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用法与《论语》原意几乎相反的成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5:59:55
[编辑][锁贴/取消锁贴][沉贴/取消沉帖][转移][删除]阅读(12724)回复(29) 楼主

现代用法与《论语》原意几乎相反的成语

[置顶][精华][推荐]
  • 发表于:2010-06-12 19:54:31
  • 作者:担风袖月发短信加好友更多作品博客
勋章:级别:上将积分:106259 主题推广: 隐身JH-7B已经试飞成功 八成现代人阳气不足 中国为什么不高兴

1.三思而后行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现在一般都认为“三思而后行”是值得提倡和效法的,“三思而后行”是个褒义词,但是在《论语》中则是一个中性词,并且孔子并不主张“三思而后行”。《论语》原文的完整表述是:“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论语公冶长第五》)意思很明确,孔子认为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三思”。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2.愚不可及

 

现在“愚不可及”绝对是骂人的话:“蠢得死,谁都没你蠢!”,但是《论语》原意却是大大的表扬,表示对人充分的肯定。《论语》原文的完整表述是:“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第五》)就是说,在政治清明时就聪明,政治黑暗时就浑浑噩噩、迷迷糊糊,世人皆浊,则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则哺其糟而,他的聪明可以做到,但是他装糊涂的本事却没人比得上啊!

 

3.言必信,行必果

 

现在如果你说一个人“言必信,行必果”,他肯定很开心,因为这表示他守信用、重然诺,执行力强,但是在《论语》中对“言必信,行必果”这项品格打分并不是很高。《论语》中这句话的前后文是这样的: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第十三》)

 

在孔子心目中“不务求大义,而专自守于言行之必信必果,此见其识量之小,而才亦无足称”(钱穆:《论语新解》),“言必信,行必果”可以说是小人,最多可以算是第三等的“士”。真正的君子、大人才不追求形式上的“言必信,行必果”呢,所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4.惠而不费

 

现在“惠而不费”的意思是:“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这似乎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怎么才能做到给了别人,自己却一毛不拔、毫发无伤呢?只有将国家的、公民的、自己没有所有权的东西给别人,自己才可以没有损失,所谓“慷国家之慨,谋个人之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借花献佛”、用纳税人的财产做人情等等。鲍小姐将船上早餐喝咖啡用的方糖送给小孩吃,苏文纨就很“鄙薄鲍小姐这种作风”,甚至“不愿意跟她多讲”,原因就在于“苏小姐早看见这糖惠而不费”(钱钟书:《围城》),可见在现代汉语中“惠而不费”不说是贬义词,至少也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在《论语》中该词却是一个褒义词,是孔子非常非常欣赏的君子“五美”中的第一“美”: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论语·尧曰第二十》)意思是根据群众的利益去行事,因势利导,就可以施恩惠而不花费。惠而不费,这是从政者的美德、从政的艺术。

 

来源:书虫子_新浪博客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