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被片面解读了一百多年的理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4:44:12

一个被片面解读了一百多年的理论

[8676] (2010-01-27)

fieldset {width: 309px;border: 1px solid #990000;}legend {font-family: Arial,"宋体";font-size: 12px;font-weight: bold;color: #990000;}
早报导读 .c2{font-size:10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 .c3{font-size:12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8pt;color:#333333;} 本田制锁劳资仍未“解锁” 本田在广东珠三角的零部件供应商工人罢工潮迟迟无法彻底平息,谈判昨晚继续,今天可能再罢工。
中新天津生态城 轻轨计划已批准
断两截分两岸收藏 元代名画明年在台合璧展出
塞尔维亚爆冷 掀翻德国战车 [2010世界杯]
.c1{font-size:9pt; font-family:Arial,宋体; line-height:15pt;color:#333333;}A:link {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333333;}A:hover {TEXT-DECORATION:underline;color:#990000;} 伟哥━━让女人满足到底
肝病转阴——已成现实!
糖尿病—化糖清血新突破
白发脱发—看中医选国药

  阶级斗争及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之一,其中一个关键性的结论就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将近四十年来,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重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列宁也曾指出:“在欧洲各国,特别是在法国,在封建制度即农奴制度崩溃时随之而来的汹涌澎湃的革命,日益明显地表明了阶级斗争是全部发展进程的基础和动力。”毛主席也曾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共产党人领导工人阶级运用阶级斗争这个武器同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伟大的成果。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也领导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运用阶级斗争这个武器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结论遇到了问题,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困难,直到三中全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后才开始好转。进入新世纪后,胡锦涛同志总结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论。这个理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党的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这个理论还被写进了党章。但不容回避的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与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是有冲突的。建设和谐社会还要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及无产阶级专政这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不要了吗?这些问题是我们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为此,本文尝试用辨证唯物主义作指导,用科学分析的方法从源头开始重新审视阶级斗争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深入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阶级矛盾以及阶级斗争现状,探寻以往我们产生认识误区的原因,以便更加深刻地领会科学发 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科学内涵,更好地维护改革开放的稳定局面。

  一、 阶级与阶级斗争

  当年,列宁给阶级下过一个科学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正是由于一个集团(统治阶级)可以占有另一个集团(被统治阶级)的劳动,才导致不同的阶级之间在经济收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别,而在同一阶级内部,这些差别则比较小。由于在同一集团内部,各成员的经济、政治地位相近,他们也就存在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又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人们采取行动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政治斗争时,为了各自阶级的共同经济利益,同一阶级内的绝大多数成员都会有相同或近似的政治立场,不同阶级的成员则由于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缺乏共同的经济利益,也就有不同的政治立场。阶级的划分,对于革命者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处理阶级社会中的社会矛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并且成为了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

  在这里,列宁指出了产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关键因素:一个集团占有了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些集团之间基于经济利益的根本冲突就会产生矛盾和斗争。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公式就很清楚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W = c + v + m,在商品总价值 W 一定的情况下,工人工资 v(即可变成本)越大,资本家的利润 m(即剩余价值)就越小。即“工资和利润是互成反比的。资本的交换价值即利润愈增加,则劳动的交换价值即按日工资就愈降低;反之亦然。利润增加多少,工资就降低多少;而利润降低多少,则工资就增加多少。……资本的利益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剥削和压迫工人阶级,而工人阶级为了反抗剥削和压迫,就会起来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其它阶级社会的情况也与资本主义社会类似,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都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贯穿于整个阶级社会之中。

  然而,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程度和阶级斗争的方式以及激烈程度是不同的。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既有阶级斗争比较和缓的时期,也有阶级斗争比较尖锐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所处的十九世纪与当代经济全球化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就有很大区别;列宁时期的俄国与英、美、法等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状况也不一样;在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阶段,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阶级矛盾的特点与阶级斗争的方式以及激烈程度也都各不相同。

  在阶级社会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否认这一点就不符合历史的唯物论;但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都有各自的特点,各阶级之间矛盾的尖锐程度和阶级斗争的激烈程度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有时更加剧烈,有时则比较和缓,这是是矛盾的特殊性,否认这一点就违反了辩证法。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一个阶级矛盾最为和缓的时期。

  二、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既然在阶级社会中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那么这种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必然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产生影响。

  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各该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集中表现。这种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抗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阶级斗争,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尤其是在革命风暴和动荡的时期,都推动对抗社会的发展。……没有阶级斗争,就没有社会进步,而且被压迫阶级与剥削者的斗争越是顽强、越有组织,通常社会向前发展的速度就越快。”

  由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就应该运用阶级斗争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个结论在剥削社会的条件下已经被历史事实所证明。由于社会主义社会也是阶级社会,那么合理的推论就是:阶级斗争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也应该通过抓阶级斗争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按照毛主席所说的:“抓革命,促生产”,而且应该“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抓阶级斗争的结果也应该是“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然而,历史的事实却无情地否定了这一理论。我们国家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狠抓了十年的阶级斗争,甚至做到了“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结果却一点也不“灵”,不但没有把生产促上去,反而把国民经济拖到了崩溃的边缘。倒是三中全会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 纲”,改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大为改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这种实践结果是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所无法解释的。另外,按照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还要靠阶级斗争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那么怎样才能过渡到共产主义呢?难道一直在推动社会发展的阶级斗争到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那一瞬间就突然消失了吗?无论从实践还是在理论上,我们都可以明显看出传统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著名理论家胡乔木先生也曾批评道:“照这样推论,社会一旦消灭了阶级,失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根据,社会发展就似乎没有纲,没有动力,或者忽然有别的矛盾取而代之,成为纲和动力了。”下面我们暂且抛开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对一些阶级斗争的事例进行详细的剖析,就可以发现其中的奥秘:

  在资本主义社会早期,“最初是个别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个别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他们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如果我们只是看这些阶级斗争行为本身的话,很明显,它们的直接后果都是对社会财富和生产资料的破坏,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事实上,我们如果对工人阶级的各种反抗斗争(包括后来出现的有组织的罢工、起义等)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它们的直接后果也都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曾多次爆发了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它们都对生产力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些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本身也都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正如易中天教授所说的:造反起义“对于我们民族都是灾难深重。生产活动大面积停止,人民群众大批量死亡,文化遗产大规模破坏,国家局势长时间动荡。在官兵和起义军的战斗中,双方往往都会荼毒百姓,滥杀无辜。黄巢见人就杀,逢人便砍;张献忠杀人如麻,血染江河;太平天国则至少让大清人口减少上亿。实际上,哪一次战乱不是让普通民众析骨为炊,易子为食?又有哪一次动荡不是使中华大地人死如林,骨积如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也曾出现过几次“太平盛世”,而在这些盛世时期,都是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对社会矛盾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主动采取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如:汉朝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主动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基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考虑,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在这些阶级矛盾比较和缓的时期,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定,生产力发展也比较快。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是起破坏作用的,而且阶级斗争越激烈,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就越大,这是阶级斗争这种矛盾运动的普遍现象。但是,为什么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会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呢?它又是怎样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呢?让我们继续进行分析:

  ①. 阶级斗争是怎样促进生产力发展的

  下面是几个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例子:

  工人罢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见的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它导致了生产的停滞,给企业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样就迫使资本家必须在适当满足工人的要求与武力镇压之间做出选择。如果工人罢工的组织工作比较好、斗争的策略比较适当,让资本家觉得后者的代价更高,资本家就会被迫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让步。使得工人们在工资或生产条件上得到一定的改善,进而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如我国在上世纪初的广州机匠大罢工:“一九二一年六月十四日,广州机匠万余人罢工。要求增加工资,减少工作时间。罢工时与粤汉、广九、广三三条铁路上之机匠一致行动,经当地政府调停,结果,加工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有的时候,工人阶级还会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来争取自己的利益,如马克思提到的:“英国工人阶级经过三十年惊人顽强的斗争,利用土地贵族和金融贵族间的暂时的分裂,终于争得了十小时工作日法案的通过。这一法案对于工厂工人在体力、道德和智力方面引起的非常良好的后果”。这些斗争的结果是改善了劳动者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就间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农民起义,用暴力反抗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有的时候,农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统治者,取得了胜利,或者虽然农民的暴力反抗被统治者镇压下去,没有取得胜利,但剧烈的阶级斗争还是让统治者感到了恐惧,他们从中汲取了教训,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这样,这些阶级斗争尽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最终还是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易中天教授所总结的:“农民起义的最大好处或者说历史功绩,就是能够促成王朝的更替。新王朝由于畏惧造反忌惮灭亡,往往在建国之初实行较为开明的政策,放松钳制,减轻剥削,收敛贪欲,与民休息。”

  当然,也有的时候被统治阶级的反抗被镇压了下去,而且统治者并没有从中汲取教训,这时,尽管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反抗动摇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为以后的进一步斗争提供经验和教训,打下了一个更好的基础,但阶级斗争本身对生产力的破坏是严重的,它也不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出:阶级斗争这种用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手段之所以有效,是由于阶级斗争对社会财富和生产力造成了破坏,而这些破坏给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统治阶级带来了更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从长远的角度看,他们并不愿意让阶级矛盾激化而导致被统治阶级反抗和斗争,恩格斯也曾说过:“企业规模愈大,雇用的工人愈多,每次同工人发生冲突时所遭受的损失和困难也就愈多。因此,工厂主们,尤其是大的工厂主们,就渐渐感染了一种新的精神。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些明智的统治者也都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应该说。统治阶级迫于阶级斗争的压力而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这才是阶级斗争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

  我们应该看到,阶级斗争尽管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社会向前发展,但它在斗争的过程中所伴随的对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对生产力的破坏则成为必不可少的沉重代价。

  基于这个原因,被统治阶级也不愿意随意动用阶级斗争这个武器。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高,用阶级斗争(尤其是剧烈的阶级斗争)的手段处理问题带来的代价也越大,他们的革命意愿也就越差,所以我国当年的革命老区都是比较贫困的地区,富裕国家的工人群众也不太愿意革命,为此,恩格斯在1858年也曾说过:“英国无产阶级实际上日益资产阶级化了,因而这一所有民族中最资产阶级化的民族,看来想把事情最终导致这样的地步,即除了资产阶级,还要有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自然,对一个剥削全世界的民族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道理的。”

  ②. 阶级斗争对社会变革的推动

  从历史上看,过去所有的阶级社会的变革——无论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还是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社会变革即将发生时,生产力的水平发展到了更高的程度,与此之前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而滞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导致阶级矛盾加剧,新兴的各阶级(也包括新兴的剥削阶级)与旧的统治阶级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并且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社会就不得不进行变革了。在这种时候,新兴的各阶级还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利来推动社会变革,落后的统治阶级也不会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还会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维护自己的统治。正如毛主席所说:“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这也和扫地一样,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在这种情况下,剧烈的阶级斗争就不可避免了,新兴的各阶级(也包括新兴的剥削阶级)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推翻旧的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松绑。这样,阶级斗争就成为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正如列宁所指出:“没有一次向农奴主阶级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不是打退了拼命的反抗才获得胜利的。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才在比较自由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我们国家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也是这样,“由于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剧烈的阶级斗争毕竟对社会财富和生产力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产生了巨大的损失,对以后的生产力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保证社会变革的条件下,阶级斗争的剧烈程度越低,生产力发展的后劲也越大。这一点可以从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中得到证明。英国在把查理一世国王送上断头台后,又经历了许多反复,最后通过光荣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有些人认为英国人比较保守,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进行了妥协,革命不够彻底。但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尤其是后期)让社会避免付出巨大的代价,从而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大。相比之下,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更加激烈,但它同时对社会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更大,导致了长时间社会动荡,影响了 生产力的发展。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相对和缓的英国的社会变革方式比法国更好。基于同样道理,我国在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采取了赎买政策,避免了社会的动荡,避免了对生产力发展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具有两面性:

  首先,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作用是阻碍与破坏而不是促进,这是它的直接后果。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实质上是人类阶级社会内部的一种内耗,它把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人的精力消耗到了人与人、阶级与阶级的争斗上,而不是用来促进生产的发展,这种内耗显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利,而且只要有阶级斗争,就会破坏生产力,阶级斗争越剧烈,造成的损失也越大。因此,阶级斗争是破坏社会财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力作用的普遍规律。

  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阶级斗争也是在剥削社会条件下社会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这是因为:在旧的剥削社会条件下,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和压迫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如果被统治阶级不进行反抗,他们就没有活路,也就更谈不上发展生产力和社会进步了。实际上,他们都是被迫奋起反抗,用阶级斗争这种手段来争取自己的权益,进而间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变革时期,新兴的各阶级也是被迫采取剧烈的阶级斗争方式来推翻旧的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松绑。也正是在这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阶级斗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阶级斗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被统治阶级没有政治权利,不得不采用阶级斗争的手段来达到缓和阶级矛盾的目的,不得不采用破坏生产力的方式来达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是剥削社会的一个悲剧。阶级斗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它对社会生产力造成的间接后果,是阶级斗争的副产品。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个结论仅仅是在被统治阶级的反抗取得某种程度的胜利这种特殊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我们不应该把这个从剥削社会条件下总结出的规律不适当地扩大到社会主义社会,把矛盾的特殊性当成为矛盾的普遍性。

  三、正确认识当前的阶级状况,努力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

  过去由于我们没有辨证地看待阶级斗争,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到了社会主义这个阶级矛盾比较和缓的时期,仍然在传统的阶级斗争理论指导下,沿用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试图继续用阶级斗争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人为地激化了矛盾,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难以得到改善,我们应当牢记这个深刻的教训。在很多情况下,采取拉的方式,就会产生朋友,而用推的方式,也会造成敌人。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地引导各阶级(或阶层)相互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促进他们之间的团结与和谐,即使出现了矛盾,也要去努力缓和与化解,防止矛盾扩大,尤其应该防止形成整个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对抗,尽可能地调动各阶级(或阶层)的积极性,让他们都愿意为 我们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

  然而问题是,我们试图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的努力是否可行呢?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在于:

  1. 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当前,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与解放前也有了本质的区别,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具备了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的客观条件。

  ①. 阶级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现在与解放前相比,阶级被进一步分化了。用梁晓声先生的话说,就是“对于中国而言,生产力正在摆脱落后,经济基础正在摆脱虚弱,商业时代正方兴未艾地孕熟着,阶级正日愈加快地分划为阶层……”。

  阶级被分化为阶层的原因首先在于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时代,社会分工更细,形成了更多、更小的群体;其次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企业竞争的空前剧烈,产生了利益多元化。剧烈的竞争使得在同一阶级内部(如同行业的各老板之间)的矛盾可能远大于不同阶级之间(他们与本企业的员工)的矛盾。而在同一个阶级内部,他们的经济收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差距大为增加(如:一个万人企业的老板和只有十几个员工的小老板);而在不同的阶级之间,他们的经济收入、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等方面有可能还比较接近(如一个大企业的中层雇员和一个小企业的老板)。目前,同一阶级内不同成员的经济利益已经发生了分化,并且还在持续不断地分化着,这些成员之间的政治态度也 产生了很大区别。第三是随着生活的逐渐富裕,人们的追求日益多元化,人们的行为受经济利益支配的程度也在逐渐降低(志愿者的大量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使得划分阶级的基础也发生了动摇,加快了阶级的分化。实际上,在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阶级的分化,整个阶级之间的对抗已经难以发生,阶级斗争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激烈了。梁晓声先生甚至认为:“由阶级而细分为阶层的社会不再发生阶级斗争。”

  ②. 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的政治基础

  马克思之所以强调阶级斗争,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劳动群众没有经济和政治地位,更不掌握政权,不得不采取阶级斗争这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经济和政治权益,阶级斗争的结果也确实能够间接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的时代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已经翻身获得解放,当家做了主人,为缓解阶级矛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在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有许多正常途径可以反映自己的诉求,完全没有必要通过破坏生产力的方式来迫使对方让步,完全没有必要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即使有些矛盾(具有对抗性质的)必须采用斗争的方式来解决,也应该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在法律的框架内加以解决。而且,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合法渠道解决纠纷和矛盾的方式会更加容易和便捷,更加有利于缓和与化解各阶级(或阶层)之间的矛盾。

  ③. 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的经济基础

  我们再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公式:W = c + v + m 就会发现,如果仅仅从静态的分配来看问题,假定商品总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工人工资与资本家的利润成反比,不同的阶级间自然是充满矛盾的,而且不可调和;不过,我们不能总是用僵化的、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问题。现在的事实是,商品的总价值是可变的:如果工人没有劳动积极性,就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如果销售人员没有积极性,商品的销售额就会减少。反之,劳动者有了劳动积极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商品的总价值就会增加。如果W 变大了,v 和 m 也会随之变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把蛋糕做大”,这会使每个阶级(或阶层)的收入都有所增加。这样,资本家和工人就有了利益的一致性,这就是通过发展来化解不同阶级(或阶层)间的矛盾的经济基础。实际上,在不同的阶级(如资本家和工人)之间,他们既存在矛盾的一面,也存在利益相一致的一面。恩格斯在晚年时也曾说过:“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虽然通行的教科书里没有明确提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工厂主靠对工人进行琐细偷窃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事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再使用这些低劣的谋取金钱的手段”。尤其在现代化的生产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团队合作,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必须共同完成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的整个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大家不齐心,互相拆台、对抗,导致商品卖不出去,企业亏损甚至倒闭,大家都会遭殃,而合作会使大家都得利(尽管可能有多有少)。在处理不同的阶级(或阶层)间的矛盾时,我们要把发展放在首位,一方面通过发展生产力把蛋糕做大,来化解矛盾,使整个社会更加和谐;另一方面又通过分配的更加公正公平、矛盾的缓解、社会的更加和谐,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最终进入一个和谐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事实上,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也更高,劳资双方的一致性也随之增加。共同利益的增加也使得阶级矛盾大为缓和,这样,阶级(或阶层)间的矛盾就会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渐减小。我们还可以推断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不断深入,各阶级(或阶层)间的矛盾将越来越小,直至共产主义,阶级被完全消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也随之消亡。

  2. 缓和与化解阶级矛盾的主观条件也已经具备

  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一直有讲究以“和”为贵,主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优秀传统。这也为我们努力缓和与化解各阶级(或阶层)间的矛盾提供了比较好的思想基础。在是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以后,以人为本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国内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和奋斗目标,这就使我们具备了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观条件。

  既然缓和与化解阶级(或阶层)间的矛盾的主、客观条件都已经具备,我们就不应该、更没有必要继续采用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处理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了。虽然矛盾双方对立的统一,或者说和谐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且和谐也不能完全消除矛盾和斗争——只要有矛盾存在,就会有斗争,旧的矛盾化解了,还会产生新的矛盾。但关键在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和谐而不是斗争。我们不应该主动激化矛盾,而是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要求,通过各种方式来不断地缓和与化解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

  四、结论

  一百多年来,我们在阶级斗争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解读是不全面的、有偏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 只关注到了在阶级社会中始终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一矛盾的普遍性,却忽视了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方式以及激烈程度是有变化的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更不应该在社会主义这个阶级矛盾比较和缓的时期还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人为地激化矛盾。

  ②. 只强调了阶级斗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方面,却忽视了阶级斗争抑制生产力发展和破坏社会财富的另一面,忽视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一结论仅仅在旧的剥削社会时期的某些特殊条件下适用,而且还把在旧的剥削社会时期被剥削阶级用来反抗剥削阶级的手段——阶级斗争错误地运用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把矛盾的特殊性当成了矛盾的普遍性。

  ③. 没有认识到阶级斗争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阶级斗争是我们在剥削社会条件下不得不运用的手段,它的作用是被用来反抗剥削阶级的统治和打碎旧的生产关系的枷锁,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就应该被抛弃了。

  ④. 只重视了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的一面,却忽视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共同利益的另一面,更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发展生产来努力扩大各个阶级(阶层)之间的共同利益、减小矛盾。

  ⑤. 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对社会主义社会时期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特殊性没有给予充分的认识,忽视了对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识到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会更加分化、细化,作为整个阶级之间的对抗已经不存在了,没有认识到阶级矛盾在逐渐减小,阶级斗争也会逐渐减弱。

  这些思想认识上的偏差使得我们党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历史新阶段后,没能及时地转变角色——把自己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由利用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来推翻旧政权、打碎旧的生产关系枷锁转变为努力化解阶级矛盾巩固政权、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心任务也应该由政治斗争转变为经济建设,促进国家的全面发展,为全体人民造福。由此所产生的教训也是我们今后必须牢记的。

  根据阶级斗争对生产力发展影响的分析和几十年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及教训,我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中,尽管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而且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强弱程度还会出现起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阶级的变化总趋势是逐渐被分化和细化,阶级矛盾的变化总趋势是逐渐减小,阶级斗争的变化总趋势也是逐渐减弱;这种趋势将一直持续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被完全消灭,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这种破坏和阻碍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因素彻底被消除。

  当前,我们要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认真领会其科学内涵。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意味着我们党从理论上彻底地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直接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消除这种障碍,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为全体人民造福。我们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对待我们当前社会所残存着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缓和与化解而不是激化这些矛盾,是弱化而不是强化这些斗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和谐促发展,用发展促和谐,最终形成和谐与发展的良性循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彻底消灭阶级,实现我们伟大的理想——共产主义。

  蔡元明《联合早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