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21:33

2010年浙江省学校共青团工作要点


    2010年全省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团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部署,围绕全省共青团”5+2“工作格局,深入开展”服务基层年“、”项目建设年“活动,以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主题,以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服务大学生创业创新为重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团学组织自身建设,努力推动浙江学校共青团工作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大力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和学校共青团“红网工程”为重点,把引导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核心目标,广泛开展青年学生励志成才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引领的能力和水平。

1、切实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抓住五四青年节、十一国庆节等契机,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成才报国的情怀。坚持“点面结合、注重普及”的原则,着眼于增强中学中职学生的爱国情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深化“迈入青春门,走好成人路”主题教育活动。

2、扎实开展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一是完善省、市、高校三级联动的培养格局。按照团中央《大学生骨干培养实施细则》的实施要求,进一步完善《浙江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意见(试行)》,努力在全省做到“培养工程”全面在地市实施、全面在本科院校实施;指导省人才学院市级分院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继续推动其它有条件的市建立人才学院分院;指导各市各高校普遍建立详细记载培养对象的基本情况、培养历程、成长感悟、培养成效等内容的培养工程“种子库”。二是建立富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按照“理论框架训练与能力结构训练相结合、参与社会实践与进行社会观察相结合、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和长期自我学习相结合”的原则,科学、专业、系统地设置培养课程。指导各级团组织聘请相关知名人士担任各级“培养工程”导师,努力建立分级聘用、全省共享的浙江省大学生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三是实施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计划。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组织实施大学生骨干挂职锻炼计划,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乡镇社区以及“青年文明号”单位中建立一批大学生骨干培养基地。

3、启动实施全省学校共青团“红网工程”。适应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及时调整工作理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的软硬件优势,积极抢占工作新阵地和制高点,力争使互联网成为思想引领的新媒体、组织动员的新途径、服务学生的新工具、开展工作的新平台,率先在学校战线实现网上、网下“两线作战、联动并进”的整体工作转型。牢牢把握思想引领的核心目标,根据团中央的部署,全员、全程、全域地做好网上的舆情收集分析、引导社会观察、开展教育活动等工作。按照“纵向分层、横向分工、全省联网、扁平高效”的要求,建立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社区网站、手机为主要方式,以校级团委为枢纽、院(系)团委(党总支)为骨干节点的信息化联系指挥体系;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员、评论员、策划员和技术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学校共青团网上思想引领队伍体系。   

4、积极开展青年学生励志成才教育活动。按照分类引导的原则,切实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传播方式的适用性、工作对象的普遍性,不断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及时宣传青年学生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英雄人物,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弘扬主流价值,引导文明风尚。联合社会人才培养机构走进校园,邀请一流的励志教育、学习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讲师,巡回讲座,帮助青年学生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二、深入开展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行动

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行动”为统揽,通过校地联动、校企合作等基本途径,帮助解决青年学生面临的最普遍、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切实服务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1、完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抓好“新苗人才计划”第3期课题的验收、总结工作,全面实施第1期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启动实施第2期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结合省委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有关要求,进一步突出项目的导向性。组织开展浙江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突出实践导向,强化社会参与,完善竞赛机制,从更高层次培养大学生学习创业的实践能力,组织参与第七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推荐评选活动。

2、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学校开展大学生就业报告会、大学生就业座谈会、励志讲座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积极争取政策,整合资源,继续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建设,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组织开展“百个创业创新项目服务百万大学生”活动,努力打造具有导向性、示范性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创新的项目群。主动加强校企联系,为毕业生提供及时、丰富、有效的就业信息。聘请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开展政策宣讲和就业辅导培训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素质和竞争力。积极发挥各类创业孵化园的作用,为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市场化、产业化提供阵地、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

3、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浙江省大学生助学计划”的作用,进一步争取社会各界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泛建立勤工助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和信息。高度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挥学生会和社团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做好组织化诉求反映工作,畅通学生利益表达渠道,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三、大力开展浙江省大中学生志愿服务行动

按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广泛开展“两项计划”、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提高大中学生的实践能力。

1、扎实推进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两项计划”。在保持招募规模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重点做好提升招募质量和加强日常管理两项工作。一方面,要严格招募程序,切实提高“两项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采用高效、便捷、务实、科学的方式做好“两项计划”的日常管理,特别要做好《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选聘管理和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浙组〔2009〕36号)等有关政策的宣传解释与贯彻落实工作,推动我省“两项计划”大学生志愿者与“大学生村官”的有序衔接。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作用,通过凝聚交流、典型选树、辅导培训等途径,积极服务和推动“大学生村官”工作。

2、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社会观察能力,广泛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和中学生暑期“四个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与促进就业创业紧密结合,引导大学生主动了解市场,了解农村,掌握信息。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对省级社会实践基地进行检查指导,促进基地建设规范开展。通过强化社会实践项目竞赛和成果展示等方式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各校加强对新闻宣传的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围绕扶贫帮困、为老服务、助残服务、法律援助等方面,组织大中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浙江省文博场馆志愿服务工作,努力实现我省文博场馆志愿者工作的组织化开展、专业化运作和规范化发展。

四、大力加强中职中学共青团工作

以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和服务中学新课改为重点,大力加强中职中学团的建设,努力提升中职中学共青团的工作水平。

1、激活和加强中职团工作。抓好《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共青团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教职成〔2010〕4号)的督导落实,通过举办中职学校社团文化节、技能比赛等活动,加强中职学生社会化技能培养;通过优秀中职毕业生事迹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激发中职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2、规范和促进中学团工作。积极服务中学新课改,大力开展中学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联合教育部门,挖掘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优秀案例,加强社区服务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探索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评价体系。运用区域共青团整体化建设的理念和思路,规范和加强中学生成人预备期志愿服务、十八岁成人节活动。

五、切实维护学校稳定

密切关注青年学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完善信息收集研判、信息报送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切实维护学校稳定。

1、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按照省、校两级建立布局合理的舆情信息直报点,以团干部、学生骨干为重点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提高日常学生互联网舆情信息的报送效率和质量。

2、建立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体系。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由团学组织调查、网络快速调查、专业机构委托调查等多种途径构成的学生思想状况调查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状况。

3、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进一步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针对重要敏感期和重大社会事件,启动值班报告制度,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六、大力加强学校团的自身建设

按照团省委“服务基层年”的有关要求,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深入推进学校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工作,切实增强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吸引和凝聚。

1、继续加强学校线基层团学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按照团中央学校部《学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试点工作推进方案》的要求,抓好中期评估、第二轮推动和总结阶段的实施工作。遵循“着眼普遍性、把握规律性”的原则,力争在基层长期存在、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找准并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普遍性规律和原则。

2、加强对学联、学生会组织和学生社团的指导。加强对学联、学生会工作的指导,增强学联、学生会组织的工作活力及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完善区域化交流机制,促进各学校学生会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工作交流。探索通过学代会、研代会大会提案机制等活动方式来表达和维护学生正当权益、参与校园管理和建设。加大对学生社团指导、管理力度,引导学生社团规范健康发展。

3、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举旗帜、坚定信念、践行宗旨、心系青年、吃苦耐劳、勇挑重担的团干部队伍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团干部的党性锻炼、教育培训和作风建设。按照建设学习型组织的要求,指导学校各级团组织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在引导团干部开展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集中学习,团省委将继续对学校线团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以区域整体化建设的理念,加大校地团干部交流力度,架起学校共青团与地方共青团组织深度沟通与合作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