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人”到“知识分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9:33:48
从“文化人”到“知识分子”
顾骧《 人民日报 》( 2010年06月08日   20 版)

《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其中一册,吴冠中的《艺海浮沉》。
十年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约我主持编选了一套《艺术家·学者散文随笔丛书》。现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与友谊出版公司协商,取得了这套丛书的版权,再版、重印,并扩展了作者人选;原有文集也对篇目加以调整、增汰,重新定名为《文化人散文随笔丛书》,以全新面貌推出,仍由我主编。第一批出版十卷,作者包括园林艺术家、美术家、话剧表演艺术家、音乐评论家、军旅作家、诗人、编辑家、小说家、影视作家等,老中咸有,男女齐全,行当皆备。总之,是一群文化人。十年前,我在《艺术家·学者散文随笔丛书》“弁言”中说过:这些艺术家、学者,并非仅仅在文章中谈画、说戏、赏乐、论园林……可贵之处在让我们透过作者笔下斑斓的艺术世界,感受到真诚磊落的人生感悟,独特的生命体验,对文化的坚贞守望。这番话我想也适用本丛书。
“文化人”这一概念,这一称呼,大体上流行于抗战时期,特指人文知识分子,在国共两党所辖区域均通行使用。在1938年武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郭沫若任厅长的第三厅,聚集了一批著名的进步文化人,有田汉、阳翰笙、洪深、徐悲鸿、冯乃超等,有戏剧家、电影家、画家……后来,有一次周恩来对时任政治部部长的张治中说:“三厅这批人都是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文化人啊!”在1941年中共领导的盐阜抗日民主根据地阜宁,新四军军部驻地停翅港附近,有一“卖饭曹”村,新四军代军长陈毅将之设为“文化人村”。先后在文化人村生活和聚会的有著名文化人薛暮桥、骆耕漠、钱俊瑞、孙冶方、范长江、夏征农、黄源、李一氓、扬帆、蒋天佐、艾寒松、金人、阿英、贺绿汀、沈其震、孟波、何士德、胡考、赖少其等。陈毅戎马倥偬中,常在文化人村与诸文友诗歌唱和、黑白对弈、论史之兴废、议抗日之大计。在蒹葭苍苍的里下河河网地区,在日寇频繁“扫荡”的险恶环境下,大批文化俊彦为民族的独立解放而云集于此,实为盐阜大地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事。“皖南事变”后时局紧张,大后方在渝的文化人纷纷撤离,或避居龙云治下的昆明,或转道去缅甸仰光。当然,也曾发生过被各种“运动”诫示要“割尾巴”,“脱裤子”,“重新做人”的事,令文化人身价大跌……
“文化人”这一概念弃而不用,替以“知识分子”普遍使用,大体在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之后。“知识分子”是个外来词汇,据说源于19世纪的法国和俄国。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多种多样。华裔美国学者唐德刚就曾撰有万言长文,阐述中、美、俄三国对“知识分子”定义的异同。粗略说来,一种是宽泛的解释,类似我国通行的说法: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另一种是有确定性的界定,这就是知识分子应是具有独立的人格而不依附权势,为文不作媚时语,具有自由思想而不迷信传统与权威,具有道德的勇气和社会良知,心存社稷,对祖国和人民有着历史责任感,面对现实,敢讲真话,揭穿“瞒和骗”而无所忌惧。这种知识分子、文化人的界定,与我国传统文化优秀的道德精神有着某种呼应。这正是我们今天文化守望者的价值取向。
当然,文化人中也有各色人等,这也是一种价值取向,奈何不得,更强求不得。当下,处于转型期的社会,世风人心浮躁,各种矛盾凸显,人们急切呼唤着社会的公平与诚信,而具有正义、良知、责任感的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恰恰显得特别的珍贵。人们期盼着这样的文化守望者能够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