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大转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4 20:49:03
作者:新闻秀才   出自:独立独到独家 浏览/评论:1,768/1   日期:2005年6月26日 22:49
本书以前瞻性的眼光分析和展望中国媒体未来趋势,视野开阔,视角独特,信息密集。结合自己丰富的从业经验,作者深刻地记录分析了近年中国媒体业改革发展轨迹及波澜壮阔的变化。作品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为电视机构,广告业,以及与媒体宣传紧密相关的企业搭建起了一个良性“眺望”平台,为媒体从业人员及大众传媒,新闻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学习与实战的蓝本。
作者:欧阳国忠
绪篇 大转折孕育大机遇
中国传媒正迎来一个大转折、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世界的东方,有块神奇的地方:黄河之水天上来,泰山奇峰平地起,蜿蜒长城凌空飞,兵马群俑显神威……
在这块神州大地上,正在发生着神奇的故事:中国经济如长江之水,浩浩荡荡势不可
挡。悠远的丝绸之路如天女的飘带,正以新的姿态舞动着新世纪的灵光;九州大地的大好河山,正以无比宽广的胸怀迎接着五洲宾朋;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正以无穷的魅力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走向世界……
当“开放”、“文明”、“民主”、“腾飞”等成为一个国家的常用词语时,那么为这人国家的发展与进步鼓与呼的传媒业也必然会处在快速的发展之中。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面对全球传播语境的一体化及互联网的普及,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传媒需要在世界传媒市场格局中确立自己的位置和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全国上下都呼吁传媒提速的背景下,传媒业的一步步升温也就变得异常自然了。2008奥运会和2010世博会,这两项世界盛会选择在中国举办无疑是选择了中国的发展,无形中它们对中国传媒的职业水平和产业腾飞也必将产生巨大拉动力。
企业界有句名言:“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本身!”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将身陷入更为复杂的环境中,也将面临更具挑战和更加多变的困惑。只有密切注视国际上媒体发展的新动向,把握新趋势,我们前行的步伐才更加具有方向感;只有不断根据变化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我们的努力才会更加具有效率,我们的付出才能求得更大回报,最后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媒体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高,再到体制的创新,如今它正在经历一场波澜壮阔大转折。大转折意味着大挑战——中国媒介目前的行业阻隔,区域限制、业务与行政操作模式,都将面临冲击;大转折也意味着大机遇——资本、人才都是往最高回报的产业慢慢集中的,社会的注意力也是如此。
抓住加入WTO所赋予的历史机遇,完成中国传媒产业化的调整与重组,已不仅仅是使媒体的“产品”变得更好看的问题,中国的媒体产业将成为未来一个极富投资魅力的巨大产业空间,资本的力量将逐步得以显现:传媒业内部要想超常发展,必然要吸纳外部资金,运用金融工具;跨地区经营;多媒体兼营;兼并、收购、重组;融资、上市。
中国媒介的大门是徐徐打开的,真正有声有色的舞台剧将在紧随其后的几年中展开。近些年来,境外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并占据有利位置、架设一些观察哨所,随时观测政策“风向”的变化……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毫不手软地开始“攻城掠地”。
换个角度想,竞争越激烈,媒体间就越需要合作。境外大型传媒集团不仅具有雄厚的资本,而且拥有一流的节目、一流的经营和一流的管理。他们主动上门来,我们与强者之间便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更广的合作空间。与高手过招,我们会很快发现自己的“软肋”在哪;与狼共舞之后,我们的臂膀会变得更加强壮有力!
由于传媒业作为“影响力经济”的自身性质,品牌建设往往容易“速成”。据摩根斯坦利(券商)一份报告指出,在对11种产业建立世界级有竞争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而做的统计中,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为8年,其收益远远大于药业、日常消费品、银行、电力、能源和建筑行业等其他行业。在传媒业还不发达的中国,大众媒体只需要2年左右就能建立起区域或行业优势。
《中国媒体投资报告·2001》预测说,在未来5年中,中国大陆媒体经营额还将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中国媒体仅电视广告额度就将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的水平。未来的中国传媒一定是个充满更多成就、充满更多惊奇的领域。
这是个机遇“四伏”的年代,也是个号角声声催人奋进的年代。国家越来越开放,社会越来越昌明。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们这些从事传媒工作的人只要练好了内功,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竞技场上就一定会大有用武之地。
我们遭遇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而奇迹正在以闻所未闻的速度发生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形势下预留的巨大空间,必将催生出一大批更加优秀、更加出色的中国传媒人及传媒实体;而传媒之间的你追我赶,其结果,将肯定会使更广大的受众获益,使国家获益,民族获益。
大幕已经开启,众多传媒英雄正在火爆登场!
电视媒体展开“星球大战”(1)
作者:欧阳国忠
可以这样说,目前中国媒体的竞争态势才刚刚呈现,真正激烈的竞争时代正迎面走来。
创刊于2002年3月4日的《21世纪体育》报,2002年9月28日被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宣布无限期停刊,这份曾经声称要成为“中国最犀利的体育报纸”,在存活了还差两天才到210天的时候夭折,成为中国体育媒体中最短命的一个。而想当初它初创时是何等豪气冲天。
《21世纪体育》是川报集团第一份面向全国招聘采编人员,内部人事制度完全与市场化接轨的报纸。其深层“死因”在于没有找到一个敢于承担资本风险的东家。
其实,近年来关门大吉的媒体还有不少。如2000年9月7日,创办了40多年的香港《天天日报》停刊,这是继《华侨日报》、《星岛晚报》、《工商晚报》和《工商日报》后又一家经营不善而停刊的传媒。
传媒被认为是所剩不多的几个暴利行业之一,投资人士把传媒列入朝阳产业,但高风险才有高利润,在号称人才也是生产力的今天,人才风险或许还在其次,而资本风险是首要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粗略感受到资本理性背后的冰凉。
回首过去几年,对中国传媒而言,更多的只是进一步加速了彼此之间的市场争夺战,中国传媒进一步步入“江湖时代”。
实际上,目前国内传媒市场足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几乎完全依靠广告业务,而中国广告虽然呈现攀升的趋势,但总盘子就那么大,相对于更快速度膨胀的媒体,能够抢到手的份额不过是杯水车薪。尤其是地方城市媒体,在纵向方面要与中央级媒体和省级媒体甚至国外巨鳄竞争市场,在横向方面则要与同城的不同媒体拼抢地盘,稍有懈怠,便会失去受众,失去广告,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在惨烈的竞争中艰难度日。
媒体市场化程度提高的两个结果在中国已经显现:一方面经济实力强大、受众占优势的媒体显示了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许多中小型地方媒体以及经营不善的媒体则面临出局的困境。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传媒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
竞争越来越激烈是势在必然。细心的人会发现,城市街头火热的商品站牌广告逐渐被一些媒体广告取代。我们周遭的空气里正飘荡着一股传媒比拼的火药味道。
媒体竞争从单一层面向多层面的立体化转变也在加速推进。竞争者已经兵临城下,同种介质媒体之间、不同介质媒体之间、中外媒体之间短兵相接的市场打拼马上就要上演。
一、同种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
1、电视媒体展开"星球大战"
卫星电视时代的开始,也就意味着电视全面竞争时代的到来。
在80年代,当中国电视台还未上星时,电视的竞争主要表现在与报纸广播的较量。可以说,在这一轮竞争中,电视获得极大成功。
但是当很多电视人还沉醉在这种赞扬声中时,20世纪90年代的卫星时代把电视领入了与自己竞争的地步。到1998年,所有的中国省级电视台都已被批准上星,加上中央电视台上星的10多套节目,等于说,全国有40多套卫星电视节目在空中播放。从此,中国电视一步步从平面竞争走向立体竞争。
尽管当今中国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但是仍然具有明显的初级性。如以节目生产为中心,节目克隆,改版风盛行;如频道重叠,内容交错,教育频道搞时装秀,文体频道播股市,经济频道播电视剧,专业频道不专业;如广告销售上大打价格战,广告播出水分越来越大;如缺乏与观众、客户之间人性化的沟通,观众与客户日益流失,忠诚度越来越低,满意度也越来越差,等等。
今后在同一电视收视市场上,电视台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并且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复杂程度将随着市场范围的缩小而增加。在全国市场上主要是中央台与各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在省级市场上就是中央台、省台以及外省卫视之间的竞争,而到市级市场,就表现为中央台、省级台、外省卫视和市级台之间的竞争。
在第三届金鹰电视艺术节的金鹰论坛上,专家公布了当下中国“三级”电视台的竞争态势:
目前我国电视市场份额的分布情况是,中央电视台占绝对优势,其每年的广告收入要占到中国电视广告总收入的40%左右。没有哪个电视台能够象央视这样拥有巨大的向心力,最好的主持人,最好的编导和最好的政策支持,央视无疑是中国电视传媒的一个强手如云、藏龙卧虎之地。2002年11月18日,央视广告部主任郭振玺笑逐颜开,持续13个小时、有125家企业参与竞标224个黄金时段广告的广告招标会让CCTV又一次赚了个盆满钵溢。总招标额再度刷新历史,达33.1465亿元。央视广告部针对招标会制定的计划是完成24.80亿元,33亿元远远超出预期,而且几乎占到央视2003年全年计划70亿元的50%。针对这
种电视媒体“一花独放”的状况,地方电视台曾想通过战略合作方式,如实施广告联播的方式与中央电视台竞争,但因操作的复杂性而迟迟未能实现。
地方卫视“兵团”这几年的发展也非常迅猛,目前已呈现出三个梯队齐头并进的局面:
第一梯队:北京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浙江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等经济发达地区的电视台。它们绝大部分都赶上了中国第二批电视上星的机会。它们的上星费都由自己出,这种上星具有市场经济色彩,因为上星毕竟是希望能赚回钱。
第二梯队:最后一个阶段上星的省级电视台中冲出了一批佼佼者,以湖南卫视为突出代表。随后,安徽电视台、重庆电视台、辽宁电视台、天津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江苏电视台等也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
第三梯队:贵州电视台、广西电视台、云南电视台、陕西电视台等边远地区的电视精英。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只有5家电视台上星,这是中国电视上星的第一个阶段。当时,广电部是想用上星来解决贫困省区的边远山区覆盖问题,这一段主要侧重技术问题。第一批上星的电视在观众的心目中抢得了“先入为主”的先机,近些年它们都节目的创新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这两年才异军突起的旅游卫视更是第三梯队中的先锋代表。
在吸引大宗广告方面,地方卫视一直处于相当尴尬的局面。4A的客户都是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在全国卫视中认定中央台,认为只有中央台可以达到全国性的强势覆盖,即使对湖南卫视这样的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媒体他们也只将其定位为省级;而在城市市场,4A客户又跳过省级卫视,首选的是省内的地面频道和省会城市的电视台,他们认为这样选择与客户以点到面的铺货有关系。
2003年1月11日,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媒介研究总监袁方在湖南卫视媒体经营研讨会上指出:“全国的省级卫星频道目前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上有中央电视台的压制,下有各地市频道,包括省级地面频道强有力的冲击,中间是省级卫星频道之间的激烈竞争。省级卫星频道的生存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发展空间不容乐观。”同时他还提出了省级卫视的突围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比较典型的做法,是把省级卫视变成专业频道,像海南卫视已经彻底变成旅游卫视,如果是刚刚看过它的人就根本不知道它是海南的;第二种做法,那些相对而言在全国的覆盖做的不是太好,在投入方面也较少的小的区域性的卫星电视台,它的影响面主要在省内,还有就是周边的省份,那么一般是在选择收缩的策略,收缩在本地的市场,变成在一个本地市场比较强的媒体;第三种,像山东、湖南、安徽这样一些在外地覆盖非常的好,在覆盖方面也花了很大的价钱的卫视,现在已经没有退路可走,也没有必要退回去,一定要到全国去做。而要拓展全国市场,控制本地的收视市场是基础,首先应该努力提升节目在本地的收视率。如果把本地丢了,地方卫视就变成了游击队、变成了流寇。”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郑维东则说:“地方卫视突围的关键是要在保持本土强势的前提下,依靠节目的泛地域化提升全国品牌形象,再通过品牌营销来提升广告在全国的强势。”
电视台之间的竞争手段和形式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黄金”区域争夺。
在媒体圈内现在有种“新闻高地”一说。
何为新闻高地?刘勇在《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一书中表述:“新闻高地就是那里的媒体声音有相当强的辐射力,能够产生跨区域的影响。”一个区域能否成为媒体业内的高地,主要取决于此地有无一个具有跨区域影响力的传媒群体,这些传媒机构的新闻报道能否形成对全国的影响力;有无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有无一个在充分市场竞争中充满创新活力的媒体。
按此说衡量,北京、上海、广东无疑是中国的新闻高地。发生在这三个地方的故事全国人们都会感兴趣。如拍部名为《北京女孩》、《上海故事》之类的电视剧在全国肯定卖座,而拍部《长沙女孩》则引不起外地人的收视兴趣。这是因为区域经济、文化的强弱决定了人们的视线投向。
北京、上海、广东经济总量巨大,是广告的富矿区。据中广协数据表明,近两年北京、上海、广东的广告份额已占到全国整个广告营业大盘的半壁江山(2000年为50.7%,2001年为50.19%)。这三地的媒体占“天时、地利、人和”的本地优势,运营成本低,吸纳广告的能量大。一份40来万的《北京青年报》一年便可以拿下7个亿的广告量,一份发行10来万份的《北京晨报》便可以拿到一个多亿的广告份额;上海有着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广州可以说是中国报业竞争最热闹的地方,2000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收入就已突破20亿。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对于媒体而言,它具有得天独厚的“三资”优势:资源(节目源优势)、资讯(信息源优势)和资质(智力源优势)。“中国故事”中最关键的因素——决定着故事精彩程度的主人公,如政界要人、名流显贵、经济泰斗大部分都扎堆在北京。这也就决定了“中国故事”的人物出场地和故事发生地也聚集在这里。这对身置此中的北京媒体而言,无疑使自己手上拥有着最为热门、最为独特因而也是最为核心的采访资源。另一方面,因为具有巨大的需求,北京正在孕育和造就着一批拥有国际大视野的传媒人才;近几年来,世界级的巨无霸媒体集团纷纷将办事处从日本东京、中国香港迁至北京,聚集全球精英媒体的北京传媒大道也呼之欲出。加上2008年奥运会落户北京,其拉动力不可低估。在未来数年,真正能够产生出“让声音放大到产生世界影响力”的传媒机构,必定出在北京。因为只有在北京,符合把舆论的声音放大到世界去的条件。
上海的广告市场有多大?据该市工商部门的统计显示,2002年全市2918家广告企事业单位的经营总额突破145.5亿元,较2001年增长了11.9%。而整个湖南的广告总量还不足10个亿。2003年2月25日晚,香港凤凰卫视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在“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上发表题为《香港发展前景预想》的演讲时,提到:“香港的‘购物天堂’地位在动摇,上海正在成长为世界级的时尚之都。”其判断的依据为:“上海已进入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8000美元跨越的新时期。今后五年,上海将加快向国际商贸中心城市迈进的步伐;2010年‘世博会’正式落户上海,上海预期投入60亿人民币重振心脏地带、力保外滩特色;上海会展年増20%,拉动相关行业经济约1,548亿,成为正在崛起的亚洲会展之都;上海的淮海中路已经聚齐了全球10大名表品牌中的7大品牌,如江诗丹顿、劳力士、AP、卡地亚等。著名意大利休闲品牌贝纳通中国总部以及亚太区旗舰店也落户于此……”
每年一度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视节、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更是将这座东方大都市一步步推向世界时尚领域的前沿。2003年3月18日到4月6日,第九届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在上海精彩登场,从其电视宣传语中便可知上海操办活动的一股霸气——“最新最酷的流行趋势发布,最亮眼最优秀的模特亮相,最知名的品牌发布,最有创意的设计技术展,最权威的服装论坛,有史以来最长的周期,最丰富的活动,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是上海的节日,也是你的节日。”
广州珠江三角地区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如果说是一个新社会、新原生态故事的原材料基地的话,那么广州媒体就是这些故事的加工厂。广州的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市场竞争大战起码比国内其他中心城市要领先五年。广州实行“城市不设防”形成的人才洼地政策也为这座城市增加了不少魅力。
为抢占中国的新闻高地,外地媒体纷纷在北京、上海、广州或深圳设办事处或记者站,许多卫视的栏目也都在这些地方设立了工作站。据上海市报刊管理处的数据显示,至2001年6月20日为止,已批准的驻沪记者站共107家,其中报社99家,期刊7家。到2002年8月为止,已批准驻沪记者站共125家,其中报社112家,期刊11家。这些媒体记者站都来自全国各地。
旅游卫视由海南卫视转换而来,为抢占制高点,它干脆把采编中心、制作中心、管理播出机构从海南一锅端到北京,充分挖掘北京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而旅游主题本身的大众化特征,也有利于拓展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长远战略,与卫视本身大覆盖的特征也是一致的。因此有人将旅游卫视的运营方式概括为“海南的星,北京的地,中国的天”。南方报业集团的子报《21世纪经济报道》,编辑部在广州,采访部则设在北京。所有强势媒体每年的广告推介会也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为从上海的广告大盘中分一杯羹,安徽卫视倾斜性地在上海地区推出“看安徽卫视赢大奖”活动。尽管如此,但是外地媒体“进城”毕竟是“客居”,运营成本相对本地媒体来说要高得多。
中国媒体的区域之争还集中体现在众多的卫星电视之间。出于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各个卫视都在想方设法突破地域限制。这一点,可从电视台的取名上窥见一斑。海南卫视已改成旅游卫视;福建卫视名曰“东南电视”,说不定哪天它会取掉“福建”两字;1993年,上海成立东方电视台;1993年10月18日,山西推出黄河电视台(为山西电视台第二套节目,2001年10月18日重新定位为法治.道德频道,呼号没有变);2001年12月20日,广东有线电视台和经济台合并成立全新的南方电视台;2002年,贵州卫视强力打造“西部黄金卫视”;2003年,湖南卫视也有意想改名为“湖南金鹰卫视”。
②节目内容之争。
电视剧都是各个电视台从“市场”上买来播放的,只要肯出高价谁都能买来好电视剧。况且卫视与城市台相比在争夺好电视剧方面有着先天性的弱势,因为电视剧都是从地方台开始进行第一轮销售,如果制作公司首先就将好的电视剧卖给卫视,节目一上星大家都看过了,城市台谁还会出高价买你的。
而真正体现从业人员素质、电视台实力、创新能力与办台理念的最好窗口则是各台的自办栏目。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电视台的自办栏目也就是谋求发展的“台柱子”和打拼市场的“脸面子”。为争夺更多的“注意力”,大家都在想方设法拿出各自的看家本领。为充分展现自己的实力,发挥“束发”优势,如今强势电视台一般都采用“将时段板块化,自办栏目打通一周”的策略。
下面我们就不妨来一番“货比四家”:
上海卫视
“把握都市脉动,传递时代信息”。周一到周五每晚7点半,上海卫视推出“上海系列”专题节目——
周一,深入今天新闻,纪录明天历史,《聚焦上海》捕捉现象背后的时空回响。该栏目着眼于新世纪上海开发开放的全新探索,以经济眼光审视社会热点,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上海的发展状况;
周二,讲述上海投资故事,解读上海投资政策,提供上海投资信息和诀窍,帮助投资决断,《投资上海》以生动的故事破解决胜之道,凭借强大的覆盖网络成为投资领域的权威栏目;
周三,以海纳百川的气势见证新上海人的奋斗传奇,零距离解读新上海人的心路历程和对人生的感悟,《人在上海》倾听城市英雄的激情与梦想;
周四,最新的文化潮流,最酷的城市流行,丰富假日生活,展现假日时尚,为都市人寻找流行的休闲方式,《时尚上海》透过上海看时尚,透过时尚看上海,带领观众遨游最流行的动感空间,感受地地道道的时尚风情;
周五,假日看上海,背包走天涯,《假日上海》施展都市假日的休闲攻略。
再加上周六的《好运传家宝》(一档鉴赏类娱乐节目)和周日的《亲亲百家人》(一档以社会生活矛盾为切入点,专门讨论人际关系问题的大型谈话节目),上海卫视一周的节目尽显国际化大都市的“大将风范”。
江苏卫视
江苏卫视汲取古都南京之神韵,在激烈的空中激战中则采取重磅出击,想在厚积薄发中一举出奇制胜。从2001年9月开始,江苏卫视推出大型益智栏目《天天90》,每晚黄金时间绽放机智,启动真情。2002年4月8日《天天90分》又换新颜,从周一到周日,每天一档自办综艺节目,七种不同的创意、七种不同的节目形态、七种不同的别样精彩,在全国上百个频道中创下节目规模最大,版块时间最长的播出纪录。
魅力绽放周一,《女人百分百》。一档以女人为主角,让女人尽情展示自己才华、智慧与美丽的益智综艺栏目。栏目每期推出四位美丽和智慧并重的女孩子,她们将在节目里为“谁是最有魅力的女人”、“谁是最有智慧的女人”、“谁是最美丽的女人”而战,四位平凡而特别的女性用她们的积极参与与生动的表达为观众阐述百样精彩的回答。整个栏目充分利用和展示女性的魅力指数,调动所有关注女性的目光,创造出时尚女性、娱乐明星、普通百姓加名牌主持人构成的特有荧屏效果。
真情服务周二,《服务先锋》。一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解决困难的一档大型公益性专栏。其定位为关注弱势群体,倡导公益事业,呼吁爱心奉献,传递人间真情。服务对象是下岗工人、残障人群、贫困学生、因病致贫等社会弱势群体。这个栏目播出的节目更象是讲述人间真情的纪录片,在这里更多的是与弱势人群的交流,在被帮助前,他们的无助与失望;在被帮助时,他们的惊喜与不知所措;在被帮助后,他们的感激……从他们一生中几乎唯一一次被重视、被关心、被帮助的体验中,无论是现场的观众还是电视机前的观众,都会被深深打动。
今生情定周三,《欢乐伊甸园》。其采用全新的电视综艺手段,记录逼真的现场情感。带着“明天我要嫁给你了”的欣喜,“其实你不懂我的心”的酸楚,“我想偷偷对你说我爱你”的甜蜜,《欢乐伊甸园》为观众呈现出绝对原生态的生活爱情秀。跟拍、追拍、偷拍,一切只为让你看到深陷爱情中人的趣味生活情态,开放的节目格局,时尚的两性话题,一个难忘的浪漫盛典。TV真人秀,爱情原生态。除此之外,节目还围绕真人故事,就爱情、两性话题在演播厅与五男五女的“陪审团”讨论,为观众提供最最时尚的两性话题舞台。
宝物揭密周四,《家有宝物》。一档鉴赏类节目,后面章节中细说。
情感探寻周五,《情感之旅》。作为一档情感类综艺节目,其精髓在于“寻找”,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寻找记忆深处的恋人,寻找帮助过人的好心人,寻找一辈子最难忘怀的人。节目中的“寻访大使”穿梭在“记忆”与“现实”的不同时空,为“委托人”寻找这些难忘的回忆。该栏目旨在为观众打造一个宁静温情的电视港湾,为在人生旅途中跋涉的观众与当事人提供了一次意味深长的情感之旅。在这里有来自远方寻找真情的追情者;这里有幸福家庭的祈求者;这里有苦苦追忆的思乡者;这里有期盼真情的渴望者;这里有真爱不止的守望者……
流行爆棚周六,《当红不让》。上榜打歌,精彩纷呈,融权威性、知识性、欣赏性于一体,年轻朋友可以在这里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单元一《元气唱片行》,推荐本周将要上榜的候选曲目,让观众以邮件、短信的方式参与投票,次周公布榜单的同时,公布获奖幸运观众,参与方式出新,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单元二《主题歌会》,由主持人对当红歌星进行深层次的访问,并有著名乐评人、电台DJ和热心观众对打榜歌曲进行评论,在增加歌会权威性的同时,为本周揭榜增加悬念。该单元中另外还有两个精彩版块——第一版块“音乐ABC”,在歌会间隙每期推出1-2人在现场演唱,发现新人。唱片公司、欲求发展的音乐新人将会成为该版块的忠实观众。第二版块“音乐拍卖场”,节目再好也要为观众服务。在歌会进行中,邀请来的著名音乐人将在现场展示他最新的歌词、曲。然后通过屏幕上的联系方式进行拍卖。歌曲一经成交,将取总额中至少10%用于贫困地区音乐教育基金。为观众服务,做大家的桥梁;单元三《本周榜单》,镜头将对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流行歌曲榜》的直播间,主持人将在节目最后公布上周榜单。刘孜、张东在节目中对当红歌星进行深度解析。
智慧闪动周日,《夺标800》是一档益智类大型电视互动节目。其内容设置都属国内首创的新概念智力冲浪节目,在竟猜、益智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强的动感性、情节性及悬念性。把传统的益智节目拓展到更宽泛的领域中,与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电视娱乐节目接轨,为观众带来新奇、刺激的享受和意外的惊喜。《夺标800》的节目形态,在强条竟猜、益智,体现个人勇气的同时,又包含了浓郁的团队意思、协作精神,融进更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性、情节性。入选直播现场参赛选手将提前集中沟通,全方位竞争淘汰,虽无险象环生,却是惊心动魄,最后遴选出的“夺标奇兵”进入直播现场,进行最后三轮的闯关夺标。“爱拼才会赢”是《夺标800》的口号,但实际上无论是现场的选手还是电视机前参与的观众,必须是“会拼才会赢”.狡猾的联想题,飘忽不定的“鸡毛信”,必须动用所有的联想智能,挑战思维极限,通过热线电话、栏目网站、参与现场竞猜,夺取“标王”,赢得大奖。
辽宁卫视
据《电视娱乐节目信息播报》2002年10期“年度全国电视收视市场分析”中的统计数据表明,辽宁卫视为“2001年全国收视份额第8名”,在地方卫视中仅次于山东卫视和北京卫视。辽宁卫视收视份额的迅速提升,与它的办台理念极为相关。其从周一至周五22:14播出的自办栏目统一在“社会大观”的概念之下,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周一,《绿色家园》。环境保护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涉及到每个人生活质量的大事。该栏目以“保护生存环境,营造绿色家园”为宗旨,以“为观众架起一座通往自然的桥梁”为基本诉求,是一档关注人与自然的杂志性栏目,采取杂志板块形式,每期以一个主题为主,各小栏目围绕这一主题不断深入,层层递进;同时以轻松活拨的公益性小动画片做隔断,寓重大主题于轻松舒缓的形式中。节目反映的主题包括自然环境中的任何领域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从多方面反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节目以清新自然健康向上为主基调,突出体现社会公益性,在整体上以绿色为主色调,以给人清新自然的感受为基调,节奏舒缓轻松,画面优美舒畅,语言简单明了,主持人与栏目和谐自然。在全国全球共同关注、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大背景下,我们将从多角度,以多种形式和手法去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生存环境,解析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血肉关系,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参与意识。
周二,《阳光地带》。爱心无限,共享阳光。《阳光地带》栏目是一档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公益性节目,每期节目都将向观众讲述一至两个真实的故事。节目的宗旨是救助弱势群体,关注人间真情。这里既有人类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又有对社会中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博大爱心。
周三,《法制时空》。法眼观天下,法理论人生。《法制时空》关注每一件与百姓息息相关的法律事情,栏目力图以贴近生活的视角,以人文关怀的风格来展示法律的内涵。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去感受法律的力量,同时关注在社会生活中一部分需要法制帮助的人,《法制时空》着力从法律、道德、情感三者之间的矛盾纠葛中去诠释法制的准则,让法制社会温暖的阳光,透过荧屏折射到每个人的心里。
周四,《乡土纪事》。岁月流转,乡土有情。《乡土纪事》是一档旨在介绍以辽宁为主的东北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纪实性专题片的形式,向大众展示辽宁乡土文化的风情画,传播辽宁乡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历史场景的纪实性专题栏目。该栏目以一人、一事、一物或某一群体为主线,重在挖掘主题的历史内涵和背景,梳理过去和今天的历史脉络,纪录乡土人家的生活场景和情感世界。纪实与抒情并重,厚实而大气,追求多角度的叙述方位和平和的叙事节奏。它志在为渴望亲近自然、寻求精神家园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
周五,《成长日记》。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它们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人的一生。那些体验、那些记忆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尘封在了你的心底。但是这种经历所引起感受与思考对于今天的孩子以及家长学校和社会都是十分难得的财富。“有一种体验需要认真审视,有一种记忆值得格外珍惜,那是关于成长的世界。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有些人的成长日记是写在纸上的,而有些人的日记则是写在心灵上的,《成长日记》就是想通过对他们成长历程的回顾与审视,与观众一起关注成长,关注历史,关注未来,并让观众发现这个过程所具有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浙江卫视
浙江卫视则在每晚的21:45推出——
周一,《纪录》。栏目定位为“重新启封历史的档案,同步展开今天的故事,一个人一段曲折的过程,共同面对的难忘经历”。它让人们去感受生活,它让人们跨地域、跨时空去观望异地,观望别样的人生;它致力成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与观众一起分享人生的快乐和辛酸。
周二,《生活新主张》。该栏目在开放式的场地录制,由精彩的VTR引出话题,围绕着VTR展示的中心事件或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事例,由当事人、嘉宾、现场观众、相关部门权威在主持人的协调下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和对话,是浙江卫视2003年推出的一档全新的晚间栏目。其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摄制手法,立体互动的报道方式,以及准确务实的风格,为电视观众打开了解市场和展望新生活的窗口。在社会创业者、市场消费者,乃至政府监管者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节目长度为30分钟。
周三,《亚妮专访》。该栏目是浙江卫视于新千年推出的以“专访”为主线、“纪录”为形式的,集新闻、专题、文艺等为一体的多元创作理念并个性化的文化栏目。它运用鲜活、奇特的现代电视手段,带你走进的是千古绵亘,精彩纷呈的文化时空,俯拾浩瀚文化艺海中的轶闻趣事。《亚妮专访》专访你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文化故事,真实纪录让你倾情关注的非常事件,告诉你遍及全中国乃至世界的足迹。节目长度为30分钟。
周四,《帮助》。为一档已走过三个春秋大型公益类栏目,它提倡“更多沟通,更多互动,净化心与心交流的空间,共同关注、及时解决问题”,倡导“大帮助”的精神,着力打造新时代新型人际关系。
周五,《时尚100%》。于2003年1月推出的一档大型时尚类栏目。该栏目本着亲近大众,服务大众,引导潮流,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的宗旨,打造全新的“时尚生活”。栏目紧跟全球的时尚脚步,及时报道时尚潮流,注重对时尚现象进行解析、挖掘,传播前沿的生活理念、探讨时尚的生存状态。其下还设有:
①时尚杂志类。设置《城市流行季风》、《时尚节拍》等小栏目,报道世界范围内的时尚潮流。传递时尚信息,推荐休闲、时尚的生活创意,提供美容、服饰、家居、旅游、健身等方面的最新信息。
②时尚体验类:设置《时尚任我秀》、《点击流行》、《追风男女》栏目。在这个栏目中,既有时尚先锋用DV机拍摄自己眼中的时尚;也有组织策划的个人时尚秀,比如模仿动画人物秀等活动。
③《时尚人物》对一切具有时尚生活元素的主人(如张朝阳、张艺谋、陈逸飞、潘石屹等)进行时尚的专访。传递时尚人物的时尚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剖析时尚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观众对时尚名人的认知和理解度。
周六,《人生AB剧》。是浙江电视台卫星电视频道的王牌节目,具有极高的收视率和全围范围的广泛影响,她以新颖的样式、丰富的社会含量、幽默活泼的风格,在众多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连续五年保持浙江省同一播出时间相对收视率前三位。《人生AB剧》采用电视短剧和演播厅结合的方式,每期节目邀请3位嘉宾和分坐AB两区的60位现场观众参加电视讨论。节目首先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及真实个案为线索,加以跌宕起伏的剧情,当主人公面临两难抉择(即A和B两种选择)的时候,演播厅现场观众进行讨论和选择,电视观众通过热线电话参加电视大讨论,经过精彩激烈的辩论之后,剧情继续发展,而后主人公又会碰到新的问题……如此一波三折,节目极具有参与性和可看性。
周日,《挑战21》。该栏目成立全国首家益智类游戏选手俱乐部,多渠道多方位集合高精人才,为节目提供强大的选手力量。全新设计的娱乐环节“脑力大比拼”(以出其不意的题型、出乎意料的内容来挑战选手的眼力、脑力、注意力)、“世纪大盘点”(集百科知识,谈天文、说地理)、“福星大搜索”(用非常激烈刺激的方式决出本期的福星观众和福星擂主,送出5000元大奖)让观众“乐不思归”。
③频道特色之争。
当今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人们在泛滥的信息洪流中开始变得越来越浮躁,也变得越来越容易遗忘,没有特色的东西只能像流星一样在人们在心空里一闪而过,很难留下任何印记。
在纷战中,以传播为己任的传媒业开始觉醒,要想在“千人一面”的格局中让人一下就能识别出自己来,并在心底里留下深刻印象,塑造独特个性尤为重要。于是,媒体间的特色之争骤然打响。中央台新闻牌越打越顺手(其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试播,7月1日正式播出)、湖南卫视的“娱乐”面孔率先浮出水面,浙江卫视的文化形象日渐清晰,上海卫视的时尚遗风迎面吹来,旅游卫视的休闲特色横空出世,安徽卫视的电视剧集束轰炸卓有成效,贵州卫视的西部歌喉越唱越嘹亮……大家都在艰难的打磨中趋于成形,在气质的互补中求得共生共荣。
“快乐如风”——湖南卫视玩转“娱乐王牌”
源远流长的湘楚文化和经世致用、敢为人先的湘人特质,成就了无数湖湘英杰光炳千秋事业;“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牌匾时刻鼓舞着后来者积极进取、永远向上。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于1997年1月1日上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并不发达的内陆身份湖南其电视却迈入了一条快速车道,从《快乐大本营》刮起的“快乐旋风”,到红遍华人圈的《还珠格格》;从《晚间新闻》的聊新闻,到风靡全国的《玫瑰之约》……湖南电视台迅速被广大观众所熟悉、所喜爱,一时间被人誉为“湖南电视现象”——内部改革激活湖南广电局属媒体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引发了“马太效应”。很长一段时期,从全国各地来湖南广电取经的人络绎不绝。
2003年1月1日是湖南卫视上星6周年纪念日。在此之前,湖南卫视在强化频道主题概念、加强电视剧和名牌栏目的编排、推出在全国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的策略指导下进行全面改版。2003年的湖南卫视全新定位为“资讯、娱乐为主的个性化综合频道”。节目编排进行大调整:18点到22点主要以大众化节目为主,22点到24点更多地体现其个性与特色,白天时段率先开发中午和上午时段,形成以时尚资讯和影视剧为主的特色编排。几个具体的动作是,《湖南新闻联播》提前1小时进入黄金时段,自办栏目“集束连发”,散装节目整合打包,制造连环概念。金鹰剧场引进全国首轮电视剧集,如《还珠格格》第3部、《白领公寓》、《英雄》电视版。根据湖南卫视的娱乐特色和湖南卫视的观众在15-35岁的年轻人中间有很好的收视率的特点,湖南卫视有意图做成年轻人的频道,力争在15-35岁的年轻人中间成为全国的第一品牌。
2003年1月11日,湖南卫视媒体经营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媒介研究总监袁方在研讨会说:“湖南卫视的娱乐特色非常鲜明,是省级卫视综艺娱乐细分领域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从2002年1-3季度的数据来看,《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音乐不断歌友会》、《娱乐无极限》、《真情对对碰》这几档娱乐节目是湖南卫视的品牌,要倍加呵护,在频道改版调整重要特别注意,没有了这些节目,湖南卫视的娱乐特色就没有了。”同时他还提到:“娱乐只是一种特色和形式,但不能靠它吃饭。一个频道要真的成为大频道、好频道,频道内容的建设才是根本。好的内容可以用娱乐化的方式表现,但不是一味的简单的办娱乐节目。增强娱乐性节目已经不能进一步提高湖南卫视的美誉度,娱乐性成为了湖南卫视的保健因素,必须从提升新闻节目深度、竞争力。”
“好剧看个过瘾,经典好剧轮番热播”——安徽卫视高举“电视剧”牌
中国目前是低收入人群主导收视的媒体时代,电视剧拥有最多、最稳定的观众,是提高收视率最快、最有效的途径。
2002年12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金鹰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电视市场报告2002-2003》显示,“电视剧肩负了电视台70%的营收重担"。从该"报告"所作的如下预测中也可以看出电视剧在观众DOUBLE_QUOTA TION目"中的位置:
2002--2003年热点节目形态预测
电视台预测 制片公司预测
排名 节目形态 百分比 排名 节目形态 百分比
1 影视剧 88.8% 1 影视剧 80.4%
2 “真人秀” 67.5% 2 “真人秀” 60.1%
3 “脱口秀” 40.0% 3 “脱口秀” 27.6%
4 益智游戏 37.5% 4 益智游戏 27.6%
5 综艺娱乐 31.3% 5 综艺娱乐 23.3%
6 娱乐资讯 23.8% 6 娱乐资讯 22.7%
7 博彩类 18.8% 7 博彩类 17.8%
2000年初,国家广电总局一纸紧急通知,明令全国电视媒体在晚间黄金时段播放港台电视剧的比例全年不超过15%。为在非黄金时间开辟一个热点收视时段,经过前期充分的调查和论证,2000年4月1日起,安徽卫视进行双休日节目重大调整,在全国开辟了独一无二的周末大面积电视剧板块--《周末大放送》,每个双休放送20集精品电视剧(周六、周日7:35-17:32,每天十集)。
电视连续剧不断的考验着现代人的毅力、耐心和精力,一个有正常工作的普通人或许可以在每一个晚上守侯一个长达二十至四十集而每天只播一集的电视连续剧,但是对于一个缺乏耐心,或者工作生活不规律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一种煎熬。安徽卫视抓住时机推出《周末大放送》这档周末快餐,不失为一个获得喝彩的创意。
《周末大放送》以港台剧为主,调整后推出的第一部剧是优秀国产精品剧《牵手》,此后一大批经典好剧在《周末大放送》中频频亮相,尤其从2000年6月17日开始播出“金庸群侠系列剧”――《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鹿鼎记》等,更是在全国创造了一个收视狂潮。立时占领了双休日白天60%的频道市场份额,在合肥地区收视率超过10%。
2000年7月,安徽卫视落地上海,《周末大放送》在上海地区创造了周末白天时段最高10%的收视奇迹!平均收视率达6%(数据来源: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
2001年7月-11月,安徽卫视分别与乐百氏集团、太太药业携手开展“看安徽卫视《周末大放送》,大奖送上门”的创意性联合推广活动,不仅使客户的产品销售与美誉度大增,也使安徽卫视在该活动举办的第一天,就创造了3.4%的个人收视率以及近20%的观众占有率,在上海所有可视频道中排名第二!(数据来源:央视·索福瑞)
2002年1月起,安徽卫视又打通周日下午的隔断,周六、周日每天8集播放《周末大放送》的精彩剧集,让观众更过瘾。
2002年,深圳太太药业注资300万联合安徽卫视举办《周末大放送》整年度的全国推广,将节目的操作提高到一个品牌运行的高度。
2002年3月底,《周末大放送》全国推广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首次将选择京津为活动重点区域,活动经费将近百万!
除《周末大放送》外,安徽卫视从周一至周五还设有“黄金剧场”(晚间黄金时间,汇聚黄金人群。斥巨资购买精品电视剧,进行集约化的深度编排,针对每一部剧的不同特点,差异化、全方位地整合推广。每晚2集)、“男性剧场”(看荡气回肠精品,会古今正义英雄。播放面向男性观众的优秀剧目。播出时间:7:35-11:14。四集连播)、“青春剧场”(云集众多偶像,演绎飞舞的青春。播出时间:11:33-14:38。三集连播)、“女性剧场”(瀚海波澜演绎情感世界,跌宕起伏体验爱恨情仇。播出时间:14:46-17:32,三集连播)、“海外剧场”、“卡通剧场”(播出时间:周一至周日17:39-18:04)。
安徽卫视集中播放电视剧的做法很快在观众中造成到了影响,随之也成为了安徽卫视市场份额扩大的关键因素。再随后,包括湖南卫视在内的其它卫视也开始借鉴安徽卫视的经验,增加电视剧的播出量。
“关注公众利益,体现人文关怀”——湖北卫视以“公益特色”立台
湖北卫视是全国首家以“公益特色”构塑媒介形象的电视传媒,业内核心学术刊物《现代传播》已选择其作为全国首例媒介形象个案研究对象。
湖北卫视从1999年初推出《幸运千万家》开始,到同年6月推出全国首家公益栏目《阳光行动》,再到2000年4月推出国内唯一的综艺型大型公益环保栏目《幸运地球村》,2002年底再度进行节目改版,确立“公益特色”立台,重新升华了《阳光行动》、《往事》、《财智时代》等皆具公益特色的品牌栏目。湖北卫视沿着“扣准时代脉搏抓选题,根据观众心理定基调,突出公益特色求卖点,抓住人文关怀做文章”的指导思想,以打造“可视可信可爱的电视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以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作风“大手笔打造品牌,大气魄刷新频道,大动作精办节目”,以“亲和、公正、现代、大气”的媒介整体形象统领媒体的资源--节目资源、体制状态和经营状态。湖北卫视这种别具一格的公益特色一经确立很快就在全国范围打响。
公益是指关注公众利益,体现人文关怀。胡智峰副主编将公益的内涵与外延详细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方面的关系,实现对自然、社会、人性三方面的关怀。在实践公益的主打内容的设计上,品牌栏目也有明确分工,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自然关怀的是《幸运地球村》;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社会关怀是《阳光行动》、《财智时代》;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性关怀的是《往事》。
《往事》从人的感情、感受和旷味入首,是目前国内电视不多见的纯叙事谈话节目,突出的是小人物大命运。《往事》栏目成功进入市场化运作,其发行权已由北京盛阳世纪广告发行公司代理,全国已有多家电视台购买该栏目。
《幸运地球村》是国内第一个大型公益环保栏目,直接扣住了社会发展的命题。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集环保意识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妙趣横生,引人青睐。从开始播映的“湖北的湖”、“鸟”、“祝福长江”等一系列节目,不仅吸引了海内外观众,而且被《光明日报》开辟专栏,全程刊登“祝福长江”每期节目的精彩内容。中央电视台于2003年7月份起在第七套节目中全程播出《祝福长江》系列节目。青海、四川、重庆、江苏、上海等电视台也相继播出。
《财智时代》是一档演播室互动式财经类谈话类节目,它把财经类节目从单调式、乏味式、枯燥式中解脱出来,大气魄以50万年薪招聘主持人,“财智冲击波”轰动全国,3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该栏目还同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一道,被国内最新锐的时事杂志之一《新周刊》评选为国内几大电视谈话类栏目之一,认为该栏目象一台“点金术”实验课,开辟了国内经济类谈话栏目之先河。
“背包走天涯”——旅游卫视开“电视旅游”先锋
旅游卫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中国第一家以旅游内容为主的专业化频道,于2002年1月28开播。它的诞生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深化改革的产物,是实现电视专业化、集团化的有益尝试。
旅游卫视的频道优势在于,就国内同一等级的卫视频道而言,以旅游为频道主题的只有旅游卫视一家,能形成旅游题材的“聚合效应”;其次,旅游主题本身蕴涵着极大的经济潜力,作为第三产业的一极,旅游产业是经济效益最为明显的,200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499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5%。它还可以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连带效应”。
旅游卫视遵循“为旅游业服务,为旅游者服务”的宗旨,全面介绍和报道国内外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立足“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把世界介绍给中国”。节目类型揽括新闻资讯类、娱乐休闲类、时尚类、科技、探索、猎奇类、风光类等多种形式。《生存五万里》、《好运转地球》、《旅游明星站》、《环球旅游播报》、《旅游气象站》、《玩转地球》、《畅游天下》、《外国人在中国》、《发现之旅》、《开心对对碰》、《游戏东西》、《T台秀场》、《酷车地带》、《运动极限》、《感悟高尔夫》、《时尚追风》等众多栏目,让观众充分感受到“足不出户纵览天下美景”的快乐。
由于片源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各地的专业电视频道实际上都是“伪专业化”。海南卫视在上星电视中抢得频道专业化的先机,完全改头换面更名为“旅游卫视”,它为位于边远地区、底子较薄、生存压力较大的上星电视,提供了一整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市场操作和节目重新定位等方面的经验。
据媒体报道,共青团中央有关部门曾与青海卫视进行过商谈,拟用1500万元兼并收购青海卫视,并将其改名换姓成青少年卫星频道。后因多方原因这次商谈没了下文。但是很快媒体界又传出中央电视台将增设青少年频道。
可以预想,以专业化的形式来改造内容,以出让时段、频道或联手共建的形式来激活机制,会成为边远地区上星电视一种突围的趋势。
“乘西部大开发东风”——贵州卫视打造“西部黄金卫星频道”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最新掌握资讯的媒体早已嗅到了这里潜伏的巨大商机。2002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成立西部频道,凭借其强大的资源支持和传播优势,开播不久节目很快就在西部产生了广泛影响
近水楼台先得月。2002年7月29日,贵州卫视在上海宣布,该台将突破省界,聚焦西部,全力打造“西部黄金卫视”。这是国内第一家定位于区域发展的省级卫视,也是继央视西部频道后,塑造“西部品牌”的首家省级电视台。西部黄金卫视的横空出世,无疑向市场发出了这样的信号--西部电视的新版图正在发生变化。
西部黄金卫视已于2002年7月在西部12省的省会城市实现100%落地。可以看到并不等于有人看,因此对于高落地率的卫视来说,真正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西部电视观众的眼睛投赞成票。区域文化的共通有助于收视的区域化,因此西部各省的省级卫视在这一方面有一定的地方优势。从2002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在晚上黄金时间段19:30-22:30期间,收视人口最多的前十位卫视中有五个是西部省份的卫视,包括西部黄金卫视(即贵州卫视)、云南卫视、广西卫视、重庆卫视和青海卫视;其中西部黄金卫视更以最多的收视人口位居首位。
此外,随着中国教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央视第十套和全国各地20多个科教频道的紧逼下,中国教育电视台也开始加紧盯住"碗里的肉",教育特色越来越明显。现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已发展有3套节目,依次为卫星综合教育频道、卫星学历教育频道和面向北京地区的以少年儿童节目为特色的综合教育频道。其中第1套节目中的电脑知识、英语学习、教育新闻、教育专题等有着广大的观众群。而且,中国教育电视台面对眼前教育产业的巨大"蛋糕",目前正在由工具性平台向资源性平台转化。
如果说电视媒体主战场打的是“星球大战”,那么报纸媒体则主要打的是“城市巷战”。也就是说,中国报纸媒体市场的特征与电视媒体不同,地域性强的报纸在创收上往往胜过全国性的报纸。
报业竞争的五大“战区”:
①三大报业集团热闹广州。
广州是全国最早成立报业集团的地方,也是全国报业竞争最激烈的区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势均力敌,各有千秋。《南风窗》、《羊城晚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等在全国响当当的报刊就分别属于以上三家报业集团。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于1996年5月29日正式成立,是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旗下拥有《广州日报》、《英文早报》、《网络报》、《广州商报》、《广州文摘报》、《足球报》、《老年报》、《新现代画报》和《南风窗》等14家子报子刊。到2002年12月12日止,《广州日报》2002年广告营业额突破14亿元,比1999年增长了6亿,至此,该报已连续8年居全国报纸广告经营额排名第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德安在京向广告界人士宣布这一消息时不无激动地称,广州日报在刚刚庆祝完50华诞之后,将继续改革创新,为未来的岁月增添新光彩。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除主报《羊城晚报》外,还主办有《羊城体育》、《新闻周刊》,以及新办的大型综合性日报《新快报》和羊城晚报电子版。2002年《羊城晚报》的发行量高达175万份,其中70%进入家庭。而在1980年《羊城晚报》复刊时只有10万元开办费、20万元流动资金,没有办公室,也没有厂房。但是其后发展迅速,知名度逐年攀升。1999年发行量达到130万份,广告收入达6亿元。《羊城晚报》立足广东,面向全国,是中国内地三家发行量逾百万份的大报之一。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同时于1998年5月18日组建,旗下的“舰队”有《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农村》、《城市画报》、《21世纪经济报道》,还有南方日报出版社。
②“五虎”闹京城。
北京的报纸数量众多,按最新统计,有中央报纸211种,地方报纸37种,共计248种,集中了全国报纸总数的1/8,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若按级别和位势划分,北京报纸的前三名自然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经济日报》;若按发行量划分,前三名是:《参考消息》(282万份)、《人民日报》(202万份)和《中国少年报》(105万份);北京当地报纸发行量最大的为《北京晚报》(2000年突破100万分)。若按广告收入或市场份额划分,前三名则是:《北京青年报》(6.4亿元)、《北京晚报》(3.5亿元)和《精品购物指南》(2亿元)。(数据来源:《报业中国》,2002年2月第1版,作者孙燕君)
在北京的日报中,《北京青年报》、《北京晚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和《北京娱乐信报》这五张报纸之间的竞争最为激烈。
《北京青年报》1981年复刊,当时的启动经费只有26万元。它的崛起用了整整10多年的时间。如今它已由原来的四开四版周报发展到了对开48版日报,发行量从不足3万份扩充到40万份,年广告收入从20万元到6亿元,从而成为了北京报业名副其实的首富。
而爱读《北京晚报》仿佛已经成为了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北京晚报,晚报,晚报”声也好像成了北京街头巷尾每天不可少的一段旋律。其发行量在“五虎”中稳居老大位置。
无论是从“年龄”上讲,还是从实力上讲,《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都是两只重量级的“大虎”。而《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则可称为首都报业的后起双雄。
2001年5月28日,北大青鸟出资5000万元和《人民日报》联合冲击北京报业市场,一张新的都市类综合日报--《京华时报》正式创刊。
相隔不久,北京广播影视集团与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签约,广电集团首期注资2500万元《北京娱乐信报》(其前身是《戏剧电影报》)。《北京青年报》创业者和前任社长崔恩卿也重出江湖,在执掌《北京娱乐信报》中再续神奇。
北京报中“五虎”,还有相继在喧闹中诞生的一份午报、一份商报,它们在“硝烟弥漫”的北京报业市场上拉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③“天下豪杰”闯荡大上海。
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将中国区甚至亚洲区的总部搬至上海,越来越多北京、广州甚至香港等地的资深媒体人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上海。如今,上海本地媒体感到的已不仅仅是“兵临城下”。
作为上海本地成长性最好的媒体集团之一,现在的解放日报报业大楼本身就是上海媒体竞争的一个缩影:从大楼的21层开始,一直到26楼,分别被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各分支媒体占据着,《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环球报道》、《明星周刊》、《书城》、《计算机》、《良友画报》,每一个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上海市场。
除此之外,上海本地媒体的拼争程度也在迅速升温。现有发行量高达100多万份的《新民晚报》,是上海报业市场上的第一大户。如今,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闻晨报》与《新民晚报》展开了竞争。2003年,文新集团正力推一份全新的日报,来和《新闻晨报》分享早报市场。而上海市内的三份生活娱乐类周报---《申江服务导报》、《上海星期三》、《上海壹周》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也不可避免。
④成都报业威名扬九州。
成都报业10年来风云变幻,此起彼伏,新军后来居上,霸主几易。全国首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和全国第一家拥有上市公司的报纸《成都商报》都诞生在这里。四川盆地一时成了报业人才聚集的高地,来取经的各方神圣络绎不绝。
《华西都市报》是《四川日报》的子报,于1994年11月试刊,1995年元月正式创刊。创刊时的发行量为1万份。3年之后,《华西都市报》的发行量扩大了50倍。该报在发展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具有都市报特色和个性的新理论、新经验。更加有意义的是,这只“领头雁”的成功,催生了都市报比翼齐飞的动人景象。
《成都商报》创办于1995年。1998年,《成都商报》成为20版彩印大报,发行突破40万份,广告收入1.5亿元,雄居成都报业之首。1999年广告收入达到1.8亿。1999年6月,《成都商报》利用其控股公司斥资1200万元收购上市公司四川电器的地产,3月之后,再斥巨资并借壳上市成功,开中国报界之先河。2000年报社总收入突破3个亿。
⑤价格大战席卷古都南京。
有人统计,南京目前拥有各类报纸36种,其中日报类有16种,报纸的总数量仅次于首都北京。
1999年,发端于南京报业的价格大战波及了全国,直至影响到如今。
首先点起硝烟的是《江苏商报》。1999年初,南京报纸刮起了扩版、改版风。《江苏商报》于当年5月份改版为4开16版后,出人意料地以每份0.2元的“酬宾价”面世,此举一下子就吸引了众多读者,发行量陡增。
《江苏商报》的做法立即引来了仿效者。江苏省社科联主办的4开16版的《经济早报》扩版后,则小心翼翼地将卖价从原来的0.6元调至0.4元。价格大战中的重型炮弹当属新华社江苏分社主办的原《现代经济报》,该报10月份正式改版为4开16版的《现代快报》之后,价格从0.4直降到每份0.1元。此举一出,南京报界为之一片哗然。
据有办报经验的人介绍,一份4开16版报纸的新闻纸价值就达0.25元以上,不算印刷费、发行费,更不算办报经费。卖价已大大低于纸价,完全是负债经营,其竞争之态与其说激烈,不如说是惨烈。
另外还有一份报纸值得一谈——
西安报业虽然称不上全国报业的主战区,但是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却造就了报界的一大奇迹。广州发展最快的报纸《南方都市报》和成都二虎《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它们的崛起都花了3年,而《华商报》却只用了1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3年乃至10年才走完的道路。从1997年7月到1998年7月,《华商报》从一张4版周二报一跃而成对开12版的日报,发行量从不足2万份飞升到40万份,经营收入从负债1000万元到年广告收入7000万元。这样快的崛起速度在中国报业绝无仅有。
《华商报》是陕西省侨联主办的一张公开发行的报纸。创刊于1995年1月。从1995年1月到1997年6月,《华商报》惨淡经营的结果是发行量不足2万份,广告收入几乎没有,报纸亏损高达1000多万元。
随着竞争的深入和市场的细分,报纸形态也有了极大的丰富,仅按时间分就派生有晚报、晨报、午报等。
①晚报。在中国报业的市场化进程中,最先市民化的报纸是晚报,最先与市场接轨的报纸是晚报,最先火起来的报纸也是晚报。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地晚报纷纷衰落之时,中国晚报却逆向而动悄悄火起来。神州四大名旦——《新民晚报》、《羊城晚报》、《
北京晚报》和《今晚报》发行量都在百万左右,广告额都在3亿~5亿元之间。后起之秀——《扬子晚报》、《钱江晚报》和《齐鲁晚报》的发行量也在几十万以上,广告额全部过亿元。就是各地陆续火爆起来的一大串晚报:《金陵晚报》、《成都晚报》、《辽沈晚报》……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都是日报和机关报的4~8倍。
②都市报。“都市报”之名,国外很少听到。它的产生,还真有一番由来。当晚报风靡全国之时,新闻出版署为了避免一个城市出现两张晚报,而想了个折衷的办法,于是就创造性地取了个“都市报”之名。特别是在成都,面对《成都晚报》,省报《四川日报》创办了《华西都市报》取得成功后,许多省报便开始把争夺的重心从晚报转移至晚报的替代品——都市报。在广州,面对《羊城晚报》,省报《南方日报》创办了《南方都市报》;在长沙,面对《长沙晚报》,省报《湖南日报》创办了《三湘都市报》;在石家庄,面对《燕赵晚报》,省报《河北日报》创办了《燕赵都市报》;在武汉,《楚天都市报》的出现也一下子打破了当地原有的报业格局。
③晨报。有的地方也取名为“新报”它的兴起在都市报之后。当南方报业集团抢得先机,创办《南方都市报》之后,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临危求变,《新快报》应运而生。长沙市场盘子不大,尤其还受到电视湘军的强势挤压,这里却还产生了两家晨报,一家是长沙报业集团创办的《东方新报》,一家是湖南新闻出版局重磅推出的报业独苗《潇湘晨报》。武汉的《武汉晨报》与《楚天都市报》的拼抢也非常激烈。
在晨报之风刮过之后,接下来,各地又把注意力投向了午报、财经报等更为细分的市场。
④财经报。这是国内报业开始的新一轮创办新报新刊热,这轮行情的突出特点是以财经媒体为主。大致盘点一下,新办的财经报纸就有广州的《21世纪经济报道》、山东-北京的《经济观察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所办《北京现代商报》、天津《今晚经济周报》、《青岛财经时报》、长沙《购物导报》等等。另外,在锦州等地也都新创办了财经报纸。
其实,在此之前的中国报业市场中,经济类报纸就有过两次高峰期。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市场报》、《经济日报》、《经济参考》以及《世界经济导报》的崛起,带动了各地经济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第二次高峰,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精品购物指南》、《中国经营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的广告成就所拉动的。现在爆发的实际是第三次“财经”浪潮。媒体业内观察家、多部媒体书籍的策划人刘昕说:“老一代《经济日报》所关注的是国企改革;中生代的《中华工商时报》则把自己的视野聚焦于民营经济的命运,直接服务于企业,主要是办给企业者们看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家》则更‘另类’了,已经把自身的视野放大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化财富这个大背景之下,基本上全都面向着社会上正日渐庞大的白领青年。”
而提到谁能成为中国新媒体时代报业的领跑者,资深媒体人、《大追寻》的作者刘勇认为:“《中国青年报》和《经济日报》可算是是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代媒体的领跑者了,我还记得改革初期《中国青年报》那些搅动民心的社会报道,反映大兴安岭火灾的三大咏叹调;《经济日报》围绕经济改革风波所展开的“香香臭臭话广东”、“进进退退话江苏”、“改到深处是产权”的热门话题,无疑把领跑媒体的话语权力发挥到极致。至于《中华工商时报》、《北京青年报》,则应列为第二代媒体的领跑者。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华工商时报》对民营企业家的重点关注,《北京青年报》对都市化题材的浓烈渲染炒作,都为改革中期的中国添上了一道亮丽风景;创办于2001年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赢周刊》无论从操作手法上,还是理念表述上,都应该算是第三代媒体了。”现在也有评论家将刘勇所称的“第三代媒体”视作“新生代媒体”。
看着巨大的金矿,现存的报业集团各出奇招,进行或深或浅的改革,正涌动着几股潮流:
其一是改版。2001年中国报业广告收入前十名的报纸,几乎全部进行了或大或小的改版。
其二是扩版。报纸越来越厚,资讯越来越丰富。
其三是改革经营方式。有的集团搞捆绑销售,把几个媒体的广告集中在一起经营。有的搞一级代理销售,将广告分给几个大广告公司垄断经营。有的搞广告直销,招聘大量的广告业务员,为企业深度服务。有的搞大折扣销售,通过大让利,争取市场份额。
所有广告资源富集区都成了报业大战的战场。以房地产业为例,为了争夺这个平面广告的广告源,数家报纸杀得昏天黑地,几乎所有北京的都市报都开辟了众多房地产版面,《北京青年报》一期的房地产版面竟多达16版;《北京晚报》创办了12版铜版彩印的《楼宇周刊》、《经济日报》创办了《北京楼市》,《建筑时报》创办了《住周刊》……所有这些版面和报纸瞄准的都是北京房地产的广告市场。以就业为例,北京报摊上现有就业报纸加《北京人才市场报》、《北京劳动就业报》、《中国贸易报·前程周刊》、《中华新闻报·招工招聘》、《中国劳动保障报·就业周刊》等多达八九种。
其四是尝试资本运作。21世纪来临时,醉心于传媒市场的资本,出现控股筑新巢的趋势——组建新的班子,推出新的报纸产品。如北大青鸟投资推出《京华时报》,山东三联集团投资推出《经济观察报》,上海复星实业投资推出《21世纪经济报道》。新的报纸定位新,机制灵活,短时间内都在社会上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其五是产生新的人才投资观念。中国报业将从采编时代进入经营时代。将一份报纸的生杀大权委托给善于生产的主编的做法很可能会成为历史,仅仅做过记者和编辑,没有市场经历,就被委以运作整张报纸经营重任的主编职位的故事,将没有续集。报纸的合格掌门人,将是那些懂经营,通晓报纸的生产、广告和发行,并能将这些资源有机整合的经营人才。
目前,中国报纸的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人才显然更为重要,谁拥有一流的经营人才,谁使用好一流的经营人才,谁就会成为真正的领跑者和冠军。所以,如今投资报业的资本开始出现新的人才投资观念,即首先寻找总经理,其次才是总编辑、广告总监、发行总监。
中国期刊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政治类期刊独领风骚。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中国的期刊种类和数量都极少,而且都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1973年全国期刊仅存22种,到1978年,也不过930种。
于1923年10月20日创刊,作为共青团中央委员会主办的中央级机关刊《中国青年》,无疑是第一批主流期刊中的优秀代表。《中国青年》现任社长彭波说:“《中国青年》不仅反映、记录了社会的变迁,而且影响和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每个共青团省委也都有一家青年刊物,如湖南的《年轻人》、江苏的《风流一代》等等,当年的《辽宁青年》发行量也非常之大。
第二阶段,大众化品牌形成。
首先是文学类期刊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开始转型,人们如饥似渴的寻求精神食粮,《人民文学》、《收获》、《十月》、《当代》等一大批刊物获得了蓬勃发展,像《人民文学》发行最多时曾高达100多万份。文学期刊的繁荣同时造就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人们戏言那时候从墙头掉下一块砖来,就能砸到3个文学青年。
纯文学期刊的兴盛期不长,很快就迎来了以通俗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大众型期刊的黄金期。1982年创刊的《广东妇女》,1983年改名为《家庭》,只用一年的时间发行量就从3万飚升到了20万;1985年1月,《知音》创刊,创刊号就发行了40万份,这些杂志均以弘扬人性美为旗帜,影响甚至牵引着这个时代的市民化生活。而原来风光一时的机关刊物、文学期刊此时却都陷入了困境,“严肃”刊物开始纷纷变脸,《湖南文学》改为《母语》就是一例。
这个阶段中国期刊赢来了大发展,1985年,全国期刊就达到4705种,比文革刚结束的1978年增长了5倍之多,总印数则达到了25.6亿册。
第三阶段,多元化品牌竞争时代的到来。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期刊业进入多元化品牌竞争的时代,既有《时尚》、《新周刊》,也有《读者》、《青年文摘》、《故事会》等。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读者口味的逐步分化,期刊领域的竞争也日渐白热化。
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杂志要数《中国大学生》了。为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市场里分一杯羹,2002年湖南教育报刊社创办了《大学时代》。而同样定位的杂志还有《东南西北大学生》。
实力派杂志《中国青年》1999年改为半月刊时,立即在中国期刊界引发了改半月刊热。在创刊80周年之际,《中国青年》旧貌换新颜跨入全彩时代,立即也引来众多关注的目光。
财经类、旅游休闲类、收藏类等期刊这几年大量涌现。其中财经类杂志的竞争尤为激烈,报摊上《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商界》、《新经济》、《新财富》、《英才》、《中外管理》等争相以具有冲击力的独家策划来争夺读者的眼光。
期刊的高档化也成为了一种趋势。自1988年《世界时装之苑》创刊以来,铜版纸精美印刷首先在时尚类杂志中兴起,1993年创刊的《时尚》把高端杂志的市场进一步扩大。
中国期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起因并非“风水轮流转”,而是时代发展的自然规律使然。而且,中国期刊要想在国际化的比拼中占据一席之地,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我国的《读者》有20年历史,发行量达到600万,已经是中国期刊中的巨无霸。而美国的《读者文摘》拥有80年的历史,到现在已经有48个版本,19种文字在全球127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发行量超过3000万册,总收入约5亿美元。同样是文摘类刊物,这其间的差距实在是让人瞠目。美国的《新闻周刊》在全球各地的编辑、记者有三四百人之多。而中国目前的几家周刊几乎都是几十人的规模,全球采访报道更像是天方夜谭。
期刊争霸谁主沉浮(2)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白领男士最愿意自己掏钱买的九本期刊为:
《南风窗》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子刊。世纪之交,是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中
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及其走向成为国人关心的第一问题。在此背景下,《南风窗》脱颖而出。秦朔从1997年起担任总编辑,领导《南风窗》实现了向一份“有责任感的政经杂志”的转型,并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政经杂志。
《南风窗》以其坚守正义、呼唤良知、追求真实、倡导理性的风格,涵盖政经评论、热点分析、改革走向、百姓呼声的内容……被许多读者誉为“相见恨晚”、“看过一次就再也放不下”的杂志。
《三联生活周刊》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邹韬奋的《生活》周刊。2001年改半月刊为真正的每周一刊。
这本由三联书店主办的新闻综合类杂志带上了浓厚中国知识分子的阅读色彩。《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文章曾经描述了它的成功:“生活周刊边走边幽默着,调侃着,很有情调地探讨着家居呀、环保呀之类的话题,还时不时地派那个叫王朔的坏小子出来,给日渐寂寥的文坛扔个炸弹呀什么的。经过五年的坚持,生活周刊名声日隆,一个虽然不很大,但是很是铁杆的读者群逐渐形成了。”作为文化人的杂志,《三联生活周刊》正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对文化人精神的树立和表现,对知识分子阅读所需的文化教化的承载。
《新周刊》
于1996年创刊,由广东新闻出版局和三九集团主办。《新周刊》在短短几年里便以其强大的策划能力迅速崛起,成为新闻时政类期刊中的佼佼者。1998年起它更是把自己定位为“中国最新锐的时事新闻周刊”,明确标榜自己为“新锐”的代言人。随着其策划内容的普及,《新周刊》的品牌知名度也迅速提升,现在,它已经不仅仅是一本杂志,更是一个品牌了。
《新民周刊》
依托国内数一数二的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更背靠中国最大、最国际化又最有魅力的大上海,人力资源和读者市场都是他们实力的保证。在《新民周刊》上你永远也不会错过近期每一件重要的新闻。除了当周新闻报道,文化、科技、经济、调查、任务、楼市甚至股市都可以在它身上找到。2001年分A、B版后,B版专门报道城市和新人类娱乐,内容更加庞杂而富有智慧。为此,《新民周刊》可能会损失一些追求个性和异类的读者,但是它精明地圈住了更为重要的主流群体。
《城市画报》
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个“异数”。其主攻方向为生活新闻,小资、直觉、模特是它的三种重型武器。可圈可点之处为“燃亮自己,然后等你来扑火”。2000年7月完成了从普通向高档杂志的跨越,凭借浓厚的城市“小资”味深受年轻读者青睐。
《财经》
从1998年创办之初它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办刊不到一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在引用该刊时就已经称其为“中国领先的金融出版物”。从2000年1月5日到2002年12月7日,它的51个封面故事中至少有12个是“揭黑”型报道。尤其是在2000年10月,该刊发表《基金黑幕》之后,它毫无疑问成为了备受瞩目的主流刊物。2001年,《庄家吕梁》、《银广夏陷阱》、《谁在操纵亿安科技﹖》等一个接一个的重磅炸弹,使《财经》获得了“muckraker(扒粪者)”的公众印象。2000年到2001年《财经》的发行量也获得了双倍的增长。当2001年7月美国《商务周刊》将其主编胡舒立评为50位“亚洲之星”之一时,他们对胡舒立的评语是证券界“中国最危险的女人”。
《读者》
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于1981年创刊,原名为《读者文摘》。它采用文摘的形式,以短、平、快的方式把全世界的真善美故事、观点带给读者。《读者》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与众不同的文化形式,契合了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到1984年其发行量就达到了185万,发行最多时达到600万份。在市场细分的新形势下,它仍不断开拓进取,改月刊为半月刊,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群,每月出A、B两版。为满足农村市场读者的需求,还创办了《读者乡村版》。
《中国国家地理》
原名《地理知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中国地理学会主办,至今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地理是一种教养,地理是一种气质。”《中国国家地理》在其宣传词中这样写道。跟《美国国家地理》一样,它的内容也已经超越了一般旅游杂志的范围,旅游景点景区、文化遗存、珍稀生物的抢救保护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俗民情无不囊括其中。
由于它详尽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风貌,有很突出的特点,近年来颇为吸引境外一些出版机构的注意。在目前国内众多媒体机构热衷于引进国外版权之时,《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却首次把这本中国本土杂志的版权卖到了海外。《中国国家地理》日文版在日本发行之后,目前月销量达4.5万册,每月仅固定版税收入就达到2万美元。据社长李栓科介绍,《中国国家地理》的法文版、英文版版权的谈判也正在加紧进行。
《凤凰周刊》
其定位为全球华人的时政新闻周刊,为凤凰卫视的平面拓展,创刊于2000年6月1日。它一面世就以其广阔的视野(立足香港环视世界)、力透纸背的独家报道、鞭辟入里的见解和
超值的内容提供(每期10元,还赠一本凤凰卫视名牌栏目的节目光盘)而深受读者喜爱。
如今它已基本形成“以海外视角来表述,以华人的立场去观照新闻事件的意义,同时努力地以冷峻的笔调去描述事情本身,并伴以强大的时评力量”的办刊风格。
网络媒体重振雄风
2003年01月28日,新浪网宣布,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为止的季度,新浪的净营收额为129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根据美国通用会计准则(USGAAP),新浪已实现历史上首次赢利,该季度净所得总额为150万美元。其中,新浪该季度的非广告营收达到创纪录的550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4%,较9月份所在季度增长42%。
无独有偶,一周前搜狐就已经传出了佳音---在2002年第四季度实现了190万美元利润
,收入达到了创纪录的1060万美元。其中,非广告收入较2001年增长了近300%,达到了630万美元,远远超过搜狐广告业务72%的年增长率。这一次搜狐信心大增,在发布财报时第一次用了规模赢利的字眼。
第四媒体终于从低谷的阵痛中,在激烈的打拼中走了出来。在很多行业生怕别人说自己赚钱的情况下,新浪、搜狐、网易中国三大门户网刚一赢利就大力做宣传,迫不及待公布自己的战果。泡沫,烧钱,冷眼中,好不容易见到了阳光,当然会情不自禁地欢呼了。作为上市公司也需要给人气加点温。其实,与其他新兴行业的赢利期相比,网站赢利应该是比较早的了。
在此之前,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1997年1月1日“人民网”的诞生,标志着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崭露头角;
第二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以1998年下半年搜狐、新浪出现为标志,中国的互联网发展进入阶段性高潮,网络媒体发展迅猛;
第三阶段是调整阶段。2000年4月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导致“网络股”大跌,使中国发展网络媒体极度高涨的热情冷静下来,网络媒体发展开始趋于理性。
有一批开拓者如王志东等在第三阶段成了前进道路上的基石,他们在前面倒下去了,后来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得以摘取到胜利的果实。也正是因为有这段经过生死考验的“磨难”,才使得第四媒体在资本运作、市场营销方面远远走在了传统媒体的前面。
可以说,经过六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电子版,到网络版,到综合性门户信息发布平台,中国网络媒体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逐步专业化,逐步媒体化和逐步互联网化的过程。无论是网民的人数、技术的应用、新闻的发布,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对产业的参与,都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网络媒体依托着传统新闻单位的母体,迅速成长起来。
在传统媒体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网络业以其活跃的属性吸引境内外资本,加强整合并购,努力做大做强,以惊人的速度实现着发展和跨越。网络媒体以其几乎无所不包的内容、无所不有的功能、无所不在的影响和独特的魅力,影响、开发和占领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受众。如今,中国互联网传媒已是中国公众不可或缺的获取及时信息的通路。
2002年12月12日举行的中国记协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指出,中国记协正计划将网络新闻、国际新闻等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序列,以适应当前新闻业发展的需求,并进一步扩大中国新闻奖的品牌优势。
这是令网络媒体振奋的好消息。网络的诞生,使新闻增加了新的载体。从传统的纸版新闻到网络新闻,这无疑是新闻载体史的一件大事,而网络新闻纳入中国新闻奖评奖序列,则是我国年度新闻最高奖中国新闻奖史上的一件大事。应该看到,这件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评奖本身,它表明网络传媒在新闻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肯定和确认,对新闻事业促进和发展,推动传媒的合作和竞争,满足社会对日益增大的信息需求,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媒体”迅速崛起
有人称手机短信为“第五媒体”。
方便、低资费的短信已经成为许多手机用户常用的沟通方式。在节假日,短信成为人们表达祝福的新方式,在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中,短信量都会成爆发性的增长。短信在进入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鲜事,比如有人把用手指熟练操作手机写短信的人称为“拇指一族”。
2003年2月10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透露,春节期间中国移动共发送了近60亿条短信,联通则发了10.35亿条。在总共发送的70亿条短信中,新浪、搜狐和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的短信流量也都在数千万条,比平时增长了6倍以上。仿佛是忽然之间,不起眼的短信就成了移动运营商业绩增长的支撑,以及门户网站通向盈利之门的捷径。
春节短信的发送总量达到70亿条,如果按每条的最低收费标准0.1元计算的话,整个短信市场在短短的7、8天时间里就迅速达到了7亿元人民币。短信正以迅速增长的速度滋养着移动运营商和包括网站在内的内容服务商们。
2002年全年中国移动公司用户发送短信息的总量将达到750亿条,这比中国移动在年初的预测多了450亿条。这样跳跃式的超常增长已经表明短信业务进入了“黄金时代”。从基本的每条一角钱的收入,到笑话、新闻、铃声、图片以及融图像、声音、文本为一体的彩信等增值业务收入,短信已经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如今,短信与电视的结合,使欧洲的互动电视节目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腾飞。在中国,短信互动也正以惊人的速度嵌入电视。
最早的时候,电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是采用信件的方式;其后是通过电话,如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贺喜电话、欢乐大本营的中奖报喜电话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量的节目争先恐后地给自己戴上www的帽子,穿上.com的鞋子。传统电视经营者希望,观众通过互联网来完成互动的梦想。出人意料的是,几乎是和互联网同时到来的手机短信,在互动电视的发展中成为了主角。
现在,电视观众参与节目的方式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短信的方式。比如在英超足球的电视转播中,解说员一边解说着场上局势,一边诱导观众用手机短信来预测比赛的结果,猜对的观众可以获得抽奖的机会,如此等等。
靠观众采取短信的投票方式,最近在挪威上映的英式系列剧“大哥”获得了540万条的短信投票和135万英镑的收入;德国版的音乐电视节目“视频撞击”要求观众就两部音乐电视的竞争投票,一小时之内便收到了4万条短信,每条收费0.3欧元;比利时的一个智力竞赛电视节目“以一挡百”,在一个月内吸引了11万名电视机前的参与者,在8轮的问题竞赛中,用短信方式参与的观众,将为每个问题支付0.5欧元。
电视互动使短信为移动运营商提供了可观的收入。移动运营商一般分享每条短信收入的50%,其余的部分在电视台、节目摄制商,和提供短信息处理系统的公司之间分配。对于许多电视节目来说,短信收入拓展了传统的商业模式。
为什么电视和短信的结合突然间变得如此之成功?一个重要因素便是4位、5位或是6位数字的特殊“短号码”在屏幕上闪过的时候,远比网址容易记。
谁能说,这不是大家期待已久的的互动电视?电视行业不久前还在设想,观众用机顶盒来完成与节目的互动。但电视与短信互动的成功,再一次重复了这样一个故事:一项精心设计的技术,是如何意外地、轻易地被一项更简单、技术含量更低的方法所超越的。
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1)
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媒体,比赛场,户外,短信,名人,车体,楼宇,电子邮件……,媒体类型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丰富多彩,异质媒体之间的竞争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激烈残酷。
在微电子技术出现之前,相对地讲,社会变化是缓慢的,人们的知识范围是狭窄的,大家只能从有限地形象中构建现实的模式,他们对世界的解释来自教师、家庭和亲友,他们
的知识大部分来自直接经验和书本上的语言形象。
随着报纸、广播、电视、电脑和网络的相继出现,人们的视野也在一步步通向广阔。
中国报业在经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阵痛后,大量晚报、都市报已经迅速地完成了自身的转变,新闻理念、经营思想、营销策略都在努力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实现了快信息、大容量、平民化,以自身的鲜明特色和极强的可读性赢得了大批读者,拥有大量的订户,占有了相当一大批媒体受众。
一些生活时尚、文化新闻、财经服务类杂志也以自身的丰富性、实用性、包容性和深入详实的新闻报道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拥有相当数量的受众。
相当数量的广播媒体凭借自身迅速快捷、交流方便等特有的优势,适应市场强化运营,也走出了低谷。有的广播电台强化信息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开播交通、音乐、经济等系列电台,增强节目的针对性、对象性,大大提高了节目的收听率,不仅争夺了相当数量的媒体受众,而且拉动了广告和经营创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美国新闻史中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在白宫随团记者中,历来的出行座次是依这样的顺序排列的:第一辆车是通讯社用的,第二辆坐着各大报纸的显赫记者,第三辆才轮到广播电视系统。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当政时期,这个秩序突然之间就全变了。在肯尼迪的一次随行采访车队的安排中,第一辆车坐的全是电视记者,而美国大报《芝加哥论坛报》和《纽约时报》被赶到了第三辆车里。而安排这个新座次的新闻秘书答话中不无歉意:“这并非因为我们对他们偏心,电视的时代已经到来。”
而电视和电脑的普及,不仅改变着社会的物质结构,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结构。电视和电脑大大扩展了人们的交流范围,“延长了人们的中枢神经”,使几乎全世界的人可以同时共享大量的信息。
如今,历史的巨轮已驶进信息时代。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曾所说:“一枚信息炸弹正在我们中间爆炸,这是一枚形象的榴霰弹,像倾盆大雨向我们袭来,急剧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据以感觉和行动的方式……也在改变着我们的心理。”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成倍增加,速度成万倍地加快,个人从这些信息渠道中所构成的现实的形象和模式也千变万化。但是,另一方面,信息也变成了具体化、个体化的东西,人们控制信息也受信息控制。结果,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世界观和感知与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
在今天的世界上,如果没有电视、电话和国际互联网络,人们真的难以想象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一种新介质媒体的出现,必然会给以往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目前,论影响力来讲,电视仍位居各种媒体之首。
2001年全国广告营业大盘
分类 营业额(亿元) 占总额比例 增幅
合计 794.89 100.00% 11.54%(总增长额)
广告公司 370.98 46.67%
电视台
179.37
22.57%
6.19%
报纸 157.70 19.84% 7.67%
兼营广告企业 42.99 5.41%
电台
18.28 2.30% 20.28%
杂志社 11.86 1.49% 4.59%
有线广播 0.58 0.07% 5.54%
其他 13.14 1.65%
(中广协数据)
中国传统媒体的绝大部分创收来源于广告,所以广告形势的好坏也就成了评价各个媒体影响力外化表征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广协数据表明,从1979年1月28日--2001年,中国电视广告增长5520倍,到2001年,中国电视广告营业大盘达到179.37亿。但是,从上列表格中可以看到,在电视、报纸、电台、杂志四大媒体中,其他三大媒体都比电视“活跃”,电视广告的发展进入升幅平缓的“高原”期。当年风光的、收入能成倍增长的“好日子”已一去不复返。近些年广告在各种介质媒体间的流动情况也表明,电视的影响力在逐步下滑。
1999年至2001年,3年来各种介质媒体广告增幅比较(中广协数据):
①电视广告增幅在一路下滑,1999年为15.10%(比上年增收20.6亿),2000年为8.17%(比上年增收12.28亿),2001年为6.19%(中国电视业几十万人,2194个频道,一年辛劳,只比上年多收入10.5亿元)。
②报业广告增幅明显。1999年增幅为7.6%,2000年增幅为30.39%,2001年增幅为7.6%。
③广播增幅巨大。1999年为负增长(增幅为-5.90%),2000年增幅为21.33%,2001年增幅为20.34%。音乐台、交通台在广播广告创收中贡献巨大。2001年,北京广播电台收入就已接近2亿。
④杂志广告增幅“跳水”。1999年增幅为21.50%,2000年增幅为27.13%,2001年增幅仅为4.59%。2001年全国杂志广告收入只有11.86亿。
尤其引媒体人关注的动向是,1999年报业广告收入还比电视业少44亿,2001年报业广告收入就只比电视业少21.7亿。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上半年,中国报纸实现广告经营收入64.43亿元,占全国媒体广告营业额的30.19%,第一次超过电视广告以绝对优势高居榜首。
相对于广电媒体,中国报纸很早就实行了集团化的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优势。由于没有类似中央电视台规模的巨头企业对全行业施压,许多区域市场的报纸媒体的市场份额都超过当地广电媒体,这种多头并举的结构有助于报纸媒体行业蛋糕的做大。随着报纸集团化经营在行业内普遍实行,报纸媒体的综合竞争力将进一步增强,其发展势头强劲。
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2)
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媒体间的格局正在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①不同类型媒体之间的力量正在发生着快速消涨。
能够彰显此变化趋势的显著标志,就是广告主对不同类型媒体广告预算的变化。
从全球媒体产业最发达的美国市场看,网络媒体正在蚕食传统媒体的奶酪。继GE等公司宣布增加网络媒体广告预算(同时减少传统媒体预算)之后,全球快餐巨头麦当劳公司也宣布,它将逐渐减少电视广告预算,与此同时,大大增加对数字媒体的广告投放额。麦当劳公司主管营销的副总裁拉玛先生称:“麦当劳在电视上一掷千金的日子已经过去了,电视作为影响消费者的主导媒体地位正在发生动摇。”
随着媒体种类的分化,广告主面临的新选择越来越多,互联网、IT、通信等高科技正在改变消费者的接受行为,可口可乐也正在研究怎样利用新兴媒体有效影响未来的消费者。
当然我们也用不作杞人忧天,片面地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会置传统媒体于死地。“第四媒体”互联网出现时,曾经有许多人怀疑电视是否迎来了真正的克星。其实在广播出现时,也有许多人提出报纸要消亡;而当电视出现时,则有人惊呼广播要完蛋。事实证明,新媒体出现时,旧媒体并没有消亡。它们最终将和世间万物一样,在媒体大家庭里,彼此和平相处,共生共荣。
②媒体市场份额呈现集中化趋势,后来者虎口抢食的难度在加大。
市场经济越完善,运行实体其规模效应的威力就会越大。在报纸媒体中,1999年广告收入排名前十位的报纸总额达47.33亿元,占全国报纸广告总收入的42.15%;前33名报纸的广告收入占的比例达71.48%。
由于媒体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趋势,市场份额集中于强势媒体,会在无形中加高后来者的进入门槛,从而建立起市场进入的资金壁垒,在这种情况下实力小的媒体就完全有可能被逼上绝路。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说:“以北京为例,1998年《北京晨报》创刊时,仅以1500万的资金就成功地占据了北京报业第三的位置,而仅仅两年后,当《京华时报》要想达成这一市场目标时的资金'门槛'就已经升到了5000万左右。据估计,未来1-2年内,试图进入北京主流报业市场的资金门槛会进一步提升至1亿以上的水平。要知道,高投入仅仅是进入这一市场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也就是说,高投入仅仅获得的是一种进入的资格,而是否有满意的获利回报,还要看诸多操作环节的协同与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因此,这种高'门槛'的资金要求无疑加大了投资的风险程度。"
可以预见,在将来的竞争中,“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会愈发明显,“大鱼吃小鱼”现象不可避免,跨地区扩张、跨行业兼并会成为必然。
②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步消融。譬如说:
电视新闻的广播化倾向——《凤凰早班车》就是明显的一例;
广播的报载化倾向——汇集天下报载新闻;
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报纸越出越厚,各种特刊争奇斗艳;
杂志的图书化倾向——各种专刊涌现报摊。利用杂志出版类似图书的专刊既无需付书号费,又能借助杂志的发行网络,所以此举被不少人所青睐;
电影的电视化倾向——由于与电影相比投资低见效快,今后电视电影会大量涌现。电影放映前还可加演广告,《英雄》仅靠这一项就吸引了上千万元的广告收入;
出版的新闻化倾向——刘晓庆刚被捕,几家出版社就争相推出了《调查刘晓庆》之类的图书;伊拉克战争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市面上早已摆出了一系列关于这次战争以及介绍战争双方的图书;张国荣于2003年4月1日(西方的愚人节)刚刚飘然而去,在2003年4月9日至12日举行的“第十届长沙图书交易会”上就出现了9本以上追忆张国荣的图书;非典型性肺炎出现没多久,医疗专家还在加紧探究病理,各种预防此病的图书就已捷足先登。业内还有人士说,将来图书上还可以做广告。
大船抗风浪的能力无疑要比小船好。其实,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资源整合。彼此在合作中互为依靠,各自发挥互补性的优势。而中国媒体要增强抗风浪、抗打击、抗挤压能力,唯一的出路只有将自己做强做大。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就一起去探寻媒体资源整合之路。
同介质媒体之间的合作(1)
握指成拳才有力量。造大船,才能出远海。一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后就很难有人奈何它。这些个道理恐怕连小孩都能懂。
更何况,传媒业作为一个高投入、高产出,并且需要高度合作的行业,规模效应和强者为王、"工业流水线"生产是传媒经营的铁律。产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就是通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方式来不断
递交整合市场资源的主导权。
随着合作时代的到来,独行狭已很难"行走江湖"。
随着媒体竞争的深层次、全方位展开,中国媒体已开始由“单兵游击”型的分散走向“兵团作战”式的联合:媒体间的合纵连横日趋频繁,传媒业集团化建设的步伐在逐步加快,跨媒体扩张已成雏形,境外媒体通过收购合并成就霸业的传奇也引来不少蠢蠢欲动者。一个媒体“整合时代”已依稀可辨。
一、媒体间的合纵连横
为抵御严寒,度过酷冬,全身是“尖刀”的刺猬也学会了收缩各自的身体,相互靠拢,彼此取暖。
其实在市场经济中,竞争越激烈,就越需要有效的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体的“战国时代”,同时也是媒体间的“合作时代”。目前,媒体之间自发的合纵与连横越来越常见,大家都在想方设法试图通过合作来迅速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
独木不成林,任何好的创意,凭单打独斗是很难成气候的。现在媒体间的合作不只是双赢、多赢的问题,而是共赢的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将蛋糕做大,从而“创造”出赢利的机会来。
1、同介质媒体之间的合作:
据权威统计数据表明,电视台之间的合纵中,省台是首选的合作伙伴:
益智类电视栏目的联合自救
1999年末,盘踞在内地电视荧屏两年之久的“综艺旋风”在一阵“智力游戏”的新风下分崩四散。央视二套一档并非纯益智的经济类竞猜节目《幸运52》,让人们对益智节目特有的趣味和竞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争切“益智大蛋糕”。一时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自办的益智节目就多达30余个,真可谓全国上下皆益智!
益智节目的“火”,必然是以其坚挺的收视率为表征的。然而,当相当数量的“忠实观众”习惯性地在周末晚间的黄金时段打开电视准备“益智”一把的时候,却渐渐发现周遭的益智节目越来越给人“千人一面”的感觉:“你问我答”的比赛形式,惊人相似的舞台布景、灯光造型、背景音乐,可以预见的主持人串台词,甚至连一些考题也似曾相识……
当然,节目彼此的“雷同”是有其必然的因素,不是“克隆”,便是“模仿”。央视《幸运52》是风靡世界的经典益智节目《百万富翁》和《最弱环节》的结合体,而河北台的《猜中彩》又与《幸运52》出自同一家制作公司。央视《开心辞典》、广东台《步步为赢》的原型均是《百万富翁》。至于重庆台《齐齐开心》、湖北台《幸运智多星》、上海台《财富大考场》、江苏台《无敌智多星》也或多或少有着国外那几档著名益智鼻祖的影子。大家不是近亲繁殖,就是兄弟姐妹。在日趋艰难的处境中,全国的益智类节目开始有人顶不住而落马了,湖南卫视的《得失之间》就是其中较悲壮的一例。
为力挽颓势,全国的益智类栏目开始想到强强联手,共度难关。《幸运52》和《开心辞典》瞄准了“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重大节日,在七天长假中联手推出各具特色的“黄金周特别节目”。河北台的《猜中彩》也在依靠城市平台,走节目联合体的路线。2002年5月和7月,他们分别与广东电视台和湖北电视台合作,连续推出了6档《同一擂台》特别节目。
“十考官千载难逢聚金陵,金头脑各显神通来打拼”。2002年9月8日,江苏卫视《天天90》周岁庆典时,旗下的《夺标800》栏目特别邀请中央台《开心辞典》、广东卫视《步步为赢》、湖北卫视《幸运智多星》、河北卫视《猜中彩》、浙江卫视《大挑战》、重庆卫视《期期开心》以及《无敌智多星》等中国著名益智类栏目逐鹿江苏。汇聚东西南北各派当家主持,挑选各自看家金牌选手,在南京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益智大比拼,由此制作的特别节目《东西南北金头脑》像给天性就喜新厌旧的观众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确实给观众带来了一份特别的感觉。
2002年,辽宁卫视《幸运50分》栏目会同广东卫视《步步为赢》、江苏卫视《幸运智多星》、湖北卫视《夺标800》、河北卫视《猜中彩》同类节目联合举办五星擂台,五家卫视台轮流坐庄。2003年春节之前,五大益智类栏目又移师沈阳,五个栏目的主持人和年度金牌选手组成五个参赛队,以最佳的组合、最强的实力打响羊年五星擂台的揭幕战,联手打造2003年春节特别节目《五星擂台逐鹿关东》。
《五星擂台逐鹿关东》节目由“冰雪项目竞技”和“智力比拼角逐”两大部分组成,冰雪项目包括雪飞船、滑雪、冰车赛、冰滑梯等。录制节目当天,正逢三九第一天,尽管天气异常的寒冷,但零下20几度的低温丝毫没有减弱工作人员和参赛选手们的热情。在沈阳棋盘山冰雪大世界,辽宁电视台的转播车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天,《幸运50分》栏目组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部来到现场,技术人员克服天气寒冷、场地庞大、场景多变等重重困难,确保节目的顺利录制。
《幸运50分》春节特别节目《五星擂台逐鹿关东》除了扣人心弦的擂台大战,火爆热烈的现场表演,还有令人捧腹的拍摄花絮,更有冰天雪地中浓浓的关东风情,五大卫视节目主持人共同向全国观众拜年。
“华夏羊年大吉,关东擂鼓铿锵”。从大年初一开始,节目在各个卫视轮番播出,并在全国的电视观众中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同介质媒体之间的合作
全国五家科技栏目联手打造《智慧让生活更精彩》
在安徽要说起安徽电视台的《金点子行动》,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广西提起广西电视台的《百姓专利》,那真是尽人皆知;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早就是名声在外;河北电视台的《发明空间》也是一鸣惊人;北京电视台的《智慧接触》更是花样翻新。
2003春节,由这五家电视台组成的“全国专利题材电视栏目联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下,“五虎”闹科技联手推出特别节目--《智慧让生活更精彩》!
节目不仅和4位国内发明人进行了一番“智慧接触”,还充分展示了来自国外发明人的奇妙创意。
节目中每个栏目推荐一个发明人。第一个向观众展示的就是北京电视台《智慧接触》栏目推荐的全龙浩。全龙浩发明了一种自动灭火器很有效,能够自动识别温度、自动启动或关闭灭火设备。随后而来的是安徽电视台《金点子行动》栏目推荐的解文武,他的发明为许多手机拥有者免除了遗失手机的烦恼。广西电视台《百姓专利》栏目推荐的王雄伟带来了一台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在它的魔力作用下,那怕是沾满酱油、果汁的衬衣只需一会儿功夫就洁净如新。河北电视台《发明空间》推荐的单喜录特别喜欢小孩子,他发明了多功能的自行车座椅,非常方便。
除这四位发明人精彩的作品展示外,武汉台《科技之光》栏目则带来了来自国外的很多发明。国外的发明都很有创意,而搞发明最重要的就是创意,因为科学技术需要灵活的头脑来运用,比如发明蒸汽机的不是瓦特,但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掀起了一场工业革命,灯泡的发明人也不是爱迪生,但他却想到了用钨来做灯丝,从而给人类社会提前带入了电气时代。
五家电视台聚在一起,在与“智慧全接触”的过程中,也让全国的观众在春节的欢快声中过了一把“科技”瘾。
另外,全国真情类节目也正在酝酿合作。今后,各个省台这种“同类项”之间的合作、或者合并还将会越来越多。
全国52城市广播电台2002年度双向直播《飞越城市》
2001年12月10-11日,全国52城市广播电台节目协调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会议决定2002年1月的第一个周六开始,在全国52个重点旅游城市广播电台同时播出双向直播旅游节目《飞越城市》。
“我思念漫天飘雪的北国边陲,我向往魂牵梦萦的江南古城,我憧憬惊涛拍岸的渤海湾畔,我渴望海角天涯的浪漫温馨。行千里路,读万卷书;旅游中国,飞越城市。”
《飞越城市》以“推介城市文化、增进城市交流”为宗旨,以宣传城市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游览胜地为主要内容,设置的栏目有:
①《城市名片》(浓缩城市风貌精华)。城市整体形象展示,城市旅游概况介绍,城市文化内涵演绎。该栏目为各台录制的20分钟的固定节目。节目内容形式,不拘一格,丰富多彩,含2分钟随带广告。
②《城市链接》(勾通两地人文资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交流节目。两台主持人共同直播交流,以城市间的信息、资讯为主,再现各台所在城市发生的新闻,达到互动交流勾通的目的。该栏目时间可根据两台的情况协商解决。
③《城市热线联盟》(传递双向交流心声)。城市与城市之间听众共同参与的节目,时长根据具体要求内容确定,内容以旅游、娱乐为主。
各个城市统一播出的时间为每周六上午10:00至11:00。
而在连横中,台际协作体是实际操作的很好平台,纵览全国电视有如下卓有成效的运作实例:
①《中国足球报道》:由全国13家电视台联合制作并同步现场直播。内容涵盖了与中国足球有关的一切信息,新闻背景丰富,点评精辟简练,关注热点人物、事件,挖掘新闻背后的深层故事。播出时间安排在每周日,节目采用现场直播多台实时互传的方法进行,采用这种办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保障节目的时效性,使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节目还充分利用了高科技的信息互联手段,通过卫星、微波和遍布各地的光缆系统将遍布各省市的分演播室联系在一起。信号互传,共同主持、多方探讨。
②中国旅游界的“新闻联播”:大型电视旅游资讯节目,由中国著名旅游城市联袂制作,在广州电视台、苏州电视台、青岛电视台、太原电视台、南京电视台、西安电视台、沈阳电视台、海口电视台、昆明电视台等同时播出。
③《中国人才报道》:通过北京电视台等六台联合制作、联合播出,采用大信息量叠加与无边界版块结合的方式,在全国人才流动最活跃的地区透视人才事件,传递人才资讯,推动人才交流,寻觅人才心迹,挖掘人才出庐,关注人才成长。该栏目源自北京电视台的名牌节目《人才红娘》。从1992年起,北京电视台就以强有力的策划编导力量专门采访、研究、报道人才问题,并积极参与人才交流活动,成为企业和人才之间的桥梁。迄今为止,《中国人才报道》一直是全国电视台中唯一报道人才问题的专门栏目。
④《城际特快》、《证券无限三地通》3大城市紧密联合。
⑤《中国城市报道》10城市制作播出,广州台牵头。
⑥《城市连线》近80家城市台合作。
⑦晚会方面:华东六省一市每年合办“春节联欢晚会”;粤、黔、桂、滇四省合办“喜气洋洋过大年”春节晚会;2003年,星空卫视与陕西卫视合办春节晚会;湖北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和江西电视台经过三年酝酿和筹备,以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为晚会演出现场,在2001年10月1日中秋之夜三地联动现场直播了“中国江南三大名楼中秋文艺晚会”。2003年春节全国百家电视台联合录制了一台名为《小康中国》的特别节目,节目采取春节晚会最早的形式---联谊茶话会,并将节目表演和春节假日信息发布结合起来。
⑧中国都市电视节目网:通过全国城市电视台已有的有线频道网络平台,利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各城市电视台的节目优势和资源优势,统一时段、统一栏目、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利益共享,为城市家庭观众量身定做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2002年8月6日创立公司"都市传媒"(United Media)。同年9月16日开播,每天卫星传送1.5小时节目,合作台约一半是省会城市台。2003年3月份节目全面改版,到2003年底加盟台达到80家左右。此协作体的特色--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协约保证,可持续发展;形成长期战略联盟,共创品牌,锁定观众;可以通过广告、产业链、收视费创收,赢利空间较大。
平面媒体之间的合作,如2003年1月8--9日,由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两大财经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和《上海证券报》联合打造中国最高级别经济论坛-“博鳌21世纪经济论坛”,并与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推出“2002年度中国十大民营企业家”的评选活动,刘永好、郭广昌、孙广信、王文京、朱保国、徐明、吴鹰、张跃、刘汉元、胡成中当选。颁奖仪式、“精英对话”等活动在跨媒体的合作中越发精彩。
跨介质媒体间的合作
竞争的时代,其实也就是合作的时代。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媒体间的合作也变得越来越频繁。大家都在取长补短中不断扩张或维持自己生存的空间。媒体间的合作方式上多种多样,如:
①共同举办评选活动——
“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撞击2000"由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独家发起,联合北京新浪网、广州《新周刊》、《上海青年报》共同举办;“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撞击2001"联合举办单位除北京新浪网保持不变外,另外两家变成了《北京青年报》和广州《新经济》杂志;“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撞击2002"联合举办方则还是北京新浪网和《北京青年报》。
“中国十大最聚人气企业家、十大最聚价值经理人”是由《英才》杂志发起的一项活动。“2001年双十企业精英评选”是《英才》杂志联合湖南卫视《新青年》栏目一起举办;“2002年双十企业精英评选”的合作伙伴,除电视(湖北卫视《财智时代》栏目)之外,还加进了网站(新浪)、报纸(《北京青年报》)。
新浪网与《21世纪经济报道》联合评选2002十大财经新闻等。
②共同举办节目——
《生存五万里》是旅游卫视和南京电视台、《服务导报》、《现代快报》、《南京体育娱乐频道》、《扬子晚报》、南京鸿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新闻网、南京经济广播电台以及中国联通小区广播联合协作的一档栏目。它采用体验式手法,类似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形态,是跨媒体合作策划的一次成功尝试,此举为国外电视研究者所提倡。
山东电视台与团中央《中华儿女》杂志社联合创办的同名人物栏目在每周五播出。栏目充分利用杂志资源,以讴歌各行各业卓越人物为主,以人文化的视角切入,颂扬他们的高尚情怀与可贵品德,节目采用访谈与纪实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为受众提供一个具有文化色彩、高品位的电视人物栏目。
湖南卫视与重庆《商界》杂志的合作也正在进行当中。《知音》杂志也曾有意与电视台合办情感类的节目。
③挖掘不同媒介报道中的“剩余价值”——
《书城》杂志以增刊号或特辑的形式分别出版《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特稿《提问是记者的天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美国报刊主编对话录》和《三峡--最后的穿越》。
出版社与电视台、报刊的合作也日见频繁,如辽宁出版社出版凤凰卫视的系列丛书;湖南大学出版社依托湖南卫视和岳麓书院的影响力出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媒体图书,如“千年论坛”的书就出了近十本,而且一版再版;近两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在出版媒体图书方面似乎也尝到了甜头,它频频以新颖别致的封面设计打动了全国许多名牌栏目的心,陆续出版了《艺术人生》(中央电视台同名栏目)、《活法》(有关《中国青年报》名牌栏目“冰点”中报道的内容集)、《世纪之约》(北京电视台同名栏目)、《开坛》(陕西电视台同名栏目)等一连串图书。在合作中,媒体的产业链得以延伸。
④转载内容——
《南风窗》杂志社授权新浪财经在72小时内独家使用,其他任何媒体转载必须征得新浪财经同意。
新浪网因为具有极高的点击率,一般电视、平面媒体举办活动都愿拉它入伙。反过来,由于新浪网的广泛参与,接下来它吸引的眼球就会更多,人气也会更旺。
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最近一年来,号称“第五媒体”的短信来势非常凶猛,它正一步步渗透到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不同介质的媒体中。
以上局部小范围的合纵连横实际上只是一种试探性的战术性合作,而真正突破区域和行业界限,实现强强联手的战略性合作,将来必定会成为中国媒体激情上演的重头戏。
境外媒体寻求与中国媒体进行战略联盟
2002年12月19日,一项在传媒业界引起不小震动的协议在长沙签定。新闻集团旗下的星空传媒与湖南广播电视集团经过长达一年的谈判后,终于在这一天签署了一项战略联盟框架协议。双方为庆祝此事还特意举行了一次隆重的新闻发布会。
这次“意在生根”的行动被星空传媒视为除了落地以外,它在中国的另外一个重大突破。传媒研究专家喻国明对此认为:“试点的目的是通过引进外资媒体的竞争,使中国传媒
尽快融入世界传媒不可逆转的全球趋势。”《亚洲华尔街日报》甚至评价说:“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允许外资电视机构与中国影视机构进行全面合作,这标志着中国电视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
新闻集团(中国)常务副总裁,星空传媒资深副总裁刘香成先生在接受《外滩画报》的采访时介绍说,这是个框架性协议,双方主要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就某些具体项目进行合作。比如共同制作电视节目、联合播出、交换节目、交流主持人以及共同开拓节目市场等。
湖南广播电视集团的一位负责人也认为,双方签署这样一个框架协议将具有三个意义:“对新闻集团来说,可以利用湖南广电的节目制作经验,更好地实现本地化;对湖南广电来说,可借助新闻集团的国际化经验,迈向国际市场;而对双方来讲,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则是,一旦政策放开,双方将拥有优先选择权。”
2003年新年刚过,在香港召开的公司年度报告“鞭策会”,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说,凤凰卫视在接下来的第7年以及以后的历程里要加强与三强的合作:“这三强就是国际大媒体、内地大机构、知名大企业。我们要和他们联手,开展有影响的大活动,作有震撼力的大节目,并通过有效手段兼并、控股、参股优质资产,完善丰富公司产业结构。”
其实,凤凰卫视早已与内地的电视台展开了紧密合作:
1997年6月1日,凤凰卫视联手中央电视台直播“亚洲第一飞人”柯受良驾车飞越黄河壶口瀑布。
2001年5月,凤凰卫视与天津电视台合作摄制大型电视片《寻找远去的家园》。
2003年2月16日,凤凰卫视与中央电视台继《极地跨越/两极之旅》合作之后,两家电视媒体再度携手开跋,一起投身大型电视行动《走进非洲》。
2003年1月29日上午,凤凰卫视在国内的代理公司神州电视有限公司与广东省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在广州就签署了组建合资公司的协议书,双方宣布共同创立广东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根据协议,广东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将全权经营广东地区的企业客户在凤凰卫视的广告播出、推广及营销业务。同时,该公司还将开展向广东省内电视台公共频道提供节目分销和贴片广告承揽业务,向广东省网络公司经营的数字B平台点播业务提供节目源。另一方面,广东国际传媒有限公司将充分利用凤凰在节目制作、大型活动运作方面的特长及品牌效应,组织承办区域性或全国性大型活动、影视剧拍摄、各类广告策划制作,综艺和专题节目销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