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师桥探源 - 梦思飞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4:16:43

沈师桥探源

沈师桥探源 2010-06-24 07:40:37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

沈师桥探源

默认分类 2010-06-24 06:03:00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师桥虹跨

原载《宁波晚报》  沈荣恩



 

 
 

 

坐落在慈溪市中部的观海卫镇有一座遐迩闻名的大桥沈师桥。

师桥沈氏始祖沈恒(1110-1199),字维时,世居河南沈邱县凤林里。宋建炎二年(1128),沈恒登进士第,授太常寺博士。后扈从高宗南渡,累官太府卿。孝宗乾道初,转拜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赐金鱼袋。见慈邑北乡鸣鹤海滨,土宇宽厚,在乾道六年(1170),六十一岁时,于鸣鹤北部海滨的新浦河北搭建了简陋的“柴门迥曲通蓬渚'”、“数茎茅茨旁海汀”的新家——河北草堂,开启了他“日课诗书兼学稼”的全新生活,为师桥一方的教育事业,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

慈溪宝地,在秦时为海,汉时为涂,唐则为灶、为地。宋则民居。其时民风淳朴,“敦诗说礼之风,尚未广也”,于是始祖沈恒又出资在新浦河的南岸建造了“海隅书屋”自置书籍,为贫苦学生和优秀学生提供膳食或膳食津贴。并慨然以师自任,一时从游者纷然而至。由于当时,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给学生上下学带来很多不便,沈公便经常背扶学生过桥,特别是在雨雪天,更是苦了这位老夫子,来来回回要将学生一个一个背过小木桥。从1170年“海上重开读书屋”到1186年建桥,从六十几岁到近八十岁,沈公此举从未间断。

为解决过桥的不便,1186年,沈公又出资建造了一座新的石桥,“一水中分象游龙,两岸横跨亘长虹”写的就是这新桥的雄姿。石桥初建在唐家兜西、昭八房漕口,坐西向东。初拟桥名近百个,大家终觉欠妥,门人万琦提议:“我师以义学创此桥,则桥乃师之桥也,名曰‘沈师’可乎?”众即以为然,是定桥名为“沈师桥'”。

明洪武18年(1385)沈师桥迁址重建。信国公汤和,凤阳人,与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末随朱起义,屡建战功。时倭寇猖獗,汤和奉命至浙江及其沿海,筑观海等卫所59处,又筑塘捍海。真五公沈允明,为师桥沈氏八世祖,擅文能武,一生中迁桥、定宅、营造太极图,为师桥中兴之祖。倭难时为汤和负矢前驱,至时又不辞风雨,召募力役,参与建城堡、设烽堠、筑海塘,两公由此友情日厚。汤和公还应真五公之请,替“沈师桥”、“太极图”'等选址,谓沈师桥新址能“俾尔多子孙、多财、亦多仕”。后由沈允明移建沈师桥于原址之东数百步处。这位明代开国元勋、一代名将还为沈师桥'赋《师桥虹跨》一首赞其胜:“新浦危基架石梁,师桥名定震慈邦。湖眉海眼西南望,地柱山根今古良。活水涵波春泼泼,长虹跨岸曲昂昂。人龙得渡闻伊洛,环诵弦歌万古扬”。

桥之胜,概美不殚述。桥之胜更胜在“桥以师名英才育”据记载,自有沈师桥与海隅书屋,由《周易》登乡书者7人,《尚书》6人,《毛诗》15人;由甲第登乡书者10人,由《春秋》登甲第者5人,《礼记》5人;因明《经》入太学者比比皆是,在《沈氏科第考》记载的为73人.尚有迁移他处的,如师桥沈氏嘉兴分支始祖第十七世震百八九,名光珏,字瑜亮,号霏圃,康熙壬子(1672)举人,诰赠中宪大夫,移居嘉兴市秀水县。沈濂,字景周,号莲溪,沈钧儒的曾祖父,道光三年(1823)进士、殿试第二甲,任镇江府知府等职。

沈钧儒(1875-1963)字秉甫,号衡山,师桥明六房人,师桥沈氏第二十五世孙。据《师桥沈氏宗谱》载,沈钧儒生于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一月五日戌时。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第五十一名贡士,殿试二甲进士。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沈钧儒撰文倡导新道德、新文化。1932年参加宋庆龄、鲁迅组织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6年11月与邹韬奋、李公朴等七人被捕入狱,世称“七君子'”是民盟的创始人之一。

有如此众多的“人龙得渡'”,“然后知义学教泽,前者渊邃宠懋,后者激薄砰訇。绷中者彪外,积久者流长。”自然也使沈师桥名声日隆。

移建后的沈师桥,更其雄伟,数百年来被人称为“大桥'”其附近一带,现在仍叫做“大桥头”。引得几代文人墨客纷纷唱和,如大学士罗炳、大学士漳州黄道周、浙江学政王玉藻、太子正字王彦良等等,或为桥作说、作记,或赋、或和,久而不绝。

现存的沈师桥,清同治十二年(1873)在原址重建,系慈溪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惜在“文革”期间,桥上四尊龙首被毁,所幸其余尚完好无损。慈溪市师桥329国道旁,花木扶疏的小园中,有按比例缩小、仿造的“沈师桥'”,亦姿态峭拔、古气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