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锡良:中国教育改革需要堂.吉诃德精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50:01
中国教育改革需要堂.吉诃德精神

 

    许锡良

 

 

 

上“儿童文学课”,给学生放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然后让学生谈谈感想。结果,学生很不耐烦,说这个老头很讨厌,也很无聊,感觉看这么一个疯老头实在没有意思。确实,有这样的感觉的中国人可能还不在少数。但是,我感觉中国人最缺乏的也就是这种堂.吉诃德精神。

这种以单个人的力量挑战巨型风车的精神,这种面对一切挑战,都勇敢地迎接上去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久违了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只存留在中国远古的“精卫填海”的故事里。

面对中国肆虐已经久,危害日深的应试教育,我们从上到下,发出最多的感叹就是一句话:没办法,这不是某一种力量所能够解决的。面对一股强大的力量,我们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没办法。应试教育不是学校教师的过错,不是家长的过错,也不校长的过错,还不是教育局长甚至市长省长的过错,他们单独地说都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同时也可以说,应试教育既是学校教师的过错,也是家长的过错,还是教育局长、市长、省长与各种社会传媒的过错。每一种力量都是施虐者,也同时又是受害者。按照世俗的功利计算,那么这个恶性循环是没有人愿意,没有人能够打破的。胡适先生当年形容这种情况时说,这是千年之谜,人的素质因素形成体制,体制的因素又造就了人的素质。蛋能够生鸡,而鸡又在生蛋,这个千年的怪圈,要解套似乎永远无从下手。胡适很不客气地说,我们要从下手之处下手,从每个人身边能够做的地方下手,从每个人自己做起,自己能够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社会一定能够得到改良。但是,这里面如果没有一点堂.吉诃德精神的话,那么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谁也不愿意甘冒这个风险。大家都见风驶舵,都随时准备按照利害关系来作出选择,总等待着他人来冒险打下江山,自己来搭便车,结果,这个社会聪明人越来越多,吃亏的人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就是总也变不了。

 

一些校长办学只看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并且振振有辞地说:我管不了头上的那片天,只能够想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其实社会,头上的那片天不仅自己脚下的这一亩三分地有直接关系,而且头上天的天气也是与自己脚下的地面直接相关的。天气常常是因地貌而变化的,并不是你管不到的地方。我们很少能够意识到社会力量其实是一种博弈关系。等待的心态是永远也不会改变什么的。有时,我们一谈到教育问题,我作演讲时,常常一谈到教育弊端,那些中小学校长老师听众就会耐心劝我直接与教育部长对话,说只有他才能够有办法。其实,说到底,官与民之间也是一种博弈关系。每一个顺民自动放弃自己的公民权利之时,也就是贪官污吏横行霸道之日。贪官是顺民培养出来的,刁民又是贪官培养出来的。专制社会是暴君与愚民共谋的结果。每一个人都要意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你的房子周围被改造成垃圾场,你自己不站出来抗议,还能够指望谁?你自己的工资被克扣与拖欠,你自己不吭声,那么谁还能够为你说话?

 

但是,社会上有一些公共领域的事情,还是需要一些有公共精神的人站出来抗议,发出正义的声音,这种人就是堂.吉诃德。这种人不计较个人利害得失,甚至甘冒生命的风险,他们的所作所为常常不为世俗的人与事所理解,但是他们却是最能够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的人。一个社会这样的人总是极少数,但是,却不能是空白。否则的话,社会中总是缺乏一点核心的精神与信念。

 

我曾经看过一个德国人用漫画来表现中国人的系列漫画,其中有一幅是这样画的:德国人遇到一个陷阱,他们就直接在上面盖上盖子,然后直接从陷阱上走过去。但是,中国人遇到陷阱就只会绕着走,大家都很聪明,最后大家宁愿走弯路,绕远路,也没有人去为陷阱盖上一个盖子。我以为这个德国人对中国人及中国社会的观察实在是太仔细,太准确了,现在看来这都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聪明,聪明到最后大家都变成了十足的傻瓜,世世代代受害无穷,并且美其名曰:存在就是合理的,我们要“实事求是”,承认现实中的既成事实而不管其是否合理,是否公平公正,最后的结果就是“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真理是没有的,绝对理念也是没有。生活即使是被强奸,也不要反抗,而是要学会享受被强奸所带来的快乐。

 

 

2009年12月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