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假故事知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6:05:37
        一是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虽然很感人,却在任何爱迪生的传记里都难以找到事实的根据,而且从医学上考究,当年也不可能做那么一个阑尾炎手术。商务版拉皮罗夫·斯科勃洛《爱迪生传》和Josephson Matthew写于1959年的《Edison》都没提到这一事件。但传记中没有记载,并不能得出这篇课文是虚构的结论。
  
  有同学在美国留学时,问了身边无数美国同学:知道爱迪生这个故事吗?所有人都摇头。然后我去查了阑尾炎的医疗史。最早对阑尾炎手术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电灯发明于1879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已婚男人了。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不可能有阑尾炎手术,更不可能有一个医生在他做的“有影灯”下,为得了急性阑尾炎的的妈妈做紧急手术——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12课《陈毅探母》。故事是说,陈毅元帅的母亲生病了,他赶回故乡探望。陈毅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盆水,一边洗衣服,一边和母亲拉家常。母亲说:“你也五十多岁了,还替娘洗衣服。”陈毅说:“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经本人调查《陈毅传》未发现“探母”记录。陈毅年谱》未发现“探母”记录。按《陈毅年谱》记载,陈毅曾于1959年11月2日回到故乡四川省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看望了幺叔、幺婶、侄儿等亲属,却独独缺了“母亲”。并且,在各类媒体对陈毅儿子陈昊苏、侄儿陈德立、侄女陈德琦的详尽采访中,也从未提到有关“陈毅探母”的蛛丝马迹。----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三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17课《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发生的一则故事。一个父亲匆匆赶到倒塌的小学,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总的来看,这篇文章给人以下印象:38小时内,该校只有一个学生家长在废墟上挖掘。38小时内,除这个家长外的所有人都认定这里的学生全死了。38小时内,其他学生家长一不施救二不呼救三不呼叫四不守候。这篇文章肢解外国著作,篡改时间、地点,将1988年发生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亚美尼亚的一场大地震中的情形,改为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
    
  上面提到的外国著作原作者为美国人,背景故事的目的似乎本是以地震中的父与子来比喻上帝对人类之爱;人民教育出版社却篡改细节,使其变成为带有中国大陆60年代特色野蛮单干的极权主义道德说教。 一个事实是在1988年美国洛杉矶并未发生地震,在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的确发生地震了,然而地震时当地时间是凌晨4点31分,凌晨的学校,怎么会有学生!——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四是《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的脚印》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直到2006年9月23日,中央电视台的《人物》栏目还在继续讲述着这个故事:“人类的脚负担着身体的重量,于是在站立和行走中会留下脚印。脚印的深浅取决于承接面的硬度,松软的雪地显然比水泥地更容易留下脚印。不过,马克思几十年如一日在大英图书馆学习,终于在水泥地上也留下了脚印,看来,毅力和恒心也能磨出脚印。”
    
    
  但是如果当你和图书管理员问起,马克思当年坐的那张固定的位置在哪里,她基本会笑着告诉你,很多中国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来这里的人这么多,我们是绝对不会为某一个特定的读者安排特定的座位的。更何况,他也不可能每天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你也许会很惊讶,也许会继续追问,得到她非常肯定的回答,她只告诉你,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fable),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的事情了。
    
  很多人会觉得很惊讶。但是如果你我问图书馆内的高级主管,他也会告诉你,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他们对每一个读者都一视同仁,至于地板,他会半开玩笑地告诉你,他们的地毯是经常换的,他估计连地毯都磨不出洞来,别说水泥地了。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乌鸦反哺》,作者想用这篇文章来教育孩子孝顺父母,可是教育不是这样搞的啊,乌鸦根本没有家庭,何来反哺?作者自以为是地把乌鸦设计成跟人类一样,以家庭为单位,不可笑吗?还有什么“云雀妈妈擦汗”之类的,云雀根本没有汗腺,何来擦汗?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流动的画》让母亲化身面目僵硬的政治教员,教育孩子,火车的“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能弄脏它!”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一朵小花》,则拼命向孩子灌输“只要当配角,不要争主角”的道理,《检阅》这篇课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文章说波兰的国庆日是“临近七月”是不对的。我到网上一查,还真不是“临近七月”,而是5月3日。
    
   
  国家语文委非正式回应《中国青年报》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造假的报道,承认这些故事确实是编造,但认为这属于“善意的谎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国家语文委认为,让小学生从小认识到造假的普遍性,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不仅仅在于对于母语的听说读写训练,更重要的意义在意培养价值观”。他们甚至喊出了口号:在数学课学习奥数,在语文课学习奥步(闽南语)。
    
  国家语文委还十分委屈地说,比起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我们的这点造假算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