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南部:青山绿水入画来——南部县四大景区写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5 01:51:59

 

   今年以来,南部县抓住南充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的宝贵时机,加大了对红岩子景区、升钟湖景区、禹迹山景区、八尔滩景区等重点旅游资源的包装打造和经营力度,从而将全县旅游业推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红岩子景区:
  看山看水看广场


  红岩子景区是南部之行的第一站,它位于县城北郊嘉陵江畔,以红岩子电航工程为依托,利用嘉陵江截流后形成的宽阔湖面,与周围的灵云山、火烽山、五面山及满福坝农业观光园和石子岭生态植物观光园,共同构成“三山、两园、一水”的风景轮廓线,是古城阆中旅游线和嘉陵风光旅游沿线上一道靓丽的城市风景。景区内已建成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集纪念性和
  休闲性为一体的城市广场。
  走进景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风景秀美的山水画:火烽山公园一片翠绿,楼亭庙宇依稀可见,仿古建筑魁星楼古朴典雅,直奔眼底;灵云山公园绿树成荫,屹立的电视发射塔揽风抚云;石子岭游人如织,长长的绿色生态走廊犹如一条青龙仰卧在丛林之中,昂首长啸;五面山云蒸霞蔚,钟声悠长,一座建于明代的沧桑古刹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把游人带进梦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虚幻世界;洋溢着现代气息的满福坝农业观光园一片葱绿,装修一新的农家大院里,观光客倘佯其中,怡然自得。众山环绕中,嘉陵江犹如一条银白丝带,随山形就地势不断改变着飘逸姿态,从古至今见证历史沧桑,陪伴南部县城由古老向现代、由原始向文明、由历史向未来的“嬗变”。此时,若荡舟逆江而上,沿岸美景如桂林山水般秀美;一篙劲松,四面河山,似九寨般神奇,给人远离都市繁华喧嚣的宁静幽远……
  看山美,观水秀。我们的思绪在历史与现实中自由穿梭,随行的南部县旅游局工作人员讲起了景区内的红岩子广场的布局。
  红岩子广场主体造型宛如一张拉满的弓箭,意指南部人民正蓄势待发,即将冲破云霄,迈上全面小康的幸福大道。广场上静卧着两条常年透绿、笑傲风云,仿佛随时都可能腾空而起的巨龙,它们寓意着南部儿女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据介绍,整个广场命名以日月相称,自西向东由正阳、太阳、沁月、望月等7个分广场相拥而成。在7个分广场中,正阳广场位于广场西入口,造型宛如一只明亮的眼睛,音乐喷泉位于眼睛的中心,状如瞳孔,喷泉喷出的水幕随音乐的节奏而起伏,令人赏心悦目。从广场正门拾阶而下,面对的是太阳广场。该广场可容纳约3万人的集会活动,主要景点为两条柱廊,名为“日中飞虹”,意寓南部人民已摆脱贫困,神采焕发,正以崭新的面貌拥抱明天。太阳广场正面紧邻依靠嘉陵江的小广场为祭阳广场,得名于“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表达的是南部人民对已有成就的纪念和对新目标的追求。广场中心是红岩子电航工程纪念碑,十根图腾柱簇拥在纪念碑周围,意为百万人民齐心协力建电站。纪念碑主体造型为发电机涡轮,呈螺旋上升式,直插云霄,标志着南部人民的生活不断提高,南部的建设事业如日中天。太阳广场东西分别镶嵌着“朝晖焕彩”和“暮霞满江”两个小广场,朝晖与晚霞密不可分,意为南部人民离不开党的领导。太阳广场东边紧邻的是月亮广场,即音乐广场,造型独特,形似莲花,具有回声功能,可举办小型音乐会,与气势雄伟的太阳广场相呼应,象征着圆满和南部人民丰富的精神生活。紧邻月亮广场东边的是沁月广场,即艺术广场,百花争艳,芳香沁人,既体现了艺术静心、陶情、怡志的神奇魅力,又体现了南部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与高尚的艺术情操。望月广场位于沁月广场东边,其命名既指该广场与月亮广场遥遥相望,又寄寓着南部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与梦想。
  与广场紧邻的是红岩子电航工程。该工程是经国务院审查批准的嘉陵江干流苍溪至合川段梯级开发规划的第四座中型电站,以发电为主,电航结合,兼有防洪、旅游及房地产开发等综合利用功能。电站为河床闸坝式,总装机9万千瓦,年发电量4.7亿千瓦时。枢纽工程从左至右由发电厂房、9孔冲沙闸、21孔泄洪闸、船闸和非溢流接头坝组成。大坝全长761.06米,坝上建有双车道交通大桥一座。该项工程于1997年10月6日开工兴建,2001年1月10日首台机组开始发电,2002年12月全面竣工,当年红岩子电站便完成上网电量2.1亿千瓦时,实现售电收入6000万元、税金1000万元。
  红岩子电航工程与红岩子广场共同围成的红岩子湖是一个休闲度假的好去处,这里不但可以搭乘游船欣赏嘉陵江沿岸的湿地与植被,感受川北特有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可以欣赏游泳健儿蛟龙般的身影与南充市皮划艇队员敏捷的身手。随行的南部县旅游局工作人员说,这里的环保措施得力,水质上佳,是游泳健身的理想场所和休闲垂钓、纵情山水的心灵福地。
  漫步景区,清风徐来,杨柳轻拂,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嘉陵江畔气象更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传统与创新的对接,在这里展现升华,令人叹为观止。
  禹迹山景区:
  千年立佛傲沧桑
  禹迹山景区是南部之行的第二站,距离县城25公里。据说那里不仅有堪称中华第一的立佛,而且还有大禹当年治理水患留下的千古足迹,以及开凿于清嘉庆年间的神秘石窟。
  景区映入眼帘的是峰峦逶迤、紫气环绕、青烟霭霭、翠接云天的美景。这里游人与香客云集,繁喧与静谧交替,宽宽的石梯从半山腰一直通到山巅。登上石梯,一尊千年立佛展现在我们眼前。立佛高18米、腰宽6米,头部与下肢都镂空圆刻,仅腰背与山石相连。立佛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佛面方正,两耳垂肩,双眼微启平视,鼻贯天庭,嘴唇微合上翘,面态端庄,神情于静穆威肃中带着慈祥。佛身魁伟硕壮,袒肩露肘赤足,右手屈中指与拇指相扣成环型作“说法印”式,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立佛内着僧衣,薄而贴体,外着袈裟,宽袖飘逸。整个佛像雕凿线条简洁流畅,其艺术手法带有明显的盛唐遗风,颇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之形意。佛像整体造型严谨古朴,雕镂刻画十分精细,其仪态、神韵之美在四川地区的大佛造像中堪称上乘之作。就立佛而言,实属全国罕见,堪称中华一绝。立佛原有五层重檐明楼覆盖,佛寺建于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而今复建的大佛明楼,遵其旧制,依山而立,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立佛神像下侧,细泉涓涓,水质甘甜,常有游客取水饮用。据史料记载,此泉早在明代就有“橘井”、“甘泉”之美誉,而且还可以治病疗疾。
  立佛刻凿的确切时间由于没有记载,因而民间流传着三种版本:其一,明万历进士曹学诠在《蜀中广记》卷二十四《名胜记》第二十四篇中写道:“县(南部县)东南与蓬州(今蓬安)相接三十里为禹迹山,禹治水所经也,有小石泉,凿石为像,层楼覆之,宋绍兴间何汝贤有禹迹山院记。”人们据此推断,北宋时期大佛就已经存在;其二,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45),北方战乱连年不断,唐玄宗入蜀避难,一大批画匠、雕工、高僧跟随他进驻四川,带动了四川文化艺术的繁荣。后来,随着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四川省内出现了图腾石佛的鼎盛局面,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巴中石刻、广元石刻以及乐山大佛等先后涌现出来。这些石刻佛像的涌现表明,禹迹山大佛“出生”的最佳时机也是那一时期,或者说,禹迹山大佛至少应该是晚唐时期“出生”的。因为,一旦失去了石刻大佛赖以生存的大气候,禹迹山大佛便难于雕刻产生,这或许就是唐代以后民间少有刻凿大型石佛的
  原因所在;其三,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沈荣(成都府犀浦尉的侄子)请人在今南部县盘龙镇回龙山上刻凿了功德记
  与十五尊佛像,其中佛像的造型和表现手法与禹迹山大佛惊人的相似,说明刻凿大佛的工匠与刻凿唐代回龙山佛像的工匠应该是同一批人,如果排除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的话,禹迹山大佛成像应在公元769年左右。
  对于民间版本的说法,南部县文管所所长陈刚比较赞同第二种版本,他分析说,禹迹山大佛为释迦牟尼造像,其衣纹雕刻手法带有明显的盛唐遗风,同时也体现出了“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唐代画风,当时人们之所以要不惜代价刻凿这么一尊大佛很可能与隋唐佛教文化的兴起有关,也就是说人们把石刻大佛作为了图腾之物,出于对佛教的虔诚,没有谁在大佛上轻易题刻,也没有谁有意识地去记录大佛的年庚,这一方面说明大佛的“生辰”处在佛教盛行时期,另一方面也印证了大佛“生日”难以考证的原因。
  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立佛,无论是雕刻还是造型,都算得上精美,不足的是,佛像的头部与身躯的比例不太协调。究其原因,主要是香客们在立佛眼皮下从事烧香,跪拜活动时,鼎盛的香火导致了立佛的足部出现了裂缝。为确保立佛不至于倾倒,工匠们采用灌浆的方法填充缝隙的同时,还对立佛的足部进行了加固处理,并将立佛足部基石提高了一米多,立佛双脚的位置因此由足部上移到了“小腿”部位,这就是立佛为什么由原来的20米的高度“变矮”到18米的原因。
  沿立佛右侧攀石级而上,踏着新建的旅游栈道数十步,则来到禹迹山石窟,石窟开凿于清朝嘉庆年间,是白莲教农民起义军为抵御清兵而凿的工事,工程历时四年。目前,这里仍然保留有东、西、中、北等寨门以及部分残墙断垣,禹迹山石窟就是整个山寨的核心防御工事,石窟依山体而凿,有大小不等的石室四十多间,分上下两层,石室之间由一条迂回曲折的甬道贯通相连,深入洞中,时而左,时而右,时而拾级而上,时而绝路显现,穿行其间,有如进入迷宫一般,险奇间其乐无穷。
  禹迹山四周山壁陡峭,异常险峻,古寨门是整个工事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上山的必经之道,寨门以整体山石挖凿而成,其构筑方式十分独特,沿着石梯蹒跚而上,仿佛能感受到远古征战的厮杀声。
  禹迹山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禹王庙遗址和至今尚存的宋代石刻真实地记录了它的沧桑巨变……走过禹王庙,县旅游局工作人员指着两块形似脚印的巨石说,那就是当年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之时,沿途寻找治水宝地所留下的足迹。禹迹山山势雄伟,群山环合,据说,其四周有九条山脊相拥而居,为“九龙捧圣”之吉地,当年大禹就是依靠地脉之势,带领百姓制方略,平水患,经过不懈奋战,最终取得治水的成功,其足迹至尽被人们所保存。
  八尔滩景区:川北的小西湖
  八尔滩景区是南部之行的第三站,位于南部县大堰乡境内,地处南部、西充、顺庆三县(区)交界处,距南部县城37公里,西充30公里,南充50公里,成都市和重庆市各300公里。
  景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媲美西湖的天然湖泊,那里群飞的白鹭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天际处慢慢压过来;广袤的水面上,成群灵动的水鸟时而俯冲入水,时而直上云霄;一些栖息在湖边密林中的山鸡不时欢叫着掠过水面,如惊鸿一瞥……县旅游局工作人员说,眼前这个湖泊就是总容量为1657万立方米,控灌南部、西充7个乡1.83万亩农田的八尔滩水库。水库发源于西充县古楼乡,从大堰乡纯阳山村入境,在青狮子山下形成一个滩。由于滩的两边是丘陵地貌所形成的狭谷,1960年,南部县依据这里的有利地势扩建了现在的八尔滩水库。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个修炼成精的鳖,不但能变大变小,而且还能物化成小孩模样,常常跑到滩岸边晒背。有一次,一个渔翁来这里捕鱼时,看见此鳖时大时小,大起来超过一张簸箕,小起来仅有一面蛋圆的镜子般大,惊奇之余便用祖传的绝招将鳖捉住。可就在渔翁准备将它煮吃的时候,一时难以物化成人形的鳖竟急得掉下了眼泪。渔翁觉得它颇有灵气,有意放它一条生路,但又担心它今后再被他人捕捉,于是取来老婆废弃的耳环安放在蹩甲边缘,以提醒人们它是放生之物,不得伤害。鳖被放走不久又被别的打鱼人捉住,打鱼人看到鳖甲上的耳环立刻明白了鳖的经历,他效仿渔翁在鳖甲上也套了一个废弃的耳环。如是8次之后,鳖甲左右两边共套上了8个耳环。有一年山洪暴发,八儿滩水库水位暴涨,修炼成功的鳖冒出水面,摇身变成一个大姑娘乘风破浪而去。从那以后,当地人把那里叫做八耳滩,后来又被改成了现在的八尔滩。
  传说给八尔滩景区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给旅途增加了一份乐趣。登船向湖泊的腹心处驶去,缓缓前行的游船在平如镜面的水面上荡出了一圈又一圈美丽的波纹,两岸的美景缓缓收入眼底。岸上头戴斗笠手握鱼竿的垂钓者平静地注视着水面,不时挥竿享受捕获之乐。据说,常年来这里的垂钓者总人数在万人以上,他们大多来自南充市,也有来自广元和广安、巴中的。据说,有人曾从这里钓到过20多公斤重的大鱼,当时足足折腾了两三个小时才将猎物“请”上岸。
  游船犹如一尾大鱼推波而行,湖面逐渐变得开阔起来,一个个湖岔、湖弯迷途般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广袤的水面将湖岔湖弯处的一个个小山头包围起来,形成一个个遥相呼应的孤岛。远远望去,孤岛上草木成林,荆棘丛生,叫不出名的花儿繁星般开得遍野皆是,丛林中蝉鸣聒噪,百鸟婉转,既充满了神秘韵味,又充盈着无限生趣,令人遐想无限。当游船驶进湖泊的腹心地带的时候,水面上出现了漂浮着的网箱与白白的浮漂,随行的大堰乡一位工作人员见状立刻提醒驾驶员放慢速度,千万别惊吓了网箱里的鱼儿。见我们一脸困惑,那位工作人员解释说,游船速度过快的话,螺旋桨将可能挂着网箱拉线打破网箱里水世界的相对平静,网箱里的鱼儿突然受到惊吓就会像跃龙门或者跳水一样从水里腾空而起,摆脱网箱的束缚。去年那里就发生过一次这样的意外,几个网箱的鱼在顷刻之间“跃龙门”而出,几乎是整体“逃离”了网箱。那位工作人员表示,为了保护水质,今后湖区内的网箱鱼数量将会减少,并杜绝养鱼户向网箱内投放肥料。
  穿行在湖区内的孤岛之间,我们感觉一下走进了一个天然迷宫,优美的湖岸线,漫滩、台地、丘峦三层景观带将自然田园风光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出来,县旅游局工作人员说,我们所走的路线仅仅是湖区的一角,整个湖区景观层次丰富多彩,常年有鸟类20多种,野生鱼类10多种,白鹭、野鸭、山鸡四处可见,鲤鱼、鲢鱼、甲鱼畅游其间,生态环境十分优美。目前,南部县正制定旅游规划,准备将清朝工部尚书李先复读书的龙楼庙,《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谯周故里———上乘寺,集“释、道、儒”三教合一的观音山清代摩崖石刻造像等人文景观以及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马王皮影整合到八尔滩景区,以丰富其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的文化品位。
  贾登荣张枥/文
  升钟湖景区:西南第一湖
  升钟湖景区是南部之行的第四站,位于南部县境内西北部山区,犹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剑门山余脉的崇山峻岭中。它是一处将西河拦腰截断形成的高峡平湖,是我国西南地区蓄水量最大的水利工程,有西南第一湖之称。升钟湖积水面积为8万亩,可蓄水13.4亿立方米,溢洪水位432.1米,主航道静水长83公里,湖面最宽处380余米,最深处近100米,是一个典型的叉型河道湖泊,大小岛屿星罗棋布,青山绿水唇齿相依。湖岸山峦叠峰,树林茂密,绵延山峰几百里,湖水平静如镜,清冽可饮。湖区环境幽雅,年平均气温16.4度。特别是水库中段,水面开阔、碧波荡漾、湖岸蜿蜒,群岛多姿,是度假、观光、休闲、水上娱乐的极好场所。
  据了解,升钟水库于1975年3月动工,1992年基本建成。雄伟壮观的水库大坝,是成库和拦蓄洪水的关键,它是一种新型的粘土心墙砌成的石渣大坝,全长420米,高79米,坝顶宽12米,气势宏伟壮观,设计独具匠心。1977年12月8日,大坝填筑正式开工,历时达5年之久。开挖土石方51.4万立方米,填筑方达356万立方米,如果将填筑大坝的土石砌成一米见方的长龙,可围绕地球赤道两圈半。大坝护坡上隽刻着胡耀邦同志亲笔题写的“升钟水库”四个大字,每个字高20米、宽18米,做字用的瓷片多达9吨。
  大坝的一端是溢洪道,由进口段、闸室段、陡槽段和挑流段组成,总长433米,溢流堰上设有九孔弧形钢闸门控制库水,每扇闸门宽11米、高12米,由90吨重的启门机进行操纵,还配有一扇平板式检修闸门和一台移动式启动闭门机。
  大坝的另一端是水库管理机关所在地和仿古建筑升钟寺起义纪念碑,碑文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开四撰写,洋洋洒洒千余言,文采飞扬万古情。吟而诵之,朗朗上口;细而思之,余味无穷,真是“巴蜀风光处处是,川北尤数升钟湖”。
  升钟湖岸环绕着苍翠耸立的莽莽群山,丛山之中最负胜名的便要数太子山了。太子山亦称太子岛,相传为龙太子与如来佛神争斗,损兵折将后寄居于此,并入赘当地农户之家,后返龙宫理论,数年不归,农女望夫而疾,孕身病亡,太子悲痛难遣,建子庙为祭。
  游览升钟湖,位于保城乡境内,地形奇特、海拔700多米的香柱山尤引人瞩目。相传道光三年,一些道教信徒在山顶上建起庙宇,成为朝庙赶会的繁华之地。由于山顶周围古柏森森,隐蔽、安全,1932年震惊全川的升钟寺起义的部分领导和骨干常在这里秘密开会,起义主要领导人张友民多次到这里开展地下活动。起义失败后,保城乡有30多名地下党员被国民党残酷杀害。1983年10月,经市、县有关部门批准,这里建立了“红军烈士纪念馆”。
  香柱山下又一历史胜迹是西水县遗址。据史料记载,公元1231年,南宋朝廷腐败,蒙古铁骑向四川发动进攻,一直打到西水县。西水人民奋起抗战,凭借山险,立寨筑城,坚持抗元斗争30多年。后来,人们把这座抗元城堡称为保城,距今已有760多年。
  升钟湖生态环境远近闻名,这里不仅有四百五十余种植物分布两岸和岛屿,而且还有近四十种动物出没其间。湖面上,野鸭成群,白鹭飞翔,鹤鸣于天。由于湖区周围没有任何厂矿企业,湖水常年清澈碧绿,水质纯净可饮。
  “牛群嬉戏于湖边,两岸农舍和炊烟,时隐时现。偶尔,乡村小学传来一阵朗朗的读书声,这实在是久居现代都市的人们为之向往的风情。如果你到岸边农家或农家乐园去,品尝升钟湖里刚捕捞的鲜鱼,或者在岛上野炊,取湖中天然净水,煮一锅野蘑菇,烧几尾自钓的小鱼,那番畅快,不临其境无从感受!”导游对升钟湖景区的解说,给人以画中观画的恍然。
  南部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胡光明,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建华说,去年南部县打响了升钟库区扶贫开发攻坚战,今后南部县将结合库区扶贫开发工作,把升钟湖打造成休闲、度假的旅游胜地,最大限度地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为库区群众脱贫致富拓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