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导演有何权力让关公自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1:18:44
关羽本来是战败后被俘誓不归降,孙权下令将他斩首,可是在新《三国》中却莫名其妙地被改成自杀,6日晚,新《三国》播出71集和72集,进行到关羽失荆州的戏份,据守荆州的关羽错误地命糜芳、傅士仁守南郡、公安两要害之地,最后自杀身亡。作为《三国演义》中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大悲剧,关羽之死被篡改得面目全非。(6月7日《新闻晨报》)

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关羽之死基本都没有什么太大争议,两大著作都是写关于战败被俘,然后被孙权斩杀,大多数历史学家也公认关羽是被吴将潘璋、马忠设伏所擒获,孙权知道关羽无法归降东吴,如不立即除掉他,必成后患,还有少部分人也说是关羽突围的时候被乱箭射死。但是在新《三国》中,导演高希希莫名其妙地把关羽改成了自刎身亡,令一些三国迷感到愤怒,“为什么一代武圣要自杀?依照关羽的性格,即使到最后关头肯定也要流尽最后一滴血战死,他又不是日本武士,打不赢就自杀?”还有人声称这种乱改编玷污了关羽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

对于关羽的自杀若干争议,饰演关羽的于荣光解释道:“英雄的死是需要有气势的,被万箭穿心死得太不好看,也太没有尊严了,所以最后拍成了自杀。”于荣光认为从关羽的形象塑造和《三国》的整体风格设计而言,关羽自杀的死法更加英伟和苍凉。“其实怎么样的一种死法无伤大雅,但这种自杀的死法会让人感觉更悲壮,更苍凉。关羽的武功和智力,在三国众将之中是名列前茅的,让一名这么英武的英雄被一群不知名的小兵杀戮,我觉得这种死法太让人感觉不值了。”同时于荣光表示,在《三国》中关羽谢幕的戏份中,吕蒙及其部下被关羽的神勇所震慑,只敢团团围住不敢进攻,但关羽知道大限已到,所以整理胡须与服装,用仪式感的东西表现出对“死得庄严”的尊重。

自杀比战死更“好看”更“庄严”,这就是《三国》剧组擅自篡改英雄之死的逻辑!然而这个想法是站不住脚的,理由有三:

1、关羽绝无自杀的动机和可能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以“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歃血盟誓,使英雄兄弟之间的秉持信守上升到超越个体生命的地位,这就注定了这三兄弟其中任何一人都断不会走自杀这条路。尤其关羽更作为“仁义礼智信”的绝出代表,他宁可碎尸疆场,也决无“自杀”的可能。

事实上,败走麦城的关羽,在敌人大军压境、身边仅剩残兵、几无生路的情况下,至死也没有放弃顽强抗击的努力。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长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悄悄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被缚见孙权,孙权招降关羽,关羽宁死不屈,与其子关平在临沮一起为潘璋所杀。这充分说明有勇有谋的关羽任何时候也没有去想如何死得好看,他始终保持向前拼杀的姿势,对胜利充满着强烈的渴望,虽诈降亦在所不辞,虽精疲力竭被屑小所害也不为之挂怀——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伟的勇士,是真正的战神!

2、关羽不是悲壮的英雄,他如果是项羽,就不可被尊为“武圣”

英雄崇尚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生入死,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是他们充满豪迈之慨的必然选择。但英雄也有不同的归宿。相形之下,迷恋美人良驹的项羽,在“四面楚歌”之时以“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而选择自杀,为他的生命涂上了“悲壮英雄”的色彩。故此后人每当忆及,都扼腕叹息,哀伤连连。但关羽不是,他是壮烈的英雄,与“悲”无缘,给予后人的永远是鞭策与激励,因而他逐渐被人们尊奉为“武圣”。可以想像,假如关羽走的真是自杀这条路,无论因由如何,他也不可能得到如此崇敬。

3、关羽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其形象不容肢解或改写

无可辨驳的是,关羽在《三国演义》中被描述为蜀汉五虎上将之首。死后受民间推崇,一直是历来民间祭祀的对象,被尊称为“关公”;又经历代朝廷褒封,清代时被光绪帝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还被称做“关夫子”。时至今日,中国本土乃至日本、东南亚等国各地大兴供奉关公,立庙祭祀,其盛况在历代武将之中无人能出其右。这说明关公已经成为现代文化符号,无论从尊重历史还是从尊重现实的角度,他的形象都不容篡改。

对于新《三国》大量改编原著的现象,导演高希希在接受采访时称,“这部电视剧不是史,也不是演义,而是讲故事。”但既然是建立在原著基础上的“讲故事”,就要对其关键要素的真实性有起码的尊重,不可随意乱改,否则你干脆另立一个故事框架好了,也甭叫“三国”,你爱咋编都成。特别是对关公这样的人物的生死事件擅自进行想当然式的演绎,只会误导公众,使人物形象模糊,甚至伤害今人的信仰和感情。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个后果相信远比一部片子的收视率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