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嘉宾发言文字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6:22:01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嘉宾发言文字实录

2010年06月02日 12:56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凤凰网财经讯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6月2日在北京发布,凤凰网财经对发布会进行全称图文直播。

以下为嘉宾发言部分文字实录:

主持人:下面进入嘉宾讨论的发言,这部分请王博士担任主持。

王伯庆:希望各位能够把发言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左右,有特别需要的专家可以早点发言,就是大家把时间控制在五分钟,最多是五分钟。

陈宇:我已经向王博士申请了,因为我们正好在北大在开一个会。

王伯庆:我介绍一下陈宇老师,大家可能都知道他,中国就业促进会的副会长,他长期从事于人力开发的研究,不光是职业教育的改革,也包括职业的研究他在这方面也是中国很少人关注的比较深的,下面请陈宇老师发言。

陈宇:我现在因为年纪大了有一个毛病,一说话就长,说到第五分钟的时候你说停我就马上停。我去年也参加了麦可思蓝皮书的发布会,今年的蓝皮书比去年的蓝皮书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分析和观察,推出对社会有非常大的积极意义的结论方面,提出了11个结论。这11个结论,就我内心来讲,我都感觉到和我对现代社会势态,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势态的观察,感觉是非常非常一致的,我自己觉得王老师做的这事,填补了我们中国职业研究所的空白。但是王老师也是我们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的特约研究员了,我觉得王老师的这些研究,特别重要的,也给我特别大的启发以及压力的,就是他用非常精确的统计数字,揭示了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出一个新概念,叫做“职场生态”,加上王老师现在新提出的这个词,这个概念叫“漂族”,这个词我觉得也非常准确,就是职场漂族生态。

我曾经写过一句话,中国所有的教授的加在一起的影响力,比不上一个韩寒,中国近年来所有的人力资源世界所造成的影响力,比不上富士康12跳。这些话现在可以微博上说。我也还提出了一个问题,也就是说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游戏规则规定,工人和雇主是可以互相解雇的,合则留,不合则去,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一般说来,劳动者的离去是跳槽,但是富士康的劳动者是用跳楼来离去,这个就要考虑了,富士康的这跳楼的12个人,用王老师创造的概念就是全部属于全漂族,全漂族职场生态这个问题,这里面有一位是大学社,12个人中间,有八位是男生,四位是女生,平均年龄21岁,全部都是漂到深圳去的,这个事我不想展开。但是我觉得在这一系列的问题后面,我觉得像我们职业研究所,过去我们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职业观察、工作分析,典型工作数据库等等。

我们是想给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以及企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现在王老师这个研究,使我们感觉到我们除了对职业本身的研究之外,我们还应该增加一个内容,叫做职场生态观察。通过职场生态观察,恐怕要解决我个人有一个看法,我长期的说中国现在是1.0,2.0,3.0,1949到1978是1.0是红色崛起,1979到2008是2.0这是我们的蓝色崛起,从2009年到2038年我们面临的是绿色崛起,追求社会和谐,追求人和自然的统一,人和人的统一,我们现在是2.0时代最好的企业,让员工感觉到是完全没有出路了,转型期的镇痛已经表现在我们的职场生态了,我看王老师看我的眼神,我估计是四分半钟已经到了,所以我就此打住,只是把自己思想的火花放射一下。谢谢大家。

王伯庆:我做这个漂族研究的时候有一个蚁居,我们发现漂族概括的就是说他远离家乡到他乡就业,他们有这样一个南方文化,或者北方文化,谁来关怀他们,在这块土地,中国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应该说是在一个希望的田野上,为什么这些人在富士康选择了不同的,我觉得这个实际上就是一个职场生态关怀的题目,我们愿意在这方面和陈老师一起关注这个问题。下面请任老师发言。

任占忠:谢谢王博士,谢谢陈会长,我不好意思,因为最近腰扭了一下,坐不了太长的时间,我是由八十年代初开始做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直到现在一直在做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大学生就业有历史性的了解,我就这个内容发表一下我的感受。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俩一起在合作,我现在在想一个事情,我们的毕业生就业,从我开始的时候,从计划分配,到现在的充分市场,已经经过了几个阶段,我们的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经过了几个阶段。我们最早在八十年代是想搞计划分配,当时的毕业是搞毕业教育,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到89年中期改革方案出台以后我们开始有就业指导的概念,又搞了十年左右。当时是在国家控制下,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又是十年左右的时间,然后又过了到2000年前后,我们又开始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开始引进中国,开始搞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我们这三十年来,我们经过了由教育,就业指导到职业指导,我们经过了这么几个阶段,目前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根本性的变化。

我们由八十年代的用人单位要人叫做饥不择食,有个毕业生什么样的都可以,一直到现在毕业生就业到这种艰难的程度。目前简单的讲,从过去用人单位掉着眼泪要不到人,到现在学生掉着眼泪找不到工作,我们已经发生了这样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这三十年来,现实的情况。所以说毕业生也由过去,不用发愁分配,由包分配,到现在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一句话,给了你自由,同时也让你失去了工作的自由,实际上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这就是当前毕业生就业,我们面临的一种全新的形势,全新的形势是什么,实际上当前的就业压力加大,今后的就业压力还将长期的存在下去,为什么?我们毕业生一旦达到了690万就不可能降到500万,400万,300万。我们全国01年的时候只有114万,我们现在用十年时间到了630万,我们不可能再回去,我们按照现在的发展规划还要再增长,到2010年还要增长一二百万,所以我们的就业压力长期存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建立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这就是面临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我想我们做这点上应该做两项基础性的工作。

第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王博士所做的这件事情,相当于治病,第一点要做检查,要做真,然后再开方子治病,我们的毕业生就业也应该做这么几件事情。王博士我们在沟通的时候他讲,他做的是检验,体检,比如说化验,透视,他做的这方面的事情。这件事情,紧接着是诊断,我们毕业生就业将竟是什么问题,我们要诊断,然后再开一个方子,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面临的是这几个问题,现在王博士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通过调查,通过数据做了化验,做了透视,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下面就要做诊断这件事情,诊断怎么诊断。大学生就业是什么病,什么问题,我们要认真的研究,然后开什么样的方子,要认真研究。我跟伯庆共同商量了一个办法来商量,他从诊断方面,从这种化验和体检方面在这方面有基础,诊断方面我们共同研究,开方子的事情我们共同来研究,所以我在更大的集中精力在考虑,如何诊断和开发的问题,目前就是说我们在这上共同的我现在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大学生职业适应率的研究。这个跟职业规划是不同的一个东西,它是一个侧重点的转移,我们要把当先的职业规划教育的重点转移到适应社会职业适应这方面来。

因此我要跟王博士一同来搞一个中国大学生职业适应率的报告,我们得适应社会事业企业的能力怎么样,我们搞这样一个报告,有这个数据以后,搞大学社就业的报告就有了扎实的基础,这样的话可以结合国家的政策,可以结合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历史,可以结合当前的调查,来研究我们大学生今后如何适应社会,适应国家的需要,由过去的服从分配,改到如何适应社会我们要适应这方面的工作。

王伯庆:谢谢任老师,任老师实际上做了很多年的大学就业工作,他讲的一年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过去什么样的大学生毕业都有人要,我77年刚毕业的时候,报道以后,据说那个时候我们告诉别人我们是大学生的时候,一些中年的好事老太太就会问体找到对象没有。现在的大学生一出来,第一话问你找到工作没有,整个的就业形势是不一样的,谢谢任老师。下面请袁老师发言,他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

袁本涛:非常感谢王老师的报告,今天非常有意义,王老师的这些数据非常详细,我们高校的老师面临两个非常难的东西,一个送出来,我们是做教育研究的,我们感觉到数据收集非常难,另外一个就是我们收集数据难跟大学生就业难一样,进入一个两难的境地,这个两难境地王老师解决了非常感谢。

我们现在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我们以前谈高等教育主要谈规模,我们现在更多的是从规模转到了质量,我在研究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时候,我想高等教育质量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宏观质量,一个是微观质量。所谓宏观质量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整个系统,对整个系统的适应性,刚才任老师讲的,高等教育系统跟系统的适应性有两方面,一个是我们的规模,它在多大层面上满足了社会的需求,或者它跟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是怎么样。

第二,是我们的专业结构或者学科机构满足社会的需求怎么样,或者跟社会的匹配度怎么样,这是宏观方面。第三个层面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我们的学生培养出来以后,他的素质怎么样,他适应不适应我们的需求。王老师的研究对我们高校的改革,提供了两个方面的信息和依据。

另外我们要适应社会需要的话,王老师这个数据很详细了,哪些专业是有预警性的,哪些专业是社会急需的,这对我们的高等教育的专业小组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

另外学生出去以后适应不适应系统的需要,王老师有他对高校的满意度,这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育方式,都有一个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觉得这是对我们学校非常好的一个帮助。

另外,我觉得今天我们谈的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就业,我把它放在更高的高度看这个问题,刚才陈老师讲了,今天的北漂也好,什么漂也好,王老师说的很清楚,这些漂族都是来自于农村,来自于农民工家庭,社会弱势群体。这样一些人他就是马克思说的无产阶级,当无产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从更高的高度看大学生就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这是整个的社转型期,政府要负什么责任,社会承担什么责任,还有我们学校应该怎么去展开我们的教学服务,这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

由于时间关系我最后有一点建议,我觉得有一点遗憾,王老师主要是以本科专科,作为研究的重点,我也倾向于研究生就业研究,我想下一步可不可以把研究生的就业问题纳入进来,因为我们研究生的数量也很大,每年就业的研究生有好几十万。每年有很多的研究生就不了业,有很多的研究生也成为漂族。我想招一个博士后,预告发出以后,很多博士后想来做二期博士后,因为他没有找到的合适的工作,所以研究生的就业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现在只是没有像高职高专研本科生么严重,我建议下一步把研究生就业也纳入到我们的研究范围里来,这样更系统。

王伯庆:谢谢袁教授,他刚才提了一个关于研究生的教育方面,我们原来不做研究生主要是因为研究生这个群体比较小,主要是以前比较少,但是现在已经被推上去了,从今年开始上海大学说你非得要研究研究生教育不可了。我们今年要研究研究生,所以到明年的蓝皮书报告有一部分是研究生,就是研究生的教育也关系到我们国家的人才发展,高等教育的研究里面有很多是要研究研究生部分的。

再有袁教授关心的问题是第一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方法那来分享,我们愿意把这种方法那来分享,袁教授也找过我们给他们EBD的学生做一个讲座,第二个是不是愿意把数据拿来分享,答案是可以的,研究性的都可以。我们现在对将近100座高校,每一个高校进行全数调查,每一个高校写一个诊断报告,高知高专到好的学校,这个做的目的就是一杆子插到自己的教学怎么改进,就是微观上的东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