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0:19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15:56   中国扶贫基金会

  逐梦“山水间的穷人银行”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1996年—2009年)

  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尤努斯教授在接受瑞典NKR电视台采访时,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曾说:“你们认可了一个梦想,一个通往没有贫困的世界的梦想。”尤努斯的乡村银行是一家立志消灭贫穷的银行,一家实现良知,而又能盈利的银行,一家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能够两全的银行。尤努斯的银行模式后来被全球众多发展中国家效仿。如果全世界的“尤努斯”们的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彻底,当每个人都将有用自身能力去创造财富的机会……那将是和平的预兆。

  使命和希望,正是这些洋溢在身上的色彩,使得小额信贷在国内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2009年3月12日,尤努斯教授再度来华,出席了国务院扶贫办、法国达能集团以及格莱珉信托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举办的“达能小额信贷基金”启动仪式。他的到来又一次掀起了中国小额信贷的热潮,也又一次把基金会的小额信贷推到了国人关注视野之中。

  此时,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的“山水间的穷人银行”逐梦历程已默默走过了14年……

  一、肩负使命,扬帆起航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96年。当时,世界银行支持中国政府实施了“秦巴山区扶贫项目——贫困社区综合开发项目”,主要是在秦巴山区选择了26个贫困县中的最贫困村,进行基础设施、教育卫生、种养殖业、乡镇企业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开发,以达到农户脱贫和社区开发的双重目的。

  在这个总投资30亿人民币的大项目中,安排了400万美元的资金用于在四川阆中和陕西安康进行小额信贷扶贫试验,计划在5-6年的时间内,通过小额信贷扶贫的方式将3320万元人民币投放到2万多农户手中,帮助他们改善自我就业,增加现金收入,提高综合素质,增加脱贫致富的能力。

  此时,中国社科院关于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已经试点了2年多。实际上,尤努斯教授创办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扶贫模式的信息,早在1986年便传到中国。但由于当时我国大规模的扶贫刚刚开始,而小额信贷往往是作为综合性扶贫项目的一部分,因此小额信贷扶贫模式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1992年,应孟加拉乡村银行邀请,中国政府组团赴孟加拉,对乡村银行进行专门考察。考察团认为,我国可以有选择地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经验。

  1993年,中国社科院的杜晓山等学者应邀赴孟加拉学习考察,回国后,杜晓山积极倡议在我国引进和试验小额信贷扶贫,并选定河北易县作为第一个试验点,随后扩张到河南虞城、南召和陕西丹凤县。在当时,这一试验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试点成功和中央有关负责同志的批示鼓舞下,中国小额信贷扶贫试验进展加快,于是小额信贷试验工作在1997年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择和飞跃。

  这个转折和飞跃表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大面积试验和推广小额信贷扶贫方式,越来越多的扶贫资金被专用于小额信贷扶贫。于是出现了对小额信贷的一片牧歌式的颂扬之声,使扶贫战线的同仁们大为振奋。

  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小额信贷也正是萌芽于这个小额信贷欢歌嘹亮的时代。1996年,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负责实施了世界银行秦巴扶贫项目中四川阆中和陕西安康的小额信贷试点。2000年,中国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的负责人何道峰先生由西部中心主任调任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小额信贷项目及其管理人员也随之转移到基金会。

  二、风雨磨练,上下求索

  从2000年正式从西部中心接管小额信贷项目到200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先后在四川省阆中县、通江县、陕西省安康县、贵州省晴隆县、广西自治区东兰县、重庆市开县、福建省福安市、贵州省六枝特区、山西省左权县和福建省霞浦县等10个县启动了小额信贷项目。

  在项目实施方面,基金会把小额信贷的目标对象定位为那些不能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又具备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穷人,把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作为首要目标。同时,基金会将提高他们的自立和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并致力于在追求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围绕着这三大目标,基金会基于对农村贫困人口的需求调研,创造性地设计国内独一无二的项目模式—— “信贷业务+农民培训”。

  随着“信贷业务+农民培训”项目模式的实施,基金会小额信贷在实现瞄准穷人和对他们进行能力建设两个目标上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据2005年基金会的一项内部统计,福建省福安市当时共有4141户农户获得基金会小额贷款,其中83%的农户在省定贫困线以下,而且这些农户农户当中有近90%的人在近3年内没有得到过任何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但是受当时的政策条件所限,这个阶段的小额信贷都是以扶贫项目的形式存在并运行的,实际上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提供技术援助和监管,由当地政府成立的本地社团组织负责具体实施,导致管理理念不同、项目产权和治理结构不清、难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在此阶段,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扶贫基金会从鼎盛时期覆盖的10个县,先后撤出了6个县,分别是安康市、东兰县、开县、阆中市、通江县和晴隆县……

  2003年9月,正是北京入秋的美好时节,在保利大厦召开的"中国小额信贷高峰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政策研究组刘福合司长一语惊人,“现在,中国的小额信贷已经进入冬天。”刘司长的"冬天论",主要是针对农业银行小额信贷业务的萎缩而言,从1998到2000年期间,中国农业银行轰轰烈烈的在中国推行小额信贷,之后,由于大量贷款拖欠,农行逐渐停止了对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在2003年,国家每年下达的180亿扶贫贴息贷款指标中,只有不到3%用于农户的小额信贷。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从2000年开始鼓励信用社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据统计到2004年9月,这两项贷款余额已达到2000多万亿规模。但是,无论是银监会有关部门还是信用社都不愿意承认这些是扶贫贷款,因为一旦被当作扶贫贷款发放,农户就很可能认为是政策性贷款而不偿还。从实际操作情况看,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对象依旧主要是农村中等以上客户,农村低收入家庭依旧很难得到贷款。而真正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的那些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贷款余额不超过10亿人民币,而且由于缺少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政策条例,都面临着发展困境。

  在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的国内环境经历着寒冬的同时,一些国际组织的逐渐退出,让这个冬天变得越发寒冷。联合国儿基会、福特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或是直接停止了本金支持,或是改为提供一些间接支持,如技术援助、能力建设、政策研究等。

  也正是在这个冬季,基金会开始审视和总结自己的小额信贷已然走过的10年征程。通过结合国际上小额信贷行业的成功经验及国内农村金融改革的趋势和动向,在明确基金会应该继续开展小额信贷实践的前提下,在对过去小额信贷实践反思后,基金会得出结论:问题出在管理上,其中的关键在于基金会过去创立的以“农户自立能力建设支持性服务社”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存有缺陷。

  三、改革创新,蓄势待发

  2005年,基金会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基于过去所实践的是小额信贷项目而不是小额信贷机构的经验总结,决定建立直属机构,将项目型小额信贷转变为机构型小额信贷。2005年6月,基金会在辽宁省康平县成立了第一家直属小额信贷操作机构。9月,将原来的4个项目县的小额信贷操作机构改制为基金会的下属分支机构。

  2005年,基金会小额信贷的战略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建立可持续小额信贷机构的战略目标,使基金会小额信贷发展战略由项目型向机构型转变。

  第二,改革管理体制,充实管理团队。总部按照机构职能建制实行矩阵式管理,总部管理人员从8人扩充到15人。

  第三,改革操作机构,将当地的社团组织完全转变为基金会直接领导的下属机构。

  第四,基金会重新为基层机构设计了一套员工激励制度,使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与业绩直接挂钩,大大提高了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和收入水平。

  第五,优化产品。基金会一直借鉴的是GB模式,实践中发现有必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如还款周期和利率。

  第六,完善了制度建设。修改和完善了信贷操作手册、财务管理手册、人力资源管理手册,信息管理手册等。

  第七,建立了能实时反映小额信贷真实经营状况的信息管理系统。

  第八,改进了农民培训,从农民的需求出发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

  这些关键性措施的实施,使经历了十年风雨磨练的基金会小额信贷,在外部形势发生变化时,具备了能够及时适应国家政策变化,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昭示着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已经度过了孕育期,进入具有光明未来的成长期。

  四、锲而不舍,逆势而上

  2006年,在国内政策春风的吹动下,中国小额信贷慢慢迎来了它的春季。首先,连续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反复强调要鼓励和支持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坚定了中国小额信贷从业者的决心。其次,中国人民银行开始推动的商业化小额信贷公司试点,银监会更是在2006年年末出台了令人振奋的90号文件,首次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随着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被授予了尤努斯教授和他的乡村银行,国内外社会对“小额信贷即能扶贫又能可持续发展”这一点的认识似乎在一夜之间就达到了空前的一致。

  此时,基金会小额信贷自2005年以来的一系列改革也在2006年以及随后的几年逐步发挥成效,且效果越来越显著:

  从项目区的覆盖来看,基金会小额信贷的项目点从2005年的5个发展到10个,13个,最后达到2008年的26个。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管理人员也由2005年的81人发展到2008年底的195人,翻了一番。

  从贷款本金和放款量来看,基金会的贷款本金由2005年不足2000万元在2008年突破亿元,达1.1亿。基金会的小额信贷当年放款量更是在2007年首次突破亿元,并于2008年底达到1.8亿元,为2005年的6倍。现在,小额信贷项目每年可以为近4万户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

  项目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业务规模上,同样也体现在扶贫的效果上。以山西省左权县为例,2006年,通过基金会的小额贷款,贷款客户平均每户增加收入415元,其中有30%的贷款农户每1000元贷款增收500—600元;有60%每1000元贷款增收300元—400元;另有10%的贷款农户每1000元贷款增收150—250元。

  还值得一提的是,继2006年基金会成为国内首家从国内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获得批发资金支持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后,2008年初,又与英国渣打银行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成为国内首家获得外资银行信贷支持的小额信贷机构。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也逐步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项目。

  五、共克时艰,再创辉煌

  2009年,对基金会小额信贷而言将会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首先,项目融资将面临更大压力。同时外出务工机会减少和农产品价格下降也必将减少贷款客户的收入,进而影响部分客户的还款能力。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小额信贷项目,将会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2009年,对基金会小额信贷而言又是充满机遇的一年。国家支持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的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宽松,服务农户的独特模式将会使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支持。在东南沿海地区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将会给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带来更多的服务空间。

  展望2009,我们期待在当前复杂的经济形势下,继续坚持服务农村低收入农户的目标不动摇,坚持提升农户自立能力的目标不动摇,坚持实现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动摇;在实现2008年新开项目区稳定运行的情况下,再新开4个项目区,使项目区总数增加到30个,贷款本金增加到两亿元人民币;强化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管理架构,实现“四化”:运作流程标准化、工作人员专业化、项目研发集中化、运营管理区域化;进一步推动四川地震灾区的小额信贷试点和业务创新,并探索通过新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2009年,将会是令人充满期待的一年,更将会是令人激动的一年。如基金会秘书长王行最所说:“我们将继续本着‘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决心,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向国内外同行虚心学习,汲取他们的经验,完善管理模式,优化操作流程,丰富产品设计,提高财务水平,打造优秀团队,咬住青山不放松,坚持、坚持、再坚持,去圆我们那个“山水间穷人银行”的灿烂之梦。”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发展历程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登陆建昌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简介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公益--人民网 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左权项目介绍-搜狐新闻 建平县被列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试点区?辽宁金农网 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签订小额信贷扶贫协议 农行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开展小额信贷扶贫 _媒体视角_中国农业银行 阜城县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试点县 2007年度“中华慈善奖”候选人——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 拜耳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为地震灾区带来小额信贷和健康知识 中共彰武县委 彰武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兼小额信贷部主任刘冬文到彰武... 财税〔2010〕35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试点项目税收政策的通知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大事记 诺贝尔得主呼吁中国发展小额信贷 中国小额信贷之父谈扶贫: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 中国小额信贷发展论坛活动尤努斯演讲内容 扶贫协商小组:小额信贷模式应以支持稳健覆盖和各种金融服务发展为目标 专访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 1000万元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落户阜城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扎根辽宁 试点全国最多_辽宁频道_中国经营网_中国经营报 小额信贷的中国出路 中国小额信贷的实践 2006年10月31日 程恩江 徐忠:中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