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解密毛泽东领导的新中国四次大裁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6:17:20
六、精兵之路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而军队战斗力的关键,不在于军队的数量,而在于军队的质量。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我军就实行精兵简政。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长、壮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十次精简整编,加强质量建军,使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军之路。
踏上精兵之路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的一项重要政策,是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
1940年前后,中国革命大本营陕甘宁边区的领导机关内出现了严重的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而且妨碍了革命工作。1941年,党外人士、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的李鼎铭先生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向大会郑重提交了精兵简政的重要提案--坚决主张政府对于军事应实行精兵主义,避免老弱病残滥竽充数;对于机关应实施简政主义,以人少事精胜任职责为原则,避免机关庞大、人员充塞、浪费人力财力等现象,提倡节约廉洁作风。
然而,李鼎铭先生的这些真知灼见,却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对李鼎铭先生的提议不仅不支持,甚至怀疑其动机。他们认为现在是战争时期,应该是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如果提倡精兵主义,部队就不能发展。但是,李鼎铭先生的提案却得到了毛泽东的理解与坚决支持。毛泽东站起来,一边鼓掌一边走到台前说道:"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在抗战初期,采取精兵主义自然是不对的,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全面抗战已经四五年了,人民经济有很大困难,而我们的大机关和不精干的部队不适合今天的战争环境。教条主义就是不管环境变了,还是死啃不合时宜的条文。我们的党是为人民服务的,不论谁提出的意见,只要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办。"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李鼎铭先生关于"精兵简政"的提案终获通过。同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号召全党全军实行精兵简政,要求党、政、军各级组织机构切实进行整顿,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提高效能,节约人力物力,并把精兵简政确定为1942年全党全军的中心工作之一。
在中共中央领导下,陕甘宁边区首先实行精兵简政,制定了《陕甘宁边区精兵简政实施纲要》,精兵方面:规定脱产部队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的2%,脱产民政人员不得超过边区人民总数的1%;简政方面:重点紧缩上层机构的人员充实基层,合署办公,职责分明。随后,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精兵简政工作。
然而,由于这一工作牵涉到方方面面,阻力大,加上没有经验,所以这一次精简虽有一定的效果,但问题仍不少。为了推动这一工作深入开展,1942年9月7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起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的社论,阐明中共中央实行的精兵简政政策,是根本解决庞大机构与战争情况的矛盾,粉碎日军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最后战胜敌人的重要办法。紧接着,边区又进行了第二次精简工作。12月,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进一步指出,精兵简政必须达到精简、统一、效能、节约和反对官僚主义五项目的。
这一次的精简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边区直属单位由35个减少到22个,工作人员由469人减少到了279人;八路军总部直属部队精简了96%,只留下了4%;整个边区总共减少经费、粮食预算人数10万多人,开创了政简民便、兵精粮足的新局面,为夺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后,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了精兵简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巨人大手笔
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人民军队经过22年的艰苦斗争、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天安门的开国礼炮声。然而,我军所面临的军事斗争任务依然艰巨而又复杂。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对新生革命政权实行的战略包围,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坚定有力地提出:"要把我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国防军!""我们不但要有一支强大的陆军,我们还要建设一支强大的空军和强大的海军!"那么,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人民负担,并使人民军队有能力承担起保卫祖国的任务?毛泽东以历史巨人的大手笔,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勾画了宏伟的蓝图,指明通向这一目标的正确道路--通过精简整编裁减数量、增强质量,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向全军下达了《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要求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而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借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我军军事工作中心开始转到巩固国防、建设国防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上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人民解放军从建国初期到1958年前后,在组织编制上进行了4次较大规模的调整改革,我军建设进入到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第一次精简整编:计划从550万减到400万
在解放军550万总兵力中,"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部队的数量很小。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1950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正式决定对我军进行大规模的精简整编,计划将军队总数压缩到400万人,主要缩减陆军数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其他兵种部队。
同年4月,毛泽东在给中南军区的电报中,希望中南军区复员53万至60万人,同时要求他们克服困难,一定要在4个月内完成这项工作,以节省9月份至12月份的经费,显示了对军队裁减问题的关心和减轻人民负担的急切心情。
1950年5月,为贯彻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指示,全军参谋会议经过充分讨论并经中央军委批准,规定全军员额精简为400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并对全军整编工作进行部署。会议确定解放军的整编方针是:缩减陆军,尤其是步兵员额,加强空军、海军及各特种兵部队的力量。同时,对各部队包括陆海空及拟组建的公安部队员额作了相应规定。整编原则是:担负剿匪和其他军事任务以及从事生产的部队,力求少变动,不要变动太宽;全国陆军统编为国防军和公安部队;国防军分为战时与平时两种编制,平时一般为"三三制";野战军领导机构兼大军区领导机构,兵团领导机构除调出建立军兵种领导机关的单位外,其余兼省军区领导机构;整编后的军、师,统归大军区直接指挥;加强陆军师领导机构,使其具有独立作战及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中央军委成立公安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国军事系统中的公安部队和属于政府系统的人民警察。
对于建国后我军第一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党中央、毛泽东主席极为重视。中共中央成立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主任、代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副主任的中央复员委员会,具体组织和实施这项工作。6月30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便正式向全国发布了裁减军队150万的重大决定。此次裁减军队员额的原则是:干部不复员;对每个复员战士,务使各得其所,尽量做到人人满意。毛泽东要求对部队广泛开展思想发动,做好各种人员的思想工作,根据各部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整编措施,注意政策,确保裁军工作的顺利进行。尤其在对原国民党起义部队的处理上,毛泽东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解放战争中,我军曾采取3种方式接收国民党起义部队:一是北平方式,即傅作义和平改编部队;二是绥远方式,即原封不动的董其武部队;三是四川方式,即国民党第十五兵团、第十六兵团、第二十兵团、第七兵团和第十八兵团举行起义的部队及中南起义部队第一兵团陈明仁部。毛泽东十分关注对这些部队的整编问题,指示要采取不同的整编政策。对董其武部,毛泽东指示不但不整编,而且
还要补充一部分;对陈明仁部,要求拨去一部分老部队到该部任骨干,以改造这支部队;而对四川的5个兵团,在与西南军区政委邓小平商议后,决定采取大量整编和撤销的办法。
在中央和军委首长的亲切关怀下,这次大规模的裁军工作完成得非常好,工作做得周到、细致。遵照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指示,我军大批部队向人烟稀少、交通困难、物资匮乏的天山南北、渤海湾、松江大平原等荒僻原野的垦区挺进,展开了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大批部队指战员奋战在祖国的工业战线、农业战线,为人民再立新功,被人民群众誉为"战天斗地的闯将,建设战线的主力军"。
1950年,人民解放军首先参加改造和扩建鞍山钢铁厂;接着在新疆兴建了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中型钢铁联合企业--八一钢铁厂。后来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冶金部队,先后参加了祖国各地40多个大、中型钢铁企业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老百姓纷纷伸出大拇指,赞扬人民解放军是一支过硬的钢铁基地上的新军!
闻名中外的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被任命为新疆军区司令员,率领大军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垦荒运动,把昔日的茫茫戈壁荒滩改造成了大片良田。
经过认真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到1950年年底,人民解放军陆军部队数量有了较大的压缩,缩减2个兵团部、9个军部、27个师部共94万余人;而军兵种机关及部队有了较大发展,其兵力增到61万人。
然而,正当我军第一次精简整编工作全面展开之际,1950年6月25日,我国邻邦朝鲜境内燃起了熊熊战火,并烧到了鸭绿江边。朝鲜半岛的严峻局势,打断了我国恢复国民经济和裁减军队员额的既定计划,党中央、毛泽东及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我军精简整编工作未能继续进行,并且还根据战争的实际需要,军队进行了扩编。到1951年年底,全军总人数达到627万人,是我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第二次精简整编:627万减到420万
1951年年底,经过了一年的较量,中国人民志愿军连挫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将已快推进至鸭绿江边的侵略军打回到了"三八线"附近地区,美军被迫接受停战谈判。毛泽东冷静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外形势,认为我国国内剿匪任务已大体完成,镇压反革命工作也已取得显著成效,土改即将结束,国内的和平秩序有了保证;尽管朝鲜战争尚未达成和平协议,但我军兵员力量雄厚,能够保证继续作战的需要,因此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用一切挤出的钱来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根据党中央、毛泽东的指示精神,我军精简整编工作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
1952年1月5日,毛泽东批准了在聂荣臻主持下中央军委重新制定的军事整编方案。根据计划,这次裁减的对象仍以陆军步兵和机关为主,要求在3年内,将陆军步兵部队从258万人裁减为135万人,军兵种部队由61万人扩大到84万人,总部和各级机关由112万人减为38万人,院校由10.8万人扩大为12.8万人,地方部队95万人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300万人左右。毛泽东认为,将我军大批有组织地转入工程和屯垦,发挥部队的突击力和战斗力,完成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开发荒原,既可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又不与民争利,可大大减轻地方安置大量部队转业人员的压力,十分可行。毛泽东批示道:"我希望调拨为工程部队和屯垦部队的数目目前能有30万到40万。"根据毛泽东的批示,聂荣臻迅速修改原方案,计划调拨21个师为工程部队,19个师为屯垦部队,并就这些部队陆续转化为生产大军提出了详细建议。毛泽东看过修改后的计划十分满意,详细批示道:"这个计划很好。按照铁道兵团的经验,以40万军队转为工程军和屯垦军是完全可能的,而且在经济上是很合算而有大利的,国家又立即增加40万工业工人和使用机器的农业工人。应即刻筹办,并请苏联帮助,中央财委定购工程和农业机器,开办工程学校和农业技术学校。"
1952年2月1日,毛泽东正式签署命令。之后,几十万转业到经济战线成建制的部队官兵,便开进到我国的边疆、荒漠,投身到如火如荼的经济建设热潮中……聂荣臻深情回忆道:"我军广大指战员,南征北战,战争刚刚结束,就置个人和家庭的困难于不顾,立即投入艰苦的生产劳动,为医治多年的战争创伤,渡过经济难关,流下了大量汗水。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回忆起来,仍使我们感动不已。"
就这样,截至1952年10月底,我军便精简了19个军部和72个师,计200万人。至此,我军陆军的兵种结构发生了可喜变化:步兵减至168万,占陆军总数的8465%,特种兵人数增至30万人,占1535%。陆军初步开始由分块领导向集中统一领导、从单一步兵体制向诸兵种合成体制转变。与此同时,海、空军和各类院校在这次整编中得到了加强,并为以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次精简整编:420万减到350万
1953年8月,进行了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此时国内剿匪作战也已接近尾声,人民解放军创造了全面转入和平建设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几年来,人民解放军在"边打边建"方针指导下,在实行精简整编中,各军兵种相继建立并形成了一定的战斗力。然而,军队建设在许多方面特别是编制、体制上还有许多不适合于现代化军队要求的地方。为此,毛泽东发出了军事系统(包括公安部队)应再次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提高部队质量的紧急指示,要求全军继续进行精简整编,进一步整顿组织、精简机构和冗员、加强技术训练,在提高部队质量基础上大力缩减军费开支。中央军委指示,这次精简整编以有备无患、服从国家大局、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合同战术水平为指导思想,以精简机关、加强业务、因地制宜、平战结合为编组要求。
根据中央批示,从1953年末至1954年初,中央军委召开了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会议确定把"建设世界上优良的革命军队"作为人民军队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研究了精简整编的具体方案。会议提出,实现军队的现代化,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军费开支不能超过国家经济允许的范围,要紧缩开支,挤出钱来首先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重工业,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武装部队的总数应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数量,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必须把重视质量、减少数量作为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会议确定:"在最近几年内,如情况无大的变化,全军包括公安部队,定额350万人。"总政治部于1954年3月发出《关于1954年军队整编、转业、复员工作的指示》;5月,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又发出《关于处理军队干部转业建设的联合指示》,对军队干部转业做了细致周到的安排。
经过两年的整编调整,到1955年年底,全军总兵力在原来基础上精简了233%。其中陆军精简了29%,比例最大。我军各军兵种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大量非战斗人员和非队列人员得以裁减,战斗编制增加,武装力量的体制更加趋于合理。其间,我军还相继实行了军衔制、义务兵役制和薪金制,标志着人民军队正式步入和平时期的建军轨道,以崭新的军容、威武的雄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第四次精简整编:383万减到240万
经过数次精简,我军在现代化、正规化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在实践中,我军各单位仍然存在部门过多,机关过于庞大,机构重叠、分工过细等问题,有时造成部队工作中的一些忙乱现象,这对部队的长远建设不利。同时,在发展、建立多军兵种合成军队过程中,形成了陆、海、空、防空军和公安军5大军种体制,各军种间相互独立,有各自独立的领导机关,在指挥关系上也存在着一定问题。1956年4月25日,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但是,过去我们也没有飞机和大炮,我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的。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1957年1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要求3年裁减130万人,压缩至250万人左右。裁减重点是,合并总部和各级机关;防空军与空军合并;撤销公安军;减撤军队的预备学校和文化学校;精简兵役机关。到1958年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实际总兵力减至240万人,成为建国以后我军员额最少的时期。人民解放军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新的合成军队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现代条件下的诸军兵种合成作战能力已经形成。
在毛泽东领导的4次大裁军期间,人民解放军建立健全了全军领导机构,成立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国防部,建立健全了军兵种领导机构--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公安军司令部、防空军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铁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建立健全总部领导机构和军区领导体制--成立三总部和13个大军区、省军区,建立健全军事院校体制--基本形成诸军兵种院校齐全,初、中、高级院校衔接的正规化的军事院校培训体系,完善了国防科学研究领导体制--成立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力量体制。这标志着从革命战争转入和平建设时期的人民解放军建设的第一个历史性跨越,中国军队实现了从庞大走向强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