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拼生存!--电影《杜拉拉升职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7:33
娱乐天地
 


 


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两年前风靡大江南北,外企白领杜拉拉从销售助理成长为人力资源经理的经历,不但让读者见识了各种职场变迁,也看够人情百态。
到才女老徐手上,电影与原著有了明显不同。
总体来说,这是个不错的爱情片,虽然故事的开始带点言情味儿,站在女人的角度,对导演想通过主人公所表达的观念,事业和爱情的观念,还是很同意的。
《杜拉拉升职记》关注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以善存健康信念打底,为职场人士找到情感慰藉,好像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诺丁山那样鼓舞人生。《杜拉拉》作为一部描述白领生存法则的电影,并没有把重头戏放在看不见硝烟的办公室战争,而是对准身心都健康的杜拉拉,以其独立自尊、努力奋斗的经历,带出一定的现实适用性和现实针对性。与2009年的《非常完美》对比,杜拉拉是一个更接地气的人,就在你我身边,她所经历的都是你我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的,很熟悉,很亲切。杜拉拉的主题是宏观的励志、微观的打拼,鼓励大多数没有背景、没有势力的“丑小鸭”,都可以像杜拉拉那样获得事业和爱情。
刚毕业的小女生,一头扎进两眼一抹黑的职场,如何在群狼环伺中利于不败之地,无非有两个方向,散淡或奋斗。散淡就是表面上的随波逐流,单位大事不管我事,先做好本职工作,拿眼看人,不做替罪羊,也不为恶做个真人。散淡的好处是坐看风云起落,我自八风不动,但正如《杜拉拉升职记》中所说,那不过是拿3000块的穷人。至于奋斗,则是大工程。这个世界生而不平等,女性的职场之路注定要比男性艰难的多。
作为一部现代都市题材的影片,《杜拉拉》融入了许多当代的时尚元素,试图以独特的时尚视角来满足当代中产阶级对于物质主义的想象。一方面,这表现在影片摄制中大张旗鼓地邀请《欲望都市》服装指导帕翠西亚?菲尔德的加盟,让这位“好莱坞的时尚教母”将一场90分钟的电影变成一台绚丽缤纷的“时装走秀表演”。一时间,文艺才女徐静蕾也开始变身“潮女”,令这部“当下最具时尚感的华语大片”直逼“好莱坞水准”。正如电影制片人张一白在谈到其创意初衷时所坦言的,“我们就是要拍一部用时尚外衣包裹的表现都市白领办公室爱情的故事。”当然,要构筑这件“时尚外衣”,免不了需要广告的帮忙。因此另一个方面,“杜拉拉”的时尚其实更大程度体现在广告的植入上。在这个意义上,《杜拉拉》无疑延续了此前《非诚勿扰》、《非常完美》、《窈窕绅士》等同类电影一以贯之的营销伎俩。影片之中,老徐除了开头15分钟为了配合初入行小白领的背景,妆容和服装稍显寒碜之外,剩余时间简直就是一场“IT girl”秀,众多国际大牌新装轮番上阵,令人目不暇接。就这样,“植入广告”不仅降低了影片的生产成本,也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品位”。银幕上的“杜拉拉”每日穿着名牌上班,开着敞篷跑车,无疑极为巧妙地俘获了中产阶级观众的物质欲望,令做着“中国梦”的影迷们羡慕不已。正如中影南方新干线的一位观影代表表示的,“‘杜拉拉’很可能会因为这部电影成为新的银幕榜样,她的迷人之处正在于她的不完美,非常的接地气儿,好像就在你我身边。”这里的“你”和“我”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民众,而是随着“新新中国”的崛起而迅速壮大的中国中产阶级,以及他们身后更为庞大的八零后、九零后的“中产阶级后备军”。
这些年来,中产阶级的社会主流意味已经非常明确,他们的人数众多,价值观占据了社会的主流,他们已经成为“中国梦”的核心力量,电视剧或者电影都以他们作为描述的对象。如果说我们所熟知的“美国梦”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那么如今的“中国梦”则是大家都梦想着成为“杜拉拉”。在这个意义上,中产阶级的“中国梦”与其说是对“美国梦”的“复制”,不如说是它的“升级版本”。因为现实的残酷在于,并不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成为比尔?盖茨,“美国梦”式的“成功神话”只是庸常人生里一个遥远的冥想。从幻想中绝望地回到现实,反而发现“杜拉拉”其实是比较合适的奋斗目标。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就像小说作者李可所说的,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杜拉拉”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
',1)">
杜拉拉语录
大部分人是要谋生的,不单要谋生,而且希望谋得好。杜拉拉图赏
说到谋生,有人适合自己做老板,更多的人则靠打工。其实,自己做老板,也就是给自己打工。
打工的人要搞定很多关系,比如搞定上司,搞定下属,搞定同级,搞定内外部客户――HR的说法就是:了解组织架构并具影响力,建立内外部关系以达成绩效。
可能你干了很多活上司却不待见你,没准你有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下属,也许你的平级争风吃醋不怀好意,或者你的客户拽得像二五八万――你要很好的完成任务,就要设法摆平他们。
人的一生中,又可能遇到很多机遇,它们也许会赤裸裸的在你面前卖弄风情,又或者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在某个角落等着你识别――抓住机会、识别机会,甚至,创造机会,首先是你的任务,然后才是组织的任务。
人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应该了解并掌握正确有效的手式,因为正确的原则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专业就是力量。
您可以消遣的来看看这本纯属虚构的小说,也可以把它当经验分享之类的职场实用手册来使用。
《杜拉拉升职记1》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代表,她没有背景,受过较好的教育,走正规路子,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她的故事比比尔盖茨的更值得参考,因为她的所作所为有更大的可行性。
一个人从25岁到40岁,有不同的责任和焦虑,而体能、经验和心态也大不相同。杜拉拉图赏
刚毕业,一心想找份好工作,但到底什么样的工作算好,心里没底,也闹不清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
工作两年有点感觉了,发现具备某些优势的人才够格挑好工作,于是想搞明白并缩小自己的差距。等到自己也能挑好工作甚至被委以重任,28岁、30岁到了,挣的钱多起来,买房提到议事日程上,却发现房价涨得太快,通货膨胀让手中的储蓄贬值,挣得多可能还不如买得对,会理财。
有人见别人赚了,也跟着炒股,却把本儿都搭进去了,他一咬牙,谁再提理财就和他急!人到这个阶段会发现,不是什么人都能靠投资挣钱的。
28岁、30岁,正当主流城市人口的结婚高峰,女性很焦虑,是否马上要孩子?要,走势正漂亮的职业进程就会落后;不要,得拖到啥时候?超过35岁就不好了。
男人的35岁是焦虑的,经验和体力结合完美地运行到了黄金分割点,对总监以下的职位,如果能成这时候就该成了,到35岁还没升,有点急人了。
40岁以后,维和、求稳成了主旋律,升职就算了,但求不要压力太大,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有条件的人开始考虑退休。
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处在怎样一个阶段?然后才谈得上将会怎么去做。WHY比WHAT更重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