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29:41

无我

目录[隐藏]

简介
两种无我
佛教的无我学说
《佛学大辞典》


  

[编辑本段]简介

  【无我(anatman)】wuwo  佛教教义。亦称非我、非身。三法印之一。佛教根据缘起理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独立的、实在的自体,即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自我”(灵魂)的存在。原始佛教在《相应部经典》中着重论述了佛教的无我论,如“无常是苦,是苦者皆无我”,“此形非自作,亦非他作,乃由因缘而生,因缘灭则灭”。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会自生,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不是固定不变的、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的。他们认为房子是砖瓦木石的结合体,人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的,在这样的集合体中,没有常住不变的“我”,故谓无我。

[编辑本段]两种无我

  1、人无我(人空)  认为人是由五蕴假和合而成,没有常恒自在的主体——我(灵魂);2、法无我(法空)。认为一切法都由种种因缘和合而生,不断变迁,没有常恒的主宰者。小乘佛教一般主张人无我,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皆空,法的自性也是空的,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如幻如化。因此一切事物和现象,按其本性来说都是空的,它们表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假象,即所谓“性空幻有”。

[编辑本段]佛教的无我学说

  主要为反对婆罗门教的有我论而提出的。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认为“梵”是无所不在的唯一本质,宇宙间的最高主宰,自我(灵魂)是梵的一部分或梵的化身。而这种自我,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只有亲证梵我同一,才能达到真正解脱的目的。因此,原始佛教为了反对这种有我理论,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三个命题,被称为三法印。在部派佛教时期,佛教各派对此也曾引起了许多争论。

[编辑本段]《佛学大辞典》

  【无我】  (术语)梵语Ana%tman,又云非我。常一之体,有主宰之用者为我,于人身执有此,谓之人我,于法执有此,谓之法我,于自己执有此,谓之自我,于他执有此,谓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蕴之假和合,无常一之我体,法者总为因缘生,亦无常一之我体,既无人我,无法我,则无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毕竟无有我,是究竟之真理也。金刚经曰:“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十地经论一曰:“无我智有二种,我空法空。”大乘义章二曰:“法无性实,故曰无我。”同三曰:“苦非我体,故名为无我。”俱舍光记二十六曰:“违我见故非我。”又曰:“非自在故非我。”又曰:“即蕴自体非我故非我,如言即舍非人。”止观七曰:“为无智慧故,计言有我。以慧观之,实无有我。我在何处?头足支节,一一谛观,了不见我。何处有人及以众生?众生业力机关,假为空聚。从众缘生,无有宰主,如宿空亭。”原人论曰:“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觉之,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嗔痴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摘自《佛学大辞典》
开放分类:
佛教,宗教
[我来完善] “无我”相关词条:
更多寂灭涅槃无作四念处八正道无相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