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最应该感激的三个近现代历史人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45:38
[2529] (2007-05-07)
北京原本是六朝古都,她之所以成为首都,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成为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是有复杂的历史背景的。尤其近几年北京城市建设飞速发展,加之举办2008年奥运会在即,不仅仅是北京人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的骄傲。但是北京之所以有今天,除了早先历史上元大都、大明朝和清王朝的建设和发展,现在国家的偏重政策、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和北京的管理者以及市民的努力之外,近现代有三个历史人物北京人也不应该忘记。
这三个近现代历史人物分别是:蒋介石、毛泽东和傅作义。
历史就是这样令人惊奇的巧合,也许是造化弄人,蒋和毛恩怨几十年,本是政治和军事上的死对头,怎么会同样做出对北京有所裨益的事来呢?
一、蒋介石定都南京,无意之中在抗战时期救了北京,使北京逃过被日军侵华屠城的一劫。
蒋介石缘何定都南京,这还要从当年蒋介石率军北伐开始说起。
1926年底,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革命中心已转移至长江流域,为适应这种需要,国民党中央和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并于1927年1月1日正式在武汉办公。出于权力的争夺,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以及追随者提出迁都南昌,并扣留了一部分途经南昌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成立了中央临时联席会议,并通知武汉。经过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反对,2-3月间,武汉政府办公专为正常。
1927年月初,北伐军进驻上海,之前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成功,北伐军兵不血刃接受上海。12日,蒋介石开始清党,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遭到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声讨。15日,一不做二不休的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18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宣布开除蒋介石国民党籍,并撤销其本兼各职,号召全体军民缉拿蒋介石,押解中央按反革命罪论处。但是当时蒋介石羽翼已丰,加之汪精卫在武汉也发动了清党运动,宁汉合流,蒋介石定都南京已成事实,遂被承认。
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要定都南京呢?笔者经查阅大量史料总结认为:
其一,南京是辛亥革命后第一个临时政府所在地,孙中山对其情有独钟,孙就是在此地就任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总统的职位,即使在让权给袁世凯之后还规定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临时政府必须设于南京,袁必须到南京就职,以节制其权力。但不久就被袁世凯发动的"北京兵变"为借口拒绝南下。而蒋介石总是以孙总理的信徒自居的,蒋定都南京无异于向世人表明自己就是正统的孙中山的继承者。
其二,蒋介石早年在上海发迹,混迹于十里洋场,上海是蒋介石经济上的依托--江浙财团的大本营,又是北伐军占领的最大城市,蒋在这里一呼百应,各项基础都很牢固。但无奈有众多的外国租界和列强权益,难免将来与"北伐"对象之一的外国列强发生瓜葛,故而不能作为都城,所以选择离上海最近的南京无疑是明智之举。
其三,南京也是六朝古都,加上蒋介石为江南人士,乡土乡情文化饮食,过去是江浙沪一体,同认大乡亲,家乡对于热爱故土的蒋介石来说也是很难割舍的。
其四,北方的北京当时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把持,张在1927年6月成立了安国军政府,担任了最高统帅陆海军大元帅,全国尚未被北伐军统一,定都北京尚没有条件。
蒋介石定都南京,是南京人的骄傲,而在1937年12月,"首善之都"却给南京带来灭顶之灾--被日军屠杀的平民和战俘多达30万人,仅被掩埋的的尸体就达15万具,发生强奸事件2万多起,焚毁房屋达三分之一!当然,把这个天大的罪名怪罪于蒋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因为南京是首都,因为日军要给中国人刻上羞耻的烙印,因为南京卫戍部队的浴血反抗,日军疯狂的杀戮更加变本加厉。李宗仁回忆录中曾有李宗仁极力想把南京定为不设防城市的记录,并埋怨蒋介石不纳忠言。其实,作为一国领袖和军事统帅,在首都不战而退是何其的羞辱!这作为与蒋介石并无赤诚的桂系首脑,此言是否有故意"拆烂乌"和陷蒋介石于不义之嫌也未可知。再说首都不设防并不一定就被日军善待,因为日军本来就是畜生,本来就不会遵循什么"国际法"和"日内瓦条约"的,那种指望日军循规蹈矩的幻想简直可笑之极。有人说,日军屠城是因为遭到了拼死的抵抗,是报复性的,这种侥幸心理的存在也是站不住脚的,泱泱大国堂堂首都,军队望风而逃无疑对我国军民的抗战士气、民族自尊乃至国际形象无疑都是致命的打击。再加上蒋介石的鲜明个性和民族气节,所以不组织南京保卫战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一方因为是首都就要拼死保卫,一方因为是首都就要屠城,南京人经历了世界上最惨烈最野蛮的蹂躏。如果蒋介石在统一全国之后定都北京,那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就不是南京而是北京了,俯拾即是的文物和古迹也早不复存在了。所以民国政府没有把北京作为都城也是北京人的大幸,所以说蒋介石在不经意中为北京人免入火坑客观上拉了一把。可见,意识形态并不是决定一切的。
二、毛泽东为什么定都北京而没有选择南京?
首先,一个地名往往不是单纯的地理名词,就像我们习惯把华盛顿作为美国的象征一样,而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含义,甚至就是政权或政府的代名词。南京在毛泽东的眼里向来是"反动政府"所在地,毛在革命时期提到的最多的人物大概是蒋介石,最多的地名大概就是南京了--当然都是以批判的口吻,最后是"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
其次,毛泽东的个性向来是不拾人牙慧的,尤其是生死对手的牙慧。更何况按照古代开国帝王大多不选前朝首都作为都城的惯例,(因为沿用前朝都城大多成为短命王朝,唯有清朝除外),精熟历史的毛泽东当然洞若观火,况且毛心中早有自己钟情的城市--那就是北京。
第三,毛泽东和北京有着超乎寻常的感情,早期毛泽东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在北大做图书馆助理员的时候,和李大钊有着师生之谊,并结识了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始祖陈独秀,他因此接触了诸如《共产党宣言》等一大批宣传马列主义的书籍,按他自己说,此后"在理论上。。。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可见北京对他影响之深;1919年12月毛泽东率湖南?张代表团(驱逐湖南督军张敬尧)来京时,毛泽东旧地重游,又受到李大钊的接济。此外,北京名胜古迹众多,这对及其喜欢历史的毛泽东也是有着很大的诱惑力的。
第四,30年后,北平又一次引起了毛的注意,那就是他此刻是以一个开国领袖的目光对北平的注视。其实,早在1948年秋的"九月会议",毛就有如果北平能够和平解放,就考虑定都北平的打算了。但当时战局瞬息万变,北平是否能保存完好还没有把握,因为当时盘踞北平的军队是阎锡山--非常顽固的一个人。
第五,基于国际安全、政治格局和经济建设的考虑。定都北京也考虑了苏联人的意见,也经过和苏联人的沟通,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北京北侧靠近苏联老大哥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进行政治活动和经济建设需要老大哥的援助,背后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鼻祖,当然是踏实的--当然什么都具有两面性,后来中苏交恶,也是变利为害了,这是后话。
第六,傅作义于1949年1月30日宣布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古都北平得以完整保存,所有名胜古迹都受到了保护,市民的生产和生活一切正常;再有,北平是共产党军队自北向南率先占领的具有影响的大城市,这和那年蒋介石自南向北北伐定都南京十分类似;另根据时任北平市长的叶剑英反映,许多民主人士都有把首都定在北平的呼声。可谓天时地利、天随人愿。
最后,毛泽东在1949年3月5日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移到城市,提出要进行广泛的城市经济建设。毛泽东干脆直接提出定都北平。他说:"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都定于北平,即日起北平改名北京。
定都北京无疑是北京人民的一大福音,城市建设和改造轰轰烈烈的兴起,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北京如虎添翼,尤其是在绝无仅有的优惠政策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千万市民的努力下,使北京飞速发展,申奥成功成为北京人的骄傲。
三、傅作义深明大义使北京免受战火蹂躏,古都得以完整保存。
傅作义,字宜生。二级陆军上将,曾任第三十五军军长、绥远和察哈尔省主席,第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华北"剿总"总司令等职。
傅作义是民国时期的一员虎将,更是一员守城名将。傅作义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加入阎锡山的晋军,在军阀混战中,因反击冯玉祥,固守天镇城有功而升任旅长,稍后在31岁就成为中将师长;1927年10月傅作义追随蒋介石与奉军作战,奔袭涿州成功后,率七千人固守涿州3个多月,打退奉军张学良部多次进攻,由此傅作义张学良二人却成为好友;抗战初期率军坚决抗敌并在怀柔取得大捷,后又在绥远进行抗战,晋升二级中将年仅40岁;傅作义在后期取得百灵庙大捷后又和八路军并肩作战,配合林彪取得平型关大捷;傅作义在日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又发挥自己所长勇守太原。。。。。。
以上表明,傅作义是一名爱国的民族英雄,又曾和八路军一起抗敌作战,是一名真正的军人。傅作义认为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自己是守城名将,又珍爱自己的名节,所以在陷入解放军的包围之后态度坚决,要守城到底。如果解放军万炮齐发,傅作义的大军和北平城的二百万市民以及文物古迹都会化成硝烟,灰飞烟灭。
傅作义完全可以服从蒋介石的命令,置北平安危与不顾伺机南下。那为什么傅将军最后抗命不尊,接受改编呢?
难道他果真忘恩负义的小人吗?非也。
其一,恰恰相反,傅作义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大仁大义的忠义之人,民族大义上毫不含糊。任职绥远期间,他宁可少收入70万元也不叫蒙奸德王利用税收勾结日本人,他初任军官期间,他能叫出全营800名官兵的名字,每逢年节都会给士兵应时的礼物诸如月饼粽子猪肉等。他并不是一个投机者、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一旦追随就会忠心耿耿,他敦厚的品行决定了他日后的作为。
其二,自己虽然远非蒋介石嫡系,但蒋介石待他不薄,远比一般异己超乎寻常的信任。因为傅作义"说软话,办硬事"的倔强性格也受到蒋介石的喜爱。蒋介石甚至因战功颁发给傅作义一枚河图勋章,并把自己的追云号专机摆在北平供傅作义调用(另一架是美玲号)。委派他固守华北东北咽喉,京畿大地,和曾经作为河北省会、一度归属直隶的燕北重镇,可见信任之深。
虽然他曾和共产党一起并肩打鬼子,但是他并不是共产党的朋友:抗战胜利后傅作义向毛泽东发报指责共产党打了内战第一枪;他曾从共产党手中经过厮杀夺回了张家口;他曾派轻兵偷袭石家庄企图暗算共产党中央。虽然蒋介石对他大部分时候委以重任并言听计从,但毕竟傅作义不是黄浦系,所以,傅作义被军统特务陈继承牵制,代所属的蒋氏嫡系青年军制造惨案而受过,提倡和平的原北平市长何思源举家受到暗杀威胁实际上是杀鸡儆猴给傅作义看,所以傅对蒋介石信誓旦旦的要他待机南下后封官加禄,实际要他做第二个张学良的企图洞若观火。总之,傅作义和蒋介石之间的恩怨情仇只有两人自己心知肚明。
其三,傅将军认为在共产党看来,自己是罪不可赦的人,因为战犯名单自己赫然有名,而且排行第31位,被称为"国人皆曰可杀"的人。他一旦投诚未必有好结果,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冒着三个死",一是蒋先生会法办他,二是共产党不饶他,三是部下从背后开他的冷枪。他想如果万一逃过一死,就退出军界卸甲归田去河套种地。所以他并没有日后升官发财的打算,他的和平之路完全是从大义计,从北平的200万市民和灿烂的文化以及文物古迹考虑。
其四,一贯干脆的傅作义在是否和平的问题上一再反复,优柔寡断,期间还曾要自杀。可见傅作义当时非常矛盾,连身为共产党的女儿都感到父亲心底在煎熬。到了1948年底,傅作义明察战局,日趋明朗。加之自己的爱将第35军军长郭景云被困自杀,加之有长春的先例--是被困为死城致使饿殍遍野或者被攻坚战把北平打碎,最后向郑洞国那样落个起义不是起义投诚不是投诚投降不是投降的尴尬境地,还是起码成为被北平人感念的人呢?最后直到天津陷落,傅作义方下决心。
这期间,蒋介石分别派了6次高官前来说项,其中包括国防部次长郑介民和他的二公子蒋纬国,甚至纬国捎来其父蒋介石的亲笔信,说傅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均被傅拒绝。
最后,连蒋介石也无计可施,只好任其主张,在电报里和傅作义坦诚相见:"相处多年,彼此知深,你现在厄于形势,自有主张,无可奈何。。。。。。"傅作义于1949年1月21日,在全军宣布接受和平改编。
傅作义的和平之举,使百年古都安然无恙,百姓不被兵火涂炭,文物古迹得以完好保存,北京才有光彩照人的今天。傅先生的善举功在千秋,永远缅怀他的不仅仅是北京市民。
回顾历史,追思故人,使我们更加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生活。先人们的民族大义对我们统一中华,抵御外侮,是极大的激励和鼓舞,也不禁使我们对漫漫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的是非功过陷入深深的沉思。
中国唐山 陈望尘 《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