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被美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7:00:26
走近被美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2010-06-24 09:05:55)转载 

    最近参加了中国驻美使馆举行的“美国人领养中国孩子”开放日活动,再次有机会走近那些被美国家庭领养的中国孩子。

    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遭,被美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越来越多,目前已有6万多名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领养,他们成为旅美华人中的独特一族。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有一个从江苏扬州领养的女儿杨乐意,而这成为他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津津乐道的事情。  

    在我个人生活中,有好几位因为领养中国孩子而结交的朋友。女儿从小到大,班上总有被美国人领养的外国孩子,包括中国的、韩国的、还有黑人。一般而言,凡是领养了中国孩子的白人,对中国人都比较友好。我的这几个朋友,都是对方在第一次跟我们碰面时,主动跟我们聊天,然后有所交往,才成为朋友的。

    今年春节,我就把3个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朋友全家人请到我们家,一起过年。太太拿中国口味的饭菜招待他们,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我们也按照中国传统习俗,给每个孩子发了红包。


    6月12日下午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与夫人陈乃清为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举行了一个庆祝六一和端午节的联欢会。来美后很少在公众场合致辞的大使夫人陈乃清女士率先向美国父母们表达诚挚的谢意。一句“作为有一个女儿的母亲,我深知养儿育女的艰难”,拉近了宾主之间的距离。她感谢美国父母们让这些中国孩子有了温暖的家庭与幸福的童年,感谢他们使孩子们与出生地文化渊源保持积极的联系。
    张业遂表示,这是他迄今为最小的客人举办的活动,走进大厅,深感温暖,充满希望。他说,远隔万里、不同种族的人们相聚一起,组成家庭,破除文化障碍,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力地证明东西方文化可以和谐相处,而不是彼此冲突。他希望被领养的中国儿童成为中美人民友谊的使者与沟通中美关系的桥梁。

    从2007年开始,中国收紧了外国人领养中国儿童的条件,对领养家庭的审查更加严格,甚至父母过于肥胖都不行。被美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数量从2005年最高峰时一年7903名减少到2008年的3001名,等待时间则从不到两年,延长到大约4年。

    美国国会领养联盟执行主任斯特洛特曼对我说,美中领养合作模式堪称典范,领养数量减少并非因为美国人失去兴趣;美方对中方保护被领养儿童以及领养家庭利益的做法表示理解,愿与中方继续合作,加速相关程序,缩短等候时间。


    在这个联欢会上,我采访了4个美国家庭。

    郑思雨来自贵州,2000年8月被瑞特博太太领养,今年10岁;她有另外一个中国姐姐,1997年时被领养,来自昆明,今年14岁。为什么考虑领养两个中国女孩呢?瑞特博太太告诉我,因为她希望两个孩子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希望她们两个能互相喜欢。在大学时上中国研究专业的瑞特博太太说,自己一直对中国文化传统感兴趣,因此下定决心要领养中国孩子,而到中国领养孩子的程序比较规范,可预见性强,只等待了一年多就领养成功。

    被领养的中国孩子长大后,面对长相明显不同于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经常会产生身份认同上的困惑。瑞特博太太除了希望同样来自中国的两姐妹能够互相关爱之外,也希望待孩子稍微长大一点,能够带郑思雨回中国看望当年去福利院之前的中国养父母。

    现在住在弗吉尼亚州的郑思雨现在自己学校的课外项目中学习中文,她歪歪扭扭地为我写下了她的中文名字。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b39930100j5qb.html?tj=1) - 走近被美国人领养的中国孩子_USA客_新浪博客


    家住马里兰州的罗宾女士在等待了两年后,2002年从广西梧州福利院领养了AMY JOY。她说,当她第一眼见到不到1岁的小女孩时,心里非常激动。罗宾女士说,自己从小就对亚洲文化感兴趣,有收集亚洲面孔的玩具娃娃的习惯,上大学时也经常与纽约的华人一起庆祝春节。想到中国被遗弃的女孩很多,决定到中国领养孩子。

    AMY JOY说:“我很喜欢妈妈,因为每当我需要的时候,她就跟我在一起。”每当过生日时,妈妈总是为她办生日PARTY。罗宾女士为孩子买来中文书,周末带她上希望中文学校。AMY JOY用中文跟我说起儿歌:“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

    罗宾女士也谈到孩子的身份认同感问题。她说,自己力求让孩子对中国文化风俗有所认知,加入当地的民间领养联谊会,也是想让孩子有机会接触其他具有同样文化背景的孩子。过两三年打算带她回中国故乡去走走看看。


    坦雅女士与丈夫马修今年3月刚从江苏连云港领养回小男孩连树林,这在被领养的中国孩子中非常少见。被美国人领养的孩子90%以上是女孩,因为中国人普遍存在的重男轻女传统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被遗弃的孩子多数是女孩,而且比较健康,而男孩多数是因为身体残疾才会被遗弃。

    现在1岁半的连树林还不会说话,但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清澈透亮、忽闪忽闪,让人一看就心生怜爱。连树林的手臂和手指头有缺陷,无法自如伸展。连树林来美后的3个月间,坦雅与丈夫马修到处寻医问药,正在准备给孩子进行肘关节手术。

    角落里站在另外一个小男孩,也是从连云港来的,因此也姓连(很多情况下,福利院不知道被遗弃儿童的生身父母,只好以地名的第一个字作为孩子的姓,不像头些年,多以党、国作为福利院孤儿的姓)。他的白人妈妈正在喂他吃使馆准备的饺子。这个男孩因为唇裂被遗弃,被领养到美国两年来,已经进行过两次整形手术,还要再进行一次。

    小连的妈妈告诉我,当她两年前到连云港第一次见到小连,就决定一定要领养他,因为自己的家庭有良好的医疗保险计划,而且她觉得,越是这样的孩子,越需要爱。

    令我感动的是,每当我说起这些孩子是幸运的,美国父母们总是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孩子给我们带来快乐。”

    坦雅女士对我说:“我们做父母时间不长,当我看到这么多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相聚一起,诉说彼此的故事,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觉得我是幸运的。”

    活动结束后,坦雅和马修抱着小树林,教他用中文跟我们说再见。小家伙很喜性,冲着我们笑。我们几个采访了他父母的记者都忍不住抱抱小树林,亲亲他,祝愿他在美国家庭健康幸福地成长。


(两个姓连的小男孩在被领养的中国孩子的“娘子军”中可算是“党代表”了)
    即将写完这篇博文时,我在《华盛顿邮报》上读到一篇美国家庭领养一位因为火灾而致残的中国少女的报道,读后既感动又感慨。

    http://photo.usqiaobao.com/2010-06/22/content_466495.htm

    下面是我以前写的关于美国人领养中国孩子的报道

    家住华盛顿的布里吉女士6年半前从中国湖南岳阳领养了一对孪生女孩,给她们取名叫双双、对对。布里吉不得不中断在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课程,在家当起了“专职妈妈”。双双、对对很缠人、很淘气,经常把布里吉闹得焦头烂额,为此她没少流眼泪。不过见人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说:“我很幸运,有一对活泼可爱的女儿。”
    像布里吉这样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如今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美国人领养的十八岁以下的外国孩子共有将近两百万,仅二00二年就领养了两万一千多人,其中中国儿童占六千多人,居第一位。仅在首都华盛顿地区,估计领养有中国孩子的家庭不下一千户。
    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美滋滋地踏上归途,胸前兜着黄皮肤、黑头发的婴儿,小推车里叼着安慰奶嘴的小宝宝正呼呼大睡,这种景象如今在中国的许多大机场时常可见。洋爸洋妈带着东方面孔的幼儿,滑滑梯、荡秋千,小孩咿咿呀呀地用英语跟爸爸妈妈撒娇耍赖,这在华盛顿许多社区公园已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由于美国人领养本国孩子的手续非常烦琐,而且随着美国社会越来越宽容单亲家庭,想领养一个健康的美国孩子并不容易,急于为人父母者只好转向国外。以前美国人比较钟情中南美洲和东欧、俄罗斯的孩子,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转向东方,去中国、韩国、越南领养孩子。问何以对东方国家的孩子情有独钟,许多美国父母的回答是:东方的孩子聪明伶俐,比较健康。
    华盛顿地区领养中国孩子的家庭甚至组成了一个名叫“首都地区中国孩子家庭”的民间组织,该组织主席斯威特曼说,领养中国孩子热所以在美国持续升温,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领养制度很规范,可以说在所有国家中做得最好,中国的民政部门与美国领养代理机构有着很密切的合作。斯威特曼先生“以身作则”,从中国领养回一个九个月大的女孩。
    想领养一个中国孩子,需要花费一万多美元。领养家庭一般是先找当地的领养代理机构,在通过了无犯罪记录、有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等严格的资格审查之后,由代理机构与中方联系负责挑选孩子。等待一年左右,代理机构会给领养人提供孩子的照片,多为一岁以内的女孩。尽管没有太大的挑选余地,但只要没有明显的健康问题,美国人一般不会拒绝。有些美国父母思儿心切,只要孩子一定下,便赶紧飞赴中国认领。即使是2003年初“非典”肆虐的初期,美国领养团照样赶赴中国,认领儿女。
    不过从前年开始,中国收紧了领养政策。什么肥胖者、同性恋、贫困者都不能领养,要求苛刻了,来自中国的被领养者从几年前的每年一万多人骤降到去年的3千多人。
  许多美国人因为喜爱中国文化,爱屋及乌,而领养中国孩子。家住弗吉尼亚州的苏赞妮女士说她喜欢中国文化,愿意让自己的家成为东西文化融合的地方,成为国际化的家庭。于是三年前她到中国扬州领养了一个女儿,去年又到哈萨克斯坦领养了一个男孩。看着一双儿女,苏赞妮笑称:“别人都说孩子很幸运,其实我们更幸运,因为孩子很健康、很聪明,给我们带来很多快乐。”
    许多人因为领养了中国孩子,而对中国人有了一份亲近感。这几年我女儿所在的学校,都有一些从中国领养孩子的美国白人父母。他们听说我们是中国来的,都会主动跟我攀谈聊天,询问中国的情况。女儿在一年级时最要好的朋友是一个白人小男孩,不知道他们怎么对上眼了,有一段时间形影不离。他们家从广东领养了一个女孩,他妈妈是个很好的人,经常跟我们聊天,但看着自己的儿子跟一个中国小女孩这么好,去问老师:不会有事吧?弄得老师哈哈大笑。
  布里吉的祖父一九七五年去了一趟“红色中国”,从那以后便对东方古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得知孙女想领养孩子时,老人家极力主张领养中国孩子,称“中国孩子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布里吉与丈夫到了中国,发现等待他们的不是一个女儿,而是一对双胞胎,连称“这是意外之喜”,便愉快地接受了。
    有了来自中国的双胞胎女儿,布里吉对中国文化又多了一分亲近。她开始学习中文,上互联网给孩子订阅中文幼儿读物。春节到了,布里吉家里贴起春联,还特意为女儿准备了压岁钱;元宵来了,布里吉全家也像中国人一样煮起汤圆。平时她经常跑到中国超市,买回美国人从来不吃的苦瓜、莲藕,笨手笨脚地学做中国菜;她还跑到唐人街,给自己买双绣花鞋,给女儿买回拨浪鼓。泡上一壶中国绿茶,布里吉边品边说:“没有我不喜欢的中国茶。”
    为了让两个女儿接受良好的教育,布里吉把孩子都送进教会私立学校,每个月要花两千多美元。她对我说:“我觉得每年都把一辆奔驰车推到河里去。” 话这么说,她无怨无悔。现在孩子大些了,布里吉每周末都送女儿上中文学校,自己也陪着,顺带学点中文字。她说,将来一定会带着她们回岳阳寻找生身父母。
    这种想法在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父母中很有代表性。一些领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华人承认,他们领养孩子其实还是有些“私心杂念”,比如为了养儿防老,或者怕孩子长大了,认了亲生父母而离开自己,因此不愿向孩子道破真相。相比之下,许多美国人领养中国孩子更多的是出于爱心,他们对不同文同种的中国儿女付出无私的爱,他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的那种热忱,让中国人看了都不能不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