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演员必备的条件-------演员必学篇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5:51:54
目前我国电影演员的数目大约是自中国电影问世以来最多的。而实际上电影演员的拍片率不尽相同。这是因为电影的“微相学”摄制特点对电影演员的形象和气质等有着特殊的要求。加之电影表演本身对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做电影演员的。下面分形象、气质、素质、修养与职业道德四个方面作一概述。

  一、形象条件

  电影表演是一种形体艺术,自然对演员的形象就有一定的要求。

  形象是指一个人的外貌,如长相、身材等。实际上,这中间也包含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生活中常用这样一些词汇形容人的长相:胖瘦、漂亮、丑陋、滑稽、奸诈、憨厚、老实、娇艳等等。这些词汇既形容了外貌,也代表了人的某种内在气质。那么,什么长相的人适合做演员呢?难以用一句肯定的话来回答。可以这么说,生活中,人有多少类型,电影里就需要多少类型。自然,电影毕竟是艺术,它不是生活的照搬。多少年来,电影创作者总是力图将丰富多采的生活展现在银幕上,不仅如此,还要比生活更高、更集中、更生动。人们在欣赏电影时,期望看到在自己的时间、空间里难以见到的、不甚熟悉的、新颖的、美的东西,渴求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电影演员的形象特点和要求取决于电影文学作品中剧作者对人物的设置。其中除主要角色外,还有次要角色和群众角色。从一部影片的完整性、可信性来看,对演员形象的要求也是多形态的。

  从传统观念看,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抗争搏斗中,人们希望前者战胜后者。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许多故事,多是描写英雄加美人,以他们作为文艺作品中的男女主角进行歌颂。即使国外的许多文学名著也多有这样的倾向,使读者们为英雄与美人的悲欢离合而感动,对恶有恶报的结局抑着赞赏的态度。这样的主题也同样存在于电影文学创作中。

  综观中外电影史册不难看出:在众多颇有影响的、在影坛上活跃时间最长久的电影演员中,外形条件优美端庄的占较大多数。也有一些相貌平平或具有个性而称不上漂亮的演员做出卓越的贡献,表演出他们出众的才华。最著名的要属卓别林了。我国演员石挥,大致也属这种类型。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电影演员这支庞大的队伍中,英俊健美的男人和俊俏漂亮的女人占大多数。例如,著名的英国影星劳伦斯·奥立弗、费雯·丽,美国影星贾利·古柏、马龙·白兰度、克拉克·盖博、玛丽莲·梦露、奥德丽·赫本,瑞典籍演员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法国演员杰拉·菲利普,以及活跃在当代影坛的罗伯特·雷德福、汤姆·克鲁斯、雪儿、娜丝塔西娅·金斯基、艾米丽·洛伊特、吉永小百合等等;我国著名影星金焰、郑君里、刘琼、阮玲玉、黎莉莉、赵丹、孙道临、白杨、秦怡、王丹凤、王心刚、王晓棠、谢芳,以及现在活跃在银幕上新出现的一大批中青年演员,如达式常、陈冲、刘晓庆、潘虹、龚雪、黄梅莹、方舒、唐国强、张晓敏、巩俐、林芳兵、张晓林、张康儿、邢岷山、李媛媛、蒋文丽、许晴、盖丽丽、陈红、宋佳及港台影星秦汉、林青霞、林凤娇、周润发、王祖贤、刘德化、张曼玉等,都属于相貌端正的俊男俏女。自然,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也会从年轻美貌走向衰老。老一代的演员会相继离去。但回顾他们的影坛生涯,最活跃期往往是青年时代,即使后来仍在不断地从事电影创作,但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的乃是那楚楚动人年轻形象。事实说明,电影需要健康的、令人沉醉的俊美形象。

  诚然,对俊美的理解,由于国度、民族的不同,其欣赏习惯和要求标准也不同。再说,人们的审美观也还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而有较大的变化。即使在同一个时代,人们由于生活环境、社会地位、阶层、经济水准的不同,对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如现代女士以苗条为美;在我国历史上在某些年代里,曾欣赏白面书生和柔弱女子型;而在距今久远的唐代,则视丰满的女性为美;在绿林好汉中,视慓悍型为美。

  解放后,拍摄了一批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影片。解放前娇嫩、飘逸型的俊田俏女被屏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劳动人民气质和健壮美的工农兵形象。在很长的时期中,外形端庄气质挚朴、形体健美的演员走红。例如张平、张瑞芳、田华、崔嵬、高保成、曲云,后来的庞学勤、于洋、李亚林、张园、郭振清、俞平等,以及“文革”中出现的李仁堂、张连文、李秀明、张国民、王馥荔等。

  近些年来,我国电影工作者为追求电影的现实性和尽可能地还生活的本来面目,对形象美的概念又有了新的认识和解释。于是一批形象平平或长相并不怎么英俊的演员走红。例如,李保田、李雪健、姜文、王学圻、谢园、葛优、吕丽萍、高强、梁天等。他们以新的面目出现在银幕上,而且占据主要角色的位置。他们就像生活在我们身旁普普通通的一分子,不仅从外在形象上让我们信服,同时,他们以自己的真挚的表演展现了平凡人的心灵,因而获得观众对他们所饰演的角色的同情和认可,也博得了观众对他们的喜爱。刚才列举的演员又恰巧都是具有幽默感的演员,这在中国的演员中是难得的。这说明他们都具有良好的内在素质,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表演技巧,一些综合因素使他们征服了观众,而形象条件并不是成功的主要原因。表演艺术实践早已证实:外在形象的魅力并不完全是一般概念中理解的美。美不只在于“浓眉大眼、高鼻梁”,美在于具有特色,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色彩。

  电影艺术的逼真性要求在对演员外在形象的选择上较之其他艺术门类更为严格。因此在多年来的艺术实践中,富有独特性格形象的演员也是层出不穷。例如,美国饰演《猎鹿人》、《出租汽车司机》的罗伯特·德尼罗,影片《雨人》中的达斯廷·霍夫曼和年轻的汤姆·克鲁斯,日本著名演员三国连太郎,意大利的索菲亚·罗兰,我国的舒绣文、郭清、张莹、祝希娟,以及当代十分走红的斯琴高娃、张丰毅、周里京、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田少军、尤勇、常戎、吕晓禾、赵军等。其中,张丰毅、周里京都长着一副男人个性较强的面孔,而赵军则是典型的憨厚男人型;女演员中像斯琴高娃、丛姗、赵奎娥、史可、丁嘉莉、孔琳等称不上漂亮,但独具个性色彩。他们都深得观众的喜爱。这说明,观众对演员的选择和认同是标准的。而这标准最根本的是演员的魅力。

  但魅力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外在形象是一方面,它还由其他方面的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但形象的外在条件是直观的,它也是塑造人物的重要方面。因此电影演员的外形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严格的“一定之规”,谁也不能说谁就一定能演电影,或者谁也不能上银幕。但不可否认,电影演员的外在形象的确十分重要,是银幕形象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是因为它是要人欣赏的,要观众认可的。因此,它又是相当严格的。一般地说,或从长远角度来分析,健美型是永远需要的。他们成为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仍是电影创作的主要倾向。这是观众的欣赏心里所决定的。

  单从形象条件而言,角度不同类型的划分就不同。如挑选饰演特定的历史人物、知名人物和真实的领袖人物的电影演员,外形条件就上升为第一位,那就是尽可能选择从外部造型上达到酷似的演员。国际影坛曾产生过许多历史题材或传记影片,如表现甘地、拿破仑、希特勒以及一些作曲家、文学家 ( 像俄国的果戈里、普希金、奥地利的莫扎特 ) 的影片。我国在饰演历史人物的领袖人物的创作中,也出现一批优秀演员。如饰演周恩来的王铁成,饰演毛泽东的古月,饰演孙中山的刘文治,饰演蒋介石的孙飞虎,饰演刘少奇的郭法曾等等。

  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外部形象条件而走上银幕并只扮演某一类型角色的演员被称为特型演员。其中又分为特胖型和特瘦型。如美国的劳莱·哈代、我国30年代的影星殷秀岑、韩兰根均属这一类演员。

  除此之外,还根据外形条件划分诸如少女型、少妇型、青春偶像型,或农村型、娇艳型等等。但这并不是绝对的。由长相上更多地倾向于某种类型从而较多地饰演这一类角色的演员被称为类型演员。

  现代电影事业的迅速发展为演员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实际上特型演员、类型演员都已不成为定规,关键取决于演员是否主动地开拓更多的机会掌握表演技能,扮演更多面化的角色类型。

  电影演员要受外在形象条件的一定限制,但并不绝对化。甚至包括较难以克服的年龄问题也不是绝对不可解决的。这就是因为银幕形象的塑造不是只取决于外观,它只是条件之一。重要的是,还有演员的气质、内在素质、修养和表演技能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在起作用。

  二、气质条件

  气质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精神状态、精神面貌所反映出的个性特征,是受人的内在心理和生理、先天特性的影响所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个性色彩。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气质是指表现于心理过程的速度、稳定性和心理过程的强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等动力方面的人的典型特点。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胡导对气质作过这样的概括:

  什么是气质?气质,这就是在人的面容、体态、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和自我感觉上的神情、仪态、气势……或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精神状态,能概括这人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以及某些性格特征因素的精神状态。

  心理学家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胆汗质型 ── 精力充沛,态度直率,能热情地投入工作,但易暴躁,失去信心时,情绪易沮丧;多血质型 ── 情感丰富,工作能力强,易适应新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兴趣易转移;抑郁质型 ── 工作耐受能力差,容易疲劳,容易产生惊慌失措的情绪,但感情细腻,做事审慎,观察力敏税;粘液质型──容易养成自制镇静,不急躁的品质,但也易对周围的事物冷淡,不够灵活。这只是大致的分类,有的较典型,有的则倾向某一类而不十分鲜明。

  气质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不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每一种类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据研究,俄国的四位著名作家就是四种气质的代表,普希金有明显的胆汁质特征,赫尔岑具有多血质的特征,克雷洛夫有明显的粘液质特征,而果戈理具有抑郁质的特征。四个人的气质类型各不相同,却并不影响他们同样在文学上取得杰出的成就。”

  电影中会出现各种类型的人。电影演员的气质,也必将是选择扮演某个角色的重要条件。

  生活中人们常以冷峻、果断、质朴或艳丽、粗犷、纯真等词汇形容人的外貌特征,这实质上即是指人的某种气质,这中间包含了面部表情中流露出的神态,也包含了内心的某些思想倾向和心理个性特征。

  电影导演在选择演员时,必定是依据剧作的提示和要求去挑选在气质、形象上都符合剧中人的演员。在30年代的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们早就十分注意对演员气质的选择。例如,影片《马路天使》中周璇所饰演的纯洁可爱的少女,阮玲玉在许多影片中所饰演的女性,不仅由于她们的演技超人 ( 这是十分重要的 ) ,也因为她们特有的细腻情感和柔弱的气质,而博得了观众对她们无限的同情和怜悯。黎莉莉则属另一种气质类型。她本人热情、活泼、大胆。因此她在《小玩意》、《塞上风云》等影片中,大多扮演了具有这种气质的角色,而且十分成功。

  又如解放初期崛起的优秀电影演员于蓝。她在《翠岗红旗》影片中饰演的向五儿获得成功之后,又饰演了一系列角色:《龙须沟》中的程娘子、《林家铺子》中的寡妇、《革命家庭》中的母亲周莲、《列火中永生》中的江雪琴等。她以她特有的朴实、文静的气质类型,她也具有朴实的气质,但略显粗犷一些,因此她成功地塑造了《南征北战》中的女村长、《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角色。张良在影片中《董存瑞》、《哥俩好》中,都以其特有的纯朴、机智成功地塑造了小战士的形象。

  在反面角色的创造中,同样表现了各种不同演员的不同类型的气质。由于文化、修养、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气质的人物。老电影演员方化所演的日本军官带有凶狠、奸诈的气质特点。项堃、李林、陈述、李孟尧、方辉则总是饰演高一层的人物,表现出他们特有的修养和受过高等训练的军官气质。程之及饰演《包氏父子》男主人公的管仲祥、饰演《骆驼祥子》中四爷的颜彼得等具有另一种形象特征。还有常常饰演汉奸、走狗之类的小人物的安振江、封顺等。

  应该说,气质是每个人所具有的,它有先天成分,但也受后天种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因此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员所以饰演这一类型气质的或那一类型气质的角色,并不是说演员本身就是这样一种气质的人,而演员只是创造者。演员在被导演选中之后,要努力使自己的气质更贴近角色,以便成功地塑造人物。

  我们电影创作经历了复杂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文化大革命”中把文艺作品中的人物要概念化、程式化地划分为好人、坏人,或英雄、敌人。于是,在影片中凡革命战士都是十分端正、漂亮的小伙,以致分不清谁是谁;而坏蛋、反面人物则必须定奇丑无比。

  其实,生活本身丰富多采,千姿百态。人也各有自己的长相、自己的特点。有时内在外在十分统一,如性格娴静,则外貌柔弱;但也有不尽然统一的。例如,过瘦的人常常被形容为尖嘴猴腮,在艺术表现中常被认作奸诈的代表,但实际生活中也并非绝对如此;而身宽体胖、大块头的人也未必就心胸开阔或十分豁达。生活中总是有共性,也有个性。

  在庞大的电影演员队伍中,可以说具有什么性格、什么气质的人都有。有的好动,有的好静,有的爽朗热情,有的脾气暴躁。本人热情奔放的演员未必就演不了深沉的或带有悲剧色彩的角色;文质彬彬书生气质的演员,也未必不能扮演性格坚强的人。但作为一名演员,应有意识地锻炼自己,浮躁的气质可以变得沉稳。因为思想深刻、沉稳的人,可以去扮演肤浅的人,而肤浅的人却演不出人物的高贵气质和深度。

  电影演员自身的气质类型是多种的,谁也无须去改变它。何况气质的形成非一、二日之功。但演员为了更好地开拓戏路,塑造出更多具有独特个性色彩的人物,就需要对自身有较深刻的了解,包括对自身气质类型的认识。因为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实践的丰富和有意识地进行锻炼,人的气质也是可以有所改变的。

  40年代曾被誉为重庆市话剧界“四大名旦”之一的张瑞芳,解放后投入完全崭新的创作任务。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从舞台到银幕,从在舞台上扮演旧社会的悲剧性人物到银幕上扮演完全新的人物,她感到自己力不从心,于是下决心走向生活。她努力改变自己一贯的生活习惯和节奏,适应工厂和农村的生活。正如她自己在《我的创作经历》一篇文章中所说的:

  ……我像是带着满身的触角,仔细地观察体验。我要使自身在工厂和农村的环境里感到自如,就要改变自己一贯的生活习惯和节奏,努力适应工厂、农村的生活。我主动接近我角色的原型的人,同她们建立亲密关系,她们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我。……我努力追求的,是尽可能演出一个活的人,一个个性里包含着时代共性的具体的人。

  …………

  ……但对我本人来说,因我曾追随着角色深入到生活里去,无形中使我和时代的脉搏接近了,影响和改变了自己的精神气质,开阔了我的创作领域,得到塑造时代新人的经验教训,这对我确是十分可贵的。

  她在自己的文章里特别提到,由于生活的深入和有意识地磨练,改变了自己的气质,从而使她能够扮演另一种类型的人物。许多人随着生活的变迁、遭遇、从稚嫩型的气质改变为沉稳、果断型,也有的从青春活泼气质型转变为萎缩型。生活中是这样,在影片中演员也时常会碰到在气质上有很大变化的角色。例如,美国演员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美国往事》中的表演,角色是从青年成长到中年,如何把握角色在经历了坎坷生涯以后的变化,当然从化妆造型上要进行改变,但更重要的是,演员特别有意识地表现了人物气质的变化。又比如,我国著名戏剧演员于是之在《青春之歌》和《龙须沟》两部影片中饰演的两个人物 ── 余永泽和程疯子,前者是一个地主的儿子,可以说是一个极端自私的小人物;而后者则是一个出生在旧社会的曲艺艺人,演员鲜明地把握了两个人物由于社会地位不同而形成的完全不同的气质。

  当然,也有些人的气质的形成是根深蒂固的,难以改变。例如一生都活跃在银幕上的老电影演员赵子岳,他从饰演影片《新儿女英雄传》中的游击队长黑老蔡、《暴风骤雨》中的老孙头至今,始终是饰演农民为他的长项。正如他自己所说:

  回忆我所扮演的角色,凡在观众中有点印象的,差不多在我心目中都有模特儿。

  ……我过去演农民的戏多一些,是因为我是在家乡的农民家里长大的,对他们是熟悉的。

  赵子岳在他几十年的创作中,保持了他特有的憨厚、质朴的气质,同样为我们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形象。

  又如,著名演员李仁堂。他一向以饰演质朴、富于果断气质并给人以亲切感的工农领导干部而著称,博得观众对他的赞赏和喜爱。后来,他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戏路,于是在上影厂拍摄的描写解放前上海资本家的影片《子夜》中扮演资本家吴荪甫,但由于他自身所特有的气质过于强烈,未能获得成功。像潘虹在北影厂拍的影片《TAXI·女人·TAXI》中的表演,也因角色选择不当,无法发挥往日的表演能力而失水准。这并非是演员个人的责任,如果体制得当,会有程序来调整、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处理。

  以上例子说明,电影演员自身的气质直接影响着角色的创造,尤其在电影这样贴近生活的创作形式下,演员的细微面部表情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电影演员在认识到气质的特点时,同时要看到人改变自身气质的幅度各有不同,有的大些,有的小些。电影演员要尽可能地扩大自身的魅力,以获得塑造更多各类不同性格特征人物的可能性。

  改变和塑造气质,也是一种表演的技能。

  三、素质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对人才的发现和开发。专业人员的聪明才智、能力,以及对业务的熟悉程度和自身的主动创作精神,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同样,在电影事业中,电影表演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电影演员素质的提高。

  素质是指有机体生来具有的某些解剖生理特点,特别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解剖生理特点。它有天赋的特色,例如智商的高低带有遗传因素,人的长相也不由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天生的愚人和聪明人在掌握能力的起点上自然是不相同的。人的能力是借助遗传素质这个自然生物前提,通过社会实践及自身的努力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人并非生来就具有某种能力。人生来具有的只是通过生物性遗传所提供的解剖和生理的特点。这些形成人的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叫做遗传素质。素质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其中主要是脑组织的特点。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没有这个自然前提作基础,能力的发展是会受限制的。……例如安静与好动、灵活与惰性、敏捷与迟钝等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根据人所具有的这种生理特性,各个行业都在选择适合于自已专业发展的人才。有的行业从很小就开始发现培养人才。例如音乐、舞蹈、体操等项目的学员,都应符合专业的特殊要求。属于肌体活动量大的专业,则要求体形适于专业的发展:肌体灵活,反映灵敏。音乐则要求对音乐的敏感、辨别力和节奏感强等特点。跳伞运动员则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体魄,同时要有胆略,当他从飞机上跳下时,要具有十分镇静的神经系统控制能力。

  新中国建立以来,各行各业通过不断总结,积累了选拔才干的丰富经验的。因此在我国体坛上出现了像李宁、聂卫平、郎平、高敏等世界级的体育明星;在科技等其他行业里也同样出现了无数突出的富有才干的精英。他们之所以成功,固然和国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或训练的条件 ( 如好的教练和教师的培养和训练等 ) 有关,但也离不开他们自己的努力。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各自都具备良好的素质──这是专业所需要的本钱。如李宁肌体灵活,头脑敏捷;聂卫平冷静聪慧;郎平身材条件超众,刚健果断等,没有这一切也就没有今日的成功。

  表演艺术也是一门特殊的行业。它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除具有特殊的形象和气质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求一定的素质。演员的素质在表演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