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篇】軸線兩端,台灣往哪走?天下雜誌 427期 2009/0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9:54:54
【蔡英文篇】軸線兩端,台灣往哪走?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427期 2009/07
相關關鍵字:超越60/1949/馬英九
在同個時空輻輳間,台灣兩大黨黨主席一直沒有機會真正的對話。
其實,馬英九、蔡英文有很多的共通點。同樣讀過台大法律系、有國際觀、擔任過陸委會重要職務、都曾在政大教書,都有著濃厚的書卷味。
儘管兩人背景有些相似,在內政與兩岸關係上,卻有不同的主張。
民進黨執政時,蔡英文掌握了台灣兩岸政策的詮釋權,她不承認所謂的「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經濟上,她緊踩三通煞車,但對兩岸貿易採有效管理。而馬總統上任後,則是承認「九二共識」,兩岸經濟採取擴大交流。
在這場「紙上雙英會」中,他們同樣不滿意台灣目前的民主發展;面對中國這個巨靈,兩黨都在黑暗中摸索,但馬英九傾向快走,而蔡英文則認為要慢慢來。
跨越統獨的軸線,兩人如何理性看待與中國似快又險的關係?又如何看待台灣的民主發展?

蔡英文:我生長的年代,台灣剛好是出現最劇烈變化的年代,不論國際關係還是內部民主化過程,思潮的改變都是最劇烈的。這過程中很多人覺得紛擾不安、困惑、覺得很痛苦,我在過程中也有這個感覺,但當坐下來好好想一想,其實台灣所面臨的命運跟挑戰,是給每一個人坐下來更深刻的去想他的感受跟思考。這是最重要的,台灣是充滿了挑戰的地方,生長在裡面的人時時都要面臨挑戰跟痛苦。
台灣的民主是重要資產,也是未來面對中國最重要的前提。
一九九○年代民進黨支持度快速上升到執政,大家感覺民主很快在台灣生根發芽。但究竟民主有沒有後續續航力,能不能走向更成熟的民主?還是民主只是曇花一現?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灣民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從九○到兩千年,民進黨執政八年,速度發展非常快,國會全面改選到總統直選,每一次改選過程中的激情等等。大家就覺得所謂的民主就是這些,但是競爭法則、競爭的基礎都不存在。
民主化二十年,我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開放競爭。但學過競爭理論就知道,競爭背後要有基礎建設跟競爭法則,這兩者在台灣並不存在。
民主基礎建設裡面兩個最重要的支柱是,直接民主與選舉文化。
現在看到的選舉都是代議政治,你選的人替你做國家政府的重大決策。但是民主還有一個直接的民主,從來沒有在台灣生根過,無法落實人民公投;所以每一個人都變成沒有臉孔地走到投票箱,無法發揮真正的參與。另外一個支柱,就是我們的間接民主仍籠罩在威權時代陰影裡;理想的應該還是兩黨政治,以政治理念來區分投票傾向,但台灣還是以國民黨掌握地方派系因素較強。
所以,台灣的民主只走了第一階段,後面沒走,因為少了必要的基礎建設,缺乏續航力。
另外,民主續航力的三大來源也被阻斷:律師、醫師和中小企業主。他們曾帶動台灣早期的民主發展,但律師和醫師都商業化了,健保制度之後生存下來的是大型醫院,醫師的獨立性不見了。中小企業主過去靠外國訂單生存。但這二十年來的台灣社會經濟結構改變,企業朝大型化走,中小企業開始失去立足空間,有些變大,有些消失。走向大企業化後,必然跟國家、中國因素糾葛很深。
好的民主最重要的是好的司法。但現在司法人員有很大權力,還是上對下的觀念。你看檢察官可申請羈押等,裁量權很高。法院在審判過程,權威也很大。雖然這幾年有了交互詰問制度,多少有一點當事人的立場,但仔細觀察,很多法院在裁定的時候,法院是跟檢察官站在一起,不是站在兩造中間,而是站在國家那一邊,不是在國家跟人民中間做仲裁者。司法獨立,是社會最後的仲裁者,如果沒有的話,民主是假的。
為什麼民主這麼重要?
民主的好處在政策錯誤和決策錯誤的風險最小,雖然過程或許比較花時間、沒有效能,但它在現代的結果來講是公平的,而且是決策風險最小的。如果走向威權決策當然是很有效率,但風險很大,也壓抑社會很多人的意見。我現在比較大的擔心是,社會好像覺得民進黨過去執政痛苦的八年帶來的社會紛擾;加上最近十年,全球經濟變化很快,社會感覺到生存很困難,因此很多人覺得經濟很重要,其他的東西都是次要,所以兩岸經濟走得快速。
但台灣跟中國最大問題,是大跟小的問題。經濟如此,民主也是。所以一時讓中國因素長驅直入,使得經濟的選項變成是一時性的,無法變成可長可久式經濟政策的選擇。我們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現在有人說兩岸問題是開放或不開放。其實問題不在開不開放,而是能否有效處理風險。
很多人以為台灣內部是藍綠問題,現在其實是階級的問題愈來愈明顯。
二戰之後五十年的經濟成長,台灣是最大受益者之一,這種機會不會再有。那個時候經濟發展是每個人都受益,下一階段,一個經濟政策一定有受益者跟受害者。
全球化的改變,與台灣經濟成熟發展時,一定會面臨很多社會紛擾跟分配問題。如果政府還是強調財富累積,而不看分配問題,那會是個災難。
台灣已經出現階級利益的衝突問題。中產階級在縮小當中,如果沒有中產階級,社會會對立,因為沒有中產階級隔開兩個極端群體,這是很恐怖的。而國民黨到現在還沒看到分配的問題。
向中國快速開放,可能會製造內部階級問題外,政治上,也會阻礙走向成熟的民主。
國民黨為了短期經濟利益,不斷向對岸妥協。但很矛盾的,我們要成熟地面對中國,前提是要有好的民主。
如果台灣有一個成熟的民主機制,人民共同面對中國,都有參與機會。有成熟跟穩定的心態和機制面對,而不是誰是領導人,就能左右。
台灣的政治人物在面對問題時,都先計算自己的政治利益,這真的很不好。改革還是來自於國家的力量才有辦法,執政者要負很大責任。執政者願不願意犧牲自己的政治利益,其實是很大的考驗。
人民可以做的,是給執政者壓力,但人民的壓力聲音從哪裡表現出來?媒體現在面臨生存危機,割喉競爭,廣告最大的買主就是政府。如果開放中國廣告來,就全都淪陷了。
很多人覺得我意識型態不太清楚,有人說我偏獨,可是我也講不出傳統獨派的講法。我的信仰其實比較接近西方,堅信民主、自由、司法獨立是台灣最重要的三件事。
統獨是很難在這個世代、或這十年看到結果。
台灣社會老是在統獨掙扎,倒不如回頭檢視我們要堅持的價值是什麼。當你的價值清楚之後,就會發現這時不能太傾中,因為中國的價值,不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太靠近的價值。
現在兩岸走得太快,我已經沒有辦法很驕傲去跟別人講台灣民主的成就,因為我們可能守不住,真的。以前跟人家講民主自由好像背書一樣,但現在是深刻的體驗,台灣人要是守不住,那前途堪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