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济评论>农产品涨价推高全球食品价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8:33:06
一定程度上受市场对生物燃料需求的推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飙升,并推动全球食品价格普遍上扬,从而形成了一股新的通货膨胀压力。
食品价格上涨已给世界部分地区的消费者造成了困苦,这些消费者主要集中在印度和中国等相对贫穷的国家。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加强,那么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很有可能因此而放慢,因为消费者可能不得不减少在其他方面的支出,而各国央行为遏制通货膨胀势头也将被迫上调利率。
食品价格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是个尤为敏感的问题,那里的政治家们正在采取措施控制这一价格的上涨,以免其对经济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或引发社会动乱。但他们采取的政策是否足以遏制当前的食品价格上涨压力,换言之,食品价格是否也会像油价和其他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一样即将成为一股推动通货膨胀的长期力量,目前仍有待观察。
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对乙醇和生物柴油的需求近来出现了增长,玉米、棕榈油、食糖和其他谷物都是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原料。这一新出现的需求拉高了这些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使从牛肉到鸡蛋再到软饮料等一系列产品的生产成本都被推高。生产者有时会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而在中、印两国引领下已持续了数年的全球性经济增长也增加了食品的消费量,进一步加大了由食品价格导致的通货膨胀压力。
在印度、中国、欧洲,甚至在土耳其、南非和波兰等中小国家,这一压力正在不断加大,有的地方增速还很快。匈牙利的食品价格年增长率已经超过了13%,而2005年时这一涨幅还不足3%。在中国,食品价格正以6%的速度升高,涨幅是一年前的三倍以上。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食品价格也在上涨。就连日本的食品价格可能也在上涨,虽然这方面的迹象还不很明确,因为这一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低迷之后其总体物价水平才刚刚开始上升。
美国的食品价格增幅也在加大,今年2月较去年同期上涨了3.1%,增幅较2005年中期提高了1个百分点。经济学家们说,预计美国今年的食品价格涨幅要高于总体物价的增长幅度。肉类、禽类以及蛋类的批发价格已经上涨。
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从牛奶到谷类食品再到汽水,美国超市里的所有物品预计都将涨价,因为玉米不仅被用来饲养家畜,还被用来生产高果糖含量的玉米糖浆,这是一种许多饮料中都要添加的重要原料。美国家禽业行业团体全国鸡肉协会(National Chicken Council)一位发言人最近在国会一个专门委员会作证时说,由于该协会所说的“乙醇危机”,美国的鸡肉价格预计将会上涨。
杞人忧天者多年来一直预言说中国等地将出现严重的食品短缺,不过这一预言还从未变成过现实。一些经济学家相信,最近对农作物需求量的增长或许可以在不严重抑制全球经济增长的情况下得到满足。他们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粮价有可能会逐步降下来,如果巴西等有更多可耕种土地的国家能够大幅提高粮食产量的话更是如此。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等科技手段,粮食产量也可获得提高。
而农产品价格上涨也并非对所有人都是坏事。发展中国家农村贫困人口的收入将因此而增加,这些国家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此前未能惠及这一人群。某种意义上说,市场对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也反映出全球各地一度处于赤贫状态的人财富也在不断增加。
迄今为止,食品价格上涨尚未显著提高全球总的通货膨胀水平,全球的总体物价水平目前仍相对较低,以历史标准来衡量也还算稳定。此外,食品价格的高波动性是出了名的,这一价格的上涨有些是短期和地区性因素推动所致,价格升势不久就有可能发生逆转。
但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引发当前这波食品价格上涨潮的力量将长期存在,或者几年后将卷土重来。许多国家都面临着土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以往食品价格上涨时是不存在的,因此现在无法像以前那样通过增加农作物种植面积来轻而易举地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瑞士银行(UBS AG)的研究人员指出,过去五年中国食品价格的平均涨幅要高于此前的五年,因为许多农业用地在此期间转化成了工厂用地和住宅用地。饮食结构的变化也加剧了粮食短缺问题,因为收入的增长使中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人增加了粮食消费量。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和印度似乎正在到达一个临界点,超过这一临界点,除非重要原料性商品的产量能有大幅增长,否则当地的食品需求将无法得到满足,食品价格也将不可避免地大幅上涨。事实上,中国和印度某些农作物的产量近年来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农产品的价格仍在上涨。
在世界经济经历了多年的强劲增长之后,全球粮食库存目前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如果农民将更多农作物用于生产乙醇或其他燃料,粮食库存还会更加吃紧。有人预计,到2008年,美国约有30%的粮食可能会用于生产乙醇,高于2006年16%的比例。
所有这一切都令各国的央行感到处境艰难。尽管面对能源价格上涨的压力,但许多央行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就没有经历过食品价格长期上涨的情况。从那以来,即使世界各国的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使消费者能不断增加粮食消费量,食品价格涨幅一直保持在相对良性的水平。
近年来,只要不是过于离谱,央行就不太关注食品价格的上涨,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价格动荡都不会持续多长时间。比如,气候的变化可能很快让食品从短缺变为过剩,导致价格大幅下挫。
但如果出现更为持久地食品价格上涨可能迫使央行将利率上调到超出他们意愿的水平。以印度为例,该国去年多次调高利率的原因之一是为了遏制食品价格高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
纽约州High Frequency Economics首席经济学家卡尔?韦恩伯格(Carl Weinberg)说,粮食库存上次处于低点是在1972年,从通胀方面看,那时的结局并不好。当时,通货膨胀率飙升不仅因为油价上涨,全球食品成本上升也难逃其咎,所有这些都是引发美国经济严重衰退和全球经济低迷的诱因。韦恩伯格说,食品价格是70年代通货膨胀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自7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和一些国家的央行开始认为,面对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暂时上涨,如果他们已在防范通货膨胀方面建立了足够的信誉,确保此类价格上涨不扩散到其他经济领域,他们就可以避免采取加息的手段。
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食品价格上升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可能最大。在菲律宾,食品在消费者价格指数所含的商品中占据了50%的比例。麦格理银行(Macquarie Bank Ltd.)的数据显示,在泰国,这个比例约为35%。而在美国,食品仅占消费者价格指数的15%左右。
在上海市区一个熙熙攘攘的露天市场,购物者称,绿色蔬菜的价格比去年涨了一倍,肉和植物油的价格也大幅上涨。
在一家小商店购买面条的53岁退休人员徐雯(音)说,这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大压力。他们夫妻二人月收入的一半几乎都用到了购买食品上,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她说,我们普通老百姓对此无能为力,这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
政府官员正在尽力表现他们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去年12月,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前往北京的一家超市考察价格。中国也开始限制建设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厂,确保人畜能有充足的粮食。中国政府甚至禁止利用农田建设新的高尔夫球厂,并改变了对出口玉米实行补贴的政策。
不过,分析师预计,由于需求的回升,中国多余玉米的库存目前仅有3,000万吨左右,低于上世纪末1亿多吨的水平。(中国政府不提供粮食库存的官方预测数据。)
这意味着按照目前的消费趋势,中国的玉米供应仅能维持两、三个月,使其很容易受到粮食减产的冲击。尽管中国目前仍是玉米的净出口国,但分析师认为,中国将在今后几年里成为净进口国。
一些经济学家表示,中国将不得不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防止未来出现食品问题。这些变化可能包括成立大型但更为高效的企业化农场,美国的这类农场近几十年来就让许多农民被迫转行。中国恐怕很难采取这种措施,因为它需要为数千万农民保留工作。
印度也同样面临着压力。32岁的家庭主妇莫尼卡?凯泰尔(Monika Katyal)抱怨说,她不得不减少购买化妆品等奢侈商品的支出,因为这几个月在食杂品上的月花费上升了50%。
她边打量着新德里一家杂货店中番茄酱的价格边说,我过去常来这里给自己买些东西,但看来今后不能这样了。
除了加息外,印度政府还取消了玉米进口关税,并禁止小麦出口,以保证国内市场的供应。
但尚不清楚此类举措从长远来看能否产生大的影响。主要问题是一些农作物的产量增速跟不上印度食品需求的增长速度。新德里地区农业分析师阿米特?萨科德夫(Amit Sachdev)举例说,印度的玉米产量自2001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4%左右,而需求每年增长近5.5%。
他说,如果看看趋势线,我会发现印度需求的增速明显快于粮食产量的增速。
Patrick Bar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