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父亲董浩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16:21:46
人们总是说,热爱海洋的人一定有着宽广的心胸,浪漫的情怀。我的父亲一生热爱大海,以弘扬中国人自己的航海业为己任,只可惜我年轻时并不能体会父亲那如大海般深沉的情感,直到近年我开始整理父亲多年来的日记,才深深体会到诸多父亲当年对我们子女的关爱和殷殷期盼,每念及于此,低徊不已。
日记中的“另一个”父亲
父亲从来都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948年到1982年父亲突然离世,我一字字读,一页页看,常常读着读着眼泪就夺眶而出。记得我小时候常会问妈妈,爸爸好友沈伯伯(也是航海界巨子)对他的女儿们那么宠爱,为什么爸爸对我们这么严。没想到看到父亲在1958年的日记中提及这一件事说:“有一天,我要和儿子女儿谈谈,看看我是不是真的对他们那么严。”
其实,父亲对自己就是要求非常严格的人,常常在日记中反省。妈妈常常对我们说你们有父亲的一半我就很高兴了。生活中的父亲很少和我们说话,他不是在各地奔波,就是忙于各种应酬,回到家中,总是忙着看文件,与在各地公司工作的同事通电话,或者沉默思考。但是,在日记中,很多连我自己都已经淡忘的小事,父亲都一笔笔记下。
1958年,大西洋信仰号下水,父亲在日记中写道:“建平今日第一次穿绸制旗袍,秀美绝华。”
1960年,法国总统为招待阿根廷元首,在巴黎歌剧院举行演出,这是非常难得的聚会,父亲想尽办法得到入场票,让我和我妹妹去欣赏。这件事父亲在日记中也有提及。藉由着这些父亲亲手写下的文字,另一个细心体贴的父亲宛然在目,如今想来,怎不令我感慨?
在父亲的安排下,我们家的男孩子都会送到英国念书,女孩子都会送去美国。我在美国念大学,在美国结婚,按照西洋的传统,父亲牵着我的手领我到圣坛前,把我交到我先生的身旁。第二天我们去国外度蜜月,没想到一大清早,父亲就赶在我们出发前又来看我们,特别为我们新婚夫妇摄影留念。他就是一个这样细心体贴的人。
我生大儿子的时候,父亲正在美国公干,特地从城里开车到我们在郊区的家,单程就要一个多小时,由于忙,父亲只坐了半小时就要走。那时我心里埋怨他,难得来看我们一次怎么着急要走。现在,我自己也变得越来越忙了,想起这件事,深深体会到当年父亲花三个小时的车程来换和儿孙相聚的短短半小时的一片深情厚意。可是这一些,父亲都不曾在我们面前流露分毫。
父亲看上去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一家之主,但其实他也是喜欢热闹的。他是真的喜欢家人在身边的感觉。因为母亲不喜欢远行,后来我就常常陪伴父亲出访列国参加会议。记得有一次陪父亲去莫斯科参加斯坦福研究院召开的一次会议,会议组织方把我和我先生的房间安排得离父亲的房间很远,他坚决要求把我们的房间调换到隔壁方罢休。
对于父亲的记忆就是这些零零碎碎,无声胜有声的片断。父母一辈子伉俪情深,他常常在外面走,哪怕只在外地停留两三日,都不停打电话要求妈妈飞去陪伴,不喜出门的母亲常常在“被逼无奈”之下应允说:“好罢,好罢,我来。”
我帮父亲圆梦上海
父亲是那么一个内心如大海般丰富的人,尽管海浪无语,但拍岸有声,岩石知道。人世间所有繁华都抵不过父亲对航海事业的热爱。
16岁时,他加入天津航业公司,开始涉足航运业。他青年时目睹中国航运业的支离破碎和外国轮船在中国内河、海域耀武扬威,便立志要效法郑和,振兴祖国航运。1936年,24岁的他集资成立了自己的船务公司--中国航运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从此父亲便将自己的生命与振兴中国航运的宏图大业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他在日记中说:“愿为国航运史开一新纪元。”他不仅片刻不曾忘记自己是中国人,而且一生以自己是中国人骄傲。他的态度已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子女。
父亲一直有一个心愿,要造一艘世界上最大的船。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之事业仍被人视作发财,实属误解!我是替中华民族作扬眉吐气事,问心无愧。”
1977年七八月间,父亲又买下了一艘巨轮,为了实现拥有世界最大的船只的梦想,他斥巨资把原船分割,在中间加长后连接,这样,世界第一巨轮“海上巨人”号(总吨位564,764吨)终于在1979年屹立在世人面前,这条船现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轮。
父亲一生奔波,包括我们曾经对他对家人的淡然态度有过的误解,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父亲做事认真的态度,对航运事业的执著和热爱。
1982年,父亲在迎接摩纳哥元首雷尼尔三世及王妃访问香港之际,心脏病突发,离我们而去,我们觉得这都是因为他常年太劳累了,影响了身体的健康。
身处崇山脚下,往往不觉其高大的意义。了解父亲的伟大,似乎也需要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在父亲突然离世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我梦到了父亲。梦中的父亲站在悬崖峭壁上,脚下是湍急的河流。我清楚地听到了父亲的叹息:为什么没有人帮助我渡过这条河?
这两年,我在整理父亲的日记资料时,发现他生前就有兴办一个航运博物馆的计划。此时,梦中父亲的那声长叹,仿佛又在我的耳边萦回。我突然又想到,多年前,我曾收到父亲寄给我的一份介绍美国航运博物馆的剪报,只是当时的我,竟然完全没有察觉到父亲的用心。
父亲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的心愿却是发展国际教育。深信“读万卷书,行千里路”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的他,在1971年买下世界最大客轮“伊丽莎白皇后号”,把她改装,创办成一所举世无双的“海上学府”。但该船不幸于1972年1月9日遭烧毁,沉没海底。但他仍不放弃,将另一艘油轮改为“宇宙学府”,每年筹办100天课程,现仍由匹兹堡大学承办大学课程。父亲从实践中得到理论的提升,1950年开始创办《航运杂志》。他感叹远洋航运是极具风险的事业,以个人之力很难胜任,感叹自己“无依无靠”。这样的话,父亲也从不曾在家人面前提起半分。如今想来,我只觉得心酸。
日记中,父亲记载了结交过的30多个交大人的名字,如顾毓、王安、赵锡成、卢燕等。想到上海交大的造船专业历史悠久,声名卓著,一生爱船的父亲与交大又如此有缘,于是我们便有了一圆父亲旧梦,在交大建航运博物馆的设想。几番商讨,交大校方终于将华山路校园内的“新中院”,一幢始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中西合璧、质朴典雅的两层小楼改建为“董浩云航运博物馆”,于2003年1月18日隆重揭幕,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父亲过去后,我常常为年轻时不能读懂父亲的心思而懊恼,当我终于站在这栋古楼的天井中,抬头遥望苍穹,看云卷云舒,一瞬间好像置身于风平浪静的海上,我相信父亲看见一定会喜欢的。
小楼底层为中国航运史馆。父亲一生以郑和为自己的理想,航运馆中展出的《天妃经》卷首的郑和下西洋插图描摹复原图和后人出版的《郑和航海图》等,虽非文物真品,但亦有较大的参考、研究价值。也算是我们对父亲的一种纪念吧。
叫我如何不想他
小楼的二楼是董浩云生平陈列室。展厅里,照片、图表、文件、船模,新船下水时的典礼册、银斧、纪念章,船上使用的餐具、陈列的艺术品及其他各种实物,琳琅满目。看似随意散漫的布置,却透出丝丝艺术趣味,使人备感亲切,事实上,父亲的另一面便是懂得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热爱艺术,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父亲喜欢书画,溥儒、张大千是他的挚友。有一阵,溥儒先生在我们日本的家小住,那时候我还小,看见一个瘦瘦长长,穿一件蓝色长袍的伯伯在家里走动,长长的指甲里都是墨,只觉得古怪和好笑。现在想来,我对艺术的喜爱其实正是受到了父亲多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父亲喜欢看芭蕾,听高雅音乐,如今,董浩云航运馆中播放的“董浩云海洋巨子”的纪录电影的配乐,就是我特别挑选父亲最喜欢的一首Bruch小提琴交响曲,是一支非常浪漫的曲子。他也特别喜欢赵元任写的《叫我如何不想他》和黄自的《花非花》,有时要我为他弹琴伴奏,他唱来是那么投入。
他喜欢摄影,每次下海仪式或晚宴,他都亲自为宾客留下倩影,签名寄上。早年他为妈妈拍摄的一帧题为《人比黄花瘦》的相片,他自己特别得意,如今也收藏在小楼二楼的陈列室内。
我越来越感到,他是一位懂得生活情趣的事业家,我记得在英法的时候,我们去公园游玩,父亲最喜欢的是在湖上划船,他穿着西装奋力地挥动船桨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正如他的挚友们评价他的,他贵为“船王”,生活却是异常简朴,对待朋友诚挚,人格纯真,他的品位又是如此高雅,表现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作者简介:
董建平(金董建平),出生于上海,成长在香港,曾就读于九龙塘小学与玛利诺修女英文书院,后赴美国深造,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取得英国文学学士学位。其后在密芝根大学获得图书馆管理学硕士学位。香港艺倡书廊的创办人。
在现代中国绘画的领域中,董建平女士的艺倡书廊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艺倡画廊于1981年成立,是香港第一间专业画廊,主要推动居留海外的华裔画家的作品。艺倡书廊曾参与举办及协办多项重要展览并参与多项国际艺术活动。艺倡画廊不但把中国现代艺术家引进西方,同时也与欧洲及美国的画廊联合举办西方艺术家画展。
董建平女士不仅对视觉艺术有所贡献,在表演艺术方面也致力于推动各项活动,她现任香港小交响乐团荣誉主席及监察委员会主席、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顾问、香港水墨会副主席、沪港文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曾任香港管弦乐团妇女委员会主席、香港艺术节妇女委员会主席、亚洲文化协会副主席。
作者:董建平 吴萍 点击次数:1151
出处:《新民晚报》 上传日期: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