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法与外语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9:28
 外语教学法在国外也称语言教学法。究其原因,在于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根本问题是人类如何学会语言的。外语教学法与本族语教学法虽属两个范畴,却有血缘关系。尤其是在具体方法方面,两者互通领域更大。任何具体方法,一旦应用于外语教学,必会反映本族语文化的特点。同一具体方法应用于不同民族相同的目的语教学,也会反映本族语民族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是吸附本族语习用方法的结果,属文化继承。所以具体方法也有继承性,继承性体现传统的真谛,所以具体方法的传统,犹如文化传统一样,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加以分析。
  我国古代的主要教学方法有:熟读、精思、讲解、问答、温习等,这些教学方法相辅相成,构成了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教学法体系。
  
  1.熟读
  古代教学,特别重视熟读。朱熹说“读得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说明熟读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基本方法。不但熟读,而且要求背诵。书院和私塾里,常常要求学生当堂背诵,元代程端礼给程氏家塾订的制度是:“每大段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诵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可以说,熟读,背诵是古人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
  反观本世纪以来从国外引进的外语教学法,无一将背诵这一基本方法排除在外,但我国传统的背诵方式最大的缺点是摒弃理解,学生毫无自觉练习,背诵得不到教师的任何帮助,纯属死记硬背,事倍功半,且背诵材料过多;读的都背,学生负担太重。因此改革实践中的背诵法,应继承我国语言教学法中全文背诵和温习性背诵的优点,摒弃单一死背与背诵过多的缺点。
  
  2.精思
  古人不但要求背诵,而且要求深入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朱熹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继之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子大全:读书之要》)为什么要精思?清人戴震说得好:“人之间学犹饮食,则贵其化,记问之学,食而不化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真正理解,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
  再看百年来我国引进的外语教学法里,都将精思这一方法论包括在内。但精思这一具体方法是在熟读背诵基础之上才进行的。改革实践中的精思应与读背同步,使其相辅相成。
  
  3.讲解
  古代教育不管哪一级学校,不管是公学还是私学,教师都很重视讲解。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其主要方式就是讲解和答问。清代王筠在《教童子法》一文中,很明确地写道:“学生是人,不是猪狗,读书不讲,是念藏经也,嚼木扎也,钝者戒俯首受驱使,敏者必不甘心也。”他的话强调了教师讲解的重要性.在如何讲的问题上,古人主张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其标准就是“约而达微而臧,犀臂而喻”(《礼记·学记》)。很多教育家,尤其是孔子,在这方面作了典范。
  讲解也是国外外语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具体方法,尤其是以翻译和语言知识作为学语言手段的各派外语教学法中,当前的我国外语教学中课文大部分采用讲解的变体——串讲法。有些地方甚至只有串讲而无篇章教学,并且当代外语教学中的串讲丢掉了我国传统串讲法的优点,既无作基础的背诵材料,又无相互为用的模写,如果再与听说练习相割裂,则既无助于发展听说能力,也不能培养阅读能力,因为孤立地串讲,使学生只接触单个的词语规则、修辞方法,而学不到整体的话语篇章。
  
  4.问答
  古代教育以个别传授为主,问答在先秦时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中经常采用问答法,问答是形式,其实质是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动脑。古人对这一点认识是很清楚的。唐彪说:“层层驳向,如驳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书理始能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