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意义何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6 23:13:28

两次日元国际化原因结果各异

人民币国际化是个有意义的命题么?我们借鉴日本追求日元国际化的过程来探究这个问题。

日本历史上由政府正式提出日元国际化的主张一共有两次,均是在日本大幅度放开货币管制之后提出的。1984年日元国际化正式成为政治主张。一些学术专着持日本虽提出国际化口号,但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推动措施这样的观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的1999年,日本政府重拾日元国际化建议。但是这次提出的建议把措施的着眼点放在了完善金融资本市场上。日元追求国际化的效果如何呢?

1975年前后在出口领域取得了本币结算的重大突破。我们认为,日本出口在这期间本币结算的比例大幅提高,和在石油危机期间日本的机械和汽车产品竞争力大幅提升是有关联的。国际化口号提出以后,看似对进口结算有了很大促进,但我们相当怀疑这和1985年以后重燃日元的升值预期有关。此外,横向比较也显示,日元结算占比和同时期的另一个主要经济体德国之间也是差距显着。我们认为,这可能和德国在欧洲经济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密不可分,而日本只有美国一个单一最大贸易伙伴。

为什么日元和马克的地位在资本市场的差异远不及在贸易领域那么大呢?我们的解释是,投资者更多地是在利用日元的低利率,着名的息差交易(借入低息日元然后换成高息货币)就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也就是说,日元在资本市场私人部门领域的地位提高并不是日本刻意追求日元国际化的结果。作为储备货币的日元比重就远小于德国马克即是佐证。

至此,我们基本上可以对日元两次的国际化努力做一个总结性评述。日本在面对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被迫逐渐放开了货币管制,然后提出日元国际化的目标。尽管在此过程中日本政府出台各种措施,似乎是针对要实现国际化这个目标而实施的,但是逻辑悖论在于,这些措施把金融市场开放得越自由,日本政府就越失去对金融市场和日元国际化的控制能力。最终日元在国际市场上地位的跌宕起伏只不过是日本经济在市场的推动下走完一个大循环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资本国际化的内涵或为放开管制

如果我们现在回过头来讨论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就会发现这个命题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货币在贸易领域的国际化就意味着本国出口商品是如此不可替代,或者说本国需求对于出口国是如此重要,使得对方必需接受用本国货币进行交易的条件。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问题,市场占有率高不等于别人对某种产品的依赖程度高。简单来说,贸易领域的货币国际化产生的根源是因为有经济依赖关系。因此如何建立别国对己国的依赖关系并使自己摆脱对他国的依赖才是应有目标,货币在贸易领域的国际化只是达到这个目标之后的副产品而已。

同样,资本领域的国际化就意味着放弃管制的手段接受金融市场对于本国货币的安排。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因为货币意味着对发行货币的国家资产的所有权,所以没有人愿意持有一种随时会被该国政府限制使用的货币。因此任何货币想在广泛程度上被境外居民认可,基本的条件必然是对放弃货币和资本流动管制的坚定承诺。而资本管制的放开是开放经济体必然面对的结果。日本政府可能没有经过什么抵抗就选择了放开,中国抵抗的时间可能更长一点,但不可避免地正走向开放。所以金融自由化或资本领域货币国际化也并非是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如何帮助国内的居民建立应对国际资本市场波动的能力才是应有的目标。

简而言之,本币国际化的内在逻辑矛盾决定了它根本就不存在政策上的可控性。此外,国际化后的货币是机会与责任风险并存的,并非是一个理想的天堂。日元的国际化过程就伴随着日本经济的最后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