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当代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49:09

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当代变迁

作者:马 燕


  摘要:经堂教育作为回族民间教育的主流,不仅传承和巩固着回族文化,而且也深深地影响着回族的发展。经堂教育教材作为实施教育的经典文本而成为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方式,但它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本身,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纽带,体现了回族生生不息的民族“基质”,而且在今天看来,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依据,从经堂教育教材的历史沿革与当代变迁的继承和变异中,探寻回族经学教材体制发展的足迹。
  关键词: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继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75.2“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586(2006)03-0105-07
  
  教育对一个民族的社会地位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标志着一个族群的劳动力素质和竞争能力。教育也是社会文化延续和更新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我国回族而言,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主要是通过经堂教育实现的。而回族宗教信仰的巩固与传播、宗教习俗的继承与传递都离不开对人的培育,离不开经堂教材。文化是后天习得的,除了口耳相传、父传子受式的家庭影响,作为庞大文明体系的承载物,经典教材可谓任重而道远,它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并且保持着同一的精神与格式,这也正是教材不容忽视的原因所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以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打开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研究的新视野。
  
  一、经堂教育教材的历史沿革
  
  经堂教育,又称“寺院教育”或“回文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一种在清真寺内进行的宗教教育。经堂教育经过400多年的发展,其采用的教材在基本保持伊斯兰教经典不变的前提下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既有传承性的一面,也有发展、适应不同时代社会需要的一面。从明清到解放前后,经堂教材的变化与发展充分展示了其从发生到发展到成熟的全过程。
  
  (一)明清时期的经堂教育教材
  明代,陕西著名经师胡登洲(1522—1597年)有感于“经文匮乏,学人寥落,既传译之不明,复阐扬之无自”[1]而创办经学,振兴教门,使我国经堂教育逐步走上正规与成熟的阶段。《经学系传谱》是现存由清代回族学者赵灿编写的系统记述明朝和清朝前期我国回族等民族中伊斯兰教著名经师和他们之间传承关系的作品,其中记录了经堂先师们求学之经历以及研习之经典,记载的经典多达40部。
  明朝时候,胡太师的弟子海太师(文轩)来到今宁夏境内的韦州城设帐授学,是为宁夏境内经堂教育的发轫。他的名字和事迹也被记载在《经学系传谱》中。
  经堂教育发展到后来,教材已逐渐统一并被固定下来,俗称“13本经”(也有称“14本经”的)。这13部经被清真寺及经堂师生称为“赛拜嘎”经,意为逾过、竞争,又引申为步伐、教程。“赛拜嘎”经典的出现,表明经堂教育已日臻成熟,形成了渐进性、阶梯状的教材系列和人才培养模式。关于13本经的研究,杨怀中与余振贵两位先生在其主编的《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中曾作过详细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刘智在他的《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中也记录了中国经堂经书目,为后人了解中国伊斯兰古籍经书提供了宝贵资料。
  至云南马复初时,鉴于教授之困难和课本之不善,乃著《简明字法》、《简明文法》、《礼法捷径》、《礼法启爱》、《修身》、《圣训要录》、《礼拜真功》、《论理学》、《历法》、《念法》等作为初学者之读本。高级阶段的读本即大学读本又有《文法大全》、《修辞学》、《古兰简注》、《礼法纲要》、《认主学》等五种。
  
  (二)近现代经堂教育教材的变革
  民国时期,在宁夏凡回民聚居的县乡村镇皆有一座或多座清真寺,以清真寺为“教化中心,以教长任教化之导”[2]的回民经堂教育普遍开展。
  20世纪30年代,宁夏地区出现了改革经堂教育基础课教材的热潮。民国21年(1932年),时任宁夏省政府主席的马鸿宾在宁夏省垣(今银川市)东大寺设立了中阿大学校,“招收年长失学之阿洪,教授以简易常识,给以专门研究教义之机会,以便造成健全之阿洪,而教化一般教民”[3]。不久,固原、同心、灵武等地先后创办了类似的中阿学校。民国29年(1940年),为培养和训育阿洪,在全省各重要市镇成立了宁夏省中阿学校24所,分别聘请品学兼优之阿洪为校长,订定各种规程,编定课程标准,“特招选各清真寺肄业经生(阿洪),集合适中地点,于原有经文课程外,并加添国文、党义、公民等科,以资补充社会常识及领导民众之要领”[4]。当时所学科目分为,中文科目:公民、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常识、伦理学、教育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学、教法学、生理卫生;阿文科目:阿文(阿文、文法、作文、习字、会话)、《古兰经》、圣谕、教律、教律原理、哲学、《古兰经》注解、教史;波斯文科目:波斯文、《古兰经》注解;以及实习等。所用教材为《公民》一册、《算术》一册、《国语》一册、《天方典礼》一册、《伊文捷径》(即波斯语文法)等书。另外,经堂开始采用中文宣传伊斯兰教,其中虎阿洪的《文学基础》甚为著名,他的著作还有:《月论释难》、《清真三字经》、《亡人赎罪问题》(阿文)、《教律摘要》(阿文)、《文法摘要》(阿文)、《中阿字汇》、《中波字汇》、《阿文文法基础课本》。苏盛华著《意马尼歌》、《伊斯兰教宗旨》,虎学良著《回教女子三字经》,海升平著《伊斯兰歌诀》等,打开了经堂教育教材变革的局面。
  
  二、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的现状
  
  解放初期,回族的伊斯兰经堂教育从历史传承下来继续进行,并受到社会的尊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与清真寺结为一体的经堂教育又重新回到了穆斯林的生活中,并且在今天看来,这一形式得到很大的发展,教材也有了很多的变化。因此,笔者以宁夏同心、海原、西吉三县为选点,就经堂教育教材的使用现状作了调查。
  (一)个案选择 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干旱山区,总面积7018平方公里,现有人口32.87万,其中回族人口占83%。据《同心县志》记载,同心县全县有开学阿洪387人,其中虎夫耶165人,伊赫瓦尼131人,赛勒菲耶2人。同心县每个乡镇、每个寺坊包括信教群众自己筹款修建的清真寺共有385处。其中,同心清真大寺最为著名,它位于同心县城东南侧,是明初在元代喇嘛寺院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也是中国现存较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现为伊赫瓦尼教派清真寺。洪岗子道堂位于下流水乡洪岗子村(今属中宁),属虎夫耶门宦。始传人洪寿林(1852—1937),字海如,祖籍甘肃省景泰县。1986年11月,洪维宗在同心县洪岗子道堂创办了“同心县私立阿拉伯语经学班”,录取经生120名。他们来自宁夏同心、海原、西吉、泾原、固原、中卫,甘肃省靖远、庄浪,新疆米泉等县。经学班学制两年。
  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麓,属宁南山区,至2004年末,总人口为38.16万,其中回族26.73万,约占70%。据《海原县志》记载,海原县共有清真寺、拱北、礼拜点660座,其中拱北10座。海原县境内的尕德忍耶有九彩坪门宦和齐门门宦,九彩坪门宦占绝大多数,分布较为集中,因其传教地在九彩坪而得名。相传,清康熙初年,圣裔华哲阿不都•冬拉西传教到中国,主要有门徒两人,一为祁静一,一为云南马,九彩坪门宦由云南马传下来。清末第七辈道祖杨保元为来西海固传教曾在九彩坪结庐,归真后,安葬于此。九彩坪门宦的主要特点是除力行五项天命功课外,须静修、参悟,须童子出家,脱去尘俗,只有终身不娶妻室的人,才有资格执掌教权。
  

[2] [3] [4] [5]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日志列表 相关搜索词:

旅游  回族  教材  《古兰经》  经堂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