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新型语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00:48
最近,长春市的宋女士把家里刚装了半年的网线给扯了,为此,上初二的儿子正跟她闹别扭,觉得妈妈“既LT(老土),又DC(独裁)”。其实,让宋女士生气的,正是儿子总在网上聊天,聊完了,一张嘴就是“烘培鸡”、“偶稀饭”、“母代”这类让她一头雾水的词,“有时候跟儿子交流都成了难题”。
     “家里包饺子,他一个不吃,我问他,他说‘偶稀饭KPM,酱紫,偶一会和同学去外面米西’;我让他背英语,他头都不抬:‘惨绿,偶再看一个烘培鸡,千万8147’。”宋女士对记者说,“我瞪眼儿听不懂,他还吃吃地笑,动不动就对我说‘矮扶了油’(注:I服了YOU)。正经的东西还没学会,净整这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出来,有啥用?天天琢磨这个,这不是不专心学习吗?”
     “有啥大惊小怪的,同学们用这些新鲜词早不是稀奇事了。‘稀饭’是喜欢;‘KPM’是肯德基、比萨饼和麦当劳的总称;‘酱紫’就是‘这样子’;‘烘培鸡’,是英文HomePage,个人主页的意思;‘8147’,就是‘不要生气’嘛!”宋女士的儿子对记者说,“妈妈太落伍,一点儿不懂油墨(注:幽默),我有时故意这么说,就是想提醒她要跟上时代。”
     如今的中小学生,经常张口闭口甩出一串新词,确实让部分家长和老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些新鲜词汇构成复杂,有的是由方言改编,如“母代”,没得,没有(南京发音);“唔系”,不是(广东发音);“灰常灰常”,非常非常等。有的来自外语,如high,指“兴奋”;BTW,顺便提一下(英文By The Way);“大丈夫”,意为“没问题”(日语)。还有的,是以汉语拼音简写来指代,如BT,变态;MP,没品;PF,佩服;rpwt,人品问题,等等。数字和符号也很流行,如4242,是啊是啊;848,不是吧;7456,气死我喽;T-T,表示哭;|-P,表示捧腹大笑。还有一些是混合式的,如“3H学生”,三好学生;3q,谢谢你(英文Thank you);me2,我也是(英文me too);+U,加油,等等。这些词,绝大部分是网络的产物,其数量之多,覆盖之广,还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采访中,一提起“新新人类的语言”,初中生刘畅就眉飞色舞,一套一套的,可单独采访家长时,他妈妈却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我儿子不用这样的词。”原来刘畅在家说话“挺本分”,他说:“我爸妈老听不懂,还得解释来解释去的,费劲!本来就不爱和他们说话,现在感觉越来越有隔阂,简直懒得和他们说。”
     “这些词儿,时尚、有趣,有正统词所不能达到的表达效果,很有魅力,和同学们交流时,不用都不行,不这么说,好像跟同学就没那么亲近了。可是,跟父母这么说话,他们就像鸭子听雷,还经常误解,比如,我说‘菜鸟’,本来是‘新手’的意思,可他们教训我不能骂人;我说‘我晕’,他们就会摸我的头,以为我发烧了;我说爸爸真‘大虾’,是夸他厉害,可他会赶紧把腰板直起来,以为我在批评他驼背……”6年级小学生王宇跟记者诉完苦,说了一堆“555(呜呜呜,表难过之意)”。
     初一学生肖可对记者说:“好多新词儿,我都是四处学的,如果不知道这些词,网上好多帖子就看不懂,现在流行的网络图书也会变成‘天书’。对我们而言,不紧紧跟上潮流,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这些词用得熟了,跟父母、老师交流过程中,或者写作文时,会不自觉地冒出来,家长、老师听不懂,还觉得我们不务正业,批评我们不使用‘规范的汉语’,真是郁闷ing(英语时态,表正在进行中)。”
     “‘O’了!粉丝!PK!生活中常有这样的词从青少年嘴里溜出来,家长听不清,也搞不懂。语言代沟已逐渐上升为家长和青少年交流的第一大障碍。”共青团吉林省委副书记李晓杰日前在参加一个会议时讲述了一件让她记忆深刻的事:有一次,她到长春市一所知名小学去与学生们座谈,一个小男孩问她:你会唱《流星雨》吗?你知道“一个小美眉,在路上看到了一只小麻麻,她觉得很BUBU”是什么意思吗?李晓杰感慨地说:“是否会唱流行歌曲和理解新语言,成了我能否与他们沟通的一张通行证。生活中,很多家长听到孩子这样讲话,反应往往是‘好好说话’、‘从哪学来的怪话’,但他们没有意识到,只有和孩子们进入到共同的话语空间,才能更好地与孩子交流,才能进入他们的世界。”
     长春48中语文老师王波,常在学生的作文里看到“新语言”,“一开始我也不懂,但问过几次就知道一些了。别说,这些词用得恰当时,还真挺幽默,让他们写的文章读起来很有生气。虽然对学习没什么根本上的帮助,可这些语言对缓解孩子的压力有好处,开开玩笑也无伤大雅。”对新语言持宽容态度的王波告诉记者,身为班主任的她,有时与学生讲话也会恰到好处地“借用”一些流行语,她发现,这使得自己在与学生交流时很有“群众基础”。
     初二学生魏丹告诉记者,她爸爸经常主动向她学习“新语言”,这是什么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她也非常愿意给大人讲,因为她觉得这“非常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增强家庭的和谐”。而且,她为有这样一个“紧跟时代”的爸爸而骄傲。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金振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学生使用“新语言”是很正常的现象,老师、家长一味阻止是行不通的,同时,这对老师和家长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不懂即学,避免因语言不通而产生沟通障碍;另一方面,还要去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语言”,“毕竟这类语言不规范,中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牢固”。
     但是,也有专家认为:一些“新语言”虽时尚,但对于青少年也应该加强语言规范化训练,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正确地扬弃,这样才能真正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