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北大真想招贤不妨撇开校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9 21:11:30

本报特约评论员乔子鲲

校长推荐上北大,将范围扩至全国,就公平这一点来说,表面文章已经做足。除此之外,条件与去年无甚不同。欣慰之余仍甚遗憾,一度执高等教育牛耳的北大,以兼容并蓄著称多年的北大,何以不能打破条条框框,实现思想大解放?

你看,依然是要校长推荐,依然是要参加面试,依然是只享受比本校高考录取线降30分待遇。推荐标准倒是变了点,要求“综合素质全面、学科成绩突出、志向远大、具备发展潜能、社会责任感强。”听起来像那么回事,却过于原则性,操作性、指向性不强。如此推荐委实让人纳闷,北大究竟是要什么样的人才?

姑且不论如此大动作、大声势却仍在既定框框里打转转是否过于浪费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论如此推荐标准、条件会否留下权力、关系、金钱的寻租空间,单只论现实是如何解构北大的揽才良愿的。

只有校长推荐,那他一偏心,或认识存在局限性,有潜能的学生就失去机会。面试很关键,那农村孩子怎么办?许多人还从来没走出过县城,没见过世面,见到你哪能对答如流、高谈阔论,只怕大脑一片空白。比录取线只低30分,那仍然是应试教育的答题高手而已。一般学校为不浪费名额,多半就把成绩最好的推荐上去,他本来凭考也能直接考上的,如此推荐岂不是白费劲?尖子学校为求升学率,只把并不那么优秀的人推荐上去,刚好上线,这样的优秀又能好到哪里去?至于推荐标准,不清晰的结果往往是怎么说都有理,又怎么说都没理,全凭人怎么说、说什么。

这些问题是明摆着的,社会舆论公众也多有质疑,但北大似乎无动于衷,原来只是公众“一厢情愿”,以为北大真的是要揽贤才,开教育之新风气,只是办法、措施不得当、不得法而已。但若换个思维方式,也就豁然开朗。北大原本就是想通过这一制度,预先把各中学一流的学生抢过来,以补一流生源流向其他名校而致自己空乏的不足。如此不厌其烦搞校长推荐,目的全在于争抢优秀一流生源。

良愿未必收获善果。如果优秀考生看不上北大,他未必愿被推荐,先被推荐却真考了高分也会移情别恋。因而,在既定的框框内,如何改、如何变,也改变不了原本的命运。北大若真想打破现有招生格局,重现国内一流高校均势,乃至跻身牛津、剑桥等世界名校之列,何妨步子迈得大一些,重拾当年的教育精神与气度?

不能说现有高考制度培养的都是答题高手,但确实挡住了一些偏才、怪才、有潜能的贤才也是事实。在密不透风的高考录取制度下,给这类人才另辟一条通道,即是教育的活力和张力所在,即是为中国的创造力、创新力蓄积力量,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题中之意。

假如北大允许学生自己推荐自己,是高才还是滥竽全凭真水平、实力说话,敢录过不了面试关而有真货色的农村孩子,敢录那些有极深创造、创新潜能而其他学科平平的学生,敢录那些真正的偏才歪才,那北大迎来的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一流高校格局?将引领中国教育怎样的发展方向?这种揽才方式,才是国家、社会最期待的,北大何妨朝这个方向倾力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