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后事- 李善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36:10
“先人后事”是我喜欢的几个管理词汇之一。
什么叫先人后事?先人后事是《从优秀到卓越》里面的定义:所谓先人后事,就是把合适的人请上车,让大家各就各位,然后让不合适的人下车,然后才决定把车开向哪里。
这是用西方人的话来定义,其实子也曾经曰过类似的话。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说舜这个人无为而治,让人很羡慕。但他真的什么都不做吗?错了,在《论语》另外的章节很明显地说,舜之所以能够无为而治,是因为他选择招聘了合适的下属,做到了先人后事:“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你看,这是不是先人后事啊?我们再举一个反例,“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卫灵公这个人啊没有什么道,可是知道用人,这样至少可以延缓丧国的时间。 孔子的学生仲弓要去地方当官,来向孔子询问为政之道,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说我怎么知道谁是贤才呀?孔子说把你知道的那些人,你用起来,其他人如果知道你善于用人才,他自己就会过来了。你看孔子问第一句话是说你找到人了吗?就是说先人后事呀。所以在这个用人的观点上,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先人后事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就是“上车”。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选人,不论何时何地发现杰出人才,立即聘用他们,即使当时并不知道他们要做什么具体的工作。第二个关键词是“合适”。过去常说“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其实这句话是错的,“合适的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资产。 什么叫做合适的人才?就是选择人才注重品德匹配、能力匹配和文化匹配,并且用人所长,有一句话叫做“兼明善恶,舍短取长”。第三个词是“下车”。对表现恶劣的员工的容忍是要有底限的,不要说我这个人是好心肠,对表现不好的人也要慈善一点儿这是不好的。对表现不好的人的容忍是对努力工作的人的最大的不公平。当然,你也不要把事情做得太决绝,一般来说要给人三次机会,就是说你还是要给人三次机会,实在不行,那就没有办法了,彼此良心上都过得去。先人后事就是这三个原则:上车,合适、下车。永远要选人才,选合适的人才,不合适的下车。等召集到合适的人才之后,领导人创造合适的环境,这些人组合在一起就能够找到合适的方向,设计合适的路线图和行车计划了,自然就知道应该往哪里开了。这是先人后事的概念。
有两种类型的领导人,一种叫“教练型的领导人”,另外一种叫“明星型的领导人”,前者是“一个教练加一千个明星”模式,后者是“一个天才加一千个助手”模式。明星型领导人就是说我先确定汽车应该开到什么地方去,我设计好了路线图,再召集助手来按照我的设计图来实现我的愿景。教练型的领导人,首先组建一个卓越的团队,一旦有了合适的团队,大家会选择出通向愿景的最佳的途径。
先事后人的领导人,有很多是特别特别优秀的领导人,他指明了方向叫你去打。这样的人有没有?比比皆是啊。我认为在合适的时候这样的策略是对的。比如在军事战斗中,首长就是要一言九鼎!在具体事件上,在某些时间段内,在企业的开拓期,依靠领导人的天才来实现整体的胜利,有非常多的优势。但是明星型领导人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才而不相信别人,他就只能成功于一时、一事,而不能成功于一辈子的。
为什么呢?我们问一个问题:有没有天才?有,怎么能没有呢?天才当然有,毛主席就是天才呀!李世民就是天才啊!康熙就是天才啊!天才是人中之凤,是凤毛麟角,太少太少了。至少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没有看到谁是真正的天才。第二个问题,即使有天才,天才会不会永远正确?当然不会的!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犯了很多的错误,最大的错误就是去攻打高丽,打了那一仗,最后失败了。毛主席晚年也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啊。康熙后期的时候吏治腐败,财政有严重问题。天才永远正确吗?不可能,既然天才不能永远正确,那么伟大领袖人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伟大领袖不让你做什么,你就不做什么,那不是麻烦大了吗!在国内的很多企业的领导人,真的把自己当做天,把自己当做皇帝,他们有那样的潜意识,这是挺可怕的事情。这样的人能够长远的成就大事就怪了。
教练和千里马有什么不同呢?如果你是天才的领导,就会把自己当作千里马,你就会带着其他的马跑,你就会潜意识跟其他的马来比较,你就不能允许别人超过你,因为你是永远的唯一的千里马,这是维持你神圣地位的标准。你不能超过我。如果你超过我,“PIA”!把你一棍子打跑了,你永远不许超过我。假如我是教练呢?我来教你游泳,有没有教练去和队员比游泳的?说你不要超过我?这是不可能的嘛,所有的教练都是希望学员要超过自己呀。千里马说我是最优秀的,你们跟在我后边就行了;伯乐型的教练说你是全世界最优秀的,你要努力往前跑啊,要成为明星,成为冠军!
魏征说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头脑和四肢之间的关系,这个比喻并不完全一定是正确的,但有一定的道理。魏征说:“头虽尊而高,必借具备手足而成身体,君虽名哲,必借股肱以致治。” “如果元首辛劳,万事丛集,必定是股肱之臣懈怠,国事就不堪设想了。做一个元首,而欲事事自作主张,不纳股肱之臣的良言,其能成功者,未有所闻。”
秦始皇每天批的奏章要按重量计算,每天必须完成一定定额,完成不了不睡觉!秦始皇就是这样的皇帝,非常的认真,非常的勤勉。但是你看结果又怎么样呢?秦朝只存在十四年,传二世就没了。隋文帝杨坚在议事的时候,在办公室里一开会就是一整天,晚饭也不吃,宵夜也忘了吃。大臣受不了了,警卫员也受不了了,警卫员也饿呀,于是他们在值勤的时候偷偷拿点儿红薯,实在饿得没有办法的时候传着吃。你说隋文帝够勤勉了吧?也只传了两任,国家仅存了37年而已。这些人的揽千斤重担于自己而不假手他人的做法不仅对当世无补,也反遭后人讥笑,费力不讨好。你看,美国人并不在乎布什是不是老是休假,而在意的是布什能不能把国家治好。而总统治理国家的首要事情就是找好你的幕僚,每个总统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自己的内阁。
我们的研究方式是“经史合参”,历史典故是证明管理理论的最重要的案例。下面我们用几组帝王PK的例子来深入说明一下“先人后事”的道理。
1、第一个例子,刘邦PK项羽。
项羽取得天下的那一年刚刚27岁,正当青壮年,事业大有可为,全世界恐怕也只有亚历山大大帝可以与之媲美!当时有一个姓韩的人建议他,你应该据关中以成霸业。谁料到项羽说什么?他说: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谁知之者?你大晚上的穿着华丽的衣裳,谁能看见呢?他一定要回家乡去,不在关中建都。不但如此,还把那个姓韩的人给杀了,把他给活活煮了!垓下之役,项羽大败。临死的时候他做了这样的诗句: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失利是因为老天爷不给我机会啊!是因为马跑不动了啊!是因为手下人无能啊!他临死的时候也没看明白自己到底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流传已久,很多人借此引项羽为英雄,其实他是盲目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死不足惜。
刘邦是一个村的村长,,比项羽要大二十几岁呀,项羽拿天下二十七岁的时候,刘邦已经快五十岁了,垂垂老矣。他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任和乐于纳谏。他打下天下以后,遇到一个儒生姓贾的,来给他提建议。刘邦说:老子的天下是马上得来的,你们这些儒生懂得什么?贾生说:“乃翁天下马上得之,却不能马上治之。”刘邦马上就听了贾生的建议。刘邦也有一首诗是非常有名的,叫《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讲什么?我不是猛士,但我要找猛士来守四方。这两首诗对比一读就知道谁应该拿到天下了,对不对?
曹魏时期的《人物志》说人可以分为“英”和“雄”两类。夫草之精修者为英,聪明秀出谓之英;夫兽之特群者为雄, 胆力过人谓之雄。英类人物可以为相,如张良萧何等;雄类人才可以为将,如韩信关羽等。只有把两类人物的优点会聚一身的才可以是君临天下的大英雄,项羽和刘邦都是这样的大英雄。不过刘邦英气较多,可以识人才,听人劝;项羽雄气较多,自我英雄主义严重,乃至于连他的干爹范增都留不下来,你说他能不败吗?
夺得天下后,刘邦一开始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因为谣传韩信要谋反,他就把韩信给逮住了。他说韩信咱们聊聊天吧,我打了一辈子仗了,你说我能带多少兵啊?韩信说您最多能带十万兵。刘邦又问那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多多益善,再多都可以。韩信这哥们儿不识时务啊,到这个时候还在吹呢。刘邦笑了,说你既然这么聪明为什么反倒被我逮住了呢?韩信一听刘邦生气了,出了一身冷汗,不过反应还算快,赶紧说陛下您虽然不善用兵,但是善于用将,所以我被陛下逮住了!这是一段著名的对话,原文是: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 信曰: “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 何为为我擒?” 信曰: “陛下不能将兵, 而善将将, 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项羽和刘邦打仗,项羽凡是遇到刘邦,他们两个人打仗的时候刘邦从来没有赢过;可是韩信碰到项羽的时候就几乎百战百胜,垓下之役就是韩信指挥的。刘邦其实没有什么能耐,但是他就可以用人;他没有什么本事,但是他就能够在关键时刻听得进别人的话。这就是最大的本事。
刘邦打定江山的时候,和群臣一起喝酒,说你们说为什么我能打下天下,而项羽为什么不能呢?别人说这说那儿,都在吹捧刘邦。刘邦说,我告诉你们吧,你们说得都不对:“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鸿门宴实际上是张良导演的,还有那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张良的主意。“镇国家,抚百姓,给饷垧,不绝梁道,吾不如萧何。”打仗实际上打的是后勤,粮草的准备,后备军队的准备,这样的事儿都是箫何干的,箫何在后方从来没有让刘邦断过粮,断过兵,这就是箫何,没有箫何不可能有刘邦的胜利。箫何是刘邦的后勤部长,张良就是他的战略部长。“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功必取,吾不如韩信。”韩信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在战争当中,如果他帮项羽,项羽肯定称王;如果他帮刘邦,刘邦可以夺天下。是这么厉害的人物。韩信自己的器具不够,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结局也不好。但是刘邦最后能够把江山打下来,韩信是立了大功的人。“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败。”
项羽单手就可以把鼎举起来,二十七岁的时候就把天下打下来了,刘邦开始打天下的时候已经是48岁的老头子了,为什么他能最后取胜呢?第一个是知人善用,第二个是乐于纳谏。这两句话我们一定要记下来。
2、第二个例子,唐太宗PK隋炀帝。
大家知道隋炀帝吧?想起隋炀帝的时候,我们马上想起他是一个残暴之君,他骄奢淫逸,他昏庸无能。其实,隋炀帝很厉害的,这么说吧,他可谓文武全才,绝对是个明星级的领导。
我们先看看隋炀帝的文。《隋书—隋帝纪》说他“少敏慧,美恣仪”。毛泽东的文章和词写得多漂亮啊,谁能在毛泽东的眼里?但是毛泽东评价说:隋炀帝是一个会做文章、会做诗词的人。隋炀帝写了很多诗词文章,集纳到一个文集中,叫《隋炀帝集》。李世民看了之后评价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后人写了一首诗来感慨隋炀帝的文才和他的命运:“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作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能够把一个皇帝评为文学明星,你说他的文章写得多么漂亮!
我们再来看看隋炀帝的武。隋炀帝13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武卫大将军了。隋文帝原来是北周的,北周后来灭了北齐,就统一了北方。那么南方是谁打下来的呢?是隋炀帝!他二十岁的时候率领50万大军伐南方的陈,最后统一中国。后来他领兵平定江南叛乱,征讨突厥入侵边疆,为国家统一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也说他的帝业由杨广立了很大功劳。你说隋炀帝厉害不厉害?隋炀帝在经济上也有作为,大运河是他开通的。所以,我们别因为隋炀帝是一个暴君,就认为他没有能力又暴虐,其实他厉害得很。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到这样一个下场呢?一个如此优秀的甚至接近天才的领导者怎么会在历史上留下这样的恶名呢?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不用人才,他始终先事后人。隋炀帝气量狭窄,不喜欢听人劝谏。高颍,是一个非常好的宰相,从隋文帝的时候就是宰相,被人尊称为“真宰相”,就是因为高不停地给他提意见,隋炀帝索性找借口杀了他,毫不顾忌他是两朝老臣。之后就很少有人敢给他提意见了,隋炀帝耳根果然清净了很多。隋炀帝又特别好炫耀自己的才华,甚至跟有才华的大臣进行比较。一般来说,皇帝的诏书都是由专门撰写诏书的大臣来写的。隋炀帝看不上别人写的诏书,他说我写的那么好,为什么用你们写诏书啊?于是他自己给自己写诏书,写完之后展示给群臣,昭然自得。当时有两个特别有才气的人,一个叫薛道衡,一个叫王胄,都以文章诗词名显当世。薛道衡是隋炀帝的父亲的内吏侍郎,就是专门为皇帝写诏书的人,写出的诏书经常被人传诵。隋炀帝后来借故把他杀了。把他杀了之后,隋炀帝特别地得意,说,我看你还能写出“空梁落燕泥”吗!另外一个叫做王胄,也给杀了,隋炀帝说,看你还能写出“庭草无人随意绿”吗!我是大隋朝最有才华的人,谁也不许比我有才华;我是千里马,你一步也不能超过我,超过我我就砍了你!这个逻辑荒谬绝顶!人家是臣,你是皇帝,人家比你写诗写得好,你就给杀了,那谁还敢给你做事呢?真是“天做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所以最后他落得众叛亲离,就躲到了扬州城,也不听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每天躲在宫殿里享乐,就当天下太平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过自欺欺人的生活。他照着镜子,竟然还说:好头颅谁可砍之?这时候还自我欣赏呢!后来皇宫被攻破了,大臣叛乱,隋炀帝说我是皇帝,你们让我自杀吧!但是居然不被接受,最后让下属用绳子给活活勒死了。真是死得其所。
推翻隋炀帝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和父亲李渊一起建立了大唐王朝。我认为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帝王中最优秀的一个。在他十八岁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地方官,第一次见了李世民后就说他“豁达类汉高、神武如魏武”。瞧,这么小的时候就天纵英才了。李是个文功武略无所不通的人。毛泽东这么评价李世民:自古能君无出唐太宗之右者。20岁的时候,他随父亲在太原起义,1年之内就攻取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之后7年,唐朝为了统一中国,发动了6大战役,李世民自己指挥了4次,立下了卓越战功。他的军事才华和作战勇气,不要说帝王,即使与历代名将相比,毫不逊色!唐太宗除了是政治家之外,还是诗人和书法家。唐朝的诗和书法之所以在历史上有这么高的地位,达到了中国文化的顶峰,是跟李世民有直接关系的!李世民尊儒、尊道、尊佛,甚至允许景教进到中国。他修史、立法、科举、均田制、三省六部制,为之后的各朝各代建立起政治制度的典范。从个人能力上看,李世民无愧“文武全才”这四个字。从秦之后,再没有哪个帝王象他这么全面而又优秀了。
按照天才论的逻辑,李世民本人既然已经这么优秀了,他的手下是不是就不用优秀了呢?他是不是只找一些可以执行自己命令的人就可以了呢?是不是也象隋炀帝一样自炫呢!恰恰相反,唐太宗不仅仅个人才华第一,他的班底在历代开国皇帝中也是最强的!有人这么评论,唐太宗加上他的班底,在所有朝代都可以重新建立帝王功业!他有著名的“凌烟阁24功臣”,可谓文武全才都有。而且,绝对不象刘邦和朱元璋,对于功臣,他绝对不杀,一律保全;也不象赵匡胤,对下属心怀芥蒂,生怕他们造反,所以“杯酒释兵权”剥夺了他们的权利,而唐太宗不仅保全功臣,而且各取其才,信之用之!这是多么宽的胸怀和高的自信啊!他的凌烟阁24臣有各色人等,亲故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降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昔仇有魏征、王(王圭)、卫挺等;疏远如马周、刘(水自)等。
我举几个例子你可以看出来李世民是如何选拔和信任人才的啦。尉迟敬德原来是另外一拨起义军的将领,曾经屡次打败李世民的军队。李世民最后打败并收复了那个军队之后,尉迟就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如获至宝,待之如上宾。后来尉迟敬德的手下有人叛变,其他将领担心尉迟敬德也会叛变,就把他绑起来交给李世民。李世民说尉迟敬德不会叛变的,如果他要叛变他肯定比自己手下跑得还快,他没有走,所以他肯定不会谋反的。他就把尉迟敬德带到自己的卧室里,给他松了绑,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他的信任,并赏赐了很多金银给他。尉迟感激不尽,之后倾心卖力,为李世民立下了天大的功劳,包括玄武门事变尉迟是主要的参与者,几乎可以说李世民的天下都是尉迟敬德等人给打下来的。魏征是什么人呢?他原来是太子府的人,是李世民的仇人,经常劝太子要早点下手除掉李世民。玄武事变之后,李世民不但没有杀魏征,而且欣赏他的才华,信任他的为人,让他做了谏议大夫,让他专门给自己挑毛病。你说这是什么样的胸襟呢!后来魏征和唐太宗合作,演出了一场千古唯一的进谏和纳谏的好戏!马周是什么样的人呢?唐太宗让大臣进言,有个武将叫常和,经常给他提出很好的意见,说出唐太宗想要说的话,让唐太宗拍案叫绝。唐太宗就觉得很奇怪,怎么那么一个武官可以做到这样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常和家里有一个门客叫做马周,常和的书信都是马周写的。唐太宗叹为能人,一定要让他出来作官,马周不肯,唐太宗连请了他四次,最后他才答应出来当官,后来甚至作到了宰相的高位。对于这样一个位置卑微的人唐太宗都这么重视,这样的人要是不成大事儿都怪了。
唐太宗自称用人有五原则,一取才胜于己者。这需要有恢宏气度,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来选人。二能用人之长,弃其所短。这需要能识得真才。看人看基本点。三要使贤不肖各得其所。这需要具备用人艺术。什么人可用,什么人可信,都要心里有数。四须容忍梗直者顶撞。这需要有大修养,同样也是对基本点的判断。五视亲仇疏远,爱之如一。这要有天下一家的胸襟。 以德服人,对下属用道不用术。真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啊。
3、周文武王PK殷纣王。
殷纣王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跟我们想象中相反的是,他也是个文武全才之君,他“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并能“手格猛兽”。可以徒手跟老虎打仗,现在有谁能做到呢?毛泽东评价说,殷纣王很有本事,是个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但殷纣王的问题是他同时也是一个骄傲自大之君:纣王衿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自己是天下最高明的人。他认为全天下他是最成功的最聪明的人,所以当大臣进谏的时候,他就跟每个人都辩论,每个人都说不过他。你再说,他就杀了你。最后,国家最有威望的三个大臣都不在了: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个时候武王开始伐纣,纣王就在鹿台上身穿宝玉衣跳楼自焚而死。他也算死的有“帝王之相”,后来隋炀帝想学他的死法而不得。
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是推翻殷纣王的人,他们共同的策略就是先人后事。周文王遇到姜子牙的时候,姜已经七十岁了,当时他不过就是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老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跟周文王畅谈了一番天下大事,周文王马上说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才!你现在在河边遇到这样的一个老头,你会理他吗?以我们这样普通的人都不会去尊重一个渔夫,但是周文王这样的诸侯却主动去请他来治理国政。这就是文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啊!伐殷纣的时候,文王去世,武王伐纣。武王用了两个人,一个人是姜子牙,以他为尚师父,让他率领军队;一个人是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以他为辅。打下江山之后,周公就来辅佐周武王坐江山,后来又辅佐武王的儿子。他工作得很辛苦,有很多关于他的故事,比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周公是划时代的一个典范,是中国正宗道统的创立者,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人,他制定了周朝的礼制文化等,后来孔子一再想恢复的其实是周公的文化。孔子最尊敬的人是周公,孔子临死的时候说我快要死了,为什么?说我久不梦见周公矣。
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跟殷纣王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先人后事,后者则把自己当作天才,当作明星型的领导人。周文武王一直被当作帝王的典范,道理尽在其中矣!
我还可以举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商汤之得伊尹。商汤是殷朝的创始人,他讨伐了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他得到一个人才:伊尹。伊尹是什么人呢?是商汤家的一个陪嫁的厨师!他利用给商汤上菜上汤的机会给商汤讲解帝王之道,使商汤了解到他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也奠定了自己夺取天下的雄心,从而重用他,顺利地建立了殷朝天下。伊尹先是辅佐商汤,接着他又辅助商汤的儿子和商汤的孙子做事。伊尹被认为是中国贤相的鼻祖,非常受历代丞相的敬仰,都已成为伊尹一样的人物为人生目标。
再比如齐桓公之得管仲。管仲是什么人的?齐桓公在做国王之前,管仲是他对头的人,还曾经射过齐桓公一箭。尽管这样,齐桓公了解到管仲是个人才,就不记前嫌,重用他。如果没有管仲,齐桓公根本成不了春秋之霸。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表扬管仲,说没有管仲可能就没有中原文化的保全。诸葛亮出山之前也自比为管仲。管仲也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王相,之后再也没有人臣达到他那种高度。
再比如刘备之得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已经47岁,他是个名满天下的豪杰啊;而那个时候诸葛亮只有27岁,是个家里边种地边读书的年轻人,没有任何功名,没有任何辉煌的“前科”,江湖上谁知道你这号人物啊。可是刘备听说诸葛这个人才之后,硬是屈尊下来,到了乡下三次把诸葛请来,食则同桌寝者同床如鱼得水。跟曹操相比,刘备器宇和才华都不够,但刘备有两点好:对人用“亲”道,领导上讲究先人后事,加上他的折而不挠的精神,这是他成功的根本。
这样的案例我讲得太多了,现代的我们看看李嘉诚,看看柳传志,你会知道我说的这些原则不仅仅是历史故事书中的童话,它同样是现代职业生活最重要的原则。心胸开阔一点儿,找到合适的人才,哪怕他比你优秀,给他足够的待遇,这样你才能成功!
最后,我们要了解两件事情。第一: 先人后事的基础是内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三个重要的帮助实现修身的原则: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第二:先人后事之后做什么?如何领导下属?答案是“为之君,为之亲,为之师”。
到此为止,我讲的是一个领导选下属要遵循先人后事的原则;我们反过来思考,一个下属选老板,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则呢?!
先人后事!一句千斤,历代功业尽在此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