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大课改:贴近内在灵魂的实践
——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的对话录
绵阳东辰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9:28:10
  • 东辰大课改:贴近内在灵魂的实践
    ——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的对话录
    绵阳东辰学校 祝启程 王堂兵
  • http://www.newssc.org时间:2010-04-06 16:43来源:四川新闻网绵阳频道
手机看新闻:进入四川手机报 短信看新闻:订阅四川超特快

  [摘 要]围绕人性的课堂及人本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对话,是为了达成创生智慧又超越内在的愿景。对话中体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品牌化与三轮课堂变革、道德教育重塑这“两课一育”的理性实践,是贴近内在灵魂的实践。最终,绵阳东辰学校探索性地建构了东辰新教育,并以“学交练悟导学法”为核心载体推动新一轮的大课改,进而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事实上,这是经历改革迷惘期的理想寻觅和艰辛的实践培育之后,开出这簇“东辰新教育”理想之花。

  [关键词]东辰学校;大课改;对话;东辰新教育;人本素质教育

  人是言说的动物,只有依托语言或话语才能生存、思考与交流。没有对话的生活,人不能达到圆满的人性。在教育领域尤为明显,知识、智慧及思想是在多种场景的对话中生成与传递的。也正是源于对话是人们对真理的渴望,并触及各自的心灵深处,教育对话才那么真切地贴近内在灵魂。“教育必须成为一种有内在灵魂的实践,这一灵魂就是人的完成,就是个体人格的完整性发展,就是人性的不断趋于卓越。”然而,教育成了“钳制人心、束缚人格健全发展与完善的技术”[1],其花样百出的实践脱离了社会生活,剥离了人性本真。

  重返教育本质,重塑主体性价值观,归还学生发展主权,如今尤为紧迫。也正如蒙田所言,“人类的最大任务就是学会成为自己的主人。”学生,自身作为人就是生命创造体,决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据外在力量便必然地被塑造的某种必然的东西,实际上是一个由内在能动性推动的趋向于无限多种可能发展的生命创造体,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实现和扩张人的可能性。

  聆听人性的召唤,倡导“人本素质教育”,这就是笔者与祝启程先生教育对话的主题与实践。对话的形式,并非沏茶聊天,亦非针锋论战,而是通过长期多次的话语、短信、论稿等达成交流的。在“人本素质教育”等问题上,彼此开放性地对话,不是一方驳斥或战胜另一方,很多情况下是实现了“交流创生智慧”乃至自我超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祝启程几十年的理性练达与实践智慧和笔者教育激情、阅历膨胀的一次次碰撞,引领去贴近教育这内在灵魂的事实。将对话初步整理、摘录下来,抛砖引玉以求教于方家,开阔视界并期待给心灵与思想带来更多的触动。

  一、寻觅理想:东辰新教育

  王堂兵(以下简称“王”):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曾说,“年轻人要有一点理想,甚至有一点幻想都不怕,不要太现实了,一个青年太现实了,没有出息。”所以,我一直对教育保持着期望与幻想,立下自己的座右铭“活在当下,仰望星空”,并致力于阅读、游学与实践,但依旧深感精神孤独、行动乏力与言词苍白。如何抵达教育的彼岸?

  祝启程(以下简称“祝”):这是深层的、个人意义上的教育愿景,也是你的职业规划。一方面,寂寞求真。学者要想不平庸,就会选择这种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2]研学教育就必须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向实践。给你的建议是,理论修养应坚持“上融”和“下嫁”两向策略。所谓“上融”,就是学习中外大家的教育著作、教育理论、教育改革实践成果,并把自己的思想融进去,进而跳出来形成自己的“活”的教育思想。所谓“下嫁”,就是要把理论下嫁到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坚持把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应用开去。走向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坚持以问题中心进行学习、思考和创造。总之,增强问题意识,改变心智模式,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会有更快的成长。

  王:我们留意到很多到校参观、应聘的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被校长的办学理念所震撼和征服了!”他们所指的是教学楼上的那句话,“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20多年的治校经验,让你将育人目标浓缩成这句话,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与思考?那是你的教育理想吗?

  祝:我们曾发誓要把理想中最好的教育奉献给我们的学生,办有灵魂的教育,办负责任的教育,办有公信力的教育,办有发展力的教育,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本领。为此,我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即要实现“三个转变”:从以考为本的“分数教育”向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大一统流水线式的“塑造教育”向关注个性、发展天性的“成长教育”转变;从“灌输教育”模式向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结合的“创造教育”模式转变。

  1995年到现今,我是在解读、探寻素质教育中艰难行走的,思想观念随之震荡革新,办学个性也日臻凸显。然而,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开放,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碰撞,东西方文化的激荡与融合,教育也必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育人目标[3],凝结了中西方的教育文化与自我的办学个性。

  教师们的震撼和征服,不该是我的那句话本身,应该为全球多元文化的冲击与融合作好思想和能力上的准备。我们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更让人震撼的教育实践是“东辰新教育”朝理想是方向发展:一是代表先进的教育文化;二是代表先进的教育生产力;三是代表广大家长的根本利益。

  王:“校长管理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成功。”[4]校长作为教育领导者,把具有共同价值取向、共同愿景的人们联合起来,通过观点分享、意见达成和责任分担最终促进学生的成功。“东辰新教育”,针对以分数和考试为本的应试教育种种弊端而提出,倡导办民族性与世界性兼备、具有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教育,被认为是一种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为目的人本素质教育。教育是未来定向的,根本目的是学生成功,东辰新教育合符这种理解吗?

  祝:东辰新教育历经10年,基本实现了“高分数与高素质的统一、筑高原(大面积提高质量)与建高峰(培养优秀拔尖生)的统一”双高质量目标。事实证明,东辰的人本素质教育是关照每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功和生命成长,以“为学习者服务”为核心的教育。

  东辰新教育以人的发展和完善作为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其本真意义是批判旧教育“以教为中心”,高扬新教育“以学为中心”,理论原点是人本素质教育,即“生命、生态、生活、生涯”教育。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由生命而产生,又唤醒生命,教育从本质上讲就是生命的教育。学校构建一个平衡、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制度生态环境,让学校成为师生享受快乐生活、感受生命在场的家园。

  从学生层面来讲,我们启动了一项“高素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并将学生在校12年纳入统一规划,实行衔接教育与过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多把尺子评价学生,挖掘和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成立学生权益保护会,全面保护学生的休息权、健康权、民主权;成立学校健康促进会,实施“营养、卫生、睡眠、锻炼”四位一体的强体工程;关心学生的心理安全和精神成长;通过课堂、活动等多渠道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现象,追寻生命的意义……对学生系列的生涯规划,是致力于打造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健康身心、走向社会三个基础,作好升学、就业、走向国际和成功人生四个准备。王:学校为了所有孩子能升学与素质发展,致力于打造其适应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东辰新教育要“代表广大家长的根本利益”的直接表现了。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办全员升学的教育,办人本素质教育,办让家长满意的教育。

  二、实践培育:“两课一育”大课改

  王:“自上而下的课改,似狂风,一阵紧似一阵;似海涛,一浪紧逼一浪。课改像一声春雷,惊醒我沉睡的生命,激荡起孩子们智慧的潜能,更指引着我,在碰撞和磨砺中一步步成长起来……”这是一个教师在自己博客上写关于课改到来时的感受,似乎对他很有冲击力的。东辰学校自2000年建校以来,算是进行了三轮课改吧。前两轮课改经历了些什么?教师们的感受如何?

  祝:的确,我们经历了三轮课改。第一轮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后实施“新课程改革”:把学生当成课程建设的主体,并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这次课改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和超越,但习惯了“以教(教师、教材、教授)为中心”的教师们,几乎是处于被动状态。然而,这次课改唤起老师的教学热情,关于新教法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纷纷开展起来,并取得一定的成效,至少说产生了很多新思想、新教法、新成果。

  第二轮课改,东辰是在选择性地借鉴他山之石,组织学习了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和江苏的洋思中学等走在了课程改革前列的经验,并于2005年开创性提出了自己的“东辰新教育”。这轮课改围绕课程改革、课堂模式和校本研修展开的:1、进一步优化国家课程,逐步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努力实现校本课程品牌化。学校参照国家新课程改革纲要来设计校本课程,建立了以课程为中心的学校管理体系:通过建设门类齐全的课程超市,供学生多重选择;建立六大学校特色课(阅读课、交流课、研究课、社团活动课、特长选修课、拓展欣赏课)和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如中小学《读经》系列教材、《小学益智数学》《小学英语童谣》《思维三程作文通》《中学生与成才》《初中生心理》《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建设教与学合二为一的学案。从而,构建起具有“开放多元、关联人性、回归生活、科学严密”四大特质的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

  2、要让教师“享受学习化的职业生涯”,我个人提出了“理念、内驱力、外驱力、范式”的研修模式[5],确立了“四环联动:助推校本研修”的基本理念,以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实践智慧。这一时期,教师的学术氛围浓厚,还组织了以主题研修为载体的“三友学术沙龙活动”;青少年文学院、科学院、艺术院等学生社团纷纷繁荣起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3、教师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在课堂,学生的生命成长在课堂,学校管理的重点和关键在课堂。2008年,学校引进了孟朝彬“有效教育”的第六种教学方式后,强力推进“五课”建模、评模、验模活动。当时,执行的是分类推进的管理机制:已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和先进模式的名特优教师可以在各自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锤炼、总结、定义、形成更优化的模式;对于有志于课堂模式研究的教师,可以提出自己的模式结构在学校立项、批准后实验自己的模式;除以上两种情况外,其他教师均实施统一的模式。

  王:是不是可以认为东辰新教育的课改经历“观念革新、学习借鉴”两个阶段后正走向“自主创新”呢?第三轮课改又被认为是“大课改”,是形式上的“大气派”,还是内涵上的“大作为”啊?

  祝:前两次课改为东辰新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第二次课改中“东辰新教育”这个优质教育品牌初步形成。在经验积累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正尝试并实质性地实施着“自主创新”。也就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未来核心竞争力和高素质人才培养教育工程,全面推进和实施的“两课一育”(课程、课堂、德育)改革系统工程。需要指出的是,这次课改是“动了真格的”,但不是形式主义,更不能拿学生前途开玩笑。“大课改”,是的,这次也的确“大”,其原因归结起来有诸多方面:

  1、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沉疴痼疾,政府将教育看作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事业,并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同时,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必须进行高素质人才培养工程。2009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贯彻〈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这表明了政府彻底进行教育改革的决心。全局范围内洗心革面式的教育改革,为东辰新一轮课改提供了政策大环境。

  2、面临“学生苦学,教师累教,家长难做”的教育困境,东辰大课改指向是“学生主权回归,教师幸福提升,家庭和谐促进。”教育是生活的并最终使人生活化,要改变生活乃至生存状态,这不得不说是一件大事了。前不久,老师们学习了新课堂教学模式后,给我发来短信说,“国家绩效工资和东辰大课改,是教师们的两大福利。”看了短信,我很感叹“教师真是太苦累了!”大课改也承载了教师们的期望啊!课改进行了一段时间,我们将课堂中学生学习场景的照片发在网站上,细心的家长发现很多孩子都戴上了眼镜。虽然各个学校做了很多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健康的工作,但是面对升学压力、社会期望等,孩子们也被有形或无形的负担压迫着,身体健康得不到最好的发展,心理健康有时也被忽视了:学生在无数恐惧与压抑下学习,没有自主学习权利,也就没有思想自由与扩张、创新能力提升;长时间大量的作业和无数次的考试、排名等摧残着学生的身体……所以,为了孩子们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大课改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3、体制及政策的动态性与钟摆现象,改革的形式化与表浅化,某种程度上,致使学校教育缺乏外部资源和稳定支持,再加上某些保守意识、传统观念的作用,于是出现了“反复流产”的教改。我们意识到必须进行彻底而全面的变革,走向“第二序列的变”,即要实现“改变之改变”[6]。选择原地踏步,被某种“习惯”“常识”牵着鼻子走,还是寻求解决之道。东辰学校选择了后者,即东辰“大课改”要从一个层次转到较高一个层次,实现一次换挡、一种跳跃、一个转型。“把学习的自主权归还给学生自己!”“教师若不换思想就换人!”“全员化、校本化、个性化的革命性课堂变革!”……这是大课改的部分举措,其目的是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进行彻底大改变。

  政策大环境、生活大主题、改革大举措,这是东辰新教育“大”的课改的外在表征。但我们认为,只要涉及人及其整个范畴就是“大”的,就是贴近内在灵魂的实践,而且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和支持,何况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

  王:最近,课改给师生带来了不少变化。一些干部的中心工作转移到了课改之中,教师中又呈现出了浓郁的研修之风,在不断反思的同时,更加注重细节的实践。课堂上,学生露出了久违却自然的笑容,激情澎湃、交流对话、思维碰撞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活动。那么,这次课改主题是“两课一育”,能否诠释一下其具体目标和操作要点吗?

  祝:这次课改将主要实现三大目标:①形成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力;②培养有特长有个性、有创造性的人;③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心理发展、道德发展、能力发展、综合素质发展。归结起来,就是具有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高素质人才。关于“两课一育”大课改:

  1、课程校本化、标准化。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因为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和主要手段,课改没有课程改革的跟进是走不了多远的,所以东辰学校坚持课程、课堂、德育的系统改革。课程改革的主要操作点是:(1)制订了主干学科的校本课程质量标准,并按标准实施教学和质量验收,从而推进国家课程校本质量标准化;(2)强化语文、数学、英语三大基础学科,并在十五个操作点上实现加深拓宽学活;(3)实施六大类特长课程和六大社团活动课程,保证每天至少一节活动课;(4)从小学三年级起实施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创造;(4)实施全面的德育课程,打造学生的道德力;(5)强化实验动手能力和音、体、美、科学教学的质量管理,实施全面的课程体系;(6)稳步推进全员个性化课程,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人的教育。

  2、德育主体性、实效性。德育的本性在于导人向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德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最终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中,所谓“发乎心”、“形乎外”,和生命融为一体,才不会因为时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东辰学校坚持“超越教化,心灵耕耘”的德育理念,并以“中国灵魂”为德育核心致力于构建一种能培养“有道德的现代人”的新型德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有道德的现代人”,超越一种“种植、培育、收获”这一机械的工业化原始劳动,从事着更为神圣的心灵耕耘心灵的精神传递和人性诉求。

  学校在执行每一个德育活动时,将目标分解、分层落实,并要求设计方案达到实(实效:让学生内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小(从做人做事最基础道德抓起)、近(接近学生身边生活)、新(内容形式新)、活(学生广泛参与)。东辰新德育焦点在于“理想信念和价值观、道德修养与风范”等五大问题。问题解决主要通过六大举措来保证:一是推行四张证书制度;二是建立德育课程体系;三是建立主题德育的内容体系;四是建立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主管理体系;五是建立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实施全程反思激励体;六是建立以主流价值为核心的学生文化体系。

  3、课堂高效化、全员化。学生的生命在课堂,学生成长在课堂,提高质量的主战场更在课堂。第三轮课改的重心也是课堂,且力争达到三个目标:①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坚持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坚持快节奏、大容量(大思维量,大信息量、大训练量),坚持让学生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肯学、想学、会学、学会。②打造学生的学习力。要实现由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再到终身学习的三次转变,从而全面打造学生的学习力,包括思维力(以思维为主线和核心的课堂)、生成力(生成知识结论、生成思想品质、生成情感态度)、表达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③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发育,要实现人的解放彻底解决厌学烦恼,尤其要关注学生弱势群体,实现全员成长。

  王: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轮大课改是课程、课堂、德育三位一体的大改革。有政策等外部改革的环境营造以及国家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支撑,大课改才可能走向真正的成功。相对教育改革、课程改革而言,课堂改革是下位概念,也是教育及其课程改革的关键。课堂改革,首先是一个学校能够做到,而且必须做成功的教育实践。

  三、理想之花:学交练悟四环导学法

  王:课程是校本化的,课堂是否应该统一化、标准化、模式化呢?课堂不是应该彰显教师的个性化风格吗?这两者交融是否是矛盾的呢?东辰学校教师的层次等较为复杂,“大课改”中如何使教师和学校统一起来啊?

  祝:教法万变,不变的是尊重知识规律、尊重学生主体。曾经认为,新教师、弱差教师采取标准化、统一化、套路化的教学流程,能使教师迅速认识教学并提高质量,同时名优教师可以坚持自己的教学风格,走向个性化并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但我们并没有抓到课堂存在的主要矛盾,其根本还是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知识是个人主动建构的东西,是不断变化的。”[7]教师常常处于知识中心源权威地位,沉闷的课堂将知识单向传输给被动的学生。须知,学生是有先前经验的,他们能够自主的思维加工并内化知识。同时,“拘泥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因为—所以’的线性思维,它会限制我们的思想。”[8]所以,我们强调课堂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对话,这自然就成为了一种学法问题,而不是一个教法问题;教法也就变成了如何有效实现教师主导作用的问题,教师变成了组织者、督导者,甚至成为了一个学长。

  学校是课改的决策者,教师作为课改的实施者,决策与实施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但不是决不可消解与跨越的。学校着力从三个方面化解可能存在的矛盾的:(1)沟通消除隔阂。任何一项改革的推进,从心理与行为上自然有人抵制。这种抵制也许是理论上的迥异,也许是决策者的武断。学校在推行课改时,注重聆听来自一线教师的心声,尊重他们话语权,尊重他们多元化的实践带来教学思想的丰富,从而进行相互的调整适应。(2)建立一种过程关系[9]。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复杂推进的过程,“探索—发展—成型”是一段艰苦的进程,让教师认识到课改对学生发展成才、自身幸福指数提升的意义,从课改的价值形成上达成共识。(3)责任关系的持续。改革最怕出现朝三暮四、左右摇摆,没有持续性。课改中我们将教师视为整个系统的成功中持有股份的“股东”,让教师变成课改的主体,并认识到改革的实施和持续不仅是技术问题,更需要激情和责任。

  如今,教师对话中也听得出他们课改的心理也渐渐地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同志你课改了吗?”到“遭了!刚才的课出了一点儿问题!”再到“今天我上公开课哦!”,其实是心理上经历了琢磨别人是否已经课改了到认真研究反思自己的课堂,随后有自信地邀请其他教师来指点的过程,从犹豫、纠结到自信,课改给学校的带来了新气象。

  王:课改也给学生带来了变化,首先是有了笑容和对话。上次听课时我曾询问了一个小组的学生,“新的课堂对自己有什么不适和变化?”学生说,“自主思维的时间多了;小组合作以及讨论,思考的方向应该多了些;听同学的展示,自己也不想落后也要争着展示才行……”但我也听到了一些来自家长的负面信息,“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了,那么教师还起什么作用哦?学长能够教学生去学习知识吗?教学质量如何保证啊?!”课改中这样的难题的确不少,学校如何应对才好呢?

  祝: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为了学生的学力提升、思维扩张、能力培育的吗?高素质与高升学,别人认为是矛盾的,但教育规律与具体实践也证实我们可以实现统一。对于课改的质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大家能走进课堂来,就会举起双手赞成。

  这次学校的课堂变革主要内容,是在贯彻“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进行自主发展创新的,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自主学习。包括课前自学,课中自学。我们非常强调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致力于培养会学习的人,并由厌学到乐学、肯学、会学、学会乃至到终身学习的转变;(2)合作学习。要培养学习的合作学习能力、实施小组教学法,并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兵强兵;(3)学案导学。全面推行导学案,使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4)实施目标导学“学、交、练、悟”教学模式,实现“10+20+10>40”的高效教学。

  其课堂结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践探究”三大主体活动,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灵活地采用“个体-整体-个体”的形式,课堂时间的科学合理分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懂、会、准、活、实”五大核心要素。大课改指引下的每一堂课,凸显出现代教育的人文、民主、主动、开放、科学、高效等特征的“理想课堂”:“变教师独角传授式课堂为学生自主学习式课堂,变僵死板滞的教堂式课堂为灵动鲜活的天堂式课堂,变旨在单纯求知备考的应试式课堂为旨在开掘生命潜能与智慧的人本式课堂”。[10]

  王:课堂教学模式中如何进行“学、交、练、悟”的呢?《学记》有载,“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高明的教师以晓喻为主,引导而不强迫,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灌输。[11]古代的教育思想认为,通过引导、鼓励、启发,使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善于思考,就是优质的教育。那我们的教师在新课堂中如何体现其主导作用?

  祝:要了解课堂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首先须理解其模式的内涵:学为主体——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为主导——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和管理两个主导作用;动为主线——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身心、心动、神动;练为主攻——课堂要练过手,测评达标,全面完成教学目标作为主攻方向;思为主旨——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的培养。其中,核心的学习工具便是“导学案”。导学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程序表和记录表。一个完整的导学案的结构应包括:自学(课前自学)案、群学(小组学习内容)案和导学(教师导学内容)案、测学(达标检测内容)案、悟学(学生思悟小结内容)案。每个学生都应用双色笔作学习笔记,批阅练习,标注易错题,并通过活页夹管好导学案。这时,教材也成为了学习的参考资料和辅助工具。

  课堂问题集中在于“学、交、练、悟”各个环节的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上了。(1)学。教师将本课时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通过补充提示、图解、问题式、填空式等形式编成自学案供学生阅读教材后自主完成从而达到初步把握教材。学生通过依案独学(学生依自学案独立学习)、对象验收(学长验收,学弟的自学案组长验收,学长的自学案,用双色笔批阅)、群学提升(小组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可课前晚自习学,也可本课前几分钟学,也可课中先学后交流。(2)交,即对话交流与展示。交流问题体现重难点有探究价值、一定深度、方法不确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问题;易错易混易产生分歧的问题。交流前重点是班级进行了科学分组、合理分工并建立了小组规则、奖励机制,一般每6人一组,每组设组长1人,记录员1人,展示员1人,检测验收员(学长)3人。(3)练。针对本课时学习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巧逐项或重点检测达标情况,并达到巩固+迁移(变式)的教学目标,定时定量练习,并抓好“测、评、导”三个小环节,全员清理当堂过关。(4)悟。对知识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考点典型题、错题的归纳整理;对各类题解题分析思路、方法、技巧、结构、困惑进行概括归纳、梳理、反思。教师带动归结形成知识树、方法线,让学生通过读、思、写、记进行内化识记达到内悟。

  教师的“导”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问题点上进行科学化设计,使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教学点上,听、看、讲、想、做,动静转换等七个元素组合化,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三性合一”,环环渗透;讲授点上,主导学习时间分配、小学交流展示,知识内容讲透讲懂;练习点上,难度适中,题型多样;感悟点上,注重思维扩张,情感深化与能力提升。总之,教师走进学生的课堂之中,不再是主讲者、表演者,但也绝非是听众或看客,他们应该把握好“学、交、练、悟”的出现时机、环节内容等,保持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全员的参与并确保知识内化。

  王:东辰大课改,经历了三次变革,指向都是学生的成功,这是学校的根本。不管怎么样,已经盛开了理想之花:东辰新教育以及新课堂。大课改下一步又将如何走向呢?

  祝:改革依然严峻,导学案编制、学习小组组建等细微的软硬件问题亟待解决。常态化、科学化、成熟化,是东辰新教育的走向。具体说来,是让改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以科学的教育促进质量提升,达成真正自主创新的优质教育品牌,以成熟的办学经验和卓越的服务,全面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实现“进来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的理想目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