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一本LP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43:41
如何做出一本LP书 2010/5/26 18:03:22

主题:如何做出一本LP书

主讲:Matthew Goldberg(Lonely Planet CEO),中文版《云南》作者和编辑

时间:5月21日(周五)14:00-16:00

地点: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内)

报名方式:自由参加

现场音频请移步到读库百度贴吧:如何做出一本LP书音频(可点击进入)

现场图片请参看这里(可点击进入)

 


 

 

    张立宪:大家下午好。今天是北京最堵最忙的周五,待会儿最可怕的周末晚高峰就要到来,所以有很多读者问我们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别扭的时间来做这个讲座。实际上,LP的CEO Matthew Goldberg先生和对外合作部的Megan Fraser女士这次来中国一共就三天的时间,今天晚上就要离开中国了,我们从他们三天里“抢劫”出半天,所以在时间上就不能太配合大家了。

    今天的安排是这样,首先由LP的CEO Matthew Goldberg先生介绍LP出版和编辑的理念,之后会由他们的编辑团队上台接受大家的提问。今天担任翻译的是三联书店旅行图书中心的李小坚,大家看到的所有中文版LP都是由他和他的团队完成的。昨天他们举行了一个新书发布会,第一本由中国人编辑制作的LP丛书——《云南》,也是由LP认证的,已经新鲜出炉了。昨天下午《云南》的新书发布会,已经让大家感受到这本书是如何的美好,今天我们主要和大家分享一下《云南》和LP已经出版的五百多种全球各个地方的旅行指南,它们幕后制作中的一些故事。接下来请Matthew先做演讲,李小坚做翻译。

 

    Matthew Goldberg:各位朋友们,各位旅行者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今天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这是我第一次来到北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说这是一个非常短暂的旅程,仅仅只有三天的时间,但在这三天里还是感受到了北京这个地方巨大的能量。在这几天我们见到了作者,跟合作伙伴一起举行了《云南》的新闻发布会,除此之外还享受到了北京的美食,这些都是难以忘记的。也非常感谢今天的主办方张立宪先生和他所领导的如此成功的独立出版品牌《读库》。

    Lonely Planet公司现在是世界上出版旅行类图书的领导者,也是深受世界诸多旅行者喜爱的品牌。他们之所以喜爱这个品牌,是因为作为一个出版商,我们能够提供给旅行者最好的信息,在旅途中一直能够帮助到他们,来完成独特的体验。同时他们之所以喜欢LP这个品牌,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一个故事,其实LP这个品牌是贯穿着一个爱情故事在里面的。这个故事直到现在还在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人去旅行,去用自由的方式寻找自己。

    托尼·惠勒(Tony Wheeler)和莫琳·惠勒(Maureen Wheeler)是LP公司的创始人。1972年他们在伦敦公园里一个长椅上相互认识,一年后就开始了他们浪漫的蜜月之旅。他们穿越亚洲,从伦敦到澳大利亚,完成了整个旅行。在蜜月旅行结束之后,托尼和莫琳两个人完成了LP历史上第一本书——《便宜玩转亚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而这本书其实是在厨房拼拼贴贴完成的,最后把它送到了独立书店进行销售,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LP诞生了。

    在三十七年后的今天,LP公司成了一个世界级的旅行指南出版商,同时恰恰是今年,LP公司也出版了自己历史上第一亿本图书。虽然我们知道现在旅行者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他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旅行信息获取资料也有不同的平台以及新的服务方式,但是我们依然相信,旅行者想要获得的实际上是与众不同的体验,这是最重要的。所以现在LP公司也在积极的做一些转变,来适应这些要求。

    对于LP来讲,我们的目标是非常简单的:我们希望成为第一手的以及最有用的信息、工具和服务的提供商。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旅行者真实的跟世界发生联系,去体验世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每到任何一个目的地的时候,马上就能领略到当地最好、最值得体验的地方。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现在也逐渐的做一些改变。比如说,以前我们一直在鼓励大家去旅行,而现在我们鼓励大家去感受这个世界。不仅仅是一个目的地,而是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这个目的地,去感受到像家一样的目的地。比如我们现在做的一些国内指南,中国各省的新的一些系列。

    同时,我们也在从以前只有一小部分的专家跟我们一起合作,提供指南的方式,转变为更加开放的平台。这个开放平台里的信息、服务和工具都来自我们的作者,跟我们交流的旅行者,甚至还有第三方,那些值得我们信赖的合作伙伴,大家来共同完成、制作新的内容。

    以前我们是通过图书购买这样的形式发生一种单向的行为,现在我们想转变为基于多平台的、能够联系到旅行者的、能够互动的双向的方式。如果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产品可以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我们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从以前的仅仅出售内容这样单一的生产线,逐步转向成为能够提供内容、服务、商业计划、广告以及其他各方面信息多平台、多收入链的公司。

    其实我们之前所服务的核心的旅行者是占旅行市场上10%到20%的一些完全独立的旅行者,现在我们想同那些和我们有同样的想法,比如说,他们有一种很开放的心灵,很好奇希望体验到什么东西,而且能够有这种信心跟世界发生联系,但是他们对旅行路途上可能所遇到的经历、冒险性的行为不是很熟悉的这些旅行者,也想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我们认为后面这种旅行者会占到今天旅行者的60%左右。

    之前我们一直在专注英文图书市场的出版,现在我们也是在加强当地语言的服务提供。比如,我们之前卖出去的书中已经有1/4是用其他语言来描述的了。昨天我们又刚刚发售了中文的第一本指南——《云南》。对于这本新的指南,最大的特点在于,这本书百分之百是由当地的作者来写,由当地的作者来采集写作完成,这些当地作者也是为了中国的旅行者写作的。

    简单来说,LP是一家正在转变的公司,从一个可以出版五百多种图书的公司开始,转变为能够有成千上万故事分享和经历分享的、提供与旅行相关的服务和内容提供商。LP公司今后的成功也是基于我们自己有一个旅行循环(travel life cycle)的理论。在旅行循环理论中,跨越了各个平台,从一开始的计划旅行,到最后的完成旅行都会有所体现,下面我会详细介绍这一点。

    我们希望在以下五个方面能够帮助到旅行者。首先是当你希望去某一个地方或者想去体验某个地方,只是有这样想法的时候;第二是当你有这个计划的时候;第三当你已经开始在路途上的时候;第四是当你到了目的地的时候;第五是当你旅途完成,回家之后。

    在第一个阶段,当你梦想以及想要去发现的阶段,我们用大量配有精美图片的图书,每月出版的LP杂志,还有每个月都在播放的LP的电视节目。年底,马上要在中国播放的《美丽中国》(Best in China)这个节目就是属于激励大家去旅行的题材。同时,我们也在激励旅行者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下一次我想去哪里。在我们论坛上,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每天都有更新。

    当大家在开始计划旅程的时候,我们已经出版了如此众多的旅行图书,完全可以通过这些图书非常完美的计划出自己的旅行,同时也可以通过我们网上(Lonelyplanet.com)的网站论坛“荆棘树”(Thorn Tree)来完成旅行计划。如果当旅行者选择网上购买的时候,我们也向大家提供电子出版物供大家购买,让大家更容易更轻松的得到我们的产品。同时,我们在网站上还会提供第三方的服务,比如机票预订、房间预订等诸如此类的旅行服务。

    当大家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无论是通过我们印刷的、还是电子版的甚至是手机版的指南图书获得的更多有用的信息,其实都是想让大家通过我们提供的信息,最快的体验到更好的目的地。我们现在其实也在进行工作,怎么样面对图书电子化问题,比如说电子书,如何能够用电子的方式提供更多的内容,还有下一代的手机设备,像这样的基础设备上怎么提供旅行信息,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工作。

    当旅行者们回到家以后,我们的交流社区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平台来分享你的故事,比如像其他的一些SNS平台,Twitter和Facebook一样。

    其实刚才说的这些,归根到底最后都会归到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上,我们在做这些的时候,都是为了旅行者。其实LP也是一个致力于向旅行者提供准确的值得信赖的以及能够让你享受到更多经验的内容,基于这样的平台跟旅行者发生联系,为旅行者进行服务。

    跟三联书店在中国进行合作,我们现在已经培训出了一批非常有潜质的作者,在用LP的方式进行工作,而且他们已经赢得了很大的声誉,和LP国际指南的作者是一样的,完全有能力能够完成这样独立的任务。

    其实在这里我们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让旅行者来信任我们。我们提供的内容无论是小的细节和大的方面,如何让旅行者更多的信任我们。其实,在我们的编辑原则里,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值得信赖,另外一条是有用的信息。其实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已经向作者提出了这两项很高的要求,我们要求作者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记得这两条。如果说一个作者到一个目的地做调研的时候,仅仅是做一些简单的调查,把当地的信息简单的用文件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让作者做调研的时候,希望他们是用一种友好的,有个人化色彩,有时候甚至是非常幽默的方式来完成写作。我们从来不会接受广告,也不希望因为作者接受了一些免费的服务来赢取在图书当中出现一些正面的好评。

    我们的指南之所以如此受到大家的关注,其实作者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有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向大家展现出真实,负责任的跟旅行者来分享他们的观点。我们的作者必须很辛苦的去探访到每一个我们要求的点,在这个点的旅馆,公交车站,甚至是路边的一个小水饺铺。调研的这些信息,也是为什么LP如此与众不同的原因。

    跟三联进行合作来做一套新的中文的国内指南,无论是对于LP而言还是对三联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我们帮助三联来寻找和训练作者,用我们的方式让他们进行调研,获得非常多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三联让我们更多的认识了中国;我们也在英文出版方面给三联更多的帮助。我们相信在《云南》这本书的制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是走上了一条正确的路,因为到现在我们已经接收到了很多关于这本书正面的好评。

    现在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本书很不一样”,或者说“我喜欢这里说话的口气”,或者说“这里的文化背景章节,虽然说的是我的家乡,但是我依然觉得很新奇,以前都不知道”,甚至有的读者说“这些信息让我看到后会心一笑”。今天早上我接受《户外》杂志主编杨波先生(江鱼儿)采访的时候,江鱼儿告诉我,这本书他看了,看完之后觉得是非常非常好的一本书。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因为我知道江鱼儿本身也是一个很资深的旅行指南写作者。所有这些都让我觉得已经获得了一些成功,其实在这过去的几年来,三联一直在跟LP进行合作,出版了很多国内指南的书,一直帮助中国旅行者走向世界。这次是一个新的成功。

    我们现在也在寻找更多的新的方式,希望能够更好的为中国旅行者来服务,相当于是LP国际旅行社驻中国的“大使”一样。对于LP和对于三联来讲,这一切都刚刚开始。“Yi qie gang kai shi”。

    最后要感谢《读库》,以及感谢所有跟LP一样分享这样理念的出版商们:无论何时把读者放在你的心上。谢谢大家。

 

    张立宪:Matthew的演讲是做过认真准备的。在他来北京之前,演讲的提纲就已经发到我的邮箱了。我们原来希望他讲LP更多的编辑细节和技术细节,但后来发现可能是我问的人不对,Matthew是LP的CEO,他考虑更多的可能是“LP的路该怎么走”这样大的问题。这也是原本我想问他的问题,因为LP毕竟已经做了三十七年的图书出版,在现在这样一个资讯爆炸,互动性这么强的时代该怎么做,他发给我的提纲里已经把这些问题回答了。

    接下来请李小坚把他们编辑团队的人一一请上台,请他们介绍一下他们如何接受LP培训、中文版的LP书是怎么做出来的,包括昨天刚刚出来的《云南》这本书是怎么做出来的,我想这可能是在座很多出版界同行很感兴趣的一些细节性问题。下面把话筒交给李小坚,李小坚就充当我们的主持人吧,你介绍完之后,再由现场的观众提问。

 

    李小坚:好的。下面这一段时间,我想把一些我们指南出版类的编辑原则,以及大家感兴趣的比如说招募作者这类信息,跟大家一起分享。在这之前,我先让团队里其他成员也上来,我讲的时候,有一些事情他们可以进行补充。下面我先请上来的是Megan Fraser,她是LP总部的版权经理,一直在跟我们合作,已经五年了。还有我们的作者邹颂华、叶孝忠、易晓春。我在这边准备了一个PPT,但是我想今天讲的时候,用PPT里的一些问题,来引出来一些我们的作者当时在培训和做一些资料收集等工作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样的情形。

    第一是我们的品牌,刚才Matthew也讲了,LP是旅行指南市场上的领袖,是最大的读库出版商,而且第一本《便宜玩转亚洲》被读者称为“黄色圣经”。作者他们有很深的体会,之所以有今天的品牌,真正原因不在于包装多么好,而是在于它的内容。内容究竟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我下面会有一些说道。

    先说一下我们《云南》作为第一本中国旅行指南系列项目是怎么开始的。这个项目是08年的时候,我和Megan经过两年的准备提出了这样的项目,制作中国旅行指南风景的项目。08年底终于经过三联和LP双方共同的努力和沟通,把这个项目批准了。中国有句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批准之后我们首先做的倒不是“买米”,就是找一些“厨子”,这些“厨子”是谁呢?就是这些作者。在消息还没有正式发布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找作者了。比如说易晓春,他之前是藏羚羊系列的资深作者,叶孝忠之前是新加坡联合早报旅行专栏的作家,后来在上海也为多家旅行杂志撰稿,都是有这样的背景经历的。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之后,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厨子”,再开始做旅行作者训练营。

 

 

   做作者训练营,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要对大家进行一个很彻底的洗脑。为什么说它是个洗脑呢?因为我们之前所接触到的很多的国内旅行指南,你看起来它会很厚,而且有些印刷非常的豪华。但实际上你翻开以后,里面都是随处可见的图片,没有任何实际信息,甚至连一些基本的信息都是从网络上Download下来的。可以说,这是一个完全可以由一个人在一周之内完成的工作。如何让我们的作者把这些想法摈弃掉,不应该有这样的做法,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洗脑的过程。

    09年2月,我们的作者训练营在北京开营,延续了一周左右。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围绕着以下这些问题: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指南?我们的指南做给谁看?我们要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做指南?我们写作的方式是什么样的?写作的手法是什么样的?我们如何设计要告诉给旅行者必须要注意的东西?这些都在我们的作者训练营的过程里涉及到了。

    完成作者训练营之后,基本上我们的“厨子”已经找好了,下一步要进行的是让他们开始去做调研。就是刚才Matthew提到的LP工作当中最重要的环节:实地调研。这个调研并不是简简单单的让你到一个地方简单的看一些东西。比如说,今天我们来到了七九八,我们看到七九八有火车头,有旧厂房,有这些管道怎么怎么样,实际上这是最简单的信息,我们想提供给大家的是,在七九八你能体验到什么,比如说到七九八想看一些雕塑类的作品在哪里看,想要去跟知名的艾未未老师见个面在哪里见,或者你要找到一些在网络上很受关注的独立书店或者独立音乐人所在的地方去哪里找。我们要提供给大家是这样的信息,而不是“七九八是个很现代的地方”,这样简单一句话。

    作者出发的时候,也是最痛苦的一段时间。最痛苦是作者,作者要承担调研的责任,当自己一个人上路去做很多调研,而且担负着这么多任务,尤其是进入一些深山老林里的时候,对他们而言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一些女性作者,她们肯定会更孤单。我把这一页PPT完成之后,等一下我会就其中几个问题,让作者告诉大家更多。

    6月份作者出发,11月要求我们作者开始交稿了。之前谁都不知道中文版旅行指南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也不能完完全全照搬英文版LP的方式,毕竟国情不太一样,我们的旅行者也是不一样的,中国旅行者更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应该怎么样为中国旅行者服务?这个阶段也是非常折磨编辑的阶段。所以从6月份到11月,作者出发到作者交稿是交替进行的,一边作者很痛苦,一边编辑很痛苦,头疼来头疼去,大家不停的发E-mail进行沟通。正因为这样,所以在《云南》那本书里,叶孝忠介绍自己的时候说,我基本上没有做什么,只是不停的发很多邮件而已。其实他“发很多邮件”的意思是有很多的沟通工作要做。

    2010年4月份第一本《云南》已经正式印刷出版了,昨天我们做了新闻发布会。其实在2010年我们还有很多的计划,比如说《四川和重庆》是下个月要完成的书,《陕西》、《甘肃和宁夏》、《青海》,还有《苏浙沪》。最后这个“苏浙沪”听起来名字很奇怪,实际我们开始想给它一个很漂亮的名字“江南”,但是想了想这不符合LP的规律,“江南”是一个概念很不明确的区域,甚至是有很多争议的区域,我们最后还是用“苏浙沪”这样听起来很学术的名字来代替。这是中国旅行指南系列所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等一下我会有更多细节方面的介绍。今天正好作者也在,也请他们分享一下他们的经验。

    比如说在作者训练营里,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晓春。在训练营的时候,可以说从开营一直到结束,那一周的时间,基本上无论你家在不在北京都是没有办法回去的。我们安排的从早上到晚上,除了要求你晚上还要叠军被、唱军歌外,其他和军训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晓春印象深刻呢?晓春那时候当爸爸了,实际上还是给我们完成了一个《告诉作者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调研》的报告之后,才匆匆忙忙提着行李箱回家的。作者训练营这一段可以让晓春帮我们回忆一下。

    易晓春:其实我觉得做指南就像养育一个小孩一样,非常的艰辛,要给他很好的养育,给他很好的知识。熬了几个月以后,如果顺利的话,呱呱坠地,这一刻非常的幸福,这种感觉就像我的小Baby和《云南》,像两个孩子一样,都给我很大的幸福感。

    李小坚:这是作者训练营这一块。09年6月,作者开始出发了。大家可能很感兴趣,我们作者出发以后,在路上是怎么样的状态。颂华讲一下你的经验。

    邹颂华:在路上的状态嘛,其实有时候当作者,有兴奋也有很无聊的时候,无聊的时候真的很多。刚才小坚说,我们无聊就是你们的意义。我们要去那边看酒店,看住宿的地方,看头十个你觉得很好奇很新鲜,但是你在同一个城市看了六十家酒店,到最后你可能都分辨不出来每个酒店有什么分别了,你就很焦虑。基本上我们每去到一个酒店之后,一出酒店,就要记下这个酒店有什么特点。我们要去客运站,这是我最讨厌去的地方,因为你永远都拿不到东西,你要问很多才能拿到准确的资料,而且客运站是比较乱的地方,我去的时候真的很害怕,但是一定要去。这个是比较艰苦比较无聊的地方。但有意思的地方真的很多,尤其是我们去一些比较偏的地方,还是会有很多的发现,你碰到当地人、碰到旅客,你听到他们的故事,还是觉得生活是很美好的。

    李小坚:其实颂华在这里说出了一个可能让大家觉得有点失望的事实,大家都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是非常好的事情,别人出钱,让我们去玩,回来出书,这真是太浪漫了,但实际上很辛苦。无论是像颂华这样刚才说的在客运站拿这些数据,非常困难,做旅馆调研的时候,这也很难。我们在编写这些图书的时候,也会有让人非常焦头烂额的状态,孝忠应该有一些体会吧。

    叶孝忠:呃,忘记了。

    李小坚:我觉得更可能是你现在已经不想记起来了。

    叶孝忠:做这个书比较好玩的地方在于它是完全针对旅行者和读者需求,我们做《云南》,会想到去哪里的人可能是很喜欢徒步或者很喜欢去古镇的,我们就侧重这些内容。做《青海》的内容,可能很多人会自驾,我们就会侧重自驾的内容。整个过程中,从我作为编辑来讲,是有完全不同的事务做法。还有包括作者也是,去青海的作者必须很关注自驾,虽然他可能不开车,但是无论怎么样也要去关注。

    李小坚:刚才像颂华和孝忠说的这些,背后有一个想法,无论是否愿意干这个事情,或者无论是否习惯于自驾游这种形式,但是我们的身份是LP的作者或者说编辑,我们是在为大家,为更多的旅行者做这种书,个人的喜好有时候是可能要放过去,要考虑更多人愿意看到什么样的,他们有没有这样的需求。这是最后Matthew强调的,和《读库》一样,无论做什么事情,还是要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放在你的心上,然后再做其他的事情。

    下面是编写中随时要放在心上的,除了读者,这是最根本的一块以外,还有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说尊重当地文化,这个被我们列为负责任旅行中很重要的一块。旅行者到一个地方,感受当地的文化状况、人文情况,还有当地人是怎么生活的,你去这个地方看到很多很美丽的景色,有很多体验。所有这一切存在的基础依然还是当地文化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非常强调的一点。无论你到什么地方去,如果有可能,首先应该了解当地的文化背景状况,知道哪些行为是合适的,哪些行为是不合适的,了解更多之后旅行才会有更好的体验过程。

    另外一点是可持续旅游业。我们在四川成都书展的时候,遇到这样几个问题。一些读者问我们,我们现在发现了一些特别特别好的景色,这些景色绝对没有人去过,我们是上周才发现的,你们要不要列到书里去?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如果说一个地方景色很美,很值得去,但是它是否适宜过度的人到那边做参观旅行?或者说它是否有能力接受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这种突然性的商业开发会不会严重影响到当地人的生活,甚至摧毁了这个地方的基础性文化。我们的回答是,现在书里提供给大家的大部分是可以接受大家去旅行的地方,当然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很小的很有趣的地方,在《云南》这本书里有一些作者在指南正文当中没有提到,这些地方实在是太脆弱了,但是我们了解了历史、环境、文化之后,我们在旁边的边栏文字里会提到这是一个什么地方,以什么著名,比如说昆明周边的小水井村,像新华村。这些地方可能都是一些非常小的地方,它虽然不能接受大规模的旅行团或者游人到那里去,但是有一些特别有心的人,对这些确实很感兴趣,从书里细微的信息当中,完全可以知道这些地方,再辅助其他的手段完全可以到达这些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希望大家出去旅行的时候,首先保证一点,你去的地方是可以接受商业开发的地区,你在当地消费,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带动他们生活的一些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形成一个目的地会提供给更多的便利给旅行者,旅行者同时又能进入这个目的地的循环,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旅行业。这也是LP一直在坚持的一点,我们是不是要去追求最新的最奇的,还是要看其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旅行业的目标。

    最后一点是个人的负责任的旅行。为什么说是个人的负责任的旅行?我们今天看到,就像我们在做的《云南》,我们有一个讨论很久的事情,丽江要怎么写?或者说,要不要把它写在《云南》这本书里?为什么有这样的讨论?因为我们觉得提起丽江,都觉得这是一个过度商业化的地区了,你到那边已经不能感觉到当地的人或者说当地的风情了,所有在丽江古城居住的基本上是外地移民过去做生意的人了。一个地区的生态已经变化了,当时我们就提出这样的观点,要不要写?最后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眼光去看,还是能够发现它的一些美好的地方的,所以我们就写了。但是在背后隐藏着一个问题,今天的丽江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谁应该为此而负责。可能大家都觉得应该负责的是那些旅行团什么的,但是丽江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外地人过去经商是为了迎合旅客的购买需求,或者说大量的团队旅客过去之后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别人觉得有利可图,这样久而久之才会把本土的一些人逼到了丽江古城之外。如果我们在旅行过程中注意到环保,注意到购买当地人的东西,去刺激当地的经济,而不是说去刺激旅行团所把持的经济,可能会是件更好的事情。

    这三点,一是尊重当地文化,二是可持续旅行业,三是负责任的旅行,这三点是我们一直以来从LP学习到的,必须在编辑过程中一定要放在心上的东西。

    下面谈到我们这套书的目标,还是刚才说的坚持LP的旅行哲学,秉持LP的一贯风格,从当地人的视角和观点,打造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LP中国旅行指南系列。这是我们项目的整体目标。

    其实编写一本书,首先应该要定位我们的读者是谁?只有弄清楚读者是谁才能对症下药,创造出最合适的产品出来。知道读者之后,下一步是用什么方式去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PPT里给大家看的是经过图片拉伸有点变形的叶孝忠。在作者训练营里,我们为什么要找这样的作者?孝忠、晓春和其他没有到这里的作者,他们对我们刚才说的这三点是有非常深刻的了解的,他们都有在媒体当记者的经历。有了这样的经历之后,我们再来分享这样的观点,一起做这件事情会更容易一些。这里提到的写了几个“当地人声音”的栏目,无数次的催稿的邮件,这是我刚才提到的我们过程中很痛苦的一段。

    接着是我们定位的读者,这是做一些市场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但是无论是都市白领、乐活族也罢、一线城市的人也罢、热情的驴友也罢,这仅仅是一些描述。真正核心的,刚才Matthew也讲了那一点,是你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对一切事物很好奇,渴望了解,渴望去分享一种不同的经验,这是最重要的。

    下面应该说的是我们今天真正涉及主题的东西,我们的书是怎么做出来的。有一个完整的流程。一本书首先是从研究和整理大纲开始,我们做好了程序方面的准备,大纲就是最重要的。我们制作大纲其实是在做一些非常详细的文件,详细到什么程度呢?今天孝忠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回答人,他之前做过《云南》大纲,后来又在做《青海》大纲,他做了非常多的大纲。基本上做一次大纲下来,就算开始对这个地区不了解,后来都变得对这个地区非常了解,至少在区域上需要非常了解。大纲是我们所有产品的基础,有了一个好的大纲就相当于建一个模型有了一个很好的架构。在这个架构之上做一些加入材料或者说装饰的工作,出来之后才能做出很好的效果。关于大纲,孝忠来解释一下。

 

 

   叶孝忠:大纲就是大纲啊,是一个很细的文件。我也看过英文版的大纲,那个做得很细,我们尽量做得比较靠近他们一点。把我们所有需要采写到的内容写进去,包括我们要用什么角度来做。刚才说到丽江,我们要怎么做丽江,也把我们怎么做的角度写进去。基本上很多部分是提醒作者调研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比如说刚才谈到负责任的旅行,到云南去采访的时候,要去留意一些住宿的地方,做一些社区旅游的,也会提到一些当地人的采访,列一些名单,让作者在路上的时候采访当地人,包括我们书里做的一些民俗的专家的采访等。    

    易晓春:我觉得大纲很重要,要做得非常仔细。路上没有什么时间去调整和修改,基本上要按照大纲的行程来完成内容,大纲如果做得很好,基本上可以说完成了书的50%。    

    叶孝忠:大纲的页数一般有五六十页,密密麻麻都是文字。    

    李小坚:而且用的是最小号的字体。我为什么请孝忠来讲大纲,因为我们产品真正核心的东西就是大纲,如果没有大纲,哪怕是作者经验再丰富,也确信他不会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调研。这个大纲是一切的基础,相当于你的日程表,它是你的工作任务单,甚至是最后这本书形成什么样的风格,该说什么话,都是由大纲决定的。大纲有四五十、五六十页,一本书我们做出来也就是四百页,它的字号会大一些,而大纲用的是最小的字。大纲细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有了这个大纲,我们让作者去做调研。这个时候作者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在确保这本书的内容质量。你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内容,或者说在大纲里拟定的这些点最终将以怎么样的形式来呈现,这取决于作者。如果说作者对你的理念有很深的了解,他可以做得很好。如果作者完全不懂你在说什么,很可能你会发现他发回来的东西没有什么用。如果作者深入目的地,调研得非常好,能够得到很多很有用的信息。这个时候我们书的雏形就差不多了。

    在这基础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地图。我们为什么说地图很重要呢?其实一本书是否实用,除了信息以外,地图相当于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的无声导游。你到一个地方去以后,我们既然介绍这么多的景点,这些景点究竟在哪里?你可以问别人,但是一本好的指南应该用最直接最明确的方式告诉你它在哪里,我们用了地图的方式。我们所有的地图都要求作者把这些信息点明确的标注在地图上,很直接的告诉旅行者,我想去餐馆,比如说餐馆类的怎么找,ATM在哪里,银行、邮局在什么地方,这些信息都应该在地图上体现出来,地图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也会很节省你的时间,你要找什么直接到地图上一翻,一看相对应的餐馆叫什么名字,在多少页能够看到介绍,这是一个很快捷的方式。

    除了地图和目的地以外,我们还必须要有细致入微的健康和出行贴士。我们写作的出发点是,如果说我是一个对当地一无所知的旅行者,不知道那边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如果要到那边去,购买车票、换置零钱这些信息都不知道,我要怎么办?在正式目的地内容以外,我们还有一个出行指南,即所谓健康和出行贴士,这里面涵盖的内容特别广泛,在出发前要准备什么材料,在路途当中应该准备什么材料,生病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有健康指南,有交通指南,还有饮食方面等等,诸如此类。只要你能够想到的会遇到问题的地方,我们都希望在指南中呈现出来。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归根到底是刚才那句话,在做这套书的时候,在编辑和写作过程中,在心里一直想着的是如何让读者更好更快的找到最有用的这些信息。加上我们前面的一个背景章节,这相当于导读,我们用了最专业的人士,希望给出最直接最快速的引导。比如说历史方面,如果你找一个很有学究气质的先生,他给你一些历史方面的文章,非常翔实,但是对于旅行者而言很难读下去。怎么用活泼的语言让作者把历史讲得清楚,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让一些专业人士,在背景方面很专业,但可以用活泼的语言讲出当地人、当地事、当地的风土人情、当地的美食,当地的环境状况,这些就构成了背景章节。

    背景章节加上作者提供的内容章节,加上我们最后提供的健康出行贴士,再加上我们里面的地图,这些东西统统加起来才构成了一本完整的旅行指南。我们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刚才我也说了,上面的这几条是我们真正在制作过程中最核心的一些东西。如果说我们现在这本书出来以后,有什么感受的话,对我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刚开始做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想到做一本旅行指南会有这么麻烦。但是为什么这么麻烦?我们回头一步步看的时候,像Matthew刚才说的把旅行者放在心上,把读者放在心上,这是很容易说到的事情,但是做起来是很难的。你无论撰写什么内容,撰写什么词条,甚至封面封底上应该怎么样把比例尺标注出来,是不是应该把当地的方言列出来,这些很小很小的细节,我们在讨论中出现最多的是“如果你是旅行者,你会不会要”?而且很高兴的一点是,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发生很多争吵,我们团队里互相之间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究竟怎么办究竟怎么写。每当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一旦提出来,“如果你是旅行者你会怎么想?”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所有的争吵都会变得很安静,大家都在默想,“如果我是旅行者,我会怎么想”。有了这个前提,遇到问题反倒容易做了。但是带来的问题是,因为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这一点,我们把自己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麻烦,越来越麻烦。这可能就造成了为什么LP的指南图书跟其他书不太一样。通过这样一个制作的过程,大家也能够看出来。

    制作的过程大致上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下面可以把时间留给大家。如果你们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们这些在座的所有人,或者对LP这边有什么问题,对我们的作者有什么问题,对我们编辑有什么问题。还有一个,我们这边有一个海报,虽然我们说不要把这部分工作当成一个非常浪漫的工作,但也还是可以试一试,我们现在依旧在招募作者。如果你觉得你有足够的时间,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担当能力,你可以来当我们作者。为什么我要说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第一批招募了十个作者,有两个作者在没有完成我们稿件的时候,就已经声明自己得了抑郁症,所以一定要有非常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提问:两个问题两条建议。第一个问题,三联现在已经在做LP的中国本土版,三联以后在做翻译这一块的比例和做本土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Matthew Goldberg:刚才你提到的这个问题,还是取决于市场。去国外游的中国人有多少,我们把这个数字退回来再看,在境内游的中国人有多少,这个比例可能是很悬殊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进入到国内指南项目上来。    

    李小坚:我可以给你一些更具体的数字。基本上我们这边国际指南的出版量每年会在十本到十五本,但是国内指南我们今年的出版计划是七本,明年很有可能会超过七本。这个比例我们现在还是国际指南为主,但是慢慢的这个比例会表现得比较合适。    

    提问:第二个问题,为什么LP每本书都这么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之前藏羚羊的书也是这样,国内藏羚羊做得很好,拿起来也是很厚。为什么不能选纸张轻一点,方便旅行的呢?    

    李小坚:我们在印刷这个书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种纸张。我们现在用的纸张是属于字典纸,轻型字典纸。为什么选字典纸?会轻一些。如果选择克数比较低的纸张,就导致一个后果,你看到的每一页正反面都是透的,基本上上面是糊的,你看不到什么东西了。我们通过三四种纸张比较后,选择了这样的纸张。我们希望把这本书做得更精简一些,让大家带上路也不会特别累。但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厚呢?怎么就那么厚呢?这个交给作者来说。    

    邹颂华:我们当作者也觉得很痛苦。编书是有成本的,编辑给我们的书,中文版的指南可能好一些,字数多一点,我写的是英文版的指南,中国和港澳的,听说成本要控制一点,编辑给我们字数的限制定的很严格,你要写三万字,你就不能超过三万字,如果你超过,用的纸张的数目也多。在选材方面,有时候我们作者也是挺心痛的。你发现一个很好的地方,或者是你想把那些好的东西介绍给读者,当作者都有这个心态想把好的东西分享给人看,但是没有办法,你加了这个的话,别的都要省了。像我现在给三联写新版的中国,明年会出版,设计跟以前的完全不同,篇幅也会在减少,你要包括的东西可能也要比以前多,对我们来讲是很痛苦的,但是没有办法。英文版的指南还有一个好处是在网站上买到PDF格式的,中文版的没有。    

    李小坚:我们今天上午还在谈这件事。刚才颂华说得没错,因为我们包含那么多的内容和信息,现在编辑提出更多的要求,比如以前一句话表达两个意思,现在一句话要表达三个意思。晓春也可以回答一下,《云南》为什么会这么厚?    

    易晓春:就我个人来讲,我也不希望它很厚。但我还是希望把《云南》做得全面,把很有特色的地方提供给大家,除了主流的路线之外,还有一些不是很多人去的地方,我们也希望推荐给大家,就像大理一样,我们会做很多的村、镇,不为人所知的这些地方,其实我们已经做得很克制了,而且我们的编辑叶老师也会要求我们尽量把字数压下来,但是没有办法。    

    李小坚:可能作为我们出版商而言,我们肯定是希望他们把字数压下来的,字数越多,付出的越多,给的钱越多,他们压下来是最好的。但是有那么多的内容在这里,不得不那么厚,以后我们会试着尽量的减少一些。    

    邹颂华:如果你做得太薄,读者就会问,为什么这么薄?    

    提问:我也只是说以后尽量选择一下,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平衡。

    后面两个建议,第一是LP国际的这一块,特别是LP在东南亚和亚洲这一块,他们做的很多东西都不错,翻译起来也可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读亚洲是几个国家连走的,尤其是边境信息这方面,更新不足。各个国家有很多口岸,LP只是介绍几个很主流的,其他的往往感觉有点一笔带过,这方面可以考虑一下。    

    Matthew Goldberg:我们现在不管是用电子方面的也好,数字方面的也好,还是纸质媒体方面也好,我们从读者最新旅行的角度出发,为他们提供的这种产品,我们一直在努力中。

    未来,可能因为新技术发展,我们这个产品的更新周期会越来越短,以后未来的方向是做到一个即时的更新。作者在路上获取的信息,会通过新技术在网站上或者其他的方式及时传给大家。信息来源也会更多种多样,不仅是作者在路上,还会有旅行论坛、社区旅行者的贡献,同时还会有第三方的来源,做到多渠道信息的提供。

    这里想要做到这一点,会有几个地方要突破,从技术上、整个工作的流程方面。我们今年可能会有新的一本书,作者会在路上搜集信息,即时传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数据库管理系统会通过无论是纸质的媒体也好,网上的更新也好,手机也好,进行即时的更新。这种新技术的变化会使整个指南的更新变得完全不一样。    

    提问:第二个建议是给三联的。我知道在英文版LP有语言指导系列丛书,这一块能不能尽快推出,因为这个书也不厚,翻译起来也还好。像东南亚的泰语的那一套丛书。    

    李小坚:你是说Phrasebook?    

    提问:对,是有语言类指导的。    

    李小坚:我可以告诉你为什么这套书我们没有在做。因为那套书的语言发音系统是英语的发音系统,是把其他语种的语言如何发音,用英语的发音标注出来的。我们现在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标注的方式。我们总不能“Thank you”就写“三克油”,那会很奇怪,我们也在考虑这种情况怎么用中文的发音方式去标注。    

    提问:能不能直接用英文的发音编了,直接把上面的英文换中文,只要知道意思就好了。因为很多像越南语等,完全不懂的,有时候只要把那句话给当地人,当地人就完全看得懂。    

    李小坚:那你就把Phrasebook这套书的作用完全改变了,本来是个语言学习手册,现在变成了购物的时候随时拿出来指一指。好吧,我们以后考虑一下。    

    提问:我刚才有两个疑惑,对三联编委会的疑惑。因为在中国很特殊,东西南北港澳台、广州、上海、北京,本身编委会我感觉港澳台的多一些,大家对东西的判断上会有价值的判断差异,多样性是怎么保证呢?人的眼睛总是会有色的,编委会成员价值观的判断应该有多样性在里面。另外,你刚才说负责任的旅行,说到了云南丽江要不要介绍,其他地方觉得不错,要不要介绍呢?LP最主要的精神是独立的精神,我们是背包客,我们背着东西用脚去走的,我们和旅行团是不一样的。恰恰LP应该出版的就是要告诉别人,什么地方是真正的最纯正的最本质的东西,体验最原味的东西。很多人用LP去旅行,然后回来工作,很多人从自己的城市回到曾经去过的山村等地方,重新的保护也好维护也好,LP更多的是给那些年轻人用的。现在LP发展到现在,刚刚CEO讲到,做很多的信息平台,很多新的东西。我一直很担忧,我的iphone有LP英文版的东西,也看到LP英文的网站,前年在网站上有很大的地图,很多的信息,非常的乱。刚才谈到之后很在乎即时信息更新这方面,包括刚才编辑说,有太多的信息去处理。如果信息跟踪器做大之后,信息太多,你反而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好像都很重要,编辑工作也很重。一开始之所以LP被称为“圣经”,是因为两个人的目的都很单纯,就是要去看最有意思最简单的东西,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列出来,从最便宜的酒店到最高的酒店,海量的扫取信息,这个过程中人对信息的兴趣已经没有了,编辑的兴趣已经没有了,没有人最基本的直觉的东西,LP就变成了字典而不是圣经了,它没有给人最简单的东西的方式。就这两个意见。    

    李小坚:我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这是因为今天我们来的作者是以港澳台居多,并不代表我们作者队伍都是这样。我们作者队伍的来源是很杂的,基本上中国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的作者,我们没有专门从港澳台来选任,不会的。

    你说到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怎么保证多元信息的存在。这确实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在选取作者的时候,一般而言,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们会做一个配置。一本书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完成的,里面有一个生活在当地的作者是最好的,再配置一个,他对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熟的,但不是当地人。通过这样的配置,加上我们强调的当地人的声音,我们一定要采访到更多的属于那个区域的,或者我们叫原著民也罢,一直生活在这里的人也罢,他们对于这一片地区的生活是最熟悉的,通过对他们的采访,他们的推荐,通过他们的眼光来发现当地,再加上作者的发现,这是我们保证多元文化存在的可能性,这是我们处理的方式。至于你刚才说的信息越来越多这块,我觉得如果想做海量信息的话,我们永远都比不过这些网络搜索引擎。我们想做的并不是说为了让它多而加了很多信息进去,而是我们提供给大家的是在某一个地区,必不可少的,但如果能让你有所选择,我们会给你两三种选择的推荐。如果有一些地方确实水平都是一样的,或者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区别,对于这个区域,我们甚至可能会没有推荐,我们只是告诉你在哪一个区域有大量的旅馆,价格差不多,质量差不多。我们推荐这些内容,并不是标榜我们有多少信息量的存在,最终目的是你拿着这本书到这个地方去的时候,当你对这个地方不太了解的时候,它能够让你,哪怕你是很晚到这个地方,也能够很快的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这是我们的初衷,而不是我们标榜有很多信息量在里面。目的不一样,展现的方式也不太一样,我们跟搜索引擎也是不一样的。    

    提问:我再补充两句。外国人是有这个传统的,早就从五六十年代开始,成年人是要出去走的,提到了《云南》的信息筛选的问题,我要不要介绍这个地方。LP应该有这个责任,所有要出去走的人,都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想出去放松,想去思考,本身就是一个迷惑者。LP应该起到一定的责任,让年轻人多去看看这个世界。有一本杂志叫《汉声》,做了三十多年。我希望LP能够给年轻人更多的看到真正中国文化的东西,中国的旅行市场非常特殊,旅行团或者景点也好,中国真正要找到的根本东西,应该通过LP这个平台让大家看到。而不是说我要去回避,怕去破坏这个地方。    

    李小坚:不错,像你说到的《汉声》也是我们很尊重的品牌。我看到你现在手上已经拿到一本《云南》了,你刚才说到的所有的疑问,我无论怎么回答,还不如你去看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些问题。你刚才说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做这本书的时候就想到了,你可以注意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我们是在做一个平衡,一方面我们希望大家去探索这些未知的世界,甚至是已知的地方让大家有不同的方式去体验;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当地的承受能力,这是一个平衡。至于这个平衡我们现在做得好不好,要等大家看完这本书之后做评价,欢迎大家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关于这方面的评价。    

    提问:我去年去英国的时候,带的LP就是很厚的英文版。一方面很厚又重,我到一个地方,出了机场,东西南北搞不清楚。平面媒体都会很重,而且也只能告诉你信息,但不能把位置告诉你。现在通讯技术,手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也会带来盗版侵权这方面的问题。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以后我相信现在iphone上已经有关于LP电子版软件的下载,是付费的。如果我能够把厚厚的LP书换成一个电子书,用起来比平面媒体的感觉更好,我一定会选择付费去下载,这时候也会有一个版权的问题。那么,电子化的冲击对平面媒体LP以后的出版有什么影响?    

    Matthew Goldberg:新技术的发展当然会影响所有的企业,电子数字产品的发展当然对媒体的影响会非常巨大。面对那样的情况,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发现以前赚钱的方式现在不能这么干了,我要保护它,或者很害怕。第二就是你去拥抱这个机会,去看看在新的平台上有什么新的做法,有什么新的未来。

    就纸质媒体来说,冲击会非常的巨大。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我们不是简单把纸质媒体变成电子书,而更多要考虑如何通过整个的数据库用具有多种媒体的方式来呈现。刚才你说到一个地方不知道方向,现在已经开始提供一些手机定位结合起来的信息了。我们相信,数字化对我们旅行这个行业和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应该是一样的巨大,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因为会有更新的方式来读取信息。

    就出版行业来讲,我们现在1/4的收入来自非传统纸质的书,即从新的业务中获得。这个数字大概三到四倍于传统的出版商,因为他们的出版社顶多是4%到5%的收入来自于非纸质媒体。我们已经做得很不错,大概有25%,就这一点而言我们迈出了很早的一步。    

    提问:首先我要感谢一下LP和几位作者。我觉得他们最感动的一点是他们的求实精神,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言,要深入深山老林里做这件事是难以想象的,遇到的困难肯定也是难以想象的。我真的是要谢谢你们为普通的驴友和旅行者做的一切。

    作为我本人来说,我是昨天第一次才听到LP这个品牌的。可能大家觉得这个比较可笑。当我第一次听到LP,就在互联网上查了相关资料,就对它特别特别感兴趣。现在我们中国的企业都比较浮躁,刚才主编也说了,好多东西都是在互联网上随便搜集来,一下载,编辑工作就完了。没有人是真心实意,踏踏实实的想把这个工作做好。刚才谈到书有多厚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可能作为驴友来说,他不想多带一份重量,要走远地是很麻烦的。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不同,作为旅行者来说,你要去这个地方,不是光用眼睛去看这个地方,还要用心了解这个地方的文化和民俗。看了这本书进行介绍,起码有了一个把握。我本身是学管理的,接下来我提的几个问题可能和管理有关。第一个问题想问Goldberg先生,LP公司是如何招聘这些基层的编作者的?    

    Matthew Goldberg:我先回答一下在全球范围内怎么寻找作者。如果一会儿你感兴趣,三联的李小坚先生会回答在国内怎么寻找作者。在全球范围内我们是一个比较著名的品牌,很高兴昨天你也知道了。通常都是作者来找我们,一般我出去,说自己是LP的,经常会有人说我想当你们的作者,这个时候我也没法帮他的忙。因为我们作者的选择过程有一个精细的流程,首先,我们在网上有一系列的测试,几层关下来之后,觉得你是一个合适的人,会让你简单做一个小的试写,写一个东西。我们觉得你写东西很好,我们再看,有时候需要来回几次的改写,看看你是不是有这个才华和热情。都试了以后,还需要你去承担一本书的一小部分,然后一点一点的去写,这是整个的流程。    

    提问:现在LP对作者的把握可能是文笔要好,这是第一点。对吧?    

    Matthew Goldberg:当然文笔好是最基础的要求,更重要的不仅仅在此。我们寻找的作者必须要认同Lonely Planet的旅行哲学,我刚才讲了两三次,要非常有责任感和自律精神。当作者是很辛苦的一件事情,我曾经和作者一起上路,看他们怎么工作,我一天就是看,没有干别的,但是也非常辛苦非常累。我们希望寻找到的作者给我们的作者库增加一些才华,同时增加一些个性。    

    提问:我看到咱们PPT上左边是LP的LOGO,右边是三联的LOGO,中文版的LP也是使用了LP的品牌,但是内容是由三联来组织并且编辑出版的,这种合作模式和以前引进版的书有什么不同之处?谢谢。 

    李小坚:这个我来回答吧。我们之前出国际指南的时候,完全是版权合作。这次是一个新的合作模式,双方品牌的深入合作。LP类似于把他们的知识产权拿出来作为一个资源,三联拿出自己的人力资源,双方共同投入到这个项目中做的新的合作模式。这个是基于版权基础之上的深度合作,跟以前是不一样的,以后会有更深入的合作。

   提问:刚才主持人介绍说LP是整个全球旅行指南行业的领跑者,我想知道在国际市场上LP是否有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果有的话,LP和这些竞争对手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LP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刚才我看您介绍作者的招募和写作流程这些工作,虽然看起来很繁琐很复杂,但是好像并不是很难被拷贝的。请问LP领跑的秘诀是什么?谢谢。    

    Matthew Goldberg:我今天不准备谈更多秘密的东西。其实还是回到我们所信奉的旅行哲学,还有我们开始做的,如何告诉作者应该去写什么东西。刚才小坚也谈过了,这个东西看起来确实很容易,但实际上做的时候会有很多很多的事情要做。你刚才讲的大纲这个东西,你谈起来就一行字,就是大纲,但是做起来这个工作量是非常非常大的,这是我们真正能够与众不同的地方。

    正如我们在培训作者,告诉他们出大纲的时候,我们有非常严格的编辑准则。我会告诉他们,你们一定要去寻找那些非常实用的信息,一定要很准确。这些信息的常见方式一定是用非常轻松幽默和非常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些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到的。

    另外,我想提到的是我们的覆盖范围。应该说我们的指南书覆盖了全球任何一个角落,有些地方我们出版这个指南并不盈利,但无论盈不盈利我们都会把书放在那里,因为有旅行者想去。所以无论你想去到哪里,只要你来到Lonely Planet,就会找到你想去的那个地方的书。    

提问:我想我可能会在LP的影响下会去(出国)旅行,甚至会带着LP去环游世界。但是我有一个问题,LP做这些事最大的动机是什么?对我来说,我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习惯,就像很多中国年轻人一样,比如说我会选去青海,我会听邓丽君的歌。LP就像一扇窗户或者说一个契机,它唤醒人们,并给与旅行一个新的形象。中国的旅游市场跟国外市场(比如欧洲等)的有很大的区别,国内去国外的旅行者的需求也跟国外消费者不同,怎么在LP本地版中满足他们的需求?

    Matthew Goldberg:昨天我们在发布会上,三联的樊总也提到了,我们去推销的或者去宣传的不是说要去卖一本书,而是推行一种旅行的理念和哲学。我们的创始人托尼创办这个公司也不是为了赚钱,但是不小心赚到了钱。我们最重要的事情是能够去推行自己的旅行理念,就回到了你的第一点。    

    李小坚:你说到的第二点是关于本土化的问题,没错,确实有很多这样的旅行者,无论到什么地方都想找到中国餐馆来吃饭,这是中国旅行者的习惯。我们在做翻译版图书的时候,尤其是国外的指南,也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工作,比如签证信息、交通信息、航班信息,这些都在做。但是因为当时我们没有作者去到刚才你提到的境外这些地方实地考察那个地方的中餐馆是否很好,或者有什么推荐的,我们没有做这样的调查,所以没有办法加进去。我们今后有作者这样做了之后,我们确定是可信的,而且是值得推荐的,我们会加进去。这只能说我们本土化的程度还不够,现在有了作者,我们会更好的去改进它。

    刚才下面传来一张字条,有个问题,我们请Megan来回答一下,LP系列和日本的《走遍全球》系列有什么区别。这套书在大陆也有销售,Megan在日本待了很长时间,也很熟悉,这个问题由她来回答。  

    Megan Fraser:我们LP和《走遍全球》主要的区别有好几点:第一,《走遍全球》基本上是十到十五个生活到某地的作家写的,他们普遍的问题是只是列出景点和餐馆的单子,很少表达个人得意见。这跟LP不太一样,我们鼓励作者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个地方他觉得好,就写好,如果觉得不好,就写不好或者不推荐。这在全球也是不多见的。第二,《走遍全球》细节方面做得非常细,但是在整个描述方面跟LP的风格不太一样。第三,它们的书封面是黄色的,我们是蓝色的。第四,就更新来说,目前来讲,《走遍全球》的更新没有那么及时,尽管它封面上印的是09年的版本,但是内容上还没有及时更正。而我们跟三联书店的书更新是非常及时的,北京已经有欧洲和东南亚的第二版,第三版也快在制作了。最后一点是本土化的内容,《走遍全球》好像没有太多针对中国本土化的改动,而我们这边会有很多从中国出发,乘坐哪个公司航班的信息,包括签证等等。三联书店在此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做了很多本土化的工作,让中国旅行者有更好的选择;《走遍全球》在这方面做得并不是特别的出色。    

    提问:我想问一下Goldberg先生,LP里面图片的来源和你们选择的图片的标准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你们会不会在中国找一些专业的摄影师为LP拍图片?谢谢。    

    Matthew Goldberg:首先Lonely Planet图片库的业务已经开展了十来年,最开始觉得图片很贵,我们想找到自己需要的图片也不是很容易,所以就自己建一个图片库,各地的旅行者和摄影师可以把图片放在我们的图片库,我们用的时候也直接从图片库里用,同时图片库也可以为其他的机构提供服务,就变成了这样一个商业化运作的图片库。图片库的图片来源其实蛮多的,我举一个例子,今年我们出版了第一亿本LP的指南,为了庆祝出版,我们在网上做一个竞赛,大家把自己的照片上传到网站上,最后把所有的照片做一个马赛克的世界地图,我们已经得到了十万张照片的上传,其中很多我们也有权去使用它。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当然需要中国的图片,也需要中国的摄影师。如果有朋友想成为我们的摄影师,非常简单,请到我们的网站(www.lonelyplanetimages.com)上,那里会有一些要求,你只要上传上去,符合我们的要求,和我们签一个简单的合约,大家就可以一起分享未来的收入。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旅行者要出去旅行的话,背包族一个很大的兴趣是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我想问《云南》的作者和国外LP书的作者,他是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去介入,当地的作者会占到什么样的成分?怎么保证内容的当地性?还有一个是系列的问题,修订的时候是原来的作者在负责修订吗?还有作者的工作方式,出去的时候会亮明是LP作者的身份吗?他去核实餐馆也好、客房也好,听了刚才的描述是不可能会住在那里,去餐馆和住房的时候,会不会有亲身的体验,获取信息的方式是不是都可以一一体验一下?

    第二个问题,在修订的时候,修订的地方多不多?怎么保证买以前版本的读者获取这些信息?    

    叶孝忠:我们《云南》的作者里一个生活在大理,一个生活在上海,作者出发的时候,我们会尽量会找一些当地的媒体朋友和书店的老板,老板也有一些私人的朋友,我们建议作者尽量去找这些人聊。另外我们也会鼓励作者跟当地人交流。比如说在独龙江,刚好就有一个读者的朋友到独龙江去住了三个月,我们就会去找他了解一些状况,了解当地的目前独龙江里的少数民族遇到的问题是什么,正确的认识当地人的生活。    

    李小坚:我回答你刚才说的怎么更新的问题,这不取决于我们事先准备更新多少,而在于情况变化发生了多少,这是要根据两年以后我们做更新的时候。比如说《云南》,我们重新做调研的时候,究竟发生了多少变化,这些餐馆是不是都倒闭了,还是它们已经不是最好的,已经有新的餐馆取代它们了,完全取决于这个情况。更新不一定由原来的作者去做,有新的作者跟进,这样也能够保证不同的作者去做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新鲜感,能够挖掘出更多的不一样的眼光发现的东西。    

    提问:非常感谢,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问Goldberg先生。您之前在其他公司做数字媒体,刚调到Lonely Planet,我想知道现在LP隶属于BBC,要做一个全方位的传媒集团,会有杂志,包括在印度也出了,也会有电视节目,在中国有没有这个计划?中文LP网站搭建基本上只是一个虚构性的骨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会不会跟绿野、磨坊、稻草人等之类的一样进一步扩充,会有这个计划么?

    第二个问题给我们的作者,我想问问叶孝忠先生。我看过您的博客万里行,上面的文字风格和LP的风格是不一样的。拿着LP的书去旅行之后,特别是去得多了之后,就会受到诱惑想成为作者加入到集团之中。当旅行是旅行的时候,它是旅行,当旅行是工作的时候,可能就不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情了。在《云南》具体操作过程中,丽江那个部分是谁写的?会不会把自己价值判断去贴近大众的判断?这是怎么调和的?我想问三位作者,在撰写《云南》过程中,最困难的部分在哪里?谢谢。    

    叶孝忠:我现在蛮难分得开,旅行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的时候也在旅行。我现在在工作,也会觉得自己在旅行,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区别。我自己也很喜欢旅行,我觉得比较幸运可以把它当做工作来做,有时候还是有一点乐趣。这个是个人的问题。

    我讲丽江的那个部分,是晓春写的。我和晓春在商量的时候说,我们要怎么写才能把丽江写得有趣,我们能不能给更多的读者建议看到一个不同的丽江。晓春说建议去市场,去介绍一些市场可以吃到的小吃,建议在丽江周围可以骑自行车,可以去周围的村子游览。但是那个写法本身不是单纯的说骑自行车,我们也需要把路线清楚的写下来了,包括采访的时候怎么去采那个部分。    

    易晓春:自行车的时候,所有的路线我都会去走一遍,其实也蛮难骑的,骑下来脚都抽筋了。当然也会迷路,但是要问当地人,怎么更好的进入这样一个地方。    

    叶孝忠:在做丽江的时候,尽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怎么做这个地方。希望你们读了之后,会给一点建议。    

    易晓春:我想说一点丽江的问题,它的本质问题。丽江在唐宋时期只是茶马古道的驿站,在当时也是蛮繁荣的地方。现在只是把以前商人、马夫换成了现代的游人、商铺,这种繁荣也是旅行者造成的,不要在批评之余,还要把自己置于商业之外,其实很多东西是旅行者自己造成的。    

    Matthew Goldberg:对于在BBC的旗下最好的一个机遇就是能够利用BBC很多非常棒的资源,其中包括刚才你讲的杂志、电视。从杂志来看,我们已经在英国发行了我们Lonely Planet的杂志,现在应该说是英国做得最好的旅行杂志之一,去年也获了奖。现在我们杂志已经走出英国,在其他地方也会有发行,今年在新加坡会出泛亚太地区的版本。

    杂志之外,还有电视。在墨尔本总部,电视已经做了很长时间。BBC毕竟在电视方面非常强,通过合作我们会有更多更深入的东西。我们在洛杉矶重新雇佣了一位电视界的重量级人物和BBC合作,我们比较着重这个市场,在洛杉矶雇佣他跟BBC合作做节目。

    杂志方面,我们非常关注中国市场,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合作伙伴,把这个杂志做出来。这方面我们已经有很多的合作伙伴,以后的发展也会非常顺利。    

    提问:我知道Lonely Planet《China》在国外有,有没有可能翻译成中文引进到中国来。我们很想看到外国人是怎么写中国的,谢谢。    

    李小坚:这本书我们暂时没有列到出版计划里,我们会用我们的分省指南和区域指南来取代它。你说得没错,很多人愿意看到外国人怎么看中国的,怎么看中国的一些文化。我们现在做《云南》的时候,已经在里面融入了一部分英文版的《China》,以及《西南中国》书里面外国人的看法,我们会体现。但在国内出版《China》这本书,都是西方作者写的,这些作者在选择的时候,饮食习惯、欣赏角度都是从西方的角度来做的,我们觉得对于中国旅行者而言不一定很适合。颂华是在为《中国》这本在写,一本《中国》一共有七八百页,这样的产品我们以后也会有,既然我们自己在做国内指南,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完成的,会把你提到的英文版的《China》里有意思的部分融入到我们新的系列当中来。谢谢。    

    提问:我想问一下,刚才Goldberg先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总在强调他们的旅行哲学,中国的作者团队里有没有代表年轻人精神的,像谷岳一样的背包客?   

    李小坚:其实我觉得每一个热爱旅行的人,都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刚才你说的谷岳,我们相互之间也都有联系,都知道对方喜欢什么。我们的作者也是一样,现在的晓春、颂华他们,只是现在没有被包装出来成为旅行界的明星。旅行的人,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都是想要去体验。我们的作者队伍当中,我可以告诉你,有,肯定有,而且我们招募作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会遇到越来越多的这样的作者。   

    提问:你好,我有两个问题,都来自我旅行中的细节。第一个问题,我上个月在偏远山区和一个外国人背包旅行,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说又两个背包族,说明背包族在中国市场上的认知度逐渐升高,LP对于中国背包族数量的增长有怎样的预期值?

    第二个问题是问三联,也来自几个细节。这套书我很熟,我去年在欧洲游用的是这本,但是今天活动我问了下周围的朋友,大学生、研究生,主要客户很少人有知道,他们没有出过国。这套书的影响力主要是来自国际的影响力,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出了这本书,对于营销渠道和宣传渠道有没有什么计划?   

    李小坚:我先回答你说的这个问题,你刚才说这个品牌在国外有影响力,在国内没有多大的影响力,我和你有同样的看法。从市场来讲,我们之前合作出版图书不是很多,到今天做了有六十多本书,我们是有了产品数量的累计以后,才开始大量的做这种品牌营销活动。之前我们苦于没有产品,那时候仅仅建立一个品牌是比较难的。对读者而言,没有拿到这个产品,你把它描述得有多么的好,读者还是不会记得的。现在因为有了产品,做这些营销和市场活动都会变得更方便一些。

    LP在国外的三十多年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并不是靠广告起来的,而是靠驴友之间的口口相传,相互影响而造就了今天的场面。中国市场目前也在这样的发展阶段,我们大量的做广告,把大量的钱花在广告上,这是一种方式。但是现在在国内,你告诉身边的一个朋友两个朋友,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的时候,比我们做整页的广告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对于这么多已经有了很多旅行经验的,思维方式比较个性化的年轻一代而言,他们是不会相信广告的,他们肯定是信“疗效”的。    

    Matthew Goldberg:我想强调一下背包客和自助旅行者的区别。我们经常会听到背包客,Lonely Planet并不仅仅是为背包客服务,我们的主要客户群是自助旅行者。背包客可能是一个特定的人群,他们很年轻,没有多少钱,用一个特定的方式去旅行,背包只是一个形式,最重要的内核是你独立的精神。很多人也有他的家庭,他有点钱,旅行的时候可能不会背包出去,但还是自助旅行,会去探索。包括我的父母,他们那个年龄也不会背包出去,但会自助旅行,这些人都是Lonely Planet的客户,所以重点是具不具备这种精神,而不在于以什么形式去旅行。

    刚才你说到市场的情况,中国的市场当然非常巨大。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做过调查,有60%的人是具有愿意去探索愿意去交流的精神,这种精神我们也觉得符合LP的旅行哲学。中国市场上,一年的国内旅行大概是二十亿人次,按照60%算,十二亿人次会用这个书的话,国内市场就会非常巨大。我们也跟亚太区市场的负责人说,市场很大,你的任务重,我们的负责人说,明年预算要增加一点。

    当然,我还要补充一点。刚才讲的这个比例可能会不一样,中国市场的比例可能会低一点。今天很多人来,您来是有原因的,中国自助旅行的人越来越多,市场发展会很快,我们也希望有这样的机会服务大家。    

    李小坚: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我先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联系方式,可以在网易微博上找到Lonely Planet中文版,或者发邮件到lonelyplanetcn@126.com进行提问。我们现在把最后这个问题留给一直举手的那位女士。    

    提问:不好意思,刚刚我一直想问,经验丰富的作者在之前要有一个非常详细的大纲,那个大纲也有很多字。我想知道那么多不同的旅行者需要的东西是不同的,这个大纲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怎么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

    第二个问题,我想问国际和国内有一些组织将旅行和公益结合在一起,LP有没有考虑成立自己的基金会,资助一些欠发达地区,帮助它们发展自助游的人群多一点,或者是与这些组织有相关的合作和计划?    

    李小坚:第一个问题我来回答你,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刚才你说大纲怎么做出来,我确信我在这个时候完全没有能力坐在这里跟你阐述清楚。如果你有兴趣,建议你跟我们联系,或许可以加入到我们工作当中来,感受一下这个流程。现在大纲制作流程是一个非常非常庞大的体系,很难说一时半刻清楚。

    你刚才说的第二个问题,其实LP创始人托尼·惠勒夫妇已经有一个基金会在做了,一直以来都是关注于公益旅行的,同时LP也出版了一本书《志愿者》(《Volunteer》),一直在宣传推广一些如何在旅行过程中,把公益融合在里面。

    虽然刚才已经说是最后一个问题了,但Matthew说,他要挑一个女士来问问题。    

    提问:谢谢,我的问题是有关可持续旅游业的话题,LP如何在书中做到可持续理念的推广?刚才大家针对丽江或者是一些没有能力接受商业开发地区的回避,都不能在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生态和人文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LP是怎么推广可持续理念的?    

    Matthew Goldberg:我之所以非常想选你问最后一个问题,是因为你一直坐到最后,非常安静非常耐心的等待着,我一定要给你一个机会。

    谈到可持续的旅游业和负责任的旅行,这是Lonely Planet核心的理念之一。负责任的旅行是当年我们的创始人托尼和莫琳提倡并这么做的,我们的作者也是这么旅行的。在做大纲的时候,也是要求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的。关于负责任的旅行和可持续的旅行我们出版过专门的书籍,《绿色编码》(Code Green),如何使自己的旅行更加绿色。我们出版的每一本书,我们都会有这方面的强调。一般是从三个方面来做到的,第一是如何尊重当地的文化,保持文化的敏感性,第二是环保,怎样低碳的旅行,第三是尽量减少或者说减轻自己对当地的影响,你去之后和去之前,这些地方没有变得更糟,有时候甚至变得更好。

    李小坚:我们今天的讨论暂时到此为止,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想和我们讨论,可以通过我们刚才说的方式联系我们。今天非常感谢《读库》组织这个活动,Matthew Goldberg先生这边也为张立宪先生准备了一些小礼物。    

    张立宪:我们也为他们准备了小礼物。当然,我们的这个小礼物会让他们的行李变得很重。    

Matthew Goldberg:谢谢,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