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林肯的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7:36
比较林肯的三民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民有、民治、民享 
                葛底斯堡战役是美国内战中的关键一战,甚至成为了南北战争的转折点。葛底斯堡战役是一场很残酷的南北方军人之间的大戮杀,三天的激战,旌旗蔽日,血流成河,双方阵亡将士达到五万多人多人,而当时美国只有几百万人口。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仗。当战场上的硝烟散去后,参战方纷纷在这里修建战死者的坟墓和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纪念碑及雕像。1863年11月19日葛斯底堡美国国家烈士公墓举行落成典礼。当主讲人发表了两个小时的演讲后,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走上讲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讲稿,仅仅作了两分钟的演说。谁也不会料到,这样一篇简短献辞,竟成了美国历史上一份重要文献,也成了人类演说史上的经典范例之一。现在人们都称赞这篇演说,甚至被认为是英语演讲中的最高典范,其演讲手稿被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其演说词被铸成金文长存于牛津大学,因此还视为是美国文学中最漂亮、最富有诗意的文章之一。殊不知,当时林肯好像对此演说的效果感觉并不良好,因为这篇演讲太短,听众刚刚注意听讲的时候,林肯已经讲完了,而照相的人还没摆好三脚架,林肯却已经转身入座了。这篇读下来还不到三分钟的演说本来应该是一篇胜利者庆祝自己军事胜利并向世人进行昭示的政治宣告,但从内容来看,它没有丝毫的好战之气,相反却是一篇感人肺腑的颂辞,它赞美那些作出最后牺牲的人以及他们为之献身的伟大理想和事业。特别是在这篇演讲的结尾,林肯提出了“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这就是他的“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主义。

葛底斯堡演说词

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我们在那次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合。我们来到这里,奉献那个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作为在此地为那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人永久眠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可是,就更深一层意义而言,我们是无从奉献这片土地的--无从使它成为圣地--也不可能把它变为人们景仰之所。那些在这里战斗的勇士,活着的和死去的,已使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远非我们的菲薄能力所能左右。世人会不大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然而他们将永远忘不了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相反,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那些曾在此作战的人们所英勇推动而尚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此献身于我们面前所留存的伟大工作--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要更坚定地致力于他们曾作最后全部贡献的那个事业--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林肯的这篇《葛底斯堡的演说》,全文仅10个句子、272个词。但对美国民主制度和政治理想却作了十分准确的概括。
    第一,这篇演说重申了美国的自由原则和传统:“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第二,把内战看成是对民主和自由制度的考验。“现在我们正从事于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和奉行这一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第三,对美国的民主理想作了简明的概括。“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久记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却永远不会忘记阵亡将士在这里做过的事。倒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曾在这里战斗过的人们一直致力推向前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护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二、民族、民权、民生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首先揭橥的战斗旗帜。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既有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有以满族贵族为首的清朝统治集团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集团正日益勾结起来。

  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又一个主要矛盾,即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权主义的基本内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指出封建的社会政治制度剥夺了人权,因而,决非“平等的国民所堪受”;必须经由“国民革命”的途径推翻封建帝制,代之以“民主立宪”的共和制度,结束“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严重状态。与这种“国体”的“变革”相适应,关于政体的擘划也构成民权主义的重要内容。

        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中国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主要内容为“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归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他把发展社会经济的途径归结为“节制资本”和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即将“不能委诸个人及有独占性质”的“大实业”(如铁路、电气和水利等)“皆归国有”,因为这既可“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又得以“合全国之资力”。民生主义实质上是最大限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三、二者的联系

        对于三民主义,中国人非常熟悉,这是孙中山先生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来的,并且进行了系统的阐释,那就是“民族,民权,民生”。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颇具有创造性的,但是原创性还是需要仔细的推敲和梳理一下,如果翻看一下孙中山先生的演讲集,就会发现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讲中提到的“民有,民享,民治”的三民主义之间是有着一些内在的联系的。

        之所以说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和林肯的的三民主义之间是有联系的,并非凭空推断,其实也是源于中山先生自己的解释。1921年3月6日,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办事处发表演说,即《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其中就提出:“兄弟所底三民主义,是集合古今中外底学说应世界底潮流所得的。就是美国前总统林肯底主义,也有与兄弟底三民主义符合底地方,其原文为The gove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and for the people。这话苦于没有适当底译文,兄弟把它译作“民有”、“民治”、“民享”。of the people就是民有,by the people就是民治,for the people就是民享。他这“民有”、“民治”、“民享”主义就是兄弟底“民族”、“民权”、“民生”主义。由此可知美国有今日底富强,都是先哲底主义所赐。而兄弟底三民主义,在比海外底为人已有先得我心的。兄弟回想从前在海外底时候,外国人不知道什么是叫三民主义,尝来问我的。兄弟当时苦无适当底译语回答他,只好援引林肯底主义告诉他,外人然后才了解我底主义。由此更可知兄弟底三民主义,不但是有来历的,而且专为迎合现代底潮流”。

        1921年12月7日,中山先生在桂林军政学界七十六团体欢迎会上做《三民主义为造成新世界之工具》的演讲,他又明确底指出:“三民主义,就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这三个主义,和美国大总统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三层意思,完全是相通的。民有的意思,就是民族主义。我们革命党为什么要提倡民族主义呢?因为满清专制二百多年,我们汉族受过亡国的痛苦,后来又受世界潮流的压迫,恐怕还要灭种,所以有少数人出来提倡鼓吹,要除去专制的异族。到后来全国觉悟,便把征服中国的满清根本推翻,把中国的统治权收回到汉人手里,中国领土完全为汉族所有。十年前革命的成功,就是民族主义成功。所以“民族主义”就是和”民有”的意思一样。革命成功以后,中国的土地和主权,已经由满清皇帝的手里,夺回到中国人民的手里来了。但是我们人民,徒有政治上主权之名,没有政治上主权之实,还是不能治国。必须把政治上的主权,实在拿到人民手里来,才可以治国,才叫做民治。这个达到民治的道理,就叫做民权主义。至于民生主义,是由人类思想觉悟出来的。因为我们既有了土地和主权,自然要想一个完全方法来享受,才能够达到生活上圆满的幸福。怎么样享受生活上幸福的道理,便叫做民生主义。所以说“民有”、“民治”、“民享”就是本大总统生平所提倡的三民主义”。

        仔细想来,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中山先生基于中国当时的国情而提出的三民主义竟然和林肯总统基于美国的历史传统而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如此的吻合,中山先生将林肯总统的三民主义拿来解释自己的三民主义也丝毫没有风马牛不相及之感,倒是让人感到中山先生的政治智慧和世界眼光。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不管是林肯的三民主义还是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都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三民主义,中国应该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其实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提法和这两位提出来的三民主义的内涵之间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只不过侧重点不同罢了。

四、孙中山头像与美国总统林肯邮票 

 
发行日期:

美国邮政总署1942年7月7日发行 
票面内容:

这枚邮票,深浅蓝相间,长三厘米、宽二厘米、面值五美分。

邮票以大陆和台湾连成一体的中国版图为背景,上面以大写英文字清楚标明“CHINA”。左上方是美国林肯总统的椭圆形头像,右上方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椭圆形头像。
  邮票中央印有“July7.1937”字样,在这行英文字下方以中文印着“抗战建国”字样,再下方是英文字“July7.1942”。
  在林肯总统头像下方,经英文印着林肯总统的名言“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这是林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战场发表的著名演讲。
  在孙中山先生头像下方,是用中文书写的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中美两位总统放在一起,并以中文宣传三民主义,宣传中国抗日,这在美国邮票发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邮票是一九四二年七月,美国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五周年而发行的。而把发行地选在丹佛市是因为中国“辛亥革命”成功之日,孙中山正在美国丹佛市筹集革命基金。

第一次将中国伟人与文字刊印于美国正式邮政,是以纪念孙中山的崇高人格及伟大革命思想。它在国际邮政史上有着显赫的历史地位。 

    邮票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一九四二年七月,时值中国抗日战争五周年,为纪念中国“七七”抗战及在反法西斯同盟中,中国与美国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首发印有美国总统林肯、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头像的邮票。    

名称由来:和平盛世的今天,见证华夏风云变迁的世纪珍邮越洋回到孙中山的故里,是以“越洋珍邮”命之。谨此纪念一代世纪伟人,亦为后人传承之瑰宝。

收藏价值: 

第一:首先这枚邮票是美国邮票发行史上第一枚印有中文和第一枚印有外国领导人头像的邮票,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对中国人来说,这也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荣登外国方寸。 

第二、集邮界都知道,罗斯福总统是著名的总统集邮家和邮票设计家,而在他众多的邮票收藏中,这枚邮票却成为他终其一生的挚爱珍品。由此可见,这枚邮票在国际邮政史上的显赫身世与地位。 

第三、这枚邮票的四方联非常少,而且市场上能收集到的几乎都被我们收购,所以收藏者要见到这枚邮票,甚至得到它是很难的。 

收藏意义: 

第一、清末的中国备受欺压,被西方列强称为“东亚病夫”。而当孙中山领导中国人民挥起革命旗帜,开启中国近代史新篇章时,中国的命运也发生了历史巨变。美国为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发行的这枚邮票就反映了那个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第二、做为国际社会共同最尊崇的世纪伟人,这枚邮票也代表了国际社会对孙中山崇高人格及伟大革命思想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孙中山在美国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美国发行这枚邮票的另一个原因也是为了特别纪念中国抗战五周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中美的同盟关系,也见证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第四、“美国1942年孙中山邮票”见证“中国统一”: 透过这枚历史珍邮可知,早在63年前,美国就视大陆与台湾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把中国版图印在美国邮票上,向全世界广为告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可谓铁证如山。 

第五、这枚邮票作为中华民族在世界崛起的印证,永远的载入了历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