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靖玺: 南洋教育十年炼狱2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4:40:21
今年8月初,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位研究人员到我家里来玩,我们谈起教育国际化问题。他十分深思熟虑地说:“教育国际化从短期来看有好处,从长期来看坏处大。过多推动国际合作,过多搞中外合作办学或者外资独资办学,短期看带来了资金和新的教育模式,但从长期看,这会使中国教育愈来愈依赖外国资金和外国教育模式,造成国民对西方教育文化霸权的认同,这就会危害国家的教育主权,危害国家的文化安全。”我们南洋推动教育国际化时,似乎没有从这样的角度思考过问题。对他这样的看法,我当时一时想不好,没有做什么评价。后来与更多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或研究人员交流,我发现类似的说法还十分流行。我慢慢发现,这种流行说法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在教育行政部门的许多与国际合作有关的文件和政策规定中都有充分的表现。以2003年3月1日公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为例,中间有这样一些规定:外国教育机构、其它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在中国境内单独设立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外合作办学属于公益性事业,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依照国家有关政府定价的规定确定并公布,未经批准,不得增加项目或者提高标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应当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中国境内定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聘任的校长或者主要行政负责人,应当经审批机关核准。中外合作办学者不得举办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的机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联合委员会的中方组成人员不得少于1/2等等。从所有这些行政限制性规定中,我们能体会出一种担心和恐惧。担心外国教育机构独资办学,担心中外合作大学的校长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权转到外方,担心中外合作教育机构自主收费,担心中国国籍的人控制不了理事会。我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外合作办学及国内民办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都是一致的,都存有一种担心,担心自己失去权力,都希望严加控制。也就是说,对外国教育力量忧心忡忡,对国内社会教育力量忧心忡忡。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充满着“两怕”,一怕外国人,二怕百姓。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虽然早在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虽然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已提出“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外交流,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建立在当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虽然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也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但是,这样的教育开放思想一落到具体实施环节,就烟消云散了,留给社会的就是层层管卡压,就是种种限制性框架。中国分管教育的有关领导曾很开明地说过,中国的教育要发展,不能仅靠公立教育一只轮子开独轮车,这样难开好。要加上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两个轮子,形成三轮车,这样才跑得远跑得稳。这些大道理,教育官僚们都明白,但一到具体实施中,就不断砍伐民办教育和国际合作教育这两个轮子,搞得中国教育车走得歪歪倒倒的。民办教育的篇章我已说得够多,在此仅谈谈国际教育合作。从上述规定来看,关于教育国际合作这样的规定,首先将国外私立大学排除在外了,而国外最好的大学,往往是私立大学。其次,不准国外资金进入义务教育阶段,这也将国外私立中小学排除在外了。把国际合作教育规定为纯公益事业,要求收费要用在教学上,这就将国外教育资本挡住了。校长要由中国国籍的人担任,而且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任命,所收学费要由教育行政部门来规定,这就将国外有影响有规模的正规学校几乎排除在外了,谁愿意来受这种窝囊气?这样的规定,传达出来的信息似乎是:你可以来办学,但必须与我步调一致,一切行动听指挥。你如果接受不了我的专制权力,那你可以不来。说到底,你爱来不来!最好别来。中外合作办学对提高中国教育供给的贡献作用,中国的家长和孩子们对此怎么想,他们才不管呢?在这样的限制政策下,要想让中外教育合作成为中国教育的三个轮子之一,怎么可能呢?
我们的家长送孩子读书,追求的是低学费和高质量的教育,为的是孩子今后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将来有一个好的前程,过上稳定的好日子。在家长眼里,教育就是对未来的投资,就是为孩子的未来社会生活进行准备。在家长的头脑里,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对“国家教育主权”的担忧,他们也不会管中国教育是否依赖外国投资和外国教育模式,更不会关心什么“西方教育文化霸权”这些概念。孩子能学好外语(西方教育文化霸权的最核心表现),家长会很高兴,因为这有助于孩子的就业发展。孩子能掌握更多的外国知识,家长会很高兴,因为这能开阔孩子的视眼,为孩子今后闯世界奠定基础。学校有外籍教师,家长会高兴,因为这能表现国际化教育的正宗味道。孩子能顺利留学,家长会感到高兴和自豪,这可能保证孩子一生的就业。很明显,我们的家长们和孩子们并不怕孩子出国留学,也不怕外国人到中国来办学,甚至希望有愈来愈多的外国机构来中国办学,这样孩子的教育选择机会就更多了。显然,百姓并不怕外国人。百姓心中的想法,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中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呢?对国家来说,百姓的需要重要呢还是教育行政官僚的需要更重要呢?是成亿成亿的百姓的判断正确呢还是少数办公室的官僚判断正确呢?中国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圣人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是说,优秀的执政者内心总是没有自己的封闭固执的陈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追随百姓之心的变化。百姓之心才是自然的、符合实际情况的,执政者的心态不能与百姓之心相左。百姓之心不怕外国教育的进入,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怕,百姓之心不怕私立教育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怕,显然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僚们没有老子所说的圣人心态。他们本不是圣人,而以胆怯的猜度、阴暗的心胸、小鸡肚肠的气量来强行管制全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和民间化,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不就这样出来了!想来想去,我归纳出教育行政部门在国际合作上的一些特征:
第一是见外国人就怕。这是百年被殖民的恐惧后遗症。总怕外国鬼子阴谋把中国再弄成殖民地。其实,中国现在人口这么多,世界上那个胆大包天的国家还有雄心壮志要来统治13亿中国人呢?这不就是陷入中华民族的汪洋大海之中也吗?这不就是如同满清和蒙古一样要把它们自己送进来吗?过去有人说中国人要被开除球籍,谁有这个本事呢?
第二是惜权如命。就怕自己的垄断权力被国际教育力量和社会教育力量所分散。这才是根本的担心,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担心的,是自己的教育专制权力被弱化。他们的权力被弱化,他们的特权利益也就被弱化了,这当然对孩子和家长有好处,对中国的教育发展有好处,但对他们的个人利益则是损失,他们因此而反对教育权力的分权。他们所谈的国家教育主权,其实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自己的权力,他们为了自己的权力而不开放教育供给,造成教育的短缺。中国百姓心胸开阔,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低价优质的教育服务,只要对孩子事业有帮助,会一律欢迎,管你是谁办的学校。中国百姓的这种务实和大度的心态,表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包、泱泱宏大的特点。这正是我们的教育行政官僚们要好好学习的。
第三是私利取向。教育部门的许多官僚,他们一方面强调要保卫教育主权,要对国外教育进行控制,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留学,这时他们就不怕自己了孩子被殖民了。这种阴暗的心理,还被他们美之名曰“保护国家教育主权和文化安全”。我还听到一种说法,控制中外合作办学和外国学校到中国来发展,是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这真是荒谬,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兼容并蓄,消化融和。中国大唐那种在教育和文化上全面开放的泱泱气度,怎么现在一点影子都没有留下来呢?
第四是缺少教育经营的理念。教育国际贸易在全球涉及200多亿美元的总量。早在1998年,仅外国留学生一项,就给美国带来75亿美元的收入,教育服务业的收入在美国服务行业中排第五位。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盟国家国家都将推动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教育、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按我国留学生60万人,平均每人每年花费1万美元,大学4年计,我国这些年来的教育外汇流出也在240亿美元左右,合人民币约2000亿元。大量开办中外合作和外资独资的大学,这笔资金的相当一部分将留在国内,为国内创造就业机会和收入。这样,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口号才不会成为空话。
第五是自相矛盾。一方面对外国学校到中国办学百般遏制,对国内学校与国外学校的合作设定种种限制,一方面又鼓励留学生出国去接受教育,鼓励留学生归国创业报效祖国,所谓“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也就是说,外国人来中国办学,我们担心他们教坏了孩子,而我们把孩子送去留学,就不怕外国人把孩子教坏了!这是什么逻辑?从1978年~2003年,中国在美、日、加、澳、英等国的留学生人数已近60万人。在国内,不准国外宗教机构在中国兴办学校,而在美国,教会兴办的高等学校占到了三分之二左右,中国留学生在西方国家学习,是不是上的教会学校?这不重要,不用调查。如果教育行政部门官员的孩子在国外教会学校读书,他们也自然会与普通百姓的心理一样,只管学费和质量,不会管宗教不宗教的。当然,他们也不愿承认近代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发展的贡献。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原本就是一所教会大学。留学生在国外,受过纯西化的教育,但还是都欢迎回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能在国内大力发展国际教育合作,使更多的学生在国内就能享受国外的教育服务呢?这样费用大大降低,家长也能照顾一点学生,对家长、学生和国家都好。在国内扩展教育的国际合作,等于是让中国孩子在国内就可享受到过去非要留学才能得到的教育,这有什么不好呢?现在中国留学生中的小留学生(中学生留学)愈来愈多,已占到外出留学生的一半左右,小小的孩子到国外人生地不熟,自律性差,闹出许许多多的悲剧,报纸上也多有报导,为什么会这样呢?不就是因为国内的教育成问题吗?不就是因为国内的教育国际合作太少吗?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为什么就不能为家长和孩子想想呢?为什么就不能开放国际教育合作以实现一种不出国的留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