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盗跖喝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2:22:04
我上初中的时候,正赶上“批林批孔”,由此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身为中国人而第一次知道了孔子、孟子。不过,“启蒙”是反过来进行的,老师告诉我,世上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坏人”,一种是“好人”;坏人是孔子、孟子,好人呢?好人是商鞅,因为他让秦国人民守纪律,还有李斯,因为他帮着秦始皇灭六国、取天下。秦始皇当然是最大的好人,他做的好事很多,其中一小件是把书都烧了,把写书和看书的人都活埋了。
这就是我受的教育。这种教育好不好呢?我认为很好,它让我从此心明眼亮,看清了支配世界的根本力量是什么:拳头、力和血。这几样在孔子、孟子身上一样都没有,所以他们是没出息的、滑稽可笑的,是“坏人”,注定要失败。
显然,我少年时代所知的“好人”通常是可怕的,很难说他们令人畏惧是因为手握真理还是手握权力,在我受的教育中这两者是一码事。又正确又可怕,于是就比较无趣——很难想象你会跟商鞅、李斯、秦始皇喝酒聊天,反过来,和孔子倒是可以喝点小酒,和孟子,就可以索性喝醉了。
有趣的“好人”倒是也有一个,他不仅是好人,还是打家劫舍的好汉,人称“盗跖”。“盗”字演化至今,已经沦落到专指小偷小摸,而在那个伟大的时代,“盗”就是土匪,伙一帮兄弟啸聚山林,威风得紧。
虽然当土匪就具备了拳头、力、血这些成为“好人”的因素,但“盗跖”青史流芳主要不是因为他的土匪生涯,而因为他还是个巧舌如簧的土匪,我的老师曾经绘声绘色地讲述“盗跖”的故事:
有人问盗跖:盗亦有道乎?
盗跖一拍大腿:何止有道啊!你想,站门口一张看,就知道这家有财无财,这算是圣明吧?动手的时候,你得领着头往里冲,这是什么品质?这就是“勇”!撤退的时候,你最后一个出来,这叫“义”,时机拿捏得准,这叫“智”,得手回寨子,分赃分得匀,这就是“仁”!——“不通此五者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无有。”
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曰:同学们,请看,这位古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如何机智地揭穿了孔孟之道的虚伪面具!
如今,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意,我反对把盗跖选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代表”,但读了《吕氏春秋》,重温这个故事,我觉得盗跖至少是比较有趣的,这个“好人”并不认为自己真理在握,尽管他的拳头硬,尽管攥着刀,但他知道拳头是一码事,真理是另外一码事,他还有兴致把拳头暂且收起来,对着真理嬉皮笑脸胡搅蛮缠。
在这个意义上说,盗跖先生的“好”是很不彻底的,他不应该对着真理讲歪理,他应该直接举起他的拳头或者掏出他的支票。但也正因为这种不彻底,我愿意和他喝上一壶酒,谈谈各自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