推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全国科协常委、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国内国际种种令人眩目的大奖也纷至沓来……
袁隆平没有在荣誉和鲜花面前陶醉,他仍然潜心于杂交水稻研究,保持着一个普通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本色,一如既往地头顶烈日,脚踏泥泞奔波在绿色的田野中。从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末期的10年中,袁隆平已将最初的杂交水稻三系育种法推进到两系法亚种间杂交育种。最近几年,他又在向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进军。
袁隆平告诉笔者,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课题是1997年正式提出来的,该课题若研究成功,水稻亩产将高达800公斤以上。1998年在全国4个点试种37.5亩,平均亩产均达800公斤以上。朱镕基总理为此专拨了1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袁隆平说,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属于世界级超难度课题。日本早在1981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原计划15年内完成,但由于难度大,至今也没有结果。国际水稻研究所也于1989年开始实施超级杂交水稻研究计划,原计划2000年完成,但由于难度大,也不得不推迟到2005年。
袁隆平已达古稀之年,这位老人身体很硬朗。他仍然像从前一样,每年都南来北往,辗转于水稻育种的生产第一线,顶烈日冒风雨,和众多的助手们一道深入田间地头搞科研。他跨沟过壑,步履敏捷而稳健。接人待物,平易近人。闲暇之时,他喜欢跟同事们打麻将、下象棋。头发长了,就请身边的工作人员给他理一理。
袁隆平给笔者算过这样一笔帐:如果超级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并推广应用于生产,全国2.3亿亩水稻只要推广一半的面积,亩产只按增产150公斤算,全年可增产粮食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可以解决5000万人全年的口粮。他说:在他有生之年有两个心愿:第一个愿望就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并且应用在生产上;第二个愿望就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作者:孙敏
《决策与信息》2005年第2期
http://8181.net.cn/magazine/html/664/664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