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不能只转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8:24
在没有罢工权利下掀起的罢工潮,这一阵子让不少地方政府感到棘手,无论把它说成劳资纠纷也好,工人集体散步也罢,它指向的都是加薪、加薪和加薪。

  加薪只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征兆,而且是一个迟来的征兆。经济转型这几年在长三角和沿海地区被喊成了主旋律,多方面的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逐年累积,经济总量越来越大,但各种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转型成了必要之痛。

  美欧金融风暴让中国经济转型中的“调结构”显得分外迫切,如何开拓内需?“内地”可不可以不再只是输出民工的源头,也是消费力不断提升的市场?靠什么出口?除了低廉工资和工作环境带来的低成本产品,有没有其他优势?

  在这场大论述的过程中,政府的工作、企业的角色甚至人民币的影响都响彻云霄,唯独工资调整没有被认真对待,“敏感”应该是最关键的原因,有实质功能的工会缺位也是一大理由,最后就让工人自己用行动来争取。

  眼下,讨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成了谈之不尽的一大课题。高科技业和服务业比重的增加在长三角已经有了许多行动,上海不断迁出劳力密集的制造业,杭州提升创意产业园区,苏州、无锡也积极引进高科技产业。上海世博会各种产业技术与城市规划理念,也都让人看到新时代经济结构的走向。

  罢工潮再汹涌,加薪潮再猛,都可以用经济手段解决,也应该不至于改变现有的经济继续发展的轨迹。但罢工潮其实透露了不少存在已久的弊病和危机,最主要就是失衡。

  5月份国务院出台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非公经济新36条”,希望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传统上的垄断行业,壮大民营企业。但是不少企业家和学者仍然怀疑这一措施最终的实效。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意识形态放不开,大型企业始终牢牢掌握在与政府有关的机构手中,久而久之,形成一个尾大不掉的特殊阶级,这个阶级垄断国家绝大多数的发展资源,从矿业、工业建设到房地产——当然也产出绝大多数的经济成果。

  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救市的“4万亿”中,大多民企只能望人民币而兴叹。今年初上海财经大学首度发布的500强企业竞争力指数中,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池洪就指出两大问题,一是很多大企业是政府行政主导合并的产物,二是500强中,国企占了331家,销售收入更占了83%,同时入围世界500强的34家大陆企业,只有1家是民企。

  国有企业的优劣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学界争议的焦点,它是民企做大做强之前,让中国经济快速膨胀的动力,但它的无所不在也扼杀了民营经济崛起的许多契机。

  中国投资协会副会长张汉亚对媒体说,目前全社会80多个行业中,允许国有资本进入的有72种,允许外资进入的有62种,而允许民营资本进入的只有41种。在各种垄断行业中,民营资本进入的比重不超过20%。

  经济一直保持增长原因很多,但长远看,民企不振的后果是影响中国经济的底气。当企业经营者不能自由根据市场情况及时决定经营策略,包括工资与价格,难免要影响竞争力。而当工人自主意识越来越高,单纯的与资方的矛盾也就很容易牵扯到政府头上。

  国企垄断的矛盾只是当前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之一。在罢工和加薪潮中,至少还透露了几个矛盾:城乡资源失衡、劳资地位严重不平等、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没有并行,而这些矛盾其实已经体现在之前的仇富、仇官、社会杀戮等现象中。

  高唱入云的转型,如果只是转经济,这恐怕又是另一种失衡,而后果将更不可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