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如何不折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8 19:10:53

联合早报 转型时期如何不折腾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民间语言里,“不折腾”可以理解为就是不乱搞、不胡搞。很长一段时间里,官方语言和民间语言形成了距离,更有甚者认为“官话”正在失去和民众沟通的能力。但从“不折腾”一词来看,官方语言一旦点中了民众的心声,仍能迅速得到积极回应。

  官方所讲的不折腾,主要是政治意义上的,其主语是各个党政机关——除了不要拿意识形态挂帅之外,相对社会和民众来讲,党政机关不要使蛮力,不要做无用功。“不折腾”所要表达的导向是比较明确的,在党内外形成共识应该不成问题。

  笔者还想补充的是,其实,折腾在民间也有相对中性的用法,就是包含为改变现状而不得不努力应对的意思。事实上,改革30年,既是政治运动偃旗息鼓的历史,也是普通民众的一部折腾史,农民在自己家的土地上耕作,自主尝试各种新技术,不断因应市场调整自己的生产结构;企业要尝试更有效的管理方式,不断引入了各种激励和惩戒机制,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市场化改革让中国人在各个领域之间迅速流动起来,从农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南沿海,从农民到工人,改革后的中国社会,具备了现代社会流动性的基本特征,事实上已是一种无时无刻不折腾的状态。

 

现实社会:谁在折腾谁

 

  因为官方主导发展模式,在现有体制下,社会结构不可能实现正常的均质化,由权贵结合而成的利益集团在社会结构中形成了独大的地位。于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强势集团在折腾小老百姓,凡是与政府审批有关的领域,均形成了暴利行业,比如房地产、出租车以及行政性垄断集团。

  政府和房地产商要折腾出土地,因为这种城市化中,主体是政府而非民众,政府和开发商是利益主体,普通民众被折腾的情况就难免了;于是老城区被拆掉了,城中村被拆掉了,征地补偿不到位也是常见的事,在教育产业化的背景下,为保证学生扩招后的质量,教育部就要折腾大学搞评估,大学要折腾出成绩,教师不得不应对评估,于是教授治校成了更遥远的梦,有组织的弄虚作假出现了。大学的情况日益堪忧,各种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类似这样好大喜功式的“折腾”,在中国很多地方比比皆是。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常常发生利益冲突,因为缺乏独立的仲裁(司法裁判),最后往往是由冲突方的力量和手段对比决定结果,因此大多不利于弱势群体。

  改革30年的今天,改革的任务事实上更为艰巨。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民众对于政策创新的期望,很多时候显得太高,那些被寄予厚望的重大改革措施依然面临重重困难,这事实上正是因为改革动力之缺乏。

  市场经济条件下,固有的权力系统必然不断与利益结合,形成所谓的“利益集团”,那么改革面临的阻力,理论上讲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大。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利益集团都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明白了这个道理,中国的改革如何寻找和增加动力,是一个最急迫、最关键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人们争论的不是意识形态,不是思想理论,现在每个人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实际利益在哪儿,更为可贵的是,越来越多的人还知道公共利益在哪里。除了言论上的呼吁,不少人开始以行动维护自己的实际利益,从厦门PX散步到各地的出租车停运,这个趋势可以说已经非常清楚。后30年的改革,也可以从中找到灵感。

 

使公众参与常态化

 

  因为利益的关联,社会中的个人正在聚集成一个个行动体,这一方面是对既有利益格局的反抗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要从中看到,有政治智慧的高层,必须站在改革动力的角度,考虑如何回应公共参与的要求。如果没有公共参与机制,改革动力就不会产生,改革就会举步维艰,处处遇阻,或者在现实执行中异化。事实上,高层已经注意到了如何发挥公众参与的力量,而最近的燃油税改革,正是引入了公众参与博弈。

  温家宝在一次会议上,严厉批评仅靠少数人的经验和想法进行关门决策。公开征集民众意见在国家发改委网站上进行,虽然公众面对仍是一套比较封闭的系统,但相关部门如交通运输部和税务部门仍不得不对民众意见做出适当回应。

  而此前的公众参与,也有不少得到了回应。比如出租车罢运,这在以前是相当敏感的事情,不料重庆罢工风波却被新华社详细报道,薄熙来会见罢工代表。毫无疑问,这在其他城市引起了连锁反应,最后的结果就是,交通运输就此调研准备改革出租车管理体制。

  公众参与正是社会的必要折腾,是社会生命力的体现,正如人的免疫系统一样,只有被不断激活,白细胞不断运动,才能吃掉入侵的病毒。

  如何将公众参与机制化、稳定化,摆在了所有追求改革新局的人们面前。只有机制化,才能降低公众参与给公民带来的成本和风险,使得公众参与成为一种相对硬性的约束,而不是偶然或被迫的行为。而随着公众参与领域的扩大,只有让公众参与,才能降低风险。(作者 张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