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阅读经典,感悟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0:32

     于丹,终于来了。

   “扬州讲坛”开坛之初,我就从一位接近“扬州讲坛”的朋友那得到一份今年被邀请的部分主讲人的时间安排表,于丹约定在6月7日这一期登坛主讲。

    这位被冠之为著名学者、当红学术明星、美女教授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人气可真不小啊!据说这期讲坛是一票难求。“于丹热”在扬州爆发。

      那天下午入场前一个小时,在大明寺山脚下通往鉴真图书馆的林荫道上,车水马龙,人潮汹涌,把狭窄的林荫道堵的水泄不通,拥挤的观众像条慢慢游动的长龙。我们是从山脚艰难“挪”进会场的,老婆紧紧攥住我的手,生怕被挤散了。现场不但座无虚席,而且连过道里也满是人。很多人席地而坐。还有的,为了看得更真切,从讲座一开始一直站到讲座结束,足足两个半小时。尽管现场人挨着人,但没有任何大的杂音,手机铃声也似乎“绝迹”了。
 于丹从她在四川灾区的经历和感受谈起,开始了今天的精彩演讲。 

   我是从四川过来的,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过来的,有时候人间沧桑,不过两三个小时。美丽的扬州满眼风物,但是没人忘记四川的地震。从物理学上看,地震是汶川的地震,但从精神层面上看,那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震动。我们从未为陌生人流淌过那么多的泪水。这件事情成为中国最大的悲情,现在每天的伤亡人数还在不断上升,我们13亿人每人都受伤。

  我到北川中学,那里很多学生逝去了,还有1000多名学生,有500多名今年高考,我是以老师、妈妈的身份去看他们的。孩子们的眼泪在我心里化作一个堰塞湖。大难面前,所有的生命都苍白无力,但是生命的修复能力是让人震惊的,我们也空前地洞悉了信念和大爱的力量。

 

    ■中国人人格源头在哪?

  ——儒家、道家、释家构成

  为何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经典不仅是写成文字的典籍,而是从外在和内里都给人以心灵的撞击。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儒家、道家、释家构成中国人人格的源头,这些不能孤立来看。

  儒道是什么?儒家是我们生活的一片土地。人生而为人,就要脚踩大地。儒家的精神就是要深入群体,融进社会。儒家讲究人的担当、责任、奉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个知识分子不能失去远大的理想。任有多重?以仁爱天下为己任。道有多远?死而后已,有生之年一息尚存也要走下去。儒家就是主张人心中的大志向,孔子说过,国家稳定要“足兵、足食、民信”,其中又以“民信”最重要,“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要入世,获得公众法则,拥有担当和责任。

  道家是什么?道家就是我们的一片天空。庄子说“乘物以游心”,达到心灵的逍遥,万事万物皆为乘物。人的生命有时很渺小,有时很强大,我们可以看到庄子所描述的世界:“北冥有鱼,其名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这是一种越过高山流水的心境,以人间的视角来看,大鹏鸟也遭受议论。地上一些小鸟,只能飞到榆树那么高,有时候还被叶子打下来,这样的生活也很愉快啊。这就是人间视角的差异,人的身高、体重、岁数都差不多,但是心胸大小有差异。

  ■心灵面临多重选择是好是坏?

  ——多种选择是种灾难

  儒、道之间是什么?天与地之间,就是一个“人”,天、地、人,被称为“三才”。古代中国认为宇宙精华就在于“天、地、人”。儒道教我们入世,完成自我;道家让我们在生命的实现中实现飘逸。而“释”即佛正处于中间,佛教所说的“觉悟”,从简单的字面理解,就是“见吾心”,我们习惯于了解大千世界,上网可以查到所有东西,唯独缺少通往人心的心灵引擎。物质越发达,心灵越空白。

  心灵面临多重选择,多种选择是一种灾难。现在大到买房子,小到买方便面,都受到广告和他人评价的影响。所以要在儒家、道家、释家的光芒中,成就生命的大格局。我们每个人从年华中走过,徐徐走来,带着生命的年轮,谁都害怕年华老去,只有具有博大的精神,才能不惧。大家都在《三五历记》中看到,盘古开天多从容啊,“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就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和谐从容的“渐变”。现在速成时代,失去了人与天地共荣共长的从容。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个禅宗的故事。弟子问师父,人心有多大?师父让弟子闭上眼睛,想象一座城池和一根毫毛。其实,无论是大城池还是小毫毛,都是用心去想的。每个人,都要融入“儒、道、释”,建立起“天、地、人”格,不要局限。

  孔子的学生问他,何为君子?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不忧不惧。”不忧伤,不恐惧,就会有一颗坦然心。学生不以为然,孔子再说:“内省不疚,何忧何惧?”如果人一天下来,凡事坦荡荡,光明磊落,何来忧虑,何来恐惧,人的内心要有真正的价值判断,应该在内心建立起这种生命察省的坐标。

  ■孔子的理想是什么?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老者安之”是父母因为我得以安享晚年;“朋友信之”是朋友因为我有了一个信任的对象;“少者怀之”是年少者以我为榜样。人生在世,或许没有显赫的生命和雄厚的财力,但是要做到这三句话很难。

  “老者安之”,说来容易。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如果内心不怀着深深的敬意,养父母和养犬马是一样的。很多现代人,不耐烦父母对自己问长问短。如果内心不尊敬,外在就会很不屑。“孝敬”,是内有敬,外才有孝。

  四川大地震中,“敬礼男孩”郎峥感动了很多人,那是因为我们漠视了内心的感恩。

  孔子说的“孝敬”,还有“色难”,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比什么都强。“有事弟子服侍,酒食先生馔”,这样也是不够的。但是事实上,现代的家庭中,还远远做不到的,这可是孔子的最低标准啊。

  ■孔子所说人格成长要经历哪些阶段?

  ——现代人很多做法颠倒了

  现代人很多做法是颠倒的,孔子说人格成长要经历三个阶段:“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人,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现在小孩子很小就开始学习,才艺、“奥数”……一直读完大学。然后到了社会上,经受各种打击和磨难,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最后能否回家尽孝,还不得而知。苍凉的灵魂从远方漂泊而来,失去了生命出发最温暖的起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人对父母是不能赊账的,往往父母是等不起的,世上有一种深深的悲哀,那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华是不等待的。明天就是端午节,我就和父母亲一起过。

  “朋友信之”,人会有很多朋友,但是一生信得过的朋友有多少?终其一生,总有那么几个人,不会喧嚣在你面前,但会默默等在背后。他从来不锦上添花,但是会雪中送炭。他对你的态度从来不火热滚烫,但是他温暖恒久,相伴一生。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最淡的就是最好的。你可能茶、酒、饮料都试过,但不要忘记,生命中最纯真的白开水。

  “少者怀之”,不是养之,不是慕之。很容易让孩子敬仰,但是能让孩子怀念就很难。孔子是“敏于言,讷于言”,如果能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就不仅有成功,还会有踏实的信念。

  ■怎样才是一名君子?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做君子要做到哪些方面呢?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仁爱的人可以不忧伤,仁就是爱别人,好好对别人,用自己的心体谅别人的心。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帮助别人,将心比心,就是仁爱。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智者不惑,我们经常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往往却是别人不需要的,我们需要了解别人内心的所需。有弟子问孔子,“以德报怨,如何?”孔子反问:“何以报德?”孔子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正直坦荡对付伤害,让一切都过去;用德来回报值得的人。

  孔子还说过,做君子的“操作方式”就是“五者行走天下”。一是“恭,恭则不辱”,人都有尊严,你尊重别人,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恭敬”,也是内有恭,外有敬。北大流传过一个故事,有位新生考入北大,趾高气扬,把行李丢给身旁路过的一个老头,自己走开了。后来才知道,给他看行李的是季羡林大师。大学校园里,越是学问高的大师,越是态度恭敬,从来不会剑拔弩张。只有内心脆弱的人,才会那么尖锐;二是“宽,宽则得众”,眼内有尘三界宽,心中无事一床宽,人的眼界是内心的表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同样是一生,好的心境决定不同的活法;三是“信,信则人任”,谁有信用,谁就有被提拔的机会;四是“敏,敏则有功”,谁更敏锐,谁就能建功立业,敏锐的人容易发现机遇;五是“惠,惠则足以使人”,给人以惠,谁有恩惠之心,谁就能指使别人,这是“领导”才能。风范就在人心中,很多大家都是含蓄的。

  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易。”我们所见的都是小美,真正的大美是清晨的朝云,傍晚的晚霞。很多现代人都违背着自然规律,坐电梯去健身房跑步,都不愿意走楼梯上去。

  ——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鉴真图书馆前面就是大明寺。欧阳修、苏东坡都离我们不远。苏东坡在朝廷一直受到排挤,要么处于“庙堂之高”,要么处于“江湖之远”,他在扬州还是过的好日子。好日子就会好好地过。就算他被贬到海南,看到天涯海角,也会被当地的风景所欣喜。到了岭南,他又会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一生流离失所,仍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文人一直有浓厚的思乡情结,苏东坡就是洒脱,“此心安处是吾家”。难怪林语堂要如此说他:“苏东坡是不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于丹讲演,全程脱稿,即兴讲演的她不但出口成章,而且极富文采。古代典籍在她的阐述下,变得异常生动。于丹大气、得体的肢体语言更为整个讲演添了光彩。她的演说,像一条条溪流浸润着人们的心田,尽管从历史的源头淌出,却飘散出迷人的新鲜气息,给喧嚣的人们补以“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