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巨变:20年之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30:52
苏东巨变:20年之后
作者:刘瑜
来源:南方周末
来源日期:2009-5-21
本站发布时间:2009-5-21 14:23:24
阅读量:649次

分析苏东各国改革速度和改革成效关系,相比改革公正性、法治化、政策合理性,变革速度可能不是个核心问题
20年前柏林墙倒塌之后,“苏东巨变”曾激起国人的无限叹息。大多苏东国家经济倒退社会动荡,很多苏东民众对转型的幻想化为泡影。
时光飞逝,原苏东国家现在都干得怎么样了呢?其实,“苏东”早已不复存在,这些国家,有的前进,有的后退,苏东这个“筐”已经无法装下如此多样的经验。
从政治上来说,据《经济学人》2008年民主排名,苏东各国已明显拉开差距:东欧和波罗的海各国排名靠前,捷克的民主排名甚至超过英法;南欧和前独联体主要国家居中,多属于“有缺陷的民主”或“混合政体”——俄罗斯被排在混合政体的倒数第二;最“落后”的就是中亚的几个国家,其中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甚至排在缅甸后面。事实上,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20年来就没有换过领导人。
当初同一个“娘胎”出来,如今最“民主”的排19,最不“民主”的排165,差距怎么这么大呢?除了常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倾向解释外,欧盟的影响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观察民主化排名会发现,大体来说民主化深度是和离西欧远近成正比的。从经济角度来说,中东欧各国都有加入欧盟的愿望,但是欧盟规定入盟的前提是这个国家必须是政治民主和市场经济国家。为了傍上欧盟这个富亲戚,东欧各国在推行民主化方面也格外努力,2004年欧盟大扩张,突击吸收了8个中东欧国家,算是对它们民主化成果的肯定。
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当初民主化的内生性程度差异。稍了解东欧史的人都知道匈牙利风波、布拉格之春、波兰团结工会,中东欧各国内部本来就积蓄着长期的民主化冲动,有公民社会的暗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其民主化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而另一些国家的民主化更像是从天而降的:突然有一天“老大哥”说,队伍解散了,你们自谋生路吧,于是政府稀里糊涂披上了民主外套,这种自上而下的民主化注定了它的空心性。
从经济上来看,众所周知苏东经济改革非常曲折。虽然捷克、匈牙利、波兰等1990年代中期就已复苏到转型前水平,另一些国家很久才突破瓶颈,如乌克兰、格鲁吉亚、莫尔多瓦人均购买力平价GDP到2005年才恢复到1991年水平。苏东转型艰难,主要原因是它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三管齐下”同时改革,由此带来的社会震荡可想而知。相比之下,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智利等其他“第三波民主化”国家,转型时本来就是市场经济,只需进行政治这个“单项”改革,经历的震荡自然小得多。
虽历经痛苦,从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各国还是纷纷走出谷底。东欧各国经济增长率近年平均4%-5%,远高于1980年代的1%-2%。当然,正如政治上拉开差距,各国经济也拉开差距: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等国的人均购买力平价GDP已在20000美元左右,而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则在2000美元左右。
这里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同步性。同步性未必意味着因果性,但它至少说明,在东欧,与拉美式“反市场的民主化”不同,东欧国家的民主化并没有激起强烈的反市场化冲动。另一个有趣问题是对改革路径的审视。多年以来,人们关注苏东“休克疗法”,但苏东经济变革路径之复杂,用休克疗法概括之有失精准。苏东内部,有的国家自始至终坚持休克疗法,比如捷克、波兰;有的休克了一半不休了,比如俄罗斯、保加利亚;有的属于渐进改革,比如乌克兰、格鲁吉亚;有的根本就没怎么改,比如白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分析各国改革速度和改革成效关系的话,反而发现改得快的未必发展慢,改得慢的发展未必快。结论很可能是,相比改革公正性、法治化、政策合理性,变革速度可能本来就不是个核心问题。
正如10年前给苏东巨变下结论太早,今天去做结论也许仍然太早。不过有一点是显然的,就是政治转型并非一个直线过程,有的国家走着走着会倒退,有的走着走着会跳跃,历史之奇妙也正在于此。
(作者为剑桥大学讲师)