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炎 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9:32:47
三   炎 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
智怀 王少农 三 炎 平: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
 
  题记:2009年10月30日,王少农拜访了传统文化学者炎平老师,向炎平老师请教和谐文化的渊源,学习儒学的方法。炎平先生是和谐文化的传播者,主要谈了两点:一、和谐是善的真理。二、学习儒学的诀窍是去信仰。炎平老师自白说:"自幼生活在曲阜,亲身感受着儒家文化的古风流韵,对于儒学,对于先师,内心是非常留恋的。"他谦虚地说其著作"由当代儒家学子集体撰写"。我们趁此机会,表达对圣城曲阜的仰慕,对圣城礼乐文化促进会、孔氏宗亲网、华夏复兴网、木铎论坛的问候,对所有正在为复兴中国文化努力工作的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王少农:炎平老师,去年端午节我们在北京电视台做汉服文化的节目时有过愉快的合作,这次想请您谈一谈和谐文化与传统信仰。请问:为什么说和谐是善的真理?
  炎 平: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她就是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伴随着真理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善,和谐而美好,能带给人幸福;一种是恶,表现为残酷的争斗,最终把人引向深渊。真理是判断善恶的唯一标准,顺应者即是善!违背者便是恶!真理面前善恶分明。善的力量生成和谐文化,恶的力量产生斗争文化,两种文化分别控制着人的大脑,决定人的命运,影响着国家与社会。两种文化此消彼长,相互对抗,又相互渗透。当善呈优势的时候,社会就能够健康发展,人类生活和平而安定,邪恶的东西躲藏起来,不敢见人;当恶力占据了上风,社会就会动荡,战乱不息,恶势力在世上横行,好人倍受屈辱,生计艰难。人类在远古时代曾经生活在同一个大家庭中,后来才逐渐分散到各大洲。来到东方的人带来的是和谐文化,因为他们勤奋开拓,较早开始建设新的家园,摆脱了内部的纷争。斗争文化随后散布开来,四处侵占他人果实,引发了不息的争斗。和谐文化总是要保护自己而斗争文化总是在不停地扩张。斗争文化初期发展非常缓慢,因为战争太过频繁。当各种力量逐渐平衡之后,社会进入冷战阶段,物质追求和战争技术会快速发展,带动起整个社会的生产。表面上好像很繁荣,看似"进步"得飞快,可一旦力量失衡,随即又会爆发生新一轮的战争,很快就会再次衰落下去,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惨。和谐文化的发展则是稳步前进的。因为内心和谐的人追求利益的动力不如斗争者那么强烈,面临矛盾时也不像斗争文化那样你死我活,不会大起大落。和谐文化符合真理,尊重自然规律,与宇宙运行保持一致。所以和谐文化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如果没有外来恶力破坏的话,都能稳步发展繁荣起来,民众生活非常富裕幸福,就像唐代时的中国社会。幸福、富裕、和平是和谐社会的特征,和谐文化充满了希望。斗争文化再发达,等待它的也只能是灾难。有人计算过核武器的破坏力,惊人地发现,万一爆发核战,人类以及其他绝大部分生物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死亡。因为现有核弹的数量足够能毁灭地球五十次,爆炸后产生的毒雾将破坏大气层,窒息所有的生命。地上寸草不生,城市化作尘埃,地球一片死寂。那么可怕的结局!渴望和平的人们要与发动战争的人一道毁灭,谁也逃不掉。据说操控核战的控制器就像一台笔记本电脑那样大,时刻携带在超级大国元首的身边,随时可以启动。只要轻轻一按,整个地球将瞬间毁灭。俄国人声称,除了核武器之外还有威力更大的新式武器。美国人说,只要一克最新研制的病毒就能让一个国家所有人全身糜烂而死,无药可救......这就是斗争的下场!斗争文化主导世界,人类即使不被战争毁灭,前途也是一片黑暗。环境污染已很难治理,癌症、艾滋病和一些可怕疾病频繁发作,能源消耗殆尽,臭氧空洞快速扩大,赤潮频发,雨林消失,全球变暖......平时我们可能感觉不到,等一旦觉察到了,一切就都来不及了。生存还是毁灭?人类面前有两种选择。要生存,现在只有一条出路,最终解决人类危机的方法只有这一个,那就是用和谐文化取代现行的各种非和谐文化,用善代替恶,以消除斗争,彻底纠正自取灭亡的观念与行为,全面改变命运。这是唯一的希望所在。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斗争文化用技术和财富迷惑了世人,使和谐文化受到极大的伤害,善恶失去了平衡。人类首先要做的是恢复和谐,然后才能发展弘扬。人类最古老最伟大的和谐文化是什么?是儒家文化!"儒"字的本来意思是人在观测风雨,与上天对话,引申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谐文化主导社会的标志是儒家文化恢复和发展起来,重新指引社会进程。中国是和谐文化的故乡,许多东南亚及世界上的和谐文化是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历史上儒家文化很少被强行中断过。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短短十五年的时间就被起义军推翻了。清末西方入侵,是借着国内的民族矛盾,联合多国力量连续冲击,最终造成了百年的磨难。三代人的苦难迫使人去盲目选择,向看似繁荣的西方求教。中国为了富强,引进过各种斗争学说,结果是一次又一次地失败。民众渴望安宁,厌恶动乱,但是抛弃了儒学到哪里再去寻找真正的和谐呢?儒学如果能够在中国重新恢复起来,联合所有善的力量,共同抵御住斗争文化的挑战,中国和世界就有可能获得最终的和平,我们内心的种种困惑也能得到完美解答。如果我们希望生活美好如意,幸福不会离去,恶势力不再破坏我们的家庭,恢复儒学这条路就要走一走。走一步就有一步的成绩,坚持走下去才会成功!
  王少农:人类走向和谐,这是注定的。造物主创造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和谐的。造物主给我们的是和谐的创造,我们领受的是创造的和谐。我们既然领受了创造,那么就配合这和谐。用和谐参与创造,这样我们都是创造者,人与神在和谐这救恩里合一。是我的"和谐神学"。我们不能说:"不和谐的也要和谐",但我们要知道,"不和谐的会消失,不和谐的会被淘汰",因为只有和谐才能运动,和谐才有生命。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法则,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大能与慈爱。和谐给人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给人以善待自身的勇气与心态,让人活出应有的样子,所以我说和谐体现了上帝的旨意,祂让人爱自己。同时体现了国家的关怀,是国家成熟的标志。不仅搞经济,更要关怀人心。"以人为本"。国家关心我们的内心世界,提供精神支柱,这是何等伟大的国家!最低层次的国家不能保证人的安全与温饱,较高层次的国家能保证人的安全与温饱,最高层次的国家关怀人的内心,是心灵的国度,信仰的家园。从1989到2009,20年间,国家在崛起,国学在复兴。我们被关怀,有了幸福感。尤其是1999到2009,这10年间复兴很大。复兴是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复兴的目标。国家要和谐,国学要复兴。并且正在复兴,走向和谐。我把国学复兴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阶段,即1989到1999,这10年我们努力克服"全盘西化"的弊病,重新肯定中国文化,树立民族信心。很多中老年知识分子对此作出了贡献。当初那些提倡"全盘西化"的人不得不承认中国文化自有其价值。西方的文化也好,"自由民主"的政治理念也好,都不适合中国。我们需要的是西方科技,不需要西方价值观,更不需要西方生活方式。这些硬话现在在我们敢说,在当时敢说硬话的人没几个,所以那些有良知、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很可贵,没有他们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全盘复兴"。从"全盘西化"到"全盘复兴",我们都是亲历者,要珍惜。国学复兴的第二阶段是兴起阶段,即1999到2009,这10年诸子百家都得到很好的提倡。很多朋友、老师对国学的普及与深入做出了很大贡献。政府、大学、民间,已形成良性互动的大气场。不过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国学会一下子"火"起来,这是时代需求,中国人在认祖归宗。以前是小心翼翼,现在是正大光明。国学复兴不仅仅是国学复兴,其实是民族精神的复兴。国学不仅仅是学术意义的国学,更是民族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国学为什么会"火"起来,很简单,我们的民族精神之火正在熊熊燃烧,并且永不熄灭,因为他是生命之火,信心之火。国学是我们民族的灵魂,魂不可丢,国不可亡。只要中国在,人类就有希望,天下就会太平。为什么?因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和谐。国学的复兴取决于国家的帮助与引导。国学的复兴就是国家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就是民族的复兴。国家现在提倡"和谐",这是我们复兴二十年来结出的最大胜利果实。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核心,最好的理念。和谐就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不讲别的,就讲和谐。和谐理论为中国文化找到了方向,找到了出路。原来从孔夫子到现在,我们想要的就是和谐。和谐是国学复兴的大总结。现在到了国学复兴的第三阶段,亦即最佳阶段,信仰阶段。中华民族从此走向信仰,从此回到信仰,从此不改变信仰,从此依靠信仰,我们的心踏实了,生活安定了,人类走向和谐,走向光明。以前是恢复理念、普及知识,现在即将深入灵魂。从此以后,我们要不放弃信仰。其前提依然是学习传统,包括学习西方。但我们的重点已不再是知识性的学习,而是灵魂性的学习。不是学知识,而是招魂。我们招的不是别人的魂,是招自己的魂,请黄帝、老子、孔子帮助我们认识自己。无论何时,传统文化的学习、包括儒家文化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是重建信仰的前提。炎平老师,请您谈一谈学习儒学的方法。
  炎 平:信仰儒家文化的朋友在学习中可以达到三重境界。第一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重:"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第三重:"无终食之间违仁。"第一重境界需要恪守和谐大原则。完善自我,宽容谦让,不去触犯人,自己感到窘迫的事情绝不有意地转嫁给别人。这样能够得到很多尊重和美誉,身边会有很多挚友,内心幸福,遇到逆境也能从容度过。第二重境界是儒家贤达。能够领会先师的微言大义,并在行动中实践和发扬之。积极入世,担当社会责任,不仅完善自我而且能引导他人,培养青年人,影响社会。第三重境界则需要经过艰苦的磨练与长期的考验,让传统规范与自己的意识融合在一起,不必刻意追求,自然而然地能达到仁和与中正。这是最高的生命状态。普通人大多认为儒学只是一种学说,学习是唯一的门径,其实不然。只有真正的儒家学子才懂得,儒学其实是信仰,最好的学习就是信守。不真信与真爱,学习一辈子到头来也是一场空。的确有不少人是通过学习成为儒家信仰者的,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中被经典感召,产生了信仰心,掌握了学习的诀窍。但多数人没能找到诀窍,只是泛泛地读,收获一些皮毛。历史上有很多"皓首穷经"的人,学了一辈子,头发都白了,结果还是不懂什么是和谐,心中感受不到快乐,总是与苦闷和失落为伴。我们现在学习儒家文化一定要吸取这些教训,从开始的时候就明确学习的法门,不要再走这些弯路。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飞快,压力巨大,懂得珍惜时间就能做更多的事。学习儒学的诀窍就是信仰!了解了儒文化的本质之后就不要再犹豫,静下心来信守和谐,明心明德,守衷行道。和谐的本心就是自己的真心,郑重地感受一下呼吸和心跳,确认自己的心念就在眼前,用心在看,用心在呼吸,外界的一切都只是外在,由我的心来把握和感受。逐渐地会感觉到眼前一片明净,外界事物不能再扰乱自己的思绪,胸中意识不再游离到身外,没有一丝的浮躁之气。这时尝试向自己的心里输入经典文字。首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学的恕道,是修身的第一步。将它的意义铭刻在心头,经文显示在眼眉前面,与外界接触时则透过眉额前面的这行字,遇事交往时也将其展现在眼前。看到这句话闪烁着光彩,保护着自己的眼睛,照亮躯体,躯体渐渐变得透明纯净。这时言语和行动都会是和谐的。不冲动,不浮躁,庄重而安详,优雅而从容。有了这种感觉后,自己就拥有了和谐之德。心气平和,从容不迫,无忧无虑,胸中澄澈舒展,幸福而淡定地徜徉在明德之光中。需要行动的时候,这句话会化作一股力量,从眉间传输到手臂和躯干上,像一股暖流支撑着自己。做到之后,修养境界会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逐渐上升到第二重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这是儒学的忠道。眼前的经文在行动中转化为力量,输送到四肢后,身体仿佛有一股暖流游动,充实而温暖,充满活力。躯体圆融灵动,不僵硬,不浮躁,动静不离于心。这是人性的力量充实了,可以发扬,传播,为家庭谋来幸福,为社会奉献和谐,为国尽力。修养完善了,开始入世行道,努力推行儒家精神,抵制不和谐的事物,成就一番美好的事业。第三重境界:"无终食之间违仁。"这是儒家修养的极至,只有永恒信念的人才能做到。这时心中的本性会与眉间的信念完全融合为一体,心愿就是信念,整个身心就是和谐文化的结晶。言行举止完美光明,如美玉一样光彩照人,一举一动给旁人带来美好感受,带给人希望与幸福。个人与伟大事业融合在了一起,与最美好的理想道德同在,超越世俗利禄,不受一丝非和谐事物的干扰。人生完美,价值实现,身心沉浸在大快乐之中。信仰是儒文化的诀窍,得到这个诀窍就一定能够成功。自身所取得的成就决定于信念的力量和智慧天赋。信念越有力,越坚实,收获就越多;智慧体能等天赋越好,取得的成绩就越大。同样坚定的信念,智慧较优秀则成功更快捷。同等的天赋,信念越坚定收获就越丰富。先师智仁勇三达德兼备,超越时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大孝至爱,全智全勇,却又不脱离日用常情。大雅如俗,大智如庸,从容中道,出一言万世传诵,举一行万民景从。儒家有复圣颜子,亚圣孟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四位圣人亦达到了这个境界。经典记载,远古圣贤伏羲、黄帝、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他们以身显道,处于和谐的极致,与天地并立,与日月同明。只要遵循他们指引的方向行进,人类就永远拥有希望。普通天赋的同道只要具备同样的信念,用智慧、勇气和生命来维护民族尊严,把一生献给儒家事业,同样能为儒学争得崇高的荣誉,接受人民广泛的爱戴,成为万世楷模。拥有真心,步入儒门。接下来将是学习充实的过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皈依和谐文化之初,社会和同道们对我们都还不够了解,但是只要用正确的方法自修自学,不断完善知识与才能,很快就能够得到接受与敬重。学习是进步的坦途。信仰心建立之后,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儒家学子应系统地学习儒学义理。儒家典籍汗牛充栋,从何处着手呢?可以用"攻两头"的方法。一头是源头,其载体是经典。儒家经典有十三部,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其中要首先学习的有四部分,就是大家都知道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学习的顺序是先《大学》,后《中庸》,再《论语》,再《孟子》。《四书》是学习儒学义理的起点和总纲,领会《四书》就能步入儒家门庭。同时要读些当代儒学的宣传资料,因为儒学是时学,儒家要与时同行。必须体现时代的气息。我们推荐几篇生动浅明的文章,主要有《洙泗新声》、《儒学文化价值今识》、《圣道之思》、《孟子梁惠王章旁释》等。当源头活水与时代脉搏会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与圣贤遥相呼应了。生命中来自人类本真的善性与和谐就会被激发出来,回归宇宙真理,获得无穷力量。自我完善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今后的道路还会再迷失吗?具备了信仰之心,初步掌握了义理,然后是实践历练的过程,做儒家学子应该做的事情。儒家学子在一生中应当至少两次到圣城拜祭先师。第一次为明志。皈依圣门之初,到儒家圣地去亲身游历一下,瞻仰圣像,在圣墓前庄严宣誓,立志以弘扬大道为己任。第二次是告慰。在人生暮年之时,回到圣城,再次拜谒圣墓,亲口告诉先师,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名儒士应负的使命,没有辜负他的嘱托,先师就会允许我们与历代圣贤为伴,进入永恒世界。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每年春秋季节要去参加祭祀先师和历代圣贤的释奠礼。在传统节日和每月的初一、十五也应礼拜、供奉先师和自己的先人。遵守儒家日常规范,随时将自己的心得和宝贵信息传递给其他同道。参加儒学活动之时要熟悉一下"三合""五成"等知识。这是民间儒家信仰的财富,被称为儒学复兴的"珍宝"。儒家文化在宏观上有三种统合,可以保证文化传统的纯正,即"三合":"圣贤合德"、"庙宇合情"、"学理合志"。圣贤品格是学子修身的典范;庙宇道场是同道心灵境界的塑模;学理大义指明学子奋斗的方向。儒学是生命之学,学儒学就是学做人,人人可以成圣贤,人人必须学圣贤。儒家注重礼,庙宇是礼仪的场所,用来塑造诚敬之心、神圣之情,信仰需要神圣的氛围,那里也是学子悟道的宝地。传递真理的载体是经典和学理,"志于道",就是要领会经典义理和师长的教诲以确定前进的方向,树立自己的宏伟理想,人生目标得以明确。"五成"是五种保证信仰在生活中确立的条件。即"圣、言、礼、心、福"。日常生活中更需要物质文化的寄托。儒家自然要有先师的圣像、圣物等供人瞻仰,简称为"圣"。活动中必不可少地要有言语信息。诵读经典,宣讲祭文,各种场合需要表达情感的贺词,祝福词等都不可缺少,简称为"言"。庄重得体的礼仪体现着儒家特有的文化传统。古礼中有揖礼、叩拜礼;新礼有五拜礼、"鼎礼"等,共同组成了"礼"。没有正确的心态就无法实践信仰,我们要发自内心地敬爱民族传统,无论是行礼还是读经,都需要一颗诚敬之心。服饰的"服"谐音为"福"。指儒家学子应该有自己的服装,礼仪佩饰。如徽章、像章、"儒襟"和各样吉祥饰物,可以表明身份,增添福气。儒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供智慧驰骋的天地。儒家经典读之不尽,走进儒学就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个和谐和美的世界其实就在我们的心中,有缘人自会识得至宝。当我们找到自己的彼岸后,一定记得要与自己的亲友们一起分享。
  王少农:感谢炎平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儒学课。经您的讲授,我们知道了儒学是和谐的力量,学习儒学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无终食之间违仁"这三重境界,忠恕与仁爱之道是先师留给我们的普世价值观,要继承。您为我们介绍的民间儒家信仰"三合"、"五成"的知识,值得大力推广、践行。让我们在先师的圣灵引导下恢复信仰,完美我们的人生。谢谢炎平老师。
关键字: 儒学 信仰 声明: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 乌有之乡    http://www.wyzxs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