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得失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39:23
2006-09-20 04:13:34
大中小
    (此文系汉诺威市长代表布莱特在2003年10月30日举行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论坛上的发言)
长时期以来,专家们就世博会这样的大型活动是否对举办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有全面推进作用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汉诺威世博会的实践也证明了答案不是一概而论的。事实上,汉诺威已经实现了在它的地区范围内各项指标的战略性改善。这里我将阐述,世博会所产生的效应将直接对城市和地区发展产生持久推动的作用。
在世博会举办过程中,大量投资的基础建设和为数众多的参观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互动的,基建投资和参观者的支出在短时期内将对举办世博会的地区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推动力。例如,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投资加上举办期间参观者的花费总计共有42亿欧元之多,这相当于65000个劳工一年工作的产值。根据最后的官方统计表明,汉诺威地区在2000年内,就业增长率一直高于德国其他城市地区。
然而,随着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闭幕,经济发展的额外推动力迅速衰退,结果大部分由世博会产生的附加值和就业率提高所带来的相关效益逐渐消失。在德国主要城市地区的就业率排行榜中,刚刚经历世博会的汉诺威排在倒数第一。在世博会举办年内,如果有人认为汉诺威的经济过热了,当时一定是被认为夸大其辞。如今,世博会结束三年后的今天,汉诺威在排行榜中的名次正缓慢地上升。
所有的一切都呈现怎样的情形?如果我们以定性的角度审视在2000年世博会筹建过程中汉诺威升级为商业区域的各个方面,我们看到的却是世博会对地区经济影响的不同景象。所以,我们需要考虑,世博会投资及相关活动的举行会促使举办地产生新的区域品质和特征。
在汉诺威,许多与2000年世博会相关的投资和项目一开始就考虑经济和生态方面的因素,不仅要考虑他们带来的长期影响还要考虑世博会之后这些项目后续利用问题。关于这些问题,他们必须与世博会倡导的通过展示解决方案和实现满足“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方法相一致。基于这个工作框架,确保世博会运营的许多项目被成功地发展和实现起来了。这里,我将举一些例子:
重新规划了汉诺威的商业会展场所并且提升了现代化水平,从而保持国际领先的商业会展地位;
在名为“汉诺威世博会公园”的商业区域的发展中,我们着重应用了信息技术;
科隆兹堡新城区的建立,解决了紧邻世博会场地的3000户居民的居住问题;
建立了地区快速交通网络并且延伸了城市轻轨线路;
给大汉诺威地区注入了城市景观的新概念,冠名为“花园城区”;
我们加快了城市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中心城区轨道站和城市广场的建立;
通过国家特定的节日和建造吸引旅游者的相关场所,如“冒险乐园”和“热带雨林屋”等等,我们加强了地区文化景观的面貌。
通过对经历世博会之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研究证实了,总体上投入世博会服务的这些项目扩大了汉诺威作为商业区域的潜力,因此提高了城市和地区商业行为的吸引力。而且,在汉诺威许多私人投资者也激发了热情贡献了许多额外的成果,这些努力帮助了城市中心品质的提升。这股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力即使在世博会结束之后仍就保持着,并且导致了在2001年和2002年期间,大量气势恢弘的商业贸易建筑物的诞生。
我们可以说在汉诺威即使没有世博会,其他的工程项目也可以推进城市发展。但另外也有一种说法:其他的项目没有一个具有世博会如此壮观的特性,在相当多城市和地区的发展策略中根本难寻世博会的踪迹。但是无论如何,大多数对世博会持怀疑态度的人不得不承认2000年世博会在保持额外资源流入本地区或者是说必要的投资在及时的推进过程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另外一点,世博会给本地区的舆论统一造成了强大的压力,结果采取了许多可行的措施阻止了地区和当地的政治争论。最后,许多准备投入市场的新事物在2000年世博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态和文化领域中许多的项目得到支持,汉诺威经历了一种不寻常的体验。
虽然世博会带给汉诺威鼓舞人心的经历,但是世博会不能被视为包罗万象的解决方案,更不能被认为是对任何问题都能解决的万能药。由于世博会的特殊性,它对城区和地区的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限制和副作用,这些不利因素在将来举办类似的大型活动中不能被忽视。这里,我仅提示一些观点和事实。
世博会的举办被限定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这就是说它所有的规划和形式都有一个最终期限。在规定的期限内,时间因素不能被有效地划分从而产生了压缩重叠效应。一方面,由于时间压力会导致当时采取的决定在事后却被证明不是非常恰当的策略。这样,资源不能以最优化的效率进行分配和贯彻。换句话说:无论在那里运用智力都需要时间。另一方面,根据参与程度来确定事物发展的过程与规定的时间不相匹配。所以最重要的是确定授权策略的应用地点,举个例子:在社会某一城区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许多主要项目都围绕着一个特定的时间进行,这样反而不能完成预期的目标。
世博会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国家几乎没有管理如此大规模项目的经验。这就可能造成这样的一些结果,譬如执行市场策略结果并不一定和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一致;或者说,制定存在争议的市场策略会与想像中所要达到目标定位相互抵触等等。如果我们对世博会参观者的数目设定一个更符合实际的目标,又或者我们执行一个更积极进取的市场计划,今天的汉诺威可能呈现的是一幅迥然不同的画面。
世博会要定位成功,这就意味着几乎要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这一盛会上。这样经常会产生视觉狭义效应,容易造成把不符合世博会内容的城市和地区发展问题一一排除在外。马克·吐温这样比喻:如果你仅有一把斧头,那么每个问题看上去都象一颗钉子。
世博会闭幕之后,由世博会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不能完全在地区中得到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不能单单指望一个世博会就能解决所有地区就业问题。最多,在开幕期间由于世博会场所本身不断增强的吸引力,在中长时期内会产生一轮新的经济活动。
在世博会结束后的一年里会产生所谓的后遗症。这意味着当世博会落下帷幕那一天起由世博会所产生的额外劳务需求立即被终止。这会引发地区劳动力需求的明显下降,从而对地区劳动力市场导致负面结果。
世博会不会猛力推动地区经济到达永久繁荣的状态。不同寻常的经济状态,诸如经济的总体衰退或者国家层面制定的不良税收政策,都会对地区财政造成负面效应。这将导致许多限制从而阻碍世博会筹建过程中一些有价值的项目推进工作。
在我看来,以上这些考虑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衡量世博会在城市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中所取得的成效。越多的限制性因素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处理,世博会就越有可能对城市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所以,尽早的规划是重中之重。这也包括世博会结束后对基础设施的有效利用进行规划。在概念构思的过程中,越早的开始可以有充沛的时间让更多支持者参与建言献策。同样越晚开始会导致世博会准备时间的不足。当然,从资源消耗和参观人数的角度来说,这样的世博会几乎不能称为具有可持续性。在开始阶段更应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到世博会外围的城市和地区许多相关规划项目的启动上,这些项目应该和世博会会场内的项目一样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