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炎:看南宋时期狗仔队如何刺探新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47:53
赵炎:看南宋时期狗仔队如何刺探新闻文/赵炎    所谓“狗仔队”,一般是指那些四处打探小道消息的新闻从业人员,也泛指新闻记者。现在的明星名人群体对“狗仔队”不但采取严加防范的策略,还时常敬而远之,生怕有丝毫隐私被“狗仔队”嗅而取之,曝光于传媒。其实,据赵炎对史料的研读发现,早在南宋时期,朝廷对从事新闻传播业的“狗仔队”也十分头痛,对他们刺探新闻的手段毫无防范之策,真可谓防不胜防。    南宋时期的新闻媒体相对比较单一,以京城临安为例,堂堂首都,也只有两份类似于现代报纸的媒体,一份是官方的“朝报”,一份是民间的“小报”。“朝报”由中央政府的进奏院负责编辑和发行,从业者是清一色的在职官员,“凡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均由“朝报”播告天下,是政府各部门机构、全国各地官吏了解、获取政府信息的一个主要媒体。“小报”则纯属非法的民间喉舌,其采编、印刷、发行人员均为布衣百姓,新闻内容十分庞杂,有官方提供(有偿购买)的政治、经济、军事事件,又有社会上新鲜、奇异、有趣的传闻,还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的假新闻,甚至还出现了类似于现在的时评性质的评论,比如以某种假托方式来表达对宰相百官和朝廷官员变动的看法等等。“小报”的内容真假不一,有的来自于临安中央机关泄密,有的来自于临安街市传闻,有的是编者杜撰捏造----不仅杜撰假新闻,而且还杜撰假诏旨、假章奏。可见“朝报”的可信度强于“小报”。    有媒体的地方,就会有“狗仔队”的存在。新闻是媒体生存的保证,现在如此,古代亦然。官方媒体“朝报”是不愁新闻来源的,朝廷的任何风吹草动最后都会聚集到“朝报”编辑的手中,他们无需刺探。但是,由于利益的驱动,这些“朝报”的编辑们却喜欢故意“泄密”,把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卖给“小报”记者,以谋取相当数量的钱财。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就曾经有过两位新闻官员因出卖新闻被有司各杖100,以示惩戒。他们分别名叫刘资和冯时,是中国正史上第一次出现的两个有名有姓的新闻工作者。在赵炎看来,尽管他俩是以犯错受责的负面形象载入史册,但其意义确是非凡的。    民间的“小报”就不一样了,为了生存,必须要有一个庞大的从业人员队伍,也就是“狗仔队”。南宋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有官员向宋光宗报告:为了“坐获不赀之利”,“小报”采访人员到处打探消息,收集新闻线索,甚至用贿赂之法来向进奏官获取消息,“访闻有一使臣及閤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閤门是閤门司的简称,隶属门下省,主管皇帝和大臣们的朝会、幸游、宴享、赞相、礼仪、召对、引见、辞谢等事宜,“閤门院子”指的是管理閤门的杂役。可见,当时的“小报”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几乎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了。    随着民间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频繁、广泛和深入,“小报”到了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已经是“日书一纸”了,也就是说,当时的“小报”已经确确实实地成为了“日报”,而且还是民办的“日报”,猎取新闻的难度就更大了,“狗仔队”面临着更艰难的挑战,刺探新闻的手段更加花样百出。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临安城内的“小报”采访人员进一步被人曝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私衷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里,“内”是大内,即皇帝居住和处理政事的地方;“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一级政府机关;“衙”指省以下的一般政府机关。而“内探”、“省探”、“衙探”指的正是那些“小报”的“狗仔队”,或称探听和访录新闻的专职记者。这就是说,就是在临安的皇宫、中央机关和各级官署内,都活跃着一批为“小报”办事并获取好处的公开或半公开“记者”,他们的能量可真不小。    在“狗仔队”四处活动的同时,还有一个专门从事类似于今天的新闻爆料者角色的特殊信息传播人员队伍,当时人称“喜虫儿”。据《梦粱录》记载,“喜虫儿”都是百司衙兵,负责科举考试揭榜或发榜,有一定的新闻来源渠道。他们依靠打听和出售新闻来谋生,与“朝报”编辑官员、“小报”从业人员一起,把南宋时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