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条件多有掣肘 香港总部经济宜抢占战略高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2:47:26
年8月16日将区域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的德加拉集团,今年3月15日获得了由上海政府颁发的上海第十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证书。对香港来说,这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因此而断言总部经济中心将与香港‘劳燕分飞’似乎言之过早,不过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总干事陈文鸿警告说,如果香港不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并改善与珠三角和内地的交通连接和融合,其重要性确有可能被上海和北京取代。
总部分流压力日增港当居安思危
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确有骄傲的资本,弹丸之地内竟拥有107个国家的领事馆或总领事馆,纽约也只不过93个而已。而其作为亚太地区传统的总部经济中心,据统计目前有超过3800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了区域总部或办事处,占据着亚太地区首席位置。但是,香港的这一发展优势是否会因内地发展而被‘边缘化’呢?基于目前在港跨国公司总部纷纷内迁的情况,陈文鸿认为,由于香港的制造业已经空洞化、服务业亦面临‘边缘化’,以及与内地在基建和开放程度的融合不够,香港总部经济中心被内地‘边缘化’的危机是现实存在的。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同样认为,虽然香港经济总量够大,但是内地城市更靠近市场,更多跨国公司总部内迁是一个趋势;仅就珠三角而言,目前很多城市正在由加工业向汽车、重化工业等规模经济发力,与香港没有太大关系,香港若只是起到一个融资作用,其总部经济功能必然越来越不重要。他说,广州已经吸引了世界500强中的百多家落户,势头甚猛。统计数据表明,在香港的区域总部近90%为1980年以后开设,近60%为1990年代后开设,与上述三个历史因素密切相关。内地在本港开设的区域总部和地区办事处数量,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三;在家香港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中,约有40%专责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业务,其中包括‘前店后厂’模式,约20%负责整个亚洲区,约20%兼顾中国内地与东南亚,约12%负责东亚地区,总体上超过90%与发展中国业务有关。香港几乎是内地与国际之间最亮的一个窗口。但是,到本世纪内地因素已经时过境迁,香港的窗口地位也跟随悄然变迁。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教授郑天祥对本报记者说,‘前店后厂’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珠三角地区经济也正面临转型。首先,传统加工制造业将向现代制造业转移,追求品牌附加值成为目标,‘前店后厂’的OEM模式必将落伍;其次,内地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已当刮目相看,不但更多企业懂得自己‘接单’,且已有能力跳开香港走向世界。他还认为,跨国公司过去依赖香港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对内地市场不够了解,且内地开放程度不够,但现在局面已经发生逆转。无论是对中国的了解程度、内地因开放带给他们的信任程度,还是一个直接的内地市场对他们的吸引程度,皆今非昔比。北京社科院专家赵弘对本报记者说,伴随内地发展,香港相对于内地二线城市的环境优越性、服务业的优越性,落差正在缩小。内地更凸显了生产基地配套、成本低廉的优势。在此境况变迁之下,赵弘认为,香港必须重新思考总部中心的战略定位。
长板:内部优势仍明显
虽然时过境迁,但香港毕竟不是一个流水营地,对于保持自己的总部经济中心地位,香港的各种内部优势依然表现强势。众所周知,在高效率的世界级制度方面,香港目前仍然是优于内地的供给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3月21日在港表示,香港在人才、与国际上的关系,无论是商业的、文化的,还是政治的关系,不是内地城市在三五年可以建立起来的。同时他认为,香港凭借法律、管理、物流等优势,完全可以创造优良的总部经济环境。赵弘对本报记者说,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内部优势首先是制度优势。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市场经济文化熏陶、制度熏陶,或者制度规范,香港目前是一个独立的地区,经济体系相比较而言是国际化、市场化的,特别符合总部经济发展的要求。总部经济还涉及到和政府方方面面的交往,政府的廉洁、服务性政府观念的确立,更是总部经济的一个基本要求,香港在这方面的优越性十分明显。他还认为,香港的区位优势虽然面临内地发展的压力,但是它对珠三角乃至泛珠的辐射作用依然相当明显,亦可通过加强联系不断加固其区域优势;另外,香港的税收制度、金融环境地位优越。最近,美国商会对在港美企的相关调查结果印证了这一点,超过八成的公司认为香港营商环境预期为良好或满意,对香港的地理位置、税收制度、通讯网络、自由港状况以及基础设施最为满意。
短板:外部条件多有掣肘
相对于内部优势的长板,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短板因素主要集中在外部条件,且其掣肘之处大有抵消其内部优势的趋势。首先,由于在港大多数区域总部在中国内地都有经营业务,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没有在中国内地设立总部的公司有超过50%表示了到中国发展的意愿。他们认为内地的优势因素主要有市场不断扩大、经济前景看好、劳工成本低等。赵弘认为,整体竞争环境上,香港与内地的相对优势确实正在下降。其次,郑天祥教授认为,香港的此次产业转型缓慢,尚未形成新的增长支撑点。相对于周边新加坡的快速转型,以及内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转型目标和速度,香港明显不足,一度大力发展的中药港、数码港都没有成功。《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反映香港的经济增长势头在两岸四地200个城市中仅排名198位,制造业竞争力排第60位,商务经营基本因素则第29位。他还认为,香港总部经济主要是商业类型,结构单一。在港地区总部和办事处的业务范围与其母公司相同,超过半数的地区总部和办事处从事分销贸易行业,经营业务包括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一旦这些总部被内地市场吸纳,香港总部经济难免落空。赵弘对本报记者说,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短板还突出表现在:第一,楼市、人力和服务等商务成本高昂,金融等高附加值产业尚可忍受,一般类商贸企业则负担较高;第二,人才结构不合理和科技投入偏低,香港的人才结构主要是商贸人才比较密集,但是缺乏科技创新型的人才。在科研方面,香港科研支出仅占GDP不足0.7%,而广东已经超过2%;第三,本土化品牌支撑不足,长期的中间人角色,使其缺乏核心竞争力;第四,人员交流受到通关限制,有调查显示香港人力资源仍是弱点,但是内地高端人才入港仍旧十分不易。
凭先发优势占据价值链高端
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刘乃强曾表示,发展‘总部经济’是香港必走的方向。而因应内地竞争,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认为港可选择与内地合作分工的路径,如需要贴近市场的制造业总部比较适合放在内地,而香港比较适合资讯需求强的,比如咨询公司、投资公司总部更适合香港。赵弘对本报记者说,避免‘边缘化’,修补短边并进行战略转移,乃香港不二之选。首先,他认为香港需要继续进行创新,向更高层次发展,纽约曼哈顿的成本肯定比香港高,但依然总部拥挤,因为它已经在全球价值链的最高段,而香港在很多方面没有自己的品牌,表现为为别人做代理。故必须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本土化、品牌化,缔造总部经济的基础优势。其次,尽快修补人才短边,特别是打破内地高端技术人才入港的相关壁垒,不要搞得到香港比出国还要难。限制人才自由流动,可能对保护本地就业有利,但欠缺的人才也被挡在外边了。当然,可以将门槛设定为高端技术人才,程度的把握,港府要慎重考虑。再次,有效降低营商成本、加强周边交流边界程度,如果香港与内地的联系与深圳一样便捷,很多就没有必要把总部转移到深圳。最后,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香港要向高端总部中心进行战略转移。一方面,大力推进服务业的转移、升级,置换出一些低端行业,透过外包、合资等方式转移到内地,自己向更高端、高效、高辐射的产业发展。在战略定位上与北京、上海区别开来,因循香港的商务、融资、品牌管理优势,开拓营销商务、资本运作总部可以放在香港,而制造、研发总部可以让位北京和上海的合作模式。这种分离模式在国际上不乏成功经验。即便香港将来的总部数量并非最多,但作为类型化总部经济中心则不可或缺。证券之星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