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新旧说的政治背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54:48
学术界有种长期居主流地位的看法:“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国民党“一大”《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之前,“是旧三民主义”。在这以后,“是新三民主义”。“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   如何看待这种关于三民主义的“新、旧”说?我以为,此说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有历史贡献。  “新三民主义”词语早在大革命时期已经出现。那是共产国际代表在说明对国民党改组工作的成绩时的偶尔用语。作为按共产党人的理论对三民主义作出完整解说,并成为党的主导见解的三民主义“新、旧”说,则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  此说出现前,流行的是三民主义的“真、假”说。孙中山去世之后,左右派斗争剧烈展开。大家都打“孙文主义”、“三民主义”旗号。老右派戴季陶,以“孙文主义”名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借口确立“共信”、建立“纯粹的国民党”,大造分共舆论。对此,当时以“左派”面目出现的蒋介石也不得不讲,“反共产这个口号,是帝国主义者用来中伤我们的……总而言之,总理定下来的主张,我们是不可以违背的,如果不然,就无论你如何信仰三民主义也是假的了。”(1925年9月)后来,他成为右派势力的中心,便在保卫“三民主义”的旗号下反苏、镇压工农运动、实行暴力“清党”。这时,左派以“三大政策”予以反击,指斥其为“假三民主义”,可谓击中要害。抗日战争爆发、新的国共合作建立后,则出现了一些复杂的情况。一方面,共产党把坚持抗战置于首位,再三表示对蒋介石领导的服从和对三民主义理念的忠诚。另一方面,蒋介石在三民主义旗号下既要抗战、要国共合作;又害怕人民革命力量的壮大,千方百计要“防共”、“限共”,其如意算盘和梦寐以求的目标就是通过“两党合组”、“永久合作”的方法取消或溶化共产主义和共产党。为此,蒋介石有两个说法:一是一般地说,真信仰就要一心一意,“在同一主义之下”(1937.2.22),达到对三民主义“真诚一致的信仰”(1937.9.23)。二是具体地说,三民主义“完备”,“能涵盖一切”,且“伟大悠久”,其他主义“皆有缺点”,应被取代。(1939.5)结论就是:共产主义和共产党没有存在的必要。追随他们的御用文人循此发挥道,“中国有三民主义就够了”;它是“集合了各种主义之大成的真理”,“其它任何主义都不应该有。它们是没有历史使命的。”还有人要求中共“将马克思主义暂搁一边”。对此,中国共产党首先在政治上作了回击,一再明确表示,绝对不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绝不能将共产党合并于其他任何政党。至于在思想理论上的回击,则要求进一步划清一些原则界限。这样,仅仅分辨三民主义的真、假似乎就不够了。这时,国民党顽固派强调真信奉就要信“同一主义”,虽然别有用心;但如果他们只是倡导一致,并非禁止其他,只是“溶化”而不是排斥,那就难以说他们违背民权主义,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假”。他们宣称三民主义最完备、最伟大,从而认定对其他主义的明智选择就是自行放弃,这自然是其偏见,是对三民主义的拔高;但不能说他们如此尊奉的三民主义本身是假的。蒋介石过去主张“分共”,与孙中山的“容共”主张公然对立;而现在则不仅不讲“分”,还大讲“合”,不止于“容(纳)”,还要“溶(化)”;其手段也由“打”转为“不打”,貌似走向开明。对于这种变化,人们自然不能视而不见,乃至不加区别地将其归于一类,以一个“假”字囊括一切。  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真、假的范围。如何回答?一种新的提法在不断地酝酿着。毛泽东1937年5月3日指出,“三民主义有它的历史变化”,提出要“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肯定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手定了“三民主义新纲领”,“表现了三民主义的发展”。10月12日,他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抗战胜利后出现的“将是一个新式的民主共和国,即三民主义的新中华民国”。1939年6月10日,在《反投降提纲》中,他对人们言及的三民主义的状况作了新的划分,指出除“真三民主义”、“假三民主义”之外,还存在一种“中间性的”即“半真半假的三民主义”。这表明,对三民主义只作真、假二分已经不够。在这里,他把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同“中国人民的三民主义”并在一起,划入“真三民主义”之列。至于在这种“真三民主义”中是否还要作进一步的区分,他当时未作回答。而提出“半真半假的三民主义”问题,主要为揭示隐藏在抗战队伍中的投降危险,并不是对作为既抗战又建国的指导方针看的三民主义的全面概括。因此,当涉及对完整的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时,这种分析框架便显得不够了。近两个月后,周恩来对人们所称的三民主义作出了多重划分,即孙中山是“真正的三民主义”;汪精卫是“伪三民主义”;戴季陶是“修正三民主义”;还有我们同志“企图马克思主义化的三民主义”,即把三民主义“解释成共产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