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落花两样情——5 - 顿慧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8:50

 

第三卷

娑 婆 净 莲

 

三十年前,原是刺竹遍布的荒野,

三十年后,已成妙严香洁的道场。

人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

三十年来,他横渡云水娑婆,

血肉惧付,种植满池的净莲。

 

腊八粥表深情

   

    过去行善的人,常常在商旅客途中,建立一座施茶亭,供人解渴。也有人施灯照明,给夜行人方便行路。现在社会进步、处处便利,施茶、施灯已成人间美事,不复再现。

 

    我们到别人家里作客,一杯热茶或冰水、咖啡,都是表示主人的敬意。茶也好,咖啡也好,只能解渴,不能除饥。因此我在佛光山的台北道路,向徒众表示,一杯茶水还不足温暖信徒的心,我要“以粥代茶”,名为“八宝粥”,给往来的信徒解渴除饥。这碗粥就是佛教的腊八粥。

 

    腊八粥过去都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寺院准备分送给信徒。童年时,常常拿个碗到寺院要腊八粥,大人说,吃了会消灾增福,当时只觉得热热的一碗粥,吃得齿颊留香,心头暖洋洋的。

 

    一年来,台北道场有二十万人吃过“八宝粥”,与佛结下一份好因好缘。佛经说:“得上法味,获大满足。”“八宝粥”的发起,不仅是令人充饥止渴,更希望人人到此,亲尝法味,受用到佛法的满足和快乐。

 

    童年的一碗腊八粥,像埋在泥土和种子,如今在台北道场春满花枝,像藏在山中的细水,汇合成壮丽的川河,奔向炙热的人间。

 

    “八宝粥“也许不是什么珠玉美食,却埋藏一个人子回馈世间的深情浓意。温暖的八宝粥,希望如星星火苗,烧熔此方他方的隔绝,遍布朵朵心莲灯光。于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结庐一处桃花源,予人饱足无恼。

 

亏欠世间?

 

    人经历世间上数十年的寒暑岁月,终究会有老病死亡的一天,我看到很多人面临死亡,常常是不甘愿、不放心地离开。因为他还有志愿没有实现,还有事业没有完成,还有恩惠来不及报答,还有善事功德不尽圆满。

 

    他们感觉对于世间亏欠很多,可是无常一到,由不得人拖延一刻,最后迫于无奈,只有把种种的歉疚和惭愧带进棺材里。因此,一个人在世间上,该担负的责任要一肩挑起;承受别人的滴水恩德要及时回报;需要忏悔认错的人事,更不要推诿粉饰;须表达沟通的情感,何必吝于开口呢?心头摒除闲事牵绊,自在洒脱地走人间一回。

 

    现在,仍有许多人拼命积集身外的资产宝物,不知有个无常的存在,总以为人间世是千年万世,什么都可以等一等!其实白发的父母,稚嫩的孩子,红颜的眷属,都容许不了我们因循蹉跎的,他们的悲欢时节,需要我们参与分享,一旦错过,往往空余歉疚和悔恨。千金散尽还复来,唯有因缘一去不回头。

 

    净土宗的印光大师警诫行人——念死。为什么要念死呢?因为我们活在色、香、味、触、法的幻象世界,以浊秽为净,以无常为常,以逼迫为安,以虚幻为实。不肯散财布施,不肯退步委屈,不肯柔和无争,更不肯给人一点信心和欢喜。过去的圣贤,所谓立功、立德、立言,福泽后人,他们施予众生福乐恩德,增添人间富丽色彩,他们无憾而终,含笑归去!

 

    不要把歉疚带到棺材里,让我们重新省思生命的价值,今生要留下什么在人间呢?贪欲还是施舍?瞋恨还是宽恕?斗争还是和平?索求还是余荫?

 

不是买卖

 

    早期我创办佛教学院,虽然物资很艰辛,还是不愿收取分文的学杂费用,现在世界各地分布十六所佛学院,我也只看到千人学子修行的法乐,并不在意佛光山借货度日的困难。一九九六年嘉义南华管理学院开学,我仍然力排众议,坚持“不收学杂费“的初衷。

 

    我并非标新立异,只因我从小到大,没有交过学杂费,都是别人来成就我,因此激励我有一颗感恩的心,想回归社会大众。我只是怀抱一份理想,希望青年学子在读书求学时,和学校的关系不是买卖交易的,能体会到人间的恩惠情义,不仅求得人生最高学位,不能够感恩反哺后人。

 

    不收学杂费,使得校方面临数十亿的支出,虽然肩上倍感沉重,但是为了不流失掉优秀的清寒子弟,我愿意效法佛陀的“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精神,心甘情愿,在所不惜。

 

    禅门中有位临济禅师,有一天拿着锄头往林园去,弟子问他做什么?他答:“种树去!弟子哈哈大笑说,待这树长成,教师你已朽骨一堆,享用不到大树的凉荫啊!禅师答:“今日种树,一为留予后人乘凉,二为山门增添景致”。

 

    我坚持不收学杂费,只为留下一段求学不是银货两讫的买卖,还有含藏在人性里绵延不绝的情义故事。不收学杂费,留予情义在人间!

 

前世今生

 

    有一些人基于对前世的好奇,努力追忆探求自己的前世究竟是何面貌?面对未来茫然不安,常借由算命、看相、卜卦等,去臆测未来的祸福。我常想,人的过去,无从弥补;人的未来,遥不可及,为什么不把握今生的因缘呢?

 

    佛教不是宿命论,没有任何神祗可以主宰我们的命运,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要明白前世的种种,不妨看看今生的遭遇,若逢贫困不遂,要用忏悔的法水洗涤,惭愧过去伤害了别人,如是如意顺利,也要懂得惜福结缘,不要浪费自己福德的存款。

 

    所谓前世今生并不是有个命运之神在操纵,而是世界宇宙的因果法则。种什么因,结什么果,谁也违背不了因果的轨则。求健康长寿,要慈悲护生;求财富利益,要肯布施结缘;求眷属和乐,要忍让第一;求智慧聪明,要远离烟酒毒品。

 

    佛经里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觉悟的菩萨他慎于开始上,毫末小恶不敢违犯,刚强的众生,放恣身口意业,只有看到报应现前,才开始畏惧悔恨。浩瀚的佛经有九千多卷,其实只要我们能谨守八字真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即可消灾免难,如意安康。

 

    前世来生,干卿底事,何必吹皱一池春水?重要的是如何经营今生?要成慈眉菩萨,或成饿鬼贪狼?就在你建设的是地狱,还是天堂?

 

扮 新 娘

 

    三十多年前,在我办的佛学院里,有一个比丘尼,四方脸型,魁梧的身材,长得比我还高大,从外表看,没有半点女儿姿态,完全像个大丈夫。他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天安静的读书学习,四年来,如一尊沉默的塑像,没有和同学往来交谈过。

 

    也由于他长昨高大,五官棱角分明,散发如金刚力士的威严,同学们也有点畏惧他,不敢亲近他。一直到了毕业的时候,同学筹划了一个同乐会,准备表演节目。当全院的师生欢喜的观赏节目时,这个威严的金刚力士,竟然扮成新娘出场,脸上红红绿绿,身上五彩缤纷,还没有开口说话,已经全场轰动,笑声直到终场。

 

    很多人感到太意外,平常那么规矩严肃的人,怎么肯去扮新娘?我也忍不住好奇问他,为什么肯牺牲形象,勇敢地上台,去扮个新娘子?他腼腆地回答说:“院长,我读书几年,因为个性保守,也没有好的朋友和人缘,我想到未成佛道,要先结个缘。所以在毕业典礼的最后一刻,有一个机会,让我扮一个怪里怪气的新娘,布施一点欢喜给大家。”

 

    肯布施一点欢喜给别人,才是与佛心心相印的人,像弥勒菩萨,得到大家的爱戴,就是他笑口常开,带给人间欢乐。我们观看佛菩萨的面容,个个开颜含笑,无有忧愁,在做人处世上,我们又何妨有“扮新娘”的幽默?拥有皆大欢喜人生观的人,内心庄严美丽,胜过外在的百千装扮。

 

玫瑰或是荆棘

 

    我们常常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好不好?以看相算命为乐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以此消灾改运,反而破财失身的例子,在报纸上也时有所闻。命运可以改造吗?以佛法诸行无常的真理来看,我们的命运的确有余地可以回转,但是借用祈求神赐予的方式,如同缘木求鱼。就像你去种田,不去开垦锄草,做引灌水源等等耕耘的工作,即使向神明磕破了头,也没有金黄饱满的稻穗可以收获。

 

    改变一生造化的原因很多,像为一段感情的来去生灭,为一句话的冷暖好坏,为一件事情的看法见解,甚至为了书本里的诗偈文章,影响了我们未来的因缘,最后不可思议改变我们原本运行的轨道。

 

    外在的缘,起灭不定,祸福难料,主要的因还是源于自己的心,面对人间的利、衰、毁、誉、称、饥、苦、乐八风的吹扇,能否安然不动,甘之如饴?要改造命运时,不如先增加我们内在的定力和慧观,为自己创造一个好鸟歌咏,清凉无恼的心灵净土。

 

    当年我年少出家,心智未开,常常让师长挂念我的前途,师兄也批评,我没有出息。但是少年的我,心里想着,我有没有出息,不是看现在,要看二十年、三十年后的我。“没有出息”的一句话砥砺我坚守在佛教的岗位上,孜孜不息地做一个有用的出家人。

 

    在命运的田地里,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想种植甜蜜芬芳的玫瑰,还是杂乱丛生的荆棘?

 

抢救孩子的童年

 

    台湾是一个亚热带气候的地区,对于榕树生长的条件十分有利,走在各个地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摇曳生姿的榕树,带给我们清翠无限的凉意。在台南某个学校的校区,也有一棵大榕树,数十年业,伴随着青青学子朗朗的书声,也提供附近老少居民茶余饭后、休息运动的好去处。

 

    有一天,榕树枝干萎缩,叶片失去生命的亮光,彷佛像个重病的人。平常聚集闲谈的居民,也发现榕树的异样,纷纷谈论着,要怎么抢救这棵老榕树的生命。一位佛光会的会员出面发起“抢救榕树,抢救这孩子童年”的活动,找来植物学家帮树看病,但要救活这棵榕树,需要十万元。

 

    社区的居民动起来了!大家纷纷走向街头,白发斑斑的老人家宣导榕树一生的贡献,七、八岁的儿童帮着敲锣打鼓,吸引行色匆匆的路人。一场绿色和平的街头活动,感动了市集里往来的老幼妇孺。三天后,募集的金额远远超过了十万元。

 

    老榕树让社区的每个人打开心门,彼此情感交流互动,抢救的不只是老榕树的生命和下一代的绿色童年,彷佛萌发一株布施的芽种,缓缓冲破了冬天的冰河,正探头沐浴在春日的朝阳中。

 

    有一句台湾谚语:“吃水果,拜树头。”也就是提醒我们在享受丰盛的成果时,要饮水思源,感念种种人事因缘的成就。树,不只是自然的一种景观而已,而是与社区每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亲密的情感连系。

 

    佛法讲布施,其实就是物我一如,同体共生的宏观,我的财物,可以与人共享;我的智慧,不必私藏,可以造福予人;我的所有,无须占有独享,可以回归给人间有需要的人。

 

    抢救榕树,凝聚的不是十万元的金钱,募集到的是千万颗慈悲柔软的人心呀!

 

忙就是营养

 

    有一天我乘车从高雄到台北,帮我开车的是一位年轻的法师,我忽然想起,有一些徒众好像许久未曾见面,于是问他,这些人都到哪里去了?年轻的法师回答说,他们目前都在养病。我心里想,身体上的病痛,只要调养得当,并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怕的是心理的妄想鬼怪作崇,使我们失去了发心的动力。好几次我濒临死亡的关头,我的身体差点被病魔打败,但我发心立愿永远不请假。

 

    佛门中的头陀行,名叫“抖擞”,也就是勤奋,菩萨道的写照是“常作佛事,永不休息”。忙,可以为自己和别人创造一个缤纷色彩的天地。忙,像把慧剑,可以斩断妄想的葛藤。忙,像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最营养的补品,使我们充满生机,不虚过此生。

 

    滚动的石头不长苔,学佛人在山林中面壁一生,终究与草木同朽,然而诸佛的净土,不是冥想入定完成的,而是走下蒲团,与一切众生携手歌泣同欢。忙,结下成佛的道种;忙,使我们心灵的花园四季飘香,嫣红姹紫。

 

    目前台湾乃至全世界老有老人的问题,退休以后,没有了工作,病痛跟着就来,也因为有太多的闲暇时间,使我们失去了奋斗的目标,所以,我倡导“忙就是营养”,为布施服务忙,为利益众生忙,为成就功德法财忙,为欢喜结缘忙。当你心里有着慈悲利人的想法,背后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精神力,使你无病无恼,充满蓬勃生机。

 

    忙,是身心最滋养的补品;忙,更为今生和来生播下善美的种子。不要放弃属于我们生命的座位,人生的学位,是不容许我们任意请假和缺座的。

 

三 等 人

 

    生活在这社会上,人终究离不开人群,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各有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就连我们交往的朋友,也有三种等级:有的朋友如花一样,在你春风得意,美丽光彩的时候,才亲近欣赏你,待花朵凋零,他就毫不珍惜的离弃你。有的朋友如秤一般,以你的财富或权势做为称量的标准,来决定交往的深浅。有的朋友如山,稳重包容,不论飞禽走兽,他都可以给予爱护和依靠。如花的朋友,只要你的繁华富贵,如秤的朋友,只称量你的身份高低,如山的朋友,才是我们长久的庇护。

 

    朋友有三等,宗教的信徒也有三等。初等的信徒做一些慈善的事,捐一点钱,添一点油香,或者劳动服务。出钱,固然是功德,但是被应用于不法之途,也是罪过一桩。出力总是有限的,扫洒环境、煮茶倒水,并不需要很多的人手,不是天天用得着。

 

    而二等信徒就是用语言布施,向亲友同事们,宣扬信仰的美好,使他们生起信心,归向宗教的正道。

 

    最上等的信徒,拥有一颗随喜祝福的心。或许他没有钱,没有力气,也没有好的口才,去传扬信仰的真善美,但是凡是别人行善助人,他以心香一瓣,随喜赞叹。

 

    有句话说:“金钱摆中间,情义放两旁。”事实上,人的一生,除却金钱以外,还有许多恒久不变的价值。亿万金钱买得了巨门豪宅,但不一定买得到美满的眷属;买到了最昂贵的衣服,就能买得到无忧无恼的喜乐吗?

 

    人有三等,我们应检视自己是哪一等人?与朋友相交,是如花的短暂虚幻,如秤的现实势利,还是如山的无怨包容?面对信仰时,可有真心诚意,不嫉人善,不妒人有?

 

难民收容所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芦沟桥事件引燃了中日战争。同年,在大雪纷飞的腊月,烽火弥漫到南京,不幸演变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悲剧,造成生灵涂炭,数十万无辜的性命成为战争的牺牲品。南京的天空和河流充塞着赤红的鲜血,回荡着啾啾的鬼泣声,流离失所的百姓像过江之鲫潮涌而来。当时我的家师志开上人在南京栖霞山当家,他义不容辞地成立难民收容所。

 

    收容所里每天有十万人以上要吃饭,志开上人于是动员了全寺住众和发心的义工,千人煮粥,一锅又一锅的粥饭,温饱了备受战乱摧残的千千万万的百姓,即使寺产荡尽,上人亦眉眼不皱。当时局慢慢平定,寺方亦全力支助难民到大后方,让他们免除战乱的恐怖。

 

    八年抗战胜利以后,有一些人想发“胜利财”,栖霞山拥有的广大林地,自然成为凯觎的目标。栖霞山只是个佛教道场,没有什么力量,眼看着要被人瓜分侵占,寺方实在是束手无策。

 

    正当大家悉愁容以对,很意外地,收到新六军的军团司令派人送来的牌匾。原来八年前司令曾经是难民之一,接受过栖霞山的援助,当时他只是个营长,为了报答栖霞山的恩惠,他以牌匾表示他的感谢。当牌匾一挂上,地方上的流氓恶霸畏惧军方的威权,再也不敢侵凌压迫栖霞山。

 

    我的祖庭栖霞山,在战争中施粥救急,怀抱的是“不忍众生苦”的悲心,行广大布施,并未想到他人回馈。八年前,由于有人喝过栖霞山的一碗粥,八年后保住了栖霞山的寺产,让道场香火得以延续,像漂母当年施饭给韩信,他出将拜相后,回报数万倍财物。

 

    布施,就像我们种一朵花,待时节因缘成熟,自有暗香盈袖,花落果成。一段甜美和丰盛的盛宴,留予我们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