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研究中常见的几种问题——开题阶段 A+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1:40
以下是前两天我写的一篇blog,本意是给自己提个醒。但是johnnie建议发出来给大家讨论,所以贴在这里,供各位批判:
前两天跟着johnnie参与研究生的开题汇报,颇有感悟。虽然我不是导师,但毕竟也走过这样一段路,而且这些年参与了不少研究生的论文研讨,也看了不少,颇有感受,略录几条,以资自勉。
一、选题的问题
平时不积累,临时抱佛脚)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等到快三年级了,才想起要选题。由于平时没有特别关注过某个话题,也没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就只好拍脑袋,哪里热闹往哪里凑,胡乱选一个题目了。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一般硕士研究生在一年级末就要开始考虑选题的问题了。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合适,但可以挑选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较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其中可研究的问题,经过半年的学习,到二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几个问题。然后再与导师或同学交流,参考他们的建议,缩小关注的范围,将焦点确定在2~3个问题上。等到二年级下学期的中段,把对于这2~3个问题的思考拿出来再讨论一次,就基本可以确定自己的研究问题了。再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完善自己的研究方案,在二年级下结束前,就可以顺利开题了;(如果这些工作能够提前,就更好了,总之,越早越好)
有的研究生总是期望导师给个题目自己来做,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选题应该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以及导师的兴趣、特长来综合考虑。如果完全靠导师给题目,可能这个题目自己不感兴趣,做起来非常痛苦,也可能自己没这个能力,研究不了。如果完全自己定,若导师对这个题目不感兴趣,特别是导师没有关注过这方面的研究,指导时势必力不从心,无法提供到位的指导,因为任何导师都不是万能的,他也有自己的特长和不足;
选题太大
这通常是因为研究生担心题目太小,意义显得不够大,开题可能不获通过。研究论文的选题,应当尽量小,要“小题大做”,因为研究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活动,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源。题目大,就意味着要完成的研究任务多,需要做的工作多。而对于一个普通的硕士研究生而言,所拥有的研究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题目太大,恐怕无法完成;
在我们这个领域,这个问题表现得尤其明显,经常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网络教学模式研究”、“音乐软件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题目,而实际上我们能做的就是对某一个小区域进行调查、对某种网络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或者对某种音乐软件在某个年龄段的音乐教学中的某方面教学应用进行研究,所研究的样本无法代表总体的特性,因此研究的结论并不能合理地推广到总体中去,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完成预期的研究目标。这与整个领域的研究风气、研究的价值判断是密切相关的;
题目无法转换成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对于一般的科学研究,其论文题目应该可以转换成对一个问题的表述,而我们很多的学位论文是无法完成这样的转换的;
常见论文选题的结构:“xx技术”+“xx教学活动”+“......的应用研究”
教育技术领域据称是教育与技术领域交叉的产物,因而我们很多的论文都是研究某种技术在某类教学情景中的应用(题目中通常都有两个关键词“A”+“B”),这也是正常的,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却常常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大谈特谈A和B,而对于二者的结合部却避而不谈;如研究BBS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大谈BBS的特性、历史发展等,也谈语文教学的规律等,就是不谈BBS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新的规律等;
对于与A相关的问题Y,展开大谈,对于A本身却一带而过;如研究量规在学生发展性评价中的应用,从发展性评价扯到新型评价理论,然后就大谈评价理论的变革,对于如何应用量规来促进发展性评价,却忽略不谈;
部分选题与学科关系不清楚
这受到教育技术学本身定位不清的影响。有些选题或为纯技术的开发,或为纯教育或心理学的研究,看不出它与教育技术学的关系。当然,从事与学科相关的基础学科的研究工作也是需要的,但大部分人还是应该研究本学科所要解决的独特的问题,而不是去别人那里抢饭吃;
缺乏假设
这个问题几乎没有得到关注。在开题汇报中,往往看不到有对所研究问题提出的清晰的假设。尽管有些研究也可以没有假设,但我认为对于大多数研究而言,还是要有假设,因为科学研究通常的过程就是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科学研究是一种理性行为,决不同于一般的经验探索,因此需要在研究正式开展之前对所研究的问题、研究的过程有一个充分的预测,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的成功,不浪费研究的资源;
有些研究生喜欢用“行动研究”来规避这个问题,说“要在研究中来发现问题”,其实这是对“行动研究”的误解与滥用。“行动研究”说到底还是一种研究活动,不论他强调研究的主体是谁,研究的过程是否可以循环等。既然是研究,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假设,还是要通过研究来验证假设。只不过由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性,可能我们在一开始提出问题的时候不够准确,假设也不够完善,因此,允许通过研究来调整问题和假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开始我们研究的是BBS,到后面却变成了Email,只能是在原有问题的框架上进行微调;
也有些研究生会说,“还没有研究,我怎么知道会成什么样子”。如前所述,研究要保障成功率,就必须在一开始对所要开展的研究进行深入的分析,就像造房子一样,在没有动工之前,就要能画出房子的结构图和效果图,就要能清楚地说出施工的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对策,否则,房子是建不起来的。总不能说,一边建、一边再看房子可以建成什么样吧?很多时候,我们会说,“开题意味着研究已经完成了一半,研究的实施很多时候就像干苦力活,照着计划走就行了”。这话虽然偏激,但也反映出了研究工作的特点;
假设的获得,主要是从文献中获得,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根据自己的分析,运用一些合理的方法,得出假设,而不是自己胡乱编造,这就要求我们对所研究的问题要有长时期的关注和深入的学习;
提出明确假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搜集数据。研究报告要对研究的结论进行论证,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能预测可能得到的结果,那么在研究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就可以明确地知道要搜集哪些资料,以便将来分析和论证的需要。我们常常会发现,在研究过程快结束,该总结分析写研究结论了,才发现缺这个数据、缺那个资料,这其实就是缺乏假设的后果;
二、文献综述
想当然
常见的问题有“该问题尚无人研究”、“研究的人不多”或者“几乎没有人研究”。这些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研究者没有做过详细的文献分析导致的,有些问题,不是没人研究,而是我们没有找到相关文献。而且最好是用数据来说话,具体的数字总是比模糊的判断更受欢迎。“几乎没有人研究”这类的表述,则很难让人确切明白,究竟有没有人研究过。开题报告是一种正式的学术文体,使用的词语必须准确。
简单罗列不概述
罗列了一大堆别人的看法,但没有对这些研究进行评述,也缺乏综合分析,这是文献分析中常见的另一种问题。有些研究生的文献综述特别长,不够精炼,罗罗嗦嗦地讲了一大堆别人的研究结论,列举了一大堆“这个说。。。,那个说。。。。”,就是没有自己说;
文献综述通常应该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前人在此问题上究竟做了哪些研究,得出了什么结论;二是前人在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留下了什么研究的空间;三是前人的研究对于自己研究有什么启发。综述不应该太长,尤其忌讳大段介绍别人的观点,应简明扼要地进行概述。综述中还要避免把那些关联不是很紧密地研究也扯进来,应该重点分析与自己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结果;
不客观
常见的现象如“我国著名的教育技术学专家、博士生导师xxx说。。。”,研究是讲客观的,并不推崇权威,在研究活动中,不应该对所引用的话语作导向性的描述。我们引用某人的话并不是因为他的头衔,也不是要用这个头衔来逼迫读者接受某个观点,所以,这样的做法应该避免;
理论基础不基础
目前最流行的理论就是“建构主义”,几乎不管什么研究,在谈及理论基础的时候必然会出现“建构主义”这个词语,也不管它究竟和我们的研究是个什么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应该介绍的是对自己的研究有直接指导意义、具备基础性的理论,而不是所有沾亲带故的理论。还好,“三个代表”之类的理论很少出现在我们的开题报告中;
对于相关的理论基础,也应该选择其中最有关联的理论进行论述。如“建构主义”是个很大的理论体系,或许只是其中的某一条理论对我们的研究有直接指导意义,那么,就不要长篇累牍地介绍建构主义了,那些事情,还是留给专门研究建构主义的人去做吧;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研究方法胡乱写
研究方法应该是我们研究所主要采用的方法,而不是随便逮着一个就是一个。常见的如“文献法”,其实文献研究是每个研究都要做的事情,但如果你的研究主要不是从文献中获得结论,那就不要随便写上去。还有如“行动研究”,现在的研究好像一夜之间全都是行动研究了,不管什么研究,只要找不出特别的方法,就写个行动研究上去,大不了形式上做两轮就是了。事实上,采用什么方法是与所选择的问题密切相关的,有些问题就不是行动研究这种方法能解决的,例如,一般的历史研究,怎么行动?
缺乏确切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这不仅反映在我们的研究中,也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之中。我们做事情,往往是缺乏计划的,缺乏可操作的、具有可行性的计划,这或许与我们的社会还没有经过充分工业化有关。研究是理性活动,是要讲效果的,缺乏确切的、可操作的方案,必然导致研究的失败;
这一问题的出现,除了有认识和方法上的不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研究的准备工作做的不够,因为对所研究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研究的假设缺乏深入的思考,对研究的过程缺乏充分的预测,自然无法提出好的研究方案,也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是一步了”。这样所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研究进度常常滞后,无法按时完成研究,而论文答辩的时间又不能推迟,那就只好糊弄一番,编造一些数据或结果了事;
忽视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区别
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有其独特性。作为学科,有很多科学研究工作要做,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学不可避免的任务,因此,研究生的选题可能是科学的问题,也可以是技术的工作。而科学研究与技术工作还是有区别的(参见前两天我所写的日志:科学与技术的区别,2005年9月18日),因此,在对研究的评价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不能用纯粹科学研究的标准来衡量技术工作,也不能用技术工作的标准来衡量科学研究。当然,技术问题的研究与纯粹科学问题的研究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并非水火不容。
四、开题汇报
语言表达
教育技术总说教学设计是我们的核心,是看家的本事,但这点在研究生的开题中往往得不到体现。开题汇报类似于一次讲课,类似于一次演讲,也类似于游说的活动,而很多研究生在表达方面都缺乏锻炼。如胆小、汇报时声音不够大、缺乏信心,汇报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缺乏对听众和汇报内容的认真分析,经常是自己拿着稿子或照着ppt念。语言表达也不够流畅、普通话不标准、声音平淡而催人昏睡,缺乏***。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关注,我们应该有信心向其他老师和同学来介绍所要研究的问题,因为你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应该是比一般的同学更多、更深刻。
ppt制作不精美
搞教育技术的,不会做ppt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特别是到了研究生层次。但我们经常可见,开题汇报的ppt简陋异常,有的就是白板上零星地散布着几个黑字,如果不是抽象派的作品就不要拿出来了。还有的ppt色彩过于鲜艳,让人看了就觉得刺眼,或许是想用这个办法来逼迫导师赶紧结束盘问。还有的ppt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文字,就像我这篇日志一样,一看就头晕,谁还有耐心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来。还有的ppt通篇都是文字,一幅图也没有,不知道有没有真正了解过“直观教学”的理论。其实,在文献综述的很多地方,都可以使用图表,一来清晰,二来美观,强于大段的文字中间夹杂着若干数字。可以使用图表的地方也绝不仅开题报告一处;
关于开题阶段,还有很多有趣的现象,一下想不起来,以后再慢慢加吧。
其实,存在问题也是正常的,如果都没有问题,那还要来读这个研究生干啥?回想当初自己做论文,这些问题好像都出现过,也许必须经过这样一个问题百出的阶段,才能获得对自己的超越。记录下这些问题,对自己以后写论文,也算是一个警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