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谈“曹操变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1:08

曹操变脸

──答《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柴爱新(之一)

 

“三国”的走样变形,来自“两股力量三个梦”,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

 

曹操的脸,从“多彩”变成了“惨白”

 

《瞭望东方周刊》:《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主题是怎么形成的?

易中天:简单的说,是有“两股力量三个梦”。这“两股力量”,就是读书人和老百姓。他们又都有自己的梦。合在一起的结果,是“曹操变脸,诸葛升坛,孙权下课,关羽成神”,全都跟史书的记载有了差异。可以说,“三国”已在历史和演义中走样变形。

 

《瞭望东方周刊》:曹操怎么变脸?

易中天:当然是越变越丑。比方说,东汉许劭的评语,原本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但到了晋人孙盛的《异同杂语》那里,就被篡改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从此,“奸雄”这顶帽子,就被死死地扣在曹操的头上。就连我的《品三国》,也只好说他是“可爱的奸雄”。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曹操的脸,原本是什么样子的?

易中天:至少不是白脸。东汉桥玄的评价,是“命世之才”。《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评价,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王沈的《魏书》,更是肯定了曹操的五大优点:用兵如神、知人善任、文武双全、作风简朴、赏罚严明。这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瞭望东方周刊》:难道曹操的脸,原本是红的?

易中天:当然不是。陈寿的《三国志》,就已经用“春秋笔法”,揭露了曹操的许多问题,包括缺点错误,也包括罪行。比如《武帝纪》兴平元年,就说他攻陶谦时“所过多所残戮”。《陶谦传》则说“谦兵败走,死者数万,泗水为之不流”。这就是有名的“屠徐州”。说得最严重的,是《后汉书·陶谦传》,说曹操所到之处“皆屠之”,而且“凡杀男女数十万,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这就是极其严重的罪行,必须谴责!问题是,这事有争议。按照《三国志》的说法,数万死者是战士,只能说明战争的残酷。按照《后汉书》的说法,男男女女都杀,人数也变成了数十万,这才是屠杀平民。到底是哪种情况,不清楚。

 

《瞭望东方周刊》:曹操有没有杀戮过多的事情呢?

易中天:当然有。误杀、冤杀、滥杀,都有。比如杀崔琰,就绝对是制造“冤假错案”,连陈寿都说崔琰之死“最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

 

《瞭望东方周刊》:那就还是白脸?

易中天:问题是曹操还有另一面。比如我们都知道,关羽曾经投降了曹操,又在诛杀颜良之后,封金挂印,拜书告辞,重归刘备。《三国演义》还据此编出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但据《三国志·关羽传》的记载,曹操的命令,却是不要追杀关羽,放他走,因为曹操很欣赏关羽的“义”。这是他“仗义”的一面。此外,曹操还有悲悯的一面,柔情的一面,坦诚的一面,正直的一面,很多面。这样看,曹操的脸,应该是各种颜色都有。或者说,有许多张不同颜色的脸,但又张张都是曹操的。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也只会出现在曹操身上。然而到后来,这张“多彩”的脸就变成“惨白”的了。这就不但是越变越丑,而且是越变越单薄。不但虚假,而且扁平。

 

曹操的白脸,首先是他儿子曹丕画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么说,曹操变脸,是不对的?

易中天:谈不上对不对,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不变也得变。要知道,陈寿的《三国志》,原本是很客观公正的。比方说,按照传统的修史方式,他的这本书,应该叫做《魏书》,因为此前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后汉之后,就是魏。不管后世怎么评价,魏文帝曹丕的皇帝位,至少在形式上是汉献帝禅让的。因此从传统纪年的角度讲,魏是承接了汉的,晋又从魏沿袭而来。没有魏,就没有晋。这个不可否认,何况陈寿还是晋臣。但是,他却把书名叫《三国志》,实际上承认了有三个独立主权的国家,承认曹丕、刘备、孙权都是皇帝。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也说明他并没有偏袒谁。这是一个学者的立场。我们现在有“三国”这个词,有《三国演义》和那么多“三国戏”,真是应该感谢陈寿。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后来有了“尊刘贬曹”呢?

易中天:这涉及到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中国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制从夏启开始,之后天子都是世袭。其合法性,来自上天的授权,叫“天命”。你看古代皇帝的诏书上,都要写“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嘛!如果要改朝换代,就得革命,全称是“革除天命”。但这是天的事。天子失德,必须天来废他。问题是,汉献帝并没有失德呀!他也没有像殷纣王、秦二世那样,弄得“天怒人怨”呀!所以后世认为,魏承接汉不是天意。这就只能叫做“篡”,不能算是“正统”。汉的皇帝既然必须姓刘,蜀汉成了正统,因此要“尊刘贬曹”。

 

《瞭望东方周刊》:如果曹丕不“篡位”,就没有后来的事?

易中天:没错!不但没有“尊刘贬曹”,就连“三国”都没有。因为曹丕不称帝,刘备就不敢。刘备不称帝,孙权就不敢。曹丕一开头,就好办了──“和尚摸得,我摸不得”?但脏水,却都泼到曹家;罪名,也得姓曹的背着。谁让你“始作俑”呢?所以我在《品三国》中说,曹丕皇袍加身之日,就是曹操涂成白脸之时。曹操的白脸,首先是曹丕画的。当然,这只是曹操挨骂的主要原因,不是惟一原因,更不是全部原因。

 

郭沫若其实做了“标题党”,曹操不需要“翻案”只需要“正名”

 

《瞭望东方周刊》:曹操挨骂,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易中天:晋代就开始了。东晋史学家习凿齿,首开曹操“篡逆”之说。他还主张把魏从历史上抹掉,认为“皇晋宜越魏继汉”(《晋书·习凿齿传》)。

 

《瞭望东方周刊》:那就没有“魏晋南北朝”一说了?

易中天:正是。问题是晋怎么能接汉呢?哈,恐怕也只能变成“三国两晋南北朝”。

 

《瞭望东方周刊》:从习凿齿开始,曹操就变成白脸了?

易中天:不是“白脸”,是“花脸”。因为直到唐,还是褒贬不一、毁誉参半。宋以后,曹操的白脸形象才完全定型,并深入人心。骂得最凶的,有苏轼、朱熹、陆游,再就是罗贯中和乾隆帝。这两个又最厉害。罗贯中征服了老百姓,乾隆帝吓住了读书人。要知道,乾隆可是最会搞“文字狱”的。他说曹操是大坏蛋,谁还敢说好?除非不要脑袋。

 

《瞭望东方周刊》:也只有毛泽东和郭沫若敢了!您对他们替曹操翻案怎么看?

易中天:不,历史上第一个对曹操重新做出评价的,是章太炎。之后,又先后有胡适和鲁迅。之后,又有吕思勉先生明言“替魏武帝辨诬”。最后,才是郭沫若和翦伯赞。其实依我看,郭老也只是做了“标题党”。因为史学界的主流意见,一直就跟文学界大不相同。比如陈寅恪、周一良、田余庆、张作耀诸先生,便都对曹操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有这么多顶尖级的历史学家撑腰,我不知道把曹操的历史形象告诉公众,有什么不可?总之,曹操不需要“翻案”,只需要“正名”。

 

《瞭望东方周刊》:请问如何“正名”?

易中天:回到陈寿即可。

 

刊载于《瞭望东方周刊》2010年6月28日第3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