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行 散 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21:12

   

 

 

题记:我年轻时十分崇拜艾芜,因为他在《南行记》里描绘的边寨风情深深的感动了我。近几年,我到南方考察也走了一些地方,那里的美丽风光,曾让我流连忘返,激动不已。如今在休闲之余,为履《桃源电力报》之约,也学着艾老先生的样子,把见闻陆续整理出来,供大家茶余饭后品味消遣。

 

              

 

海口印象

 

飞机在下降,盘旋。透过舷窗,迎面扑来的是蔚蓝的海湾,乳白的楼群、绿色的植被和红土地。随着轰鸣声,飞机降落了。我们踏上了海口机场的停机坪。刚刚步下旋梯,铺天盖地的热浪就包容过来,仿佛把人推进了桑拿浴室,燥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旅行社的周先生在机场出口迎接我们。他是一个严谨的年轻人,一米六的个头,身着藏青色西装,系着领带。面目清秀,只是穿了一双旧的兰色塑料拖鞋,显得不太协调。我们稍事寒暄之后,就赶紧钻进大开着空调的汽车里,躲开火辣辣的太阳和烫人的热风。

汽车驶进了市区。马路两旁是一色的椰林,宛如一排排站在路边迎接客人的婀娜少妇。用摇曳的舞姿和娴静的明媚展示她独特的热带风光。在烈火般的阳光下,大街上没有太多的行人,大家都是急匆匆的。大概这就是开放城市的快节奏吧。车窗里不时闪过高层住宅,商厦、酒楼、夜总会,还有比比皆是的发廊和洗浴中心。记得有位老学究惊呼:中国的文化好像是“疯”了,竟然把过去澡堂子、妓院之类,“包装”成什么“中心”。让人眼花缭乱,啼笑皆非。

汽车在马路中间疾驶。乘车游览市容可以纵观这个新兴的濒海城市。古时的海南岛称琼崖郡,这里叫玳瑁县。明朝的时候因为南渡江在这里入海,所以改称为海口所。1858年《天津条约》列为开放口岸。1988年海南省成立时定为省会。十年来,海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楼林立,商贾如云。在这块只有2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但有绚丽的热带风光,还曾是全国下海淘金者的乐园。如今轰轰烈烈地开发海南的狂热消退了,留下来的是触目惊心的“半截子”工程。在一幢幢装修华丽的高楼中间,夹杂着黑幽幽的楼房框架。高矮不等,没有续建的迹象。记得去年在珲春看到的也是这种景象。都是一轰而起的沉痛教训啊!在与周先生交谈中,他说海南除了海底石油之外,没有什么资源,只能靠办“夜总会”,“中心”之类的“行当”拉投资。如今上面不给“政策”,搞不到钱,神仙也没有办法。呜呼!看来这老板很怀念往昔“小姐如云、灯红酒绿”的繁华。

旅行社安排我们住进凯丽大酒店。这是一幢坐落在滨海大道上的十五层建筑,据周先生说是“三星级”。但是,狭窄的门前广场,简陋的大厅,普通的房间设施和杂乱无章的服务,让人怀疑这座高大宾馆的档次。我们住在十二楼,站在窗前可以看到远处夕阳下熠熠发光的海湾,还有蔚蓝的天空和朵朵飘动的白云。只是近处那些停工待建的楼房,好似“断壁残垣”,给眼前明媚亮丽的画面涂上了一些昏暗的颜色,很煞风景。

晚餐安排在酒店西侧的小吃店里。这是个宽大的筒子间,三十多平米的铺面,门边有炉灶和面案,一位师傅正在做兰州抻面,倒茶端菜的小姐,都是小模小样的川妹子。我们在靠门口的座位上坐下以后,老板听到我们的北方口音,就非常热情地过来与我们攀谈。他是西安人,二十五六岁,白白净净的脸庞,一米七的个头,打眼一看就是一个好青年。他在北京打工多年,练就了一口北京话,前年只身闯海南,开了这家小店。由于坚持薄利多销,热情服务和他的京腔京调,吸引了不少北方人,小店的生意十分红火。

吃过晚饭,我们乘车游览市容。闹市区的马路两侧,店铺灯如白昼,五花八门的霓虹灯招牌让人眼花缭乱。街上人头晃动,车水马龙,都市之夜自有一番繁华。历来我把逛街当做苦差事,尤其是在这热浪蒸人的街头更是苦不堪言。逛了几条街,已是大汗淋漓了。恰好这时我们走进了大开着冷气的乐普生商厦,这是海口最大的商场,内部装修十分豪华,是个集商贸、游乐、餐饮于一体的消费城。上下六层营业厅里,男男女女在悠扬的乐曲声中漫步,参观选购,似乎有着无比的乐趣。已经是夜里十点了,还是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唯有收银处显得比较冷清。

逛街时,四次有人光顾我的钱袋,都因其偷技不高被我发现。没想到这里有那么多扒手,还有妖冶的女人和路边的乞丐,实在让人发怵,只得匆匆赶回宾馆休息。站在宾馆窗前透过夜幕看海口的夜景,也算迷人。对面大厦底层是个海味大排档,买卖红红火火,不时传来骚女和醉汉的歌声。在过街天桥上,那些坦胸露腹、席地而卧的人们,不知来自何方?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不知什么时候房间的空调开始偷懒,燥热和骚扰电话的铃声不时袭来,让人发烦。朦胧中,思维好像集中到一点,对海口的印象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