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推“春季攻势” 谷歌中国转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8:05
2007年05月01日 12:50《财经》杂志投票数:0顶一下  【大中小】
“很幸运,我过去的经历使他们从一开始便信任我。”李开复说。但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要保持和增进这一信任并不容易。
在经历了痛苦的中国市场第一年之后,Google中国或许已经走完了它的下坡路
自18个月前正式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之后,李开复每个月都要回一趟硅谷总部,每次都有两个固定的节目——向首席执行官(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述职,以及向总部所有对中国感兴趣的同事发表演讲。
最近一次是在4月13日,听众站满了大厅,又排到了过道里——他们都带着问题。如此沉甸甸的关注,证明了中国之于Google的分量。
演讲是李开复与总部同事沟通的重要方式,通过高频率的演讲,他使总部增进了解并保持对中国区的信任。
“很幸运,我过去的经历使他们从一开始便信任我。”李开复说。但是,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要保持和增进这一信任并不容易。
如果仅仅看媒体报道,要让总部特别是CEO施密特相信中国团队正在卓有成效地开疆辟土,很难。
他会发现Google的中文名称“谷歌”如何不受欢迎,会看到在中国推出的Google.cn因ICP牌照(即互联网牌照)问题如何弄得焦头烂额,会听到中国区联合总裁周韶宁辞职后舆论大哗,也一定会因为今年4月刚刚发生的“词库门”事件感到尴尬——刚刚推出的谷歌拼音被质疑盗用竞争对手搜狗拼音的词库,引起舆论热炒,Google的批评者与粉丝们随即展开论战——这是以创新为生命的Google第一次被质疑“抄袭”。最重要的,谷歌在中国搜索市场份额一直在下滑。
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媒体就在讨论“李开复还能在中国待多久”的话题。在很多人眼中,谷歌已经与雅虎(Yahoo!)、亿贝(eBay)和亚马逊(Amazon)一道,为跨国互联网巨头在中国增添了又一不成功案例。
但这与Google总部对谷歌中国的判断大相径庭。4月27日埃里克施密特在中国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如果满分是20分,我给谷歌中国打十八九分。我们过去一年的工作非常出色。”在他看来,这些“奇怪的说法”更像竞争对手所为。
“如果有压力的话,我今天不会在这里接受采访。”四天前,谷歌中国办公楼一间以十八罗汉之一“开心”命名的会议室里,李开复对《财经》记者曾这样强调。
尽管仍然以“可能涉讼”为由拒绝回答关于谷歌拼音的任何问题,但李开复看上去确实要比一个多月前开心很多。3月初,他曾在电话中向《财经》记者坦承,“现在是公关的谷底。”现在,他仍然不满中国媒体对谷歌的负面报道,但是关于浏览量的最新数据让他舒了一口气。
Alexa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个月,Google在中国的浏览量正在爬升,特别是Google.cn的浏览量提高明显。Google.cn1月-4月平均的全球排名是61,较三个月前提高七位;4月23日这天更排名全球第33位,而2月11日的排名是86位,两个月提高50多位,进步显而易见。
相比之下,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百度(Baidu.com)同期浏览量明显下降,过去三个月平均全球排名第7,较此前三个月下降三位。自1月以来,百度的浏览量下降了28%。百度解释说,这是Alexa受到中国反流氓软件影响所致,但这也是每个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碰到的问题。
“公关的谷底”对李开复有两层含义:一是谷底之后,回升即将开始;二是外界低估了谷歌中国的实力。
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次日,谷歌中国宣布,与中国电信旗下400多家网站签署广告分成协议。在此之前,谷歌中国已先后宣布了与中移动、中国网通,特别是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合作。今年前四个月,谷歌集中推出移动搜索等九款产品,新品推出速度第一次超过百度——同期百度推出四款新产品。据说,还有更多的消息在排队等候发布。
李开复的“春季攻势”已经启动。这一切的背后,是2006年间谷歌中国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支100多人的工程师和产品经理团队,蓄积一年的能量正逐渐释放。
这是否为谷歌中国的转折点?
18个月前的挑战,今天仍然存在:总部授权依然是个问题,ICP牌照仍未真正到手,政府关系只是刚刚开始,国际、国内负面舆论并未减少,竞争对手百度依旧遥遥领先,谷歌中国能否克服政策屏障,既“不作恶”又能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甚至,取得这些成果的人会是李开复吗?
问题还有很多,只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市场的搜索大战重新开始了。
“DistantNo.2”
进入中国之前,Google对于很多中国人,是一个美丽的童话。
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年轻博士拉里佩奇(LarryPage)和塞奇布林(SergeyBrin)在硅谷创立了一家互联网公司,没有办公室政治,透明清彻,可以带狗上班。八年间,它成功地挑战了微软,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王者。谷歌在中国的众多粉丝,津津乐道它“世界上最好用的”搜索引擎、简洁的页面和不断的创新。
七年前,没有任何宣传,Google在中国甚至连办公室都没有,但是绝大多数的人使用Google。那时的百度,还只是众多模仿者中的一个。
一年前,Google取名“谷歌”,正式进入中国;但一进入中国,童话便迅速褪色。“以前那尊神远在天边,顶礼膜拜的成分总是要多一些;现在突然拉近了一看,发现又是一家水土不服的跨国互联网公司。”一位网民评论道。
一位互联网资深公关人士说,谷歌在进入中国之前就已经落后了,2005年8月的《2005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称,谷歌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仅为33%,而百度高达52%。由于被讥为“不懂中文”,谷歌的市场份额远远落后于百度,连能在中国生存几年都要打上问号。
2006年1月,www.google.cn悄然上线,但这一打造“可被中国监管部门接受的中国版Google”的努力,没有可能躲开人们的注意。批评潮旋即在全球掀起;甚至,2006年2月,李开复去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还遭到谷歌粉丝的抗议。
当年4月,谷歌推出中文名“谷歌”,普遍反应不佳,“不要谷歌.com(noguge.com)”应运而生,首页上赫然写着:“Google,我们爱你,但我们不爱‘谷歌’……”
9月,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发布《2006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报告》,又是对谷歌中国的一击。该报告称,百度已是中国用户首选的搜索引擎,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分别占有64.5%、58.0%和60.7%的市场份额;与上一年相比,百度在三地的市场份额各提升了13%-14%。谷歌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仅为20.6%,过去一年下滑超过12%。
资深互联网专家谢文说,谷歌进入中国时已经是第二名,现在还是第二,但成了“DistantNo.2”(远远抛在后面的第二名)。
2006年11月和12月,任职仅一年的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中国区联合总裁周韶宁先后离职。
风波不断中,谷歌熬过了2006年这“最长的一年”。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百度内部人士称,谷歌中国对于百度有如“黔之驴”。最早得知谷歌要进入中国,百度非常紧张;但在2006年,谷歌真的来了,紧张感却消失了。
百度股价走势与此相吻合。2005年8月,百度在美国上市,首日股价最高曾冲到151.21美元,此后一路下滑,这段时间正是李开复加入Google之初。2006年2月3日,百度股价在跌至历史最低点46.12美元后重新上涨,此时,谷歌正深陷ICP牌照危机。
过去一年的正面交锋令百度信心大增,“中国最懂搜索的人都已经在我们旗下。”一位百度高管说。
“有五千年的耐心”
争议与嘲笑,曾经远离2005年之前的李开复。那时,他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教父”,是一代中国软件工程师的偶像。他可能没有想到,加入以“不作恶”为公司信条的Google后,技术之外的挑战竟然会如此棘手。
对Google.cn可能引发争议,李开复心中有数,“不做Google.cn,Eric就不找我了。”在Google.com之外单独推出一个符合中国监管部门要求的网站,即使在Google内部也不乏争议。但是从李开复加入起,就不再是“做不做”而是“怎么做”的问题了。与所有其他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华策略最大的不同,是Google可能有真正的耐心。
加入Google不久,李开复向CEO施密特汇报,谈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多个不成功案例。李说,跨国公司要在中国成功,一是要有一个长期的眼光和承诺;二是放权给在华的团队,但不是弃权,三是要有相当大规模的本地研发团队。“如果老板说,李开复,你过去,明天就给我赚钱。这就很麻烦。”
施密特在第一秒钟已完全理解了李开复的意思。
“我告诉你,”他说,“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Google对中国有五千年的耐心。”
每个月,李开复会收到总部对于中国区的一个财务报告。“我从没打开看过。”李说。不打开是因为没必要,CEO最关心的不是别的,是中国区在第一年招了多少人。
“第一年,他的要求是雇了多少人;第二年,他会问你产品和技术做得怎么样;也许第三年,他会问你流量做得怎么样;或许第四年,他才会问你是否赚钱。”李开复说。
最爱的故事
CEO施密特很喜欢讲一个中国区发生的招聘故事。
2005年9月底,李开复到北京就任Google中国区联合总裁。当他走进位于中关村的Google办公室时,只有“几个人”,这差不多是Google当时在中国的全部员工。
从此时到年底,李开复99%的时间在忙于招聘。新招的100多人中,只有一人不来,原因是母亲和女友认为Google“太新、不安稳”。李开复派助手出马游说未果,“OK,那我去跟她们吃饭”。这名工程师隔天就来报到了。
施密特热爱这个故事。
截止到今年4月,谷歌中国已经建立了一支120多人的工程师队伍。这是Google最大的海外研发团队。人数还在猛增,“中国的工程师今年应该能达到200到250人,每年要增加至少100到150人。”谷歌中国总裁助理陶宁告诉《财经》记者。
在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公关危机频出之时,把最主要精力放在招人上,这一决定在Google再自然不过。Google是工程师当家的公司,要建立在中国的长期存在,强大的研发能力是根本,也是构建总部信任的基础。
第一阶段的校园招聘持续了五个月,到2006年3月才告结束。9月20日到10月初的两周里,李开复带着20多位从美国总部飞过来的工程师,在北京、上海、南京、哈尔滨等九个城市的20多所高校巡回招聘“路演”,超过7万人听了他们的演讲。
“早上赶飞机,下午演讲,晚上整理当天收到的应聘履历表,第二天再约谈那些最合适的学生。”2006年3月,李开复在自己的博客中说。
路演之后是面试,一项横跨太平洋的庞大工程。谷歌的面试程序全球统一,不管是总裁还是秘书,招聘程序都要经历“电话面试、现场面试、雇佣委员会、最高雇佣委员会”四关。面试官由相同或相关工种的资历在一年以上的员工担任,他们为每一个候选人写下书面评语,交给雇佣委员会;后者由更资深的员工组成,定期开会,类似于法院的书面审理。最后,由CEO、副总裁等组成的最高雇佣委员会作出雇佣决定。
谷歌中国招聘之初,没有人力资源部,几万份简历都需由美国总部筛选,其间要克服中国与美国的时差。此外,由于中国没有工作超过一年的员工,所有面试官只能从美国飞来。2006年春节前,校园招聘如期完成,60多个学生被录用。这次跨越太平洋的复杂工程,是李开复摸索与总部沟通方式的第一次尝试,李的态度是“只做可以改变的”。
李开复从总部争取到用中文面试。中国学生的特点是英语的书面表达远远好于口语,如果用英语面试,很多人可能词不达意,但要让总部相信这不会影响未来的工作并不容易。
谷歌中国总裁助理陶宁说,这得益于两个条件,一是美国总部有很多中国工程师,有能力用中文面试,二是因为李开复的经验和声望。“事实上,招来的工程师后来都去过美国,美国方面没有沟通方面的抱怨。”
校园招聘来的第一批员工于2006年7月正式上班,“现在中国发布的谷歌新产品和服务,大部分都是他们做出来的。”陶宁说。
哪里有人才,Google就把研发中心设到哪里。技术总监简立峰来自台湾,就同意他在台北工作,主持台北研究院;另一位技术总监王劲已在上海安家六年,于是筹建上海研究院;员工们可在北京、台北和上海三地选择。目前,中国区研究院规模在Google海外研发团队中最为庞大。
除了主导产品开发的工程研究院,谷歌中国还设立了基础研究院,偏重于基础性研究,由此前任加州理工大学教授的张智威负责。
忙碌一年,大事抵定。2006年秋季,谷歌中国开始新一年的校园招聘。李开复依然亲自出马进行校园路演,只是2005年去了所有学校,而2006年去了“大部分学校”。秋季招聘仍然主要依赖外援,但情况已经好了很多。谷歌中国已经成立了大部分工种的雇佣委员会,本地的面试官也在增加,“现在,我们只要花10%的精力放在招聘上了。”
最好的产品是搜索
虽然已经离职,Google一位原高管向记者建议:“你要问开复,谷歌准备在未来六个月发几款产品?产品更新的速度是多快?这些新产品会对用户产生什么样的冲击力?”
他认为,对于谷歌,最关键的一条是能不能出好产品;惟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产品力度和速度。
王怀南与周韶宁没有等到答案,就选择了离开。虽然他们仍然相信Google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但在他们看来,谷歌中国推出产品的速度太慢,没有产品,无法做市场。
“讲招20个产品经理、300个工程师,等于向食客讲大厨做菜多么辛苦。但食客只关心菜好吃不好吃,不好吃,我就去其他饭馆。”Google一位原高管说。
这是李开复在2006年面对的一种批评。通常,开发一个产品大约需要半年时间。2006年8月,在工程师队伍初具规模后,李开复宣布,谷歌中国将联合北京、上海、台北三地的研发力量,在半年内推出实质性开发结果。这是李开复首次就产品问题公开承诺。
此时摆在谷歌中国面前的,依然是一个难局。谷歌与百度的差距已非常明显:谷歌的中文搜索本地化程度不一;竞争对手百度有40多款产品,谷歌只有不到十款中文产品;据Alexa统计,当时百度的流量在中国排名第一,谷歌中国(www.Google.cn)仅排第10;百度在全球排名第4,谷歌中国排名第67。即便在谷歌全球内部,谷歌中国也仅列第12位,甚至连墨西哥和土耳其都不如。
要做产品,这是确定的。但是如何做,从何切入?
2006年8月,新来的工程师还在培训,人手并不充足;是先集中兵力提高页面搜索质量,还是先全面开发各种产品,引起内部激烈讨论。谷歌中国的第一位产品经理、现任产品总监赵雨柯坚持先提高搜索质量,页面搜索是谷歌的主要产品,没有页面搜索质量的提高,无法言及其他。
这一主张得到李开复的支持。这也是施密特的看法。一个更坚实的支持是,Google收入的99%来自广告,广告的大部分来自页面搜索。
但是,选择提高页面搜索质量,让Google“读懂中文”,也意味着谷歌中国要忍受产品很少的尴尬。
Google与百度的中文搜索均于2000年上线,但在进入中国之前,Google美国总部只有一个五六人的小团队负责中文搜索,服务器在美国,使用全球统一网址Google.com。以五个人对抗百度的几百人,差距不言而喻。
由于敏感词汇引起的Google.com频繁断网,是导致很多中国用户抛弃Google.com的重要原因,却不是惟一的原因。很多用户在比较了Google的英文与中文搜索,以及Google的中文搜索与百度之后发现,Google的中文搜索并不像它的英文搜索一样好用。
“美国工程师不懂中文,无法准确分词,常常造成可笑的问题。”谷歌中国技术总监王劲说。比如,用户输入“电脑”两个字,正常的情况是,页面左侧应出现电脑的搜索结果,右边应该出现电脑产品广告,但美国工程师不懂中文,可能会把“电脑”分成“电”和“脑”两个字,出现的结果和广告是关于“电”和“脑”的,令人啼笑皆非。
整个2006年,谷歌只推出了四款新产品,同期百度推出了百度空间等至少九款产品。李开复说,谷歌将“70%的精力放在提升页面搜索的质量上”,也就是说,100个工程师里,有70个在研究如何提高页面搜索质量。
负责中文页面搜索质量的技术总监刘骏介绍说,谷歌内部的监测系统每天都在对各家搜索引擎作出比较,主要进行四方面评估:一是搜索相关度;二是网络索引大小;三是即时更新能力;四是垃圾网站的识别性。
为了增加中文搜索产品的亲和力,谷歌中国成立了一支用户体验团队,成员中不乏心理学博士,根据中国人的点击式搜索习惯在中文搜索中增加提示功能。
“我可以告诉中国的网民,我们的中文搜索,已经做到最好。”今年4月,李开复告诉《财经》记者,过去六个月,中文网页搜索在所有数据评估下,比一年前好了一倍。其中,搜索相关度比去年好一倍,拉开了与其他公司的差距;网络索引大小过去一年增加了一倍;对于新网页敏感度也提升了一倍;作弊网站在网页出现的频率则下降到原来的1/40。
“中文搜索与英文搜索的差距现在已拉得很近,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李开复说。
搜索质量提升压力稍解,谷歌中国的重心已转向尽快推出新产品。2007年在谷歌中国内部,被称为“产品年”。谷歌推出产品的速度确实已大大加快。
2007年新年第一个工作日,1月4日,谷歌中国宣布与迅雷合作;次日,又宣布和中移动结盟,进军移动搜索领域。紧接着,谷歌中国连续发布多款产品。春节之前,已发布了五款产品,包括针对Firefox的Google工具栏3.0、Google搜索建议、Google地图版本升级,Google文件中文版,并开放了Gmail,无需邀请即可申请。春节之后,则发布了图书搜索、网站导航和谷歌热门榜。目前新品发布频率已第一次超过百度。
谷歌在推出产品时的一个原则是“FastLaunch,QuickReadjustment”(尽快推出,快速更新)。今年2月,谷歌中文推出了谷歌地图,这是典型的将其全球产品GoogleMap中文化。地图发布时只有驾车线路图,没有公交系统,不太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但这一缺憾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公交系统将很快推出”,技术总监周杰说。
谷歌中国将在2007年推出多少新产品?对此,李开复笑说,如果第一年100名工程师,做了10个产品,增加了10种功能;今年我们要招到200名工程师,就应该做20个产品,增加20种功能。
快速的产品线扩张立即绷紧了谷歌中国的人力配置。截至2007年4月,谷歌中国还只有七名产品经理,他们的目标是在上半年结束之前,将产品经理的人数增至20位。
“灰色句号”之后
接下来的问题是,市场推广何时启动?
2006年,谷歌中国市场推广挫折不断。在李开复看来,在中文搜索质量提高以前,任何市场推广都得不偿失。谷歌大中华区市场总监黄蕙雯说,“去年老是断网,我绝对拒绝做市场活动,这样做惟一的结果就是让更多的人失望而已。”
同是做市场,美国和中国的情形大不一样。在美国,Google声名如日中天,几乎不太需要做推广,就有许多市场机会主动上门。而在中国,在百度强大的市场营销压力下,已经处于劣势的谷歌必须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让美国总部理解这一点也相当困难。据说,谷歌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在离职前曾提交过一份计划书,却未被总部接受。这为谷歌中国市场部的第一年画上了一个“灰色的句号”。
情况在2007年已悄然改变。产品陆续出炉的同时,谷歌中国也在酝酿一个庞大的市场推广计划。
“也许不久你们就会看到,这是一个很酷的想法。”在李开复看来,说服总部并不是问题。黄蕙雯也认为,与总部的沟通在进步,“他们了解到,中国市场的困难程度绝对大于其他任何市场。”
尽管去年中文“谷歌”名称推出伊始即遭遇挫折,Google仍将在2007年继续强力推广“谷歌”,重点是对其知之不多的南方城市。
与Google在全球特立独行的姿态有所不同,谷歌正在中国大力扩展自己的合作圈,迅雷、腾讯、中移动、中国网通和中国电信,已先后成为谷歌中国的合作伙伴。谷歌用搜索为他们提供服务,合作者则一方面植入谷歌的标识,扩大其知名度和用户,另一方面双方共享收益。
“广告分成将是主要的方式。在中国,你会看到比我们在美国多得多的合作伙伴。”李开复说。
当然,对谷歌而言,最困难的是如何让那些从谷歌流失到百度的用户重新回来,“这是我们最最需要去努力的部分。”黄蕙雯说。
每一个工程师都是大使
迄今为止,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几无成功先例。先行者如亚马逊、雅虎和亿贝,或在各自领域被中国对手打败,或者已经离开中国,或者还在苦苦挣扎中。
资深互联网专家谢文认为,在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中,跨国公司用普适性的操作方法进入本地市场,面临着比制造业大得多的冲突可能,往往与当地文化和政治环境冲突不断。Google更是如此,总部决策者认为凭借高技术和大投入,可以突破一切市场、政治和文化障碍,但结果并非如此。在几个最大的海外市场如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和中国大陆,Google都拿不到第一。
谢文为谷歌中国开出的药方,是让其“自治”;独立预算,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如果“自治”,以500人的规模,两三年时间,一定能做好。“否则,如果事事要汇报,整天要沟通,李开复沟通能力再强,也没有用。”
外人的建议或许有理,但这不是李开复的策略。他采取了渐进策略,即不断地通过主动推广和业绩表现,扩大总部授予的权限。
李开复身体力行地通过演讲向CEO、也向总部介绍中国区的努力,介绍跟美国很不一样的中国市场,介绍为什么“芙蓉姐姐”这样的异类会一夕成名,也分析淘宝比亿贝更成功是因为更善于解决中国信用体系缺失的难题。
他也要求谷歌的每一个工程师都这样去做。谷歌中国的工程师每年至少有四到六个月时间是在美国,“每一个工程师都是大使,我们的信誉构成谷歌中国在总部的信誉度。”
谷歌中国工程师谷雪梅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讲述了她在总部的经历变化。一开始,美国同事会问一些特别奇怪的问题,但一年后,相互间的了解有如“切香肠一样越来越容易”。
2006年,Google负责产品的副总裁玛莎梅尔(MarissaMayer)访华后,把产品的规划权下放给了中国。2005年以前就在美国负责Google中文的朱会灿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回到美国总部后,被中国同事们戏称为“驻京办”负责人。
谷歌中国技术总监王劲说,谷歌是一个工程师当家的公司,管理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通常最主要的沟通是发生在工程师与工程师之间,而不是主管与主管之间。因此,工程师之间的沟通,对于总部对中国区的理解影响非常大。
最弱的短板
不用说,Google在中国最弱的一环是政府关系。
早在2002年秋天,Google美国总部就收到来自中国用户的电子邮件,抱怨Google在中国的服务“完全中断了”。随后,情况进一步恶化,中国用户一度有10%的时候无法登陆www.Google.com,有时用户甚至被引导到中国本土的搜索引擎上去。一般认为,这是百度在中国超越Google的最重要时期。
与此同时,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日益显现。Google副总裁埃里奥特斯切拉奇2006年2月在美国国会作证时说,“现在中国有1.05亿互联网用户,近一半拥有宽带,比2003年2月提高了41%。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互联网用户。”Google必须重新评估中国战略,采取现实选择。
今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论坛期间,Google创始人赛吉布林说:“我与许多中国人交谈后,想法有了很大的变化。中国人看问题,与我这样的前苏联移民非常不同。中国正在经历伟大的变革,生活质量、人权状况和经济水准都在提高,所有与我交谈的中国人,都希望更多的中国人看到更多的信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进步。”
最终,Google决定在中国大陆另行推出与面向全球用户的Google.com相独立的Google.cn。对于来自各界的反应,Google已经有所预计。2006年1月27日,谷歌资深政策顾问(seniorpolicycounsel)安德鲁麦克拉夫林(AndrewMcLaughlin)在博客上撰文:“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但最终,我们相信,我们的做法是对的……我们将持续地与中国打交道,要谷歌把全球信息的巨大好处带给读者。这可能是惟一的途径。”
在法国、德国和美国,为了遵守当地法律,谷歌也做过一些改变。但从未像这次这样激起轩然大波。事实上,谷歌做了补救和保留。比如,如果有些搜索结果未能显示,谷歌会在搜索页面下方作出提示;其次,谷歌决定不在www.Google.cn上推出Gmail、博客和聊天室等服务,这些服务只与www.Google.com连接,以避免发生断网。
批评果然如潮而至。Google不仅广受国际媒体指责,直到一年后的2007年1月,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赛吉布林出席瑞士达沃斯论坛时,英国《卫报》仍在头条位置片言只语地裁剪讲话称,“谷歌两位创始人称,中国审查伤害谷歌”。
事实上,Google面临着来自两面的压力。就在Google.cn上线后不到一个月、Google面临广泛国际批评之时,在国内又爆出ICP牌照风波。有媒体发表报道称,Google.cn“涉嫌无照经营”,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引起轩然大波。文中称,Google.cn没有取得在中国运营互联网必需的ICP牌照。信息产业部官随后发表谈话,称确在展开调查。
Google.cn使用的的ICP牌照编号为“京ICP证050124号”,此号属于“北京飞翔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后者是赶集网的运营者。赶集网是一家分类广告网站。
随后,谷歌方面对这一安排作出解释,称Google在中国没有ICP牌照,因此与赶集网合作,由赶集网代为运行Google.cn域名,Google向赶集网提供全面技术支持和相关回报。
这一做法,其实于在华的跨国网络公司中并不罕见。雅虎与3721、eBay与易趣、亚马逊与卓越网同用一个ICP牌照,是业内并不陌生的安排。发生在Google.cn身上的轩然大波,更多地是折射了Google在中国积年的双重尴尬处境。
新起点:ICP牌照
事实上,ICP牌照已经成为谷歌中国的最后一个重大瓶颈。解决这一时刻已经迫进。
李开复对内部曾经通报过几个版本的时间表,2007年2月中旬、3月,然后是4月中旬——这些时刻来了又去,令关心Google的人们希望又失望,但《财经》记者获知确切消息,谷歌获发牌照,应就在“最近的将来”。
尽管多家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采取各种变通方式,与本地合作者分享同一个ICP牌照,但严格说来,外资在中国获发ICP牌照只有一个合法路径,即按照2001年12月国务院颁发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组建合资公司。其中经营基础电信业务的企业中,外资出资比例不得超过49%;在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企业中,外资不得超过50%。
在人们的记忆中,大型跨国互联网公司采取合资公司形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案例,可能只有最近的MSN一例。
2005年,微软与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上海美恩斯技术有限公司,倚仗上海联和投资公司在政府的深厚人脉,微软顺利申请并获得牌照。不过,这条路径走来不易,首先需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其次,报批程序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要求主管部门在90天内完成审查,但多位业界人士告诉记者,实际审查时限最长可达280个工作日,可能跨越整整一年!
尽管如此,《财经》记者获知,谷歌中国此次申请ICP牌照,正是采用合资公司模式。事实上,引发波澜的谷歌中国与赶集网的“牌照门”事件,是在去年2月间;以此推知,谷歌中国向信息产业部正式递交ICP牌照申请,正是在此前后。
经过一年的努力,今年3月6日,在几十家中外媒体记者面前,李开复宣布,一家名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www.chinabookinternational.cn)的网站正式启动。与他一起宣布这一消息的,是政府新闻主管单位的两位副部级干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宣布上述消息的地点,正是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媒体广泛地将此事看作谷歌与中国政府部门关系已然“解冻”的明证。
4月27日,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也首次在媒体前确认,Google在中国的业务“是采取合资的形式开展的”,“严格遵循中国当地的法律法规”。
一旦谷歌获发牌照,诸多困扰已久的难题可望迎刃而解。目前,Google.cn的服务器一部分在中国,一部分在美国。李开复希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服务器搬到中国,这对提高稳定性和加快搜索速度都大有好处。但是,这仍然需要时间。
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记者问及谷歌中国何时可正式获得牌照并展开市场推广,李开复未正面回答这个问题,他转向他的公关人士:“我们将在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市场推广?两个星期之后,对吗?”
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只是试水。ICP牌照将是谷歌中国真正的起点。
结语
2007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论坛,谷歌的两位创始人一起接受了一次媒体采访,谷歌中国正是众多热点之一。
在回答谷歌中国市场份额下降的提问时,赛吉说:“凭我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当然能胜出。我们有非常好的市场份额,尽管不是第一名,但显然是第二名。长期而言,我们依然乐观。”
3月,北京正望咨询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对于谷歌中国是一个正面的消息。
最新的这次调查针对搜索引擎广告市场,于今年1月进行,访问了4684个活跃广告主,约占中国搜索引擎广告主的4%。调查显示,谷歌与百度在广告市场的份额,并不像双方的流量差距那么悬殊。受访者中,有86.3%在百度投放搜索引擎广告,在谷歌上投放广告的占62.2%。
2006年下半年,平均每个广告主在谷歌上投放的平均广告支出甚至比百度更高,为1.78万元,在百度上为1.69万元。
在未来半年的计划中,有更多的广告主倾向于在谷歌上增加广告投入。
不过,调查也指出,百度在新增客户方面,依然有非常明显的优势。2006年下半年,搜索引擎广告主增加了37.8%。大多数新广告主选择在百度上投放广告,然后再发散到谷歌、雅虎等其他搜索引擎。即使在现有的广告主当中,计划在百度增加广告投放的广告主比例,也要高于计划在百度上减少或停止投放的广告主比例。
在高速成长的搜索引擎广告市场,谷歌面临的是一场持久战。谷歌中国的未来仍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如谷歌前亚太区市场总监王怀南所言:“谷歌的命运,掌握在谷歌自已的手里,不是掌握在百度手里。关键在于你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